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高级技术之:`SciPy`的稀疏矩阵:`CSR`、`CSC`和`LIL`格式的性能对比。

嘿,大家好! 今天咱们聊聊SciPy里的稀疏矩阵,特别是CSR、CSC和LIL这仨兄弟。 稀疏矩阵这东西,简单说就是矩阵里大部分元素都是零。 如果直接用普通矩阵存,那得多浪费空间啊! 所以就有了稀疏矩阵这种专门的存储方式,只存非零元素,省地儿! 为啥要有这么多格式? 你可能会问,为啥搞这么多格式啊? CSR、CSC、LIL,光看名字都眼晕。 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存储格式,在不同的操作上性能不一样。 有的适合做加法,有的适合做乘法,有的适合修改元素。 就像不同类型的汽车,有的适合跑高速,有的适合越野。 先来认识一下这三位: CSR (Compressed Sparse Row): 行压缩稀疏矩阵。顾名思义,按行来压缩的。 适合做矩阵向量乘法,尤其是按行访问元素的场景。 CSC (Compressed Sparse Column): 列压缩稀疏矩阵。跟CSR对称,按列来压缩的。 适合做矩阵向量乘法,尤其是按列访问元素的场景。 LIL (List of Lists): 链表型稀疏矩阵。 适合动态构建矩阵,也就是不断插入新元素的场景。 但做数值计算就比较慢了。 Show me the code! …

Python高级技术之:如何利用`Cython`为`Pandas`和`NumPy`编写高性能的`C`扩展。

各位久等了,今天咱们聊聊如何用 Cython 这把瑞士军刀,给 Pandas 和 NumPy 这俩数据分析界的扛把子,打造高性能的 C 扩展,让他们如虎添翼,跑得更快! 开场白:Python 的速度,永远的痛? Python 易学易用,库也多如繁星,但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计算时,速度就成了绕不开的坎儿。尤其是 Pandas 和 NumPy,虽然它们本身已经做了很多优化,但遇到性能瓶颈时,还是得另辟蹊径。这时候,Cython 就该闪亮登场了。 Cython 是什么?一句话概括:Python + C 的混血儿 Cython 是一种编程语言,它是 Python 的超集,允许你编写 C 代码,并能无缝地与 Python 代码集成。换句话说,你可以用 Cython 来编写高性能的 C 扩展,然后在 Python 中像调用普通 Python 模块一样调用它们。 为什么选择 Cython? 性能提升: C 代码的执行速度远快于 Python 代码,尤其是对于循环和数值计算。 代码复用: 可以利用现有的 C/C++ 代码库。 易于集成: 可以轻松地将 C 扩展集成到 Python 项目中。 相对简单 …

Python高级技术之:`NumPy`的`ufunc`(通用函数):如何编写自定义的`ufunc`。

各位观众老爷们,大家好!今天咱来聊聊 NumPy 里的一个神奇玩意儿:ufunc,也就是通用函数。别看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能对 NumPy 数组里的每个元素进行操作的函数。更牛的是,咱还能自己动手编写自定义的 ufunc!是不是有点小激动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一、啥是ufunc?为啥要用它? 简单来说,ufunc 就是 NumPy 提供的、能对数组进行元素级运算的函数。NumPy 内置了大量的 ufunc,比如 sin、cos、exp、log 等等,涵盖了各种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和位运算。 为啥要用 ufunc 呢?原因很简单:快! NumPy 的 ufunc 都是用 C 语言编写的,经过了高度优化,运行速度非常快。而且,ufunc 可以直接对整个数组进行操作,避免了使用循环的麻烦,代码也更加简洁。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数组里每个元素的平方: import numpy as np arr = np.array([1, 2, 3, 4, 5]) # 使用循环 result1 = [] for x in arr: result1.append(x * x) result1 = n …

Python高级技术之:`Pandas`的`Categorical`类型:如何节省内存和提升处理效率。

各位观众,晚上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数据魔法师,今晚咱们聊聊Pandas里的一个“省钱小能手”和“效率加速器”—— Categorical 类型。 开场白:数据瘦身术与性能提速包 想象一下,你有一张巨大的表格,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客户的性别、所在城市、购买的产品类型等等。这些列的数据类型可能五花八门,有字符串、数字等等。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一些列,比如“性别”,只有“男”和“女”两种取值;“城市”也只有有限的几个选择。 如果直接用字符串或者数字来存储这些列,那简直就是浪费资源!就像你明明只需要带两件衣服出门,却硬要拖一个装满杂物的行李箱。 Categorical 类型就是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它可以把这些重复出现的字符串或者数字,用更节省空间的方式存储起来,并且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还能大幅提升处理速度。 第一幕:Categorical类型的“真面目” Categorical 类型本质上是一种用数字编码来表示类别数据的类型。它由两部分组成: categories: 类别本身,也就是列中所有不同的值,可以想象成一个“词汇表”。 codes: 每个值对应的类别在“词汇表”中 …

Python高级技术之:`Python`大数据生态:`Dask`、`Spark`和`Ray`在并行计算中的应用。

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Python在大数据领域里,怎么用并行计算来提速。别担心,就算你以前没接触过这些概念,我也会尽量用大白话讲明白。 咱们今天要说的三个神器分别是:Dask、Spark 和 Ray。它们都是 Python 的好伙伴,能帮你把大数据处理任务分解成小块,让多个 CPU 核心或者多台机器一起干活,从而大大缩短运行时间。 开场白:为什么需要并行计算? 想象一下,你要统计全国人民的平均年龄。如果一个人一个人的算,得算到猴年马月。但是,如果把全国人民分成很多组,每组算出一个平均年龄,最后再把这些平均年龄加权平均一下,是不是快多了? 并行计算就是这个道理。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很多小任务,让它们同时进行,最后再把结果合并起来。这样就能充分利用计算资源,提高效率。 第一部分:Dask:Python 原生的大数据利器 Dask 可以说是 Python 生态里最亲民的大数据工具了。它的 API 和 Pandas、NumPy 非常相似,所以如果你熟悉 Pandas 和 NumPy,上手 Dask 会非常容易。 1. Dask 的核心概念:延迟计算 Dask 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延迟计算”(Del …

Python高级技术之:`Jupyter Notebook`的魔法命令:`%run`、`%timeit`和`%matplotlib inline`的用法。

各位,早上好!今天我们来聊聊Jupyter Notebook里那些看起来像魔法的命令,它们以%开头,能让你的代码生涯更加轻松愉快。咱们重点关注%run、%timeit和%matplotlib inline这三位。准备好了吗? Let’s roll! 第一部分:%run – 代码传送门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写了一个Python脚本,比如叫做my_script.py,里面定义了一些函数、类或者干脆就是一大段逻辑。现在你想在Jupyter Notebook里调用它,怎么办?难道要复制粘贴过来吗?当然不用!%run命令就是为此而生的。 1. 基本用法:一键执行 %run my_script.py 就这么简单。这条命令会执行my_script.py里的所有代码,并将其中定义的变量、函数、类等等,都导入到当前的Jupyter Notebook环境中。这意味着,你可以在Notebook里直接使用my_script.py里定义的任何东西,就像它们原本就在Notebook里一样。 2. 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my_script.py文件,内容如下: # my_script.py …

Python高级技术之:`TensorFlow`和`PyTorch`的计算图:动态图与静态图的设计哲学。

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深度学习框架里那些“腹黑”的家伙——计算图。你可能觉得“计算图”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其实它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数据在神经网络里“寻宝”。 TensorFlow和PyTorch是目前最火的两个寻宝工具,它们都用到了计算图,但它们的寻宝方式,也就是设计哲学,却截然不同:一个玩的是“静态图”,一个玩的是“动态图”。 那这静态图和动态图到底是个啥?别急,咱们这就开始解密。 第一章:啥是计算图?别告诉我你不知道! 想象一下,你要做一道菜,比如番茄炒蛋。你需要先切番茄、打鸡蛋,然后把它们炒在一起。这整个过程,你可以用一张流程图来表示: 1. 买菜 (输入:无) 2. 切番茄 (输入:番茄) 3. 打鸡蛋 (输入:鸡蛋) 4. 热锅 (输入:无) 5. 炒番茄和鸡蛋 (输入:切好的番茄, 打好的鸡蛋) 6. 出锅 (输出:番茄炒蛋) 计算图就类似于这个流程图,它描述了数据(比如图像、文本)在神经网络中是如何流动的,以及每一步要进行什么操作(比如卷积、激活)。更具体地说,它是由节点(Nodes)和边(Edges)组成的有向无环图(DAG)。 节点 (Nodes): 代表操作 ( …

Python高级技术之:`Scikit-learn`的流水线(`Pipeline`):如何构建和管理完整的机器学习工作流。

各位靓仔靓女,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机器学习流水线架构师,咱们今天要聊聊Scikit-learn的Pipeline,保证让你的机器学习项目像一条整齐的生产线,高效又优雅! 开场白:机器学习的厨房,你家的乱不乱? 大家在搞机器学习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数据预处理一堆代码,模型训练又一堆代码,调参优化再来一堆代码,最后部署上线,简直像个乱糟糟的厨房,各种调料、食材乱摆乱放,想找个勺子都费劲? Scikit-learn的Pipeline就是来拯救你这个“脏乱差”厨房的。它可以把一系列的数据处理步骤和模型训练步骤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可重复使用的机器学习工作流。 一、Pipeline是什么?本质就是个串串香! 简单来说,Pipeline就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把多个Scikit-learn的Transformer(转换器,比如标准化、特征选择)和Estimator(估计器,比如分类器、回归器)像串串香一样串起来。 你可以想象一下,把烤串师傅(数据预处理)和烧烤师傅(模型训练)用一条流水线连接起来,顾客(输入数据)来了,烤串师傅负责把肉串穿好,烧烤师傅直接拿过去烤,最后送到顾客嘴里。整 …

Python高级技术之:`NumPy`的`ndarray`:内存布局、`strides`和`broadcast`的底层机制。

大家好,欢迎来到“NumPy底层探秘”讲座,我是今天的导游老王。今天咱们不聊虚的,直接扒开NumPy的心脏,看看ndarray这玩意儿是怎么在内存里安家的,strides又是怎么玩转索引的,还有broadcast这魔法是如何炼成的。准备好了吗?系好安全带,发车! 第一站:内存布局——ndarray的安身之所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手头有一堆数据要安排入住。NumPy的ndarray就是你的小区,而你的任务就是给这些数据分配房间。 ndarray在内存中存储数据时,采用的是连续的内存块。这就好比小区里的房子是挨个儿盖的,保证了数据的紧凑性。但是,数据类型不同,需要的房间大小也不同啊! 比如,int32类型的数组,每个元素需要4个字节;float64类型的数组,每个元素需要8个字节。NumPy会根据你指定的数据类型,提前规划好整个小区的大小。 import numpy as np # 创建一个 int32 类型的数组 arr_int = np.array([1, 2, 3, 4, 5], dtype=np.int32) print(f”数组数据类型: {arr_int.dtype …

Python高级技术之:`Pandas`的`DataFrame`内部实现:`Block Manager`和`Index`的内存优化。

各位观众老爷们,大家好!今天咱不开车,来聊聊Pandas DataFrame里的“潜规则”——Block Manager和Index的内存优化。别害怕,听名字唬人,其实就是教你省钱(内存)的小技巧。 Part 1: DataFrame的“骨架”:Block Manager 咱们先来扒一扒DataFrame的皮,看看它的骨架长啥样。 你可能觉得DataFrame就是一个表格,但实际上,Pandas为了提高效率,把不同类型的数据分成了不同的“块”(Blocks)来存储。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DataFrame,既有整数,又有浮点数,还有字符串,那么Pandas就会把它分成三个Block:一个存整数,一个存浮点数,一个存字符串。 这就是Block Manager的核心思想:同类型的数据住一起,方便管理和运算。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创建一个混合类型的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 ‘A’: np.arange(5, dtype=’int64′), ‘B’: pd.array([True, False, 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