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看完致郁!它揭示了生活本来的残酷底色

《海边的曼彻斯特》:苦涩的潮汐,无法抹去的残酷底色 《海边的曼彻斯特》不是一部让人感到愉悦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令人“致郁”的。但这种“致郁”并非廉价的情绪宣泄,而是对生活残酷底色的精准刻画,如同海浪经年累月冲刷岩石,最终将那些看似坚固的棱角磨损殆尽,留下满目疮痍。 不同于好莱坞擅长的英雄主义叙事或戏剧化的冲突,《海边的曼彻斯特》选择了一种近乎冷漠的视角,去呈现一个普通人经历创伤后的漫长挣扎。李·钱德勒,一个生活在波士顿的沉默寡言的水管工,接到哥哥乔的死讯后,不得不回到故乡曼彻斯特,面对过去的伤痛和成为侄子帕特里克监护人的责任。这并非一个浴火重生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与无法磨灭的伤痛共存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如何被命运碾压,又如何在破碎中寻找喘息之地的故事。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它对“创伤”的真实描绘。李并非一个英雄,也并非一个完美受害者。他没有在失去妻儿后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富有同情心,而是变得更加封闭、冷漠,甚至充满攻击性。他酗酒、打架,与人发生短暂而无意义的性关系,仿佛在用肉体的麻木来对抗精神的痛苦。这种看似自我毁灭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种防止自己再次陷入绝望深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