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3标准库里新来的小伙伴:std::flat_map 和 std::flat_set。 这俩家伙,说白了,就是想在缓存局部性上做文章,试图在特定场景下榨干CPU的最后一滴性能。 一、为啥要关注缓存局部性? 在深入 flat_map 和 flat_set 之前,咱们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缓存局部性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CPU访问内存的速度比访问缓存快得多。 当CPU需要数据时,它首先会检查缓存里有没有。 如果有(命中),那就万事大吉,速度飞快。 如果没有(未命中),就得去内存里取,然后再放到缓存里。 缓存未命中的代价很高,会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 缓存局部性指的是CPU访问内存的模式。 如果CPU访问的数据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那么缓存命中的概率就会很高。 反之,如果数据分散在内存的各个角落,那缓存就得频繁地从内存里搬运数据,性能自然就下来了。 想象一下,你是个图书馆管理员,需要从书架上找书。 如果你要找的书都在同一排书架上,那效率肯定很高。 但如果书分散在不同的楼层,那你就得跑上跑下,累个半死。 二、std::map 和 std::set 的痛点 …
C++ 属性 `[[no_unique_address]]` (C++20):结构体成员零开销优化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0中一个挺有意思的属性:[[no_unique_address]]。这玩意儿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它能帮咱们在不增加任何运行成本的情况下,优化结构体和类的大小。简单来说,就是让编译器更聪明地安排结构体成员的内存布局,从而节省空间。 咱们先从为什么要关心结构体大小说起。 为什么结构体大小很重要? 想象一下,你正在开发一个游戏,其中每个游戏对象都有很多属性:位置、速度、生命值等等。如果每个对象的结构体都很大,那么存储大量对象就需要大量的内存。这不仅会影响性能,还可能导致缓存未命中,进一步降低游戏速度。 在嵌入式系统中,内存资源通常非常有限。因此,优化结构体大小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使在桌面应用中,更小的结构体也能提高缓存效率,减少内存占用,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传统的结构体内存布局 在C++中,结构体成员通常按照声明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内存中。为了满足对齐要求(alignment requirement),编译器可能会在成员之间插入填充字节(padding bytes)。 举个例子: struct Example { char c; int i; cha …
C++ Modules (C++20) 深度:模块化编译与构建系统优化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0里的模块,这可是个能让你的代码编译速度嗖嗖嗖往上涨的好东西。别害怕,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没那么难,咱们一步一步来,保证你能听懂,还能用上。 第一部分:啥是C++模块?为啥要用它? 首先,得搞明白啥是C++模块。简单来说,C++模块就是一种新的代码组织方式,它能替代传统的头文件。你可能会问,头文件用了这么多年,也没啥大问题啊,为啥要换? 问题大了去了!头文件最大的毛病就是“#include”机制。这玩意儿就像个复印机,把头文件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你的源文件中。如果你的代码里include了很多头文件,或者头文件里又include了其他的头文件,那就会导致编译时间变得非常慢,而且还容易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错误。 C++模块解决了这些问题。它通过模块接口单元(Module Interface Unit)来明确地声明哪些内容是公开的,哪些是私有的。编译器可以更好地理解你的代码,而且可以避免重复编译,大大提高了编译速度。 更直白一点: 特性 头文件(传统方式) 模块(C++20) 包含方式 #include (文本复制) import (语义导入) 编译 …
C++ `std::stacktrace` (C++23):运行时获取堆栈跟踪信息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聊聊C++23的新玩具——std::stacktrace,这玩意儿能让你在程序运行时抓取堆栈信息,就像侦探在犯罪现场收集指纹一样,帮你定位bug的藏身之处。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保证你听得懂,看得会用。 一、啥是堆栈跟踪? 首先,得明白啥叫堆栈跟踪。想象一下,你的程序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一个函数调用另一个函数,一层套一层。堆栈跟踪就是把这一层层的调用关系记录下来,告诉你程序是怎么走到当前这一步的。 举个例子,假设有这么一段代码: #include <iostream> void funcC() { int x = 10; int y = 0; int z = x / y; // 哎呀,除以零了! } void funcB() { funcC(); } void funcA() { funcB(); } int main() { funcA(); return 0; } 这段代码会因为除以零而崩溃。没有堆栈跟踪,你可能只能看到"除以零"的错误信息,但不知道是谁调用的funcC,又是谁调用的funcB,最后是谁调用的funcA。有了堆 …
C++ `std::generator` (C++23) 的内部实现与协程结合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3里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std::generator,以及它跟协程之间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说白了,std::generator就是个能让你像写普通函数一样,优雅地生成一堆数据的神器。而协程呢,则是让你的函数可以暂停、恢复,实现并发但不阻塞的魔法。 开场白:为什么要用std::generator? 想象一下,你要生成一个斐波那契数列,传统做法可能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std::vector<int> fibonacci(int n) { std::vector<int> result; int a = 0, b = 1; for (int i = 0; i < n; ++i) { result.push_back(a);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 b; } return result; } int main() { for (int num : fibonacci(10)) { std::cout < …
C++ `std::jthread` (C++20):线程管理与协作取消的简化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聊聊C++20里的一个宝贝疙瘩——std::jthread。这玩意儿可不是你奶奶用的缝纫机(虽然名字有点像),而是C++多线程编程里的一颗新星,专门解决线程管理和协作取消的问题。 一、线程,永恒的难题 在进入std::jthread的世界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线程这玩意儿为啥让人头疼。多线程编程就像同时指挥一支乐队,每个乐器(线程)都有自己的节奏,搞不好就乱成一锅粥。 最常见的麻烦包括: 资源竞争: 多个线程争抢同一份资源,比如一块内存,一个文件,结果谁也用不好。 死锁: 线程A等着线程B释放资源,线程B又等着线程A释放资源,大家互相等着,谁也动不了,程序就僵住了。 线程生命周期管理: 线程啥时候开始,啥时候结束?结束之后资源怎么释放?这些都得操心,一不小心就内存泄漏。 线程同步: 线程之间需要协调工作,比如生产者线程生产数据,消费者线程消费数据,得保证数据不丢,也不重复消费。 C++11引入了std::thread,算是给多线程编程开了个头,但它只负责创建和启动线程,其他的事情还得你自己来。这意味着你要手动join或者detach线程,手动管理线程的生命周期,手动 …
C++ `std::atomic_ref` (C++20):对非原子对象进行原子操作的封装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0里一个挺有意思的小玩意儿:std::atomic_ref。这东西啊,就像是个原子操作的“外挂”,能让你给那些原本不支持原子操作的变量,也用上原子操作的特性。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给自行车装火箭炮”?别急,咱们慢慢来,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能干啥,怎么用,以及为什么要用它。 1. 原子操作是个啥? 在深入std::atomic_ref之前,咱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原子操作。想象一下你在银行取钱,一个操作必须是完整的,要么成功取到钱,要么就失败,不能出现取了一半钱的情况。这就是原子性。 在多线程编程里,多个线程可能会同时访问和修改同一个变量。如果没有原子操作,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数据竞争、脏数据等等。原子操作保证了对变量的访问和修改是不可分割的,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没发生,从而避免了这些问题。 C++11引入了std::atomic,它是一个模板类,可以用来创建原子变量,例如: #include <atomic> #include <thread> #include <iostream> std::atomic<int …
C++ `std::source_location` (C++20) 在日志与断言中的应用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0里一个挺有意思的小家伙:std::source_location。这东西虽然个头不大,但用处可不小,尤其是在日志和断言里,简直是提升开发体验的利器。咱们争取用最通俗的方式,把这玩意儿给盘清楚。 一、std::source_location 是个啥? 简单来说,std::source_location 就像一个“位置标签”,它能自动记录下代码在文件里的位置信息。具体来说,它包含了: 文件名 (file_name()): 代码所在的文件名。 函数名 (function_name()): 代码所在的函数名。 行号 (line()): 代码所在的行号。 列号 (column()): 代码所在的列号。(C++23起可用) 有了这些信息,咱们就能更精确地定位问题,不用再吭哧吭哧地翻代码了。 二、std::source_location 怎么用? 这玩意儿用起来超级简单。它有一个默认的构造函数,会“记住”它被调用的位置。通常,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可选的参数传递给日志函数或者断言宏。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o …
C++ `std::format` (C++20) 格式化字符串的性能与类型安全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20里一个相当给力的特性:std::format。这玩意儿不仅让C++的字符串格式化变得更安全、更现代,而且在性能上也颇有潜力。咱们今天就来深挖一下,看看它到底强在哪儿,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告别printf:类型安全是王道 在std::format出现之前,C++程序员进行格式化输出,常常依赖printf系列函数。这玩意儿虽然历史悠久,但缺点也相当明显: 类型不安全: printf完全依赖于格式化字符串中的占位符(如%d,%s等)来解析参数。如果占位符和参数类型不匹配,编译器不会报错,但运行时就会出现未定义行为,轻则输出乱码,重则程序崩溃。 难以扩展: printf的占位符种类有限,很难支持自定义类型的格式化输出。 可读性差: 当格式化字符串很长,参数很多的时候,printf的代码可读性会变得非常糟糕。 举个例子: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int num = 10; double pi = 3.14159; const char* str = “Hello”; // 潜在的类型错误 pri …
C++ `std::chrono` 计时库的高级用法:时间点、时长与时钟精度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 std::chrono 计时库,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帮你精确测量时间的工具。就像你在厨房里用的计时器,只不过它更高级,更精确,而且能玩出更多花样。 咱们今天要讲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时间点(time_point)、时长(duration)和时钟精度(clock)。这三者是std::chrono的核心,理解了它们,你就能像个时间魔法师一样,在你的程序里自由地操纵时间。 1. 时长(duration):时间流逝的长度 时长,顾名思义,就是一段时间的长度。比如,你说“我睡了8个小时”,这里的“8个小时”就是一个时长。在std::chrono里,时长用std::chrono::duration来表示。 std::chrono::duration的定义方式是这样的: std::chrono::duration<Rep, Period> Rep (Representation): 表示时长所用的数值类型,比如int, long long, double等等。默认是int。 Period (Ratio): 表示Rep所代表的时间单位。它是一个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