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灰烬与罪的重量:《爱尔兰人》的暮年挽歌与时代落幕 马丁·斯科塞斯带着《爱尔兰人》回来了,这部时长三个半小时的史诗级黑帮片,与其说是对过往辉煌的缅怀,不如说是对美国梦的幻灭,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无力挣扎的悲歌。它没有《好家伙》的癫狂和暴力美学,也没有《赌城风云》的纸醉金迷和欲望膨胀。《爱尔兰人》如同秋日午后的阳光,洒落在风烛残年的弗兰克·希兰身上,温暖而又带着令人窒息的衰败感。这不仅仅是一部黑帮片,更是一部关于衰老、忠诚、背叛和忏悔的深刻反思。 迟暮英雄的挽歌:弗兰克·希兰的自我审判 影片以老年弗兰克在养老院的回忆展开,苍老的面容,迟缓的动作,以及浑浊的眼神,无不暗示着他生命的残缺和即将到来的终结。弗兰克的一生,就像一艘在时代巨浪中颠簸的小船,最初只是一个运送牛肉的卡车司机,命运的齿轮转动,让他结识了黑帮老大拉塞尔·布法利诺,从此踏上了血腥的道路。 弗兰克是一个典型的“行动者”,他缺乏思考,更擅长服从。他忠诚、可靠、沉默寡言,这些品质在黑帮世界里无疑是生存的资本。他如同一个精准的工具,被拉塞尔和霍法所利用,完成着一件又一件肮脏的任务。然而,这种工具性的存在,也让他逐渐失去了自我,沦 …
《一个人的武林》影评:武痴的偏执,是对武术信仰的最后挽歌,看得我热血沸腾
武痴的偏执:银幕上最后一次热兵器时代的冷兵器信仰 《一个人的武林》是一部让我看完之后难以平静的电影。它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甚至在剧情上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但它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将武术的信仰,武者的尊严,以及一个时代的落幕,狠狠地砸在了我的面前。它不仅仅是一部功夫片,更像是一曲在热兵器时代,为冷兵器信仰奏响的挽歌,悲壮而决绝。 影片以封于修这个“武痴”为核心,讲述了一个连环杀人案,受害者皆为武林高手,凶手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挑战并击杀他们,只为证明自己是“天下第一”。这个故事的框架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老套,但导演陈德森却巧妙地将这个简单的故事,与中国武术的传承、武者的精神追求,以及时代变迁下的武术困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内涵。 封于修,毫无疑问是影片中最具争议,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是一个纯粹的武者,他的世界里只有武术,只有胜负,他痴迷于武术的极致,为了追求“天下第一”,他不惜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他杀人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权力,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武功天下无敌,为了满足他那近乎病态的武术信仰。 很多人将封于修视为一个疯子,一个变态杀人狂,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