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好! 今天咱们来聊聊 C++17 引入的 std::filesystem,这个库简直就是文件系统操作的一把瑞士军刀,让咱们在 C++ 里也能像玩泥巴一样轻松地摆弄文件和目录。 一、告别老古董:为什么我们需要 std::filesystem? 在 C++17 之前,咱们操作文件系统,要么用 C 标准库的 stdio.h (比如 fopen, fclose, fread, fwrite 这些),要么用平台特定的 API(比如 Windows 的 CreateFile, ReadFile,Linux 的 open, read)。 这些方法问题多多: 平台依赖性高: 同一段代码,在 Windows 上跑得欢,到了 Linux 上就歇菜了。跨平台?不存在的。 错误处理繁琐: 动不动就要检查返回值,errno,各种宏定义,头都大了。 功能有限: 创建目录、遍历目录这些常见操作,实现起来都比较麻烦。 std::filesystem 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它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跨平台的、面向对象的文件系统操作接口,让咱们的代码更简洁、更易维护、更具可移植性。 二、std::filesy …
C++ `std::string_view` (C++17) 与 `std::span` (C++20) 的零拷贝特性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里两个“零拷贝”的家伙:std::string_view和std::span。 别看它们名字挺唬人,其实用起来相当简单,而且在性能优化方面能帮上大忙。 开场白:拷贝的代价 在深入这两个“零拷贝”神器之前,咱们先得明白拷贝操作有多费劲。 想象一下,你要把一份500页的报告复印给办公室里的每个人。 如果你用传统的方法,那就是一份一份地复印,累死个人不说,还浪费纸张和时间。 这就是传统的拷贝,数据量越大,代价越高。 在C++里,当我们把一个std::string或者std::vector赋值给另一个变量时,默认情况下,编译器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并将原始对象的内容完整地复制到新对象中。 这意味着要分配新的内存,然后把数据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对于大型字符串或者容器,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耗时,占用大量的内存。 std::string_view: 字符串的“只读窗口” std::string_view(C++17引入)就像一个字符串的“只读窗口”。 它不拥有字符串的数据,只是引用现有的字符串。这意味着,当你创建一个string_view时,不会发生任何内存分配或 …
继续阅读“C++ `std::string_view` (C++17) 与 `std::span` (C++20) 的零拷贝特性”
C++ `std::any` (C++17) 的类型擦除原理与性能考量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 C++17 引入的 std::any,这玩意儿可是个挺有意思的家伙,它玩的是“类型擦除”这门玄学。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没那么可怕。咱们慢慢扒,保证你听完能用它在代码里耍两下。 啥是std::any? 简单来说,std::any 就像一个能装任何东西的魔法盒子。你可以往里面塞整数、字符串、自定义类对象,只要是能复制构造的东西,它都能装。但装进去之后,你就不知道里面具体是啥了,除非你把它取出来的时候告诉它。 类型擦除:障眼法大师 std::any 的核心技术就是类型擦除。类型擦除的目的,就是让你在使用的时候不用关心具体类型,但是底层还是得知道类型信息,不然没法正确地操作数据。这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你只看到结果,不知道他怎么变的。 类型擦除怎么实现的? 类型擦除的常见做法是使用虚函数表 (vtable) 和指针。咱们来看看 std::any 的内部结构(简化版):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ypeinfo> #include <memory> class any_base { public: …
C++ `std::optional` (C++17) 的零开销抽象与使用场景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 C++17 引入的 std::optional,这玩意儿号称“零开销抽象”,听起来贼唬人,但实际上呢?今天咱们就扒开它的底裤,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在吹牛,以及在哪些场景下能真正帮我们省事儿。 什么是 std::optional? 简单来说,std::optional 是一个可以包含值,也可以不包含值的容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礼物盒,里面可能装着惊喜(值),也可能空空如也(没有值)。这玩意儿主要用来解决函数返回值可能为空的情况,避免使用指针带来的各种问题。 为啥要用 std::optional? 在 std::optional 出现之前,我们处理函数可能返回空值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使用指针: 返回 T*,如果为空则返回 nullptr。 缺点: 需要显式地检查 nullptr,容易忘记导致程序崩溃。而且,指针本身就可能为空,语义上不清晰,容易混淆“指针为空”和“指向的对象为空”两种情况。 使用魔数: 返回一个特殊的值表示“空”,比如 -1,0,或者一个预定义的常量。 缺点: 需要定义和维护这些魔数,容易出错,而且对于某些类型(比如浮点数)很难找到合适 …
C++ `std::variant` (C++17) 的内部实现与编译期优化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17引入的 std::variant,这玩意儿看似简单,实际上内部实现和编译期优化可玩性很高。咱们争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它扒个精光,让大家以后用起来心里更有数。 一、std::variant:多面手,还是百变怪? 首先,std::variant 是个啥?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类型值的容器。有点像 union,但比 union 安全多了,也智能多了。 举个例子: #include <variant> #include <string>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std::variant<int, double, std::string> myVar; myVar = 10; // 现在 myVar 存的是 int 类型的值 10 std::cout << “Value: ” << std::get<0>(myVar) << std::endl; myVar = 3.14; // 现在 myVar 存的是 …
C++ 访问者模式在 AST 遍历与代码生成中的应用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的访问者模式,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理解起来也没那么难,而且在AST(抽象语法树)遍历和代码生成里,那可是相当实用。 啥是访问者模式?别慌,先讲故事 想象一下,你是个博物馆馆长,博物馆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物,比如雕塑、画作、青铜器等等。每个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雕塑有材质、高度,画作有作者、风格。 现在,来了几波游客: 第一波: 想给所有文物拍照留念。 第二波: 想给所有文物做价值评估。 第三波: 想给所有青铜器进行防氧化处理。 如果让每个文物自己去实现这些功能,那文物类就得不断膨胀,而且如果以后再来一波“想给所有画作做修复”的游客,那就又得改文物类。这显然不符合“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这时候,访问者模式就派上用场了。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访问者”接口,里面包含针对每种文物类型的访问方法,比如visit(Sculpture& sculpture)、visit(Painting& painting)、visit(BronzeWare& bronzeWare)。 然后,每个游客(也就是每个操作)都实现一个 …
C++ Command 模式与撤销/重做功能实现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设计模式,叫Command模式。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用起来很顺手,尤其是在需要实现撤销/重做功能的时候,简直就是神器。 Command模式是啥?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请求或者操作封装成一个对象。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游戏,你按了一下“跳跃”按钮。在Command模式的世界里,这个“跳跃”不是直接执行,而是被封装成一个“跳跃命令”的对象。这个对象知道谁要跳跃(接收者),以及怎么跳跃(执行方法)。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命令对象存储起来,稍后执行,甚至撤销。 Command模式的组成部分 Command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角色: Command(命令): 这是一个接口或者抽象类,定义了执行命令的接口 execute()。 所有的具体命令类都要实现这个接口。 ConcreteCommand(具体命令): 这是实现了Command接口的具体类。它关联一个接收者对象,并调用接收者的相应方法来执行命令。 Receiver(接收者): 这是真正执行命令的对象。它知道如何完成请求所需的具体操作。 Invoker(调用者): 这是负责调用命令的对象。它 …
C++ 基于事件驱动的架构:高性能异步系统的设计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挺实在的话题:C++ 基于事件驱动的架构,以及如何用它来构建高性能异步系统。准备好了吗?系好安全带,我们要起飞啦! 一、为啥要用事件驱动?难道线程不香吗? 在传统的并发模型里,线程是主角。你创建一堆线程,每个线程负责处理一个任务。听起来很直接,但当任务数量暴增的时候,线程的上下文切换会耗费大量的 CPU 资源。就像你同时读好几本书,不停地在书页之间切换,效率肯定不高。 而事件驱动架构,有点像一个超级售货员。它监听各种事件(比如网络请求、用户输入),然后把事件分发给对应的处理器去处理。处理器处理完之后,再产生新的事件,继续循环下去。这样,一个线程就可以处理大量的并发任务,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个Web服务器。 模型 处理方式 优点 缺点 线程模型 为每个请求创建一个线程。 简单直接,易于理解和实现。 线程创建和销毁开销大,上下文切换频繁,资源消耗高,在高并发场景下性能瓶颈明显。线程数量过多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事件驱动模型 将请求抽象成事件,通过事件循环监听事件,将事件分发给对应的处理器处理。 资源利用率高,一个线程 …
C++ 内存池化对象的工厂模式:高效创建与管理对象
哈喽,各位好!今天咱们聊聊C++里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特别实用的东西:内存池化对象的工厂模式。 别害怕,这名字虽然长,但理解起来不难。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玩具工厂,专门生产小黄鸭。 第一幕:玩具工厂的烦恼 假设你最初的做法是:每当客户要一只小黄鸭,你就临时找工人,让他用原材料(塑料、颜料等)现场制作。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效率低下: 每次都要重新分配原材料、启动机器、调整参数,太浪费时间了! 资源浪费: 每次都可能剩下一些边角料,长期积累下来,浪费不少。 响应慢: 客户下单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拿到小黄鸭,体验不好。 第二幕:引入工厂模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你决定引入工厂模式。 这意味着你不再临时生产,而是: 设立生产线: 提前准备好生产小黄鸭的所有资源和流程。 批量生产: 一次性生产一批小黄鸭,放在仓库里。 快速交付: 客户下单后,直接从仓库里拿取,即刻交付。 这样一来,效率提高了,资源浪费减少了,客户体验也更好了。 代码示例(简化版):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 小黄鸭类 class Yel …
C++ 领域驱动设计 (DDD):在 C++ 中构建复杂的业务领域模型
哈喽,各位好!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非常实用的东西:C++ 领域驱动设计 (DDD)。 别害怕,虽然名字有点唬人,但只要掌握了核心思想,就能让你的 C++ 代码更加清晰、可维护,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时。 开场白:为什么需要 DDD? 想象一下,你正在开发一个电商平台。 你需要处理商品、订单、用户、支付等等一大堆复杂的概念。 如果你直接把这些概念和数据库表、用户界面逻辑混在一起,那你的代码就会变成一团意大利面,让人看着头皮发麻。 DDD 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让你的代码更贴近业务,让业务专家和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沟通。 这样,你的代码就能更好地反映业务需求,也更容易理解和修改。 DDD 的核心概念 DDD 并非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核心概念: 领域 (Domain): 就是你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比如电商平台、银行系统等等。 子域 (Subdomain): 领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子域,比如电商平台可以分为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等子域。 限界上下文 (Bounded Context): 每个子域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