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好! 今天咱们来聊聊C++里两个挺有意思、也挺容易让人懵圈的小伙伴:__attribute__ 和 __declspec。 它们就像是编译器的小助手,能帮你更精细地控制代码的行为,不过也得小心使用,不然容易踩坑。 一、 编译器扩展:为什么要用它们? 首先,得明白一点:C++标准定义了一套通用的语法和语义,但各个编译器(比如GCC, Clang, MSVC)为了更好地适配底层硬件、提供更强大的优化功能或者支持特定的平台特性,都会增加一些自己的扩展。 __attribute__ 和 __declspec 就是这类扩展的典型代表。 那么,为什么要用它们呢? 平台特定优化: 某些优化只有在特定平台上才有效,或者需要特定的硬件指令支持。 编译器扩展可以让你针对这些平台进行定制。 代码属性声明: 你可以用它们来告诉编译器关于函数、变量或类型的更多信息,帮助编译器更好地进行类型检查、生成更高效的代码。 控制链接行为: 有时候,你希望控制符号的可见性、存储方式等等,编译器扩展能帮你搞定这些。 与底层系统交互: 有些系统级别的操作需要你直接控制内存布局、调用约定等,编译器扩展可以提供必要的接口 …
C++ 协程的状态机:编译器如何转换协程代码
好的,没问题,咱们直接开始!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C++协程状态机:编译器如何玩转你的代码”讲座。今天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直接撸起袖子,看看编译器这老小子,是怎么把看似优雅的协程代码,变成一堆状态机的。 什么是协程?(简短回顾) 简单来说,协程是一种轻量级的并发方式,它允许你在一个函数中暂停执行,稍后再恢复执行。这和多线程不一样,协程的切换是在用户态完成的,没有内核参与,所以开销更小。 状态机:协程背后的秘密武器 协程的本质就是一个状态机。想想看,一个函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暂停,然后恢复。这意味着函数需要记住它暂停时的状态,包括局部变量的值、执行到哪一行代码等等。状态机就是用来管理这些状态的。 编译器:协程状态机的缔造者 编译器负责将你的协程代码转换成一个状态机。这个过程相当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几个关键步骤: 识别协程: 编译器首先要识别哪些函数是协程。这通常通过co_await、co_yield或co_return关键字来标记。 创建协程帧: 编译器会创建一个特殊的结构体,称为协程帧(coroutine frame)。这个结构体用于存储协程的状态信息,包括: 局部变 …
C++ 指令重排与内存模型:编译器和 CPU 的优化对并发的影响
好的,没问题。让我们开始吧! 各位好,欢迎来到今天的“C++指令重排与内存模型:编译器和CPU的优化对并发的影响”讲座。今天咱们要聊聊C++里那些“暗箱操作”——指令重排和内存模型,它们就像隐藏在代码背后的影子,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并发程序的行为。 一、 什么是指令重排? 想象一下,你写了一段代码,就像给厨房下了一道菜谱,但是厨师(编译器和CPU)可不一定完全按照你的菜谱来做。他们可能会为了优化效率,调整一下做菜的顺序,这就是所谓的指令重排。 指令重排分为以下几种: 编译器优化重排: 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对指令进行重新排序,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CPU指令重排: CPU也可能为了提高执行效率,对指令进行乱序执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t a = 0; int b = 0; int x = 0; int y = 0; void thread1() { a = 1; x = b; } void thread2() { b = 1; y = a; } int main() { …
TVM/MLIR:深度学习编译器的后端优化与自定义硬件集成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深度学习编译器后端优化和自定义硬件集成,主角是TVM和MLIR这两位大神。保证让你听得懂,学得会,还能乐出声! 讲座标题:TVM/MLIR:深度学习编译器的“变形金刚”与“乐高积木” 引言:深度学习的“后浪”时代 各位朋友们,现在AI有多火,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但是,就像“前浪”总要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一样,咱们的深度学习模型也面临着效率和灵活性的挑战。想想看,模型越来越大,计算越来越复杂,如果还是靠着TensorFlow、PyTorch等框架“一把梭”,那硬件迟早要被榨干! 这时候,深度学习编译器就闪亮登场了!它们就像是深度学习的“变形金刚”,能把模型变成各种各样高效的代码,让它们在不同的硬件上飞起来。而TVM和MLIR,就是编译器界的两位“扛把子”。 第一部分:TVM:深度学习的“变形金刚” TVM,全称是“Tensor Virtual Machine”,但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深度学习变形金刚”。它能把你的模型“变形”成各种各样高效的代码,适应不同的硬件环境。 1. TVM的“变形”原理:计算图与调度 TVM的“变形”能力,主要来自于它的两个核心概念:计算 …
C++ TVM / Halide:高性能深度学习编译器后端优化
好的,各位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C++ TVM 和 Halide 这俩神器,看看它们是怎么在深度学习编译器的后端优化里大显身手的。说白了,就是怎么让你的模型跑得更快、更省电! 一、开场白:模型加速的那些事儿 深度学习模型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想让它们跑起来,尤其是在移动设备或者嵌入式设备上跑得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光靠堆硬件,成本太高,而且功耗也hold不住。所以,软件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时候,TVM 和 Halide 就派上用场了。它们就像是两位武林高手,身怀绝技,能把你的模型“改造”一番,让它焕发新生。 二、TVM:深度学习编译界的“瑞士军刀” TVM (Tensor Virtual Machine) 是一个端到端的深度学习编译器框架,说白了,就是啥模型都能吃,啥硬件都能跑。它就像一个“翻译官”,能把各种不同的深度学习框架(比如 TensorFlow、PyTorch)的模型翻译成针对特定硬件平台优化过的代码。 1. TVM 的基本架构 TVM 的架构有点复杂,但我们可以简化理解: 前端 (Frontend): 负责解析各种深度学习框架的模型,生成统一的中间表示 (Interm …
C++ 实现一个简单的即时编译器(JIT):运行时代码生成
好的,各位观众老爷们,今天咱来聊聊一个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也挺高大上的东西:即时编译器(Just-In-Time Compiler),简称JIT。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在程序运行的时候,动态地生成和编译代码。 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 你可能会问,我辛辛苦苦写好的C++代码,已经编译成可执行文件了,直接跑不香吗?干嘛还要在运行时再搞一遍? 原因嘛,当然是为了性能! 动态优化: JIT编译器可以根据程序运行时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比如,某个函数在运行时发现某个参数总是0,那JIT就可以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优化,避免不必要的计算。 平台适应性: 有些语言(比如Java,C#)天生就是跑在虚拟机上的,虚拟机负责把字节码翻译成机器码。JIT编译器就可以根据不同的CPU架构,生成不同的机器码,实现更好的平台适应性。 特殊场景优化: 对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比如游戏引擎、科学计算等,JIT可以生成高度优化的代码,显著提升性能。 JIT的简单实现思路 好了,废话不多说,咱直接上代码,手撸一个简单的JIT编译器,让大家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咱的目标是:写一个函数,这个函数可以动态地生成一段代码,这段代 …
C++ Undefined Behavior 导致的编译器行为差异:跨平台兼容性挑战
好的,让我们开始这场关于C++未定义行为以及它如何导致跨平台兼容性问题的“灾难现场”巡回讲座。准备好你的安全帽,因为我们要深入探索那些隐藏在代码背后的“定时炸弹”了! 讲座标题:C++未定义行为:一场跨平台兼容性的血泪史 引言:欢迎来到未定义行为的“欢乐屋”!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让C++程序员们又爱又恨的话题:未定义行为(Undefined Behavior,简称UB)。 爱它,是因为它可以让编译器“脑洞大开”,生成一些看似“高效”的代码(虽然通常是错的)。 恨它,是因为它就像一个潜伏在你代码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而且爆炸的方式千奇百怪,防不胜防。更可怕的是,它还是跨平台兼容性的头号“杀手”! 想象一下,你写了一段代码,在你的开发机上运行得好好的,结果到了客户的服务器上,直接崩溃了,或者更糟糕,返回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结果。 你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编译器,甚至怀疑宇宙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别怀疑了,这很可能就是UB在作祟! 第一幕:什么是未定义行为? 那么,到底什么是未定义行为呢? 简单来说,就是C++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 当你的代码触及到这些未定义区域时,编译器可以选择做 …
C++ `__builtin_unreachable`:告诉编译器代码不可达,进行激进优化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C++里那个神奇的“__builtin_unreachable”。这玩意儿就像你在代码里放了个“此处绝不可能发生”的标签,然后编译器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各种激进优化。 开场白:听说你代码里有“BUG”?不,是“特性”!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点刺激的,聊聊C++里一个能让编译器“脑洞大开”的函数:__builtin_unreachable。 别害怕,我说的“脑洞大开”不是指编译器会突然开始写诗,而是指它会更丧心病狂地优化你的代码。 想象一下,你写了一段代码,逻辑上某些分支是永远不可能执行到的。你可能觉得无所谓,反正代码能跑就行。但是,编译器可不这么想!它兢兢业业地分析你的代码,发现那些“死代码”的存在,却无可奈何,因为它不能确定你的逻辑是否真的永远正确,万一哪天你手滑改错了呢? 这时候,__builtin_unreachable 就派上用场了。你相当于告诉编译器:“老兄,相信我,这段代码绝对不可能被执行到!如果执行到了,算我输!” 编译器一听,乐了:“好嘞!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放开手脚优化了!” __builtin_unreachable 是个啥? 简单来 …
C++ 编译器内部表示(IR)分析:LLVM IR / GCC RTL 的阅读与优化
好的,各位观众,欢迎来到今天的“编译器内部大冒险”!今天咱们不玩虚的,直接钻进编译器的心脏,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把我们辛辛苦苦写的 C++ 代码,变成机器能懂的二进制指令的。别害怕,虽然听起来很高深,但其实也挺有趣的,前提是咱们得找对路。 今天的主题是“C++ 编译器内部表示(IR)分析:LLVM IR / GCC RTL 的阅读与优化”。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编译器在翻译 C++ 代码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语言(IR),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中间语言来提升程序的性能。 第一站:为什么要有中间语言? 想象一下,你要把中文小说翻译成法语,但你只会英语。怎么办?找个懂中文和英语的翻译,先把中文翻译成英语,然后再找个懂英语和法语的翻译,把英语翻译成法语。 编译器也是一样的道理。C++ 是一种高级语言,直接翻译成机器码太复杂了。所以编译器会先把它翻译成一种中间语言,这种语言比 C++ 更接近机器码,但又不像机器码那样难以理解。不同的编译器使用不同的中间语言。常见的有 LLVM IR 和 GCC RTL。 这样做的好处是: 解耦: 前端(C++ 编译器)只需要关心如何把 C++ 翻译成 IR,后端(代码生成器) …
C++ `std::assume_aligned`:C++17 告诉编译器数据对齐信息以优化加载
好的,各位观众,各位老铁,欢迎来到今天的C++大讲堂!今天咱们要聊一个C++17里的小秘密,但威力却很大的东西:std::assume_aligned。 开场白:对齐,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话说,咱们写代码,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算法、数据结构,想着怎么把程序跑得更快,更省内存。但是,有一个东西,经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内存对齐! 哎,别走啊!我知道,一听到“内存对齐”,很多人就开始打瞌睡,觉得这玩意儿又底层又无聊。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内存对齐其实是个宝藏,用好了能让你的程序性能提升一个档次! 什么是内存对齐? 简单来说,内存对齐就是指数据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必须是某个值的倍数。这个“某个值”通常是2的幂次方,比如1、2、4、8、16等等。 举个例子: 如果要求4字节对齐,那么数据的起始地址就必须是4的倍数。 如果要求8字节对齐,那么数据的起始地址就必须是8的倍数。 为什么要对齐? 你可能会问,为啥要这么麻烦呢?直接把数据一股脑儿塞到内存里不就完了吗? 原因有以下几个: 性能优化: 很多CPU在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地址时,需要进行额外的操作,比如多次读取内存,然后把数据拼起来。这会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