当神经网络遇上老学究:神经符号AI的奇妙旅程 想象一下,你家新来的扫地机器人,辛勤工作了一天,终于把地板擦得锃光瓦亮。你夸奖它:“真棒,你把地板擦干净了!” 它兴奋地转着圈圈,然后一头扎进了你刚倒好的咖啡里… 因为,它只知道“擦干净”,却不知道“咖啡”是不能碰的。 这就是人工智能目前面临的困境:深度学习模型,就像这个勤劳却有点傻的扫地机器人,擅长从海量数据中找到规律,完成特定任务(比如图像识别、语音翻译),但缺乏真正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它们可以分辨猫和狗,却很难理解“如果猫饿了,它会喵喵叫”这样的简单逻辑。 这时候,就需要一位“老学究”来给它补补课了!这个“老学究”就是符号主义AI。 符号主义:AI界的“老古董”? 符号主义,曾经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学派。它认为,智能的基础是符号和规则,就像人类一样,通过符号来表示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想象一下福尔摩斯,他就是一位典型的符号主义者,通过观察和推理,将各种线索(符号)联系起来,最终破解案件。 符号主义AI擅长处理逻辑推理、知识表示等问题,可以很好地表达“如果…那么…”这样的规则。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 知 …
大语言模型 (LLM) 推理优化:量化、剪枝与推理引擎
大模型推理优化:炼丹术与屠龙技 最近几年,大语言模型(LLM)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动不动就号称自己“智商爆表”,能写诗、能编程、能跟你谈天说地,甚至还能帮你写年终总结(虽然写得好不好另说)。 这些模型固然厉害,但用起来也烧钱啊!训练它们要耗费巨量的算力,推理(就是让模型根据你的问题给出答案的过程)同样是个“电老虎”,分分钟烧掉你的显卡。你想想,你只是想让它帮你写个文案,结果电费比稿费还贵,这生意还怎么做? 所以,如何让大模型跑得更快、更省钱,就成了大家绞尽脑汁研究的课题。这就像古代的炼丹术,大家都想找到点石成金的方法,把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这门“炼丹术”里的几个关键法宝:量化、剪枝和推理引擎。 一、量化:把“巨人”变成“巧匠” 想象一下,你面前站着一位身高十米,肌肉发达的巨人,力大无穷,能轻易举起一辆汽车。但是,让他绣花?恐怕有点难为他了。因为他的身体太笨重,动作不够精细。 大模型也是一样。它们内部的参数(可以理解为模型的记忆和知识)通常用高精度的数据类型(比如32位浮点数)来存储。这种高精度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但也导致模型体积庞大,计算复杂,推理速度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