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不只是政治正确,更是撕裂时代中人性的微光 《绿皮书》上映后,围绕它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它是政治正确的样板戏,刻意讨好观众,粉饰种族歧视的残酷真相;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温暖治愈的佳作,展现了跨越阶级和种族的人性光辉。的确,在如今这个“凡事皆可政治化”的时代,任何一部涉及种族、阶级等敏感话题的电影,都难免被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然而,如果我们仅仅用“政治正确”四个字来概括《绿皮书》,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忽略了这部电影真正触动人心的力量。 《绿皮书》并非完美,它在某些细节上的处理或许存在争议,但它所展现的,远不止肤浅的种族和谐。它是一部关于偏见、身份认同、以及在撕裂的社会中如何建立真挚友谊的深刻探索。它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公路电影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理解、尊重和自我救赎的普世命题。 “绿皮书”:隔离与连接的象征 电影的名字来源于“黑人驾驶员绿皮书”,一本在种族隔离时期为黑人旅行者提供的指南,上面列出了允许黑人进入的旅馆、餐厅和加油站。这本“绿皮书”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象征着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和隔离。 然而,在电影中,“绿皮书”不仅仅是隔离的象征,也成为了连接托尼·立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