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性能诊断与调优之:`MySQL`的`pt-deadlock-logger`:其在死锁日志记录中的应用。

MySQL性能诊断与调优之:MySQL的pt-deadlock-logger:其在死锁日志记录中的应用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MySQL性能诊断与调优中的一个重要工具:pt-deadlock-logger,以及它在死锁日志记录中的应用。死锁是并发数据库系统中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事务无法继续执行,影响系统性能甚至稳定性。有效的死锁诊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pt-deadlock-logger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捕捉和分析死锁信息。 一、死锁的概念与成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死锁以及死锁产生的原因。 死锁定义: 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事务,因争夺共享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僵持状态,如果没有外力干预,这些事务将永远无法继续执行。 死锁的成因: 死锁的产生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必要条件,即 Coffman 条件: 互斥条件(Mutual Exclusion): 资源必须处于独占模式,即一次只能被一个事务持有。 占有且等待条件(Hold and Wait): 事务已经持有一个资源,但同时又请求新的资源,并且在等待过程中不释放已持有的资源。 不可剥夺条件(No Preemption): 事务已经 …

Vue 3源码极客之:`Vue`的`Typescript`集成:`JSX/TSX`的类型检查和`VNode`类型推断。

各位靓仔靓女们,晚上好!我是老码农一枚,今天咱就来聊聊 Vue 3 源码里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 TypeScript 骚操作,特别是 JSX/TSX 的类型检查和 VNode 类型推断,保证让你们听完之后,功力大增,腰不酸腿不疼,一口气能写十个组件! 开场白:TypeScript,Vue 3 的御用大保健 话说这年头,前端要是不会点 TypeScript,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Vue 3 拥抱 TypeScript,那可不是简单的“用了个类型”,而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散发着类型安全的光芒。你想想,写代码的时候,编辑器能实时告诉你哪里写错了,这感觉,就像有个老司机在你旁边保驾护航,爽歪歪! 第一部分:JSX/TSX 的类型检查:让你的组件不再神秘 JSX/TSX,这玩意儿就是让 JavaScript 看起来像 HTML,写起来像 React。在 Vue 3 里,有了 TypeScript 的加持,JSX/TSX 的类型检查简直不要太香。 组件 Props 的类型推断: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传错参数了 以前写 Vue 组件,Props 都是字符串,写错了只有运行时才能发现,简直是噩梦。现在有了 …

MySQL高级讲座篇之:`InnoDB`缓冲池的`LRU`算法演进:从`LRU`到`New LRU`。

各位听众,早上好!今天咱们来聊聊MySQL InnoDB缓冲池里那些事儿,特别是它的“小心脏”——LRU算法,看看它如何从“老实人”进化成“心机Boy”。 InnoDB缓冲池,就像个缓存服务器,专门用来存放经常访问的数据页,这样就不用频繁地去硬盘上捞数据了,大大提升了效率。而这个缓冲池的管理核心,就是LRU算法。咱们先从最简单的LRU开始说起。 1. 初识LRU:简单粗暴的老实人 LRU(Least Recently Used),顾名思义,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数据页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它在未来被访问的可能性就很高,应该保留在缓冲池中;反之,如果一个数据页很久没被访问过,那么它未来被访问的可能性就很低,可以从缓冲池中淘汰出去。 想象一下,你是个图书馆管理员,书架就是缓冲池。每当有人借阅一本书,你就把这本书放到书架的最前面。当书架满了,要腾出位置放新书时,你就把书架最后面的那本书拿走,因为它最久没被人借阅过。 这个逻辑很简单,实现起来也很直观。我们可以用一个链表来实现LRU: 链表头部: 存放最近被访问的数据页。 链表尾部: 存放最久没被访问的数据页。 当一个 …

剖析 WordPress `WP_REST_Response` 类的源码:它如何构建 REST API 的响应。

嘿,各位代码界的探险家们,咱们今天来聊聊WordPress REST API 的幕后英雄——WP_REST_Response 类。 别担心,咱们不会像啃砖头一样啃源码,我会尽量用大白话加上一些小幽默,让这趟源码之旅变得轻松愉快。准备好了吗? Let’s dive in! 开场白:响应,一切的终点 在REST API的世界里,请求是开始,而响应则是终点。 你向服务器提出问题(发送请求),服务器思考一番后,给你一个答案(返回响应)。 这个答案,就是由WP_REST_Response类精心构造出来的。 WP_REST_Response:响应的骨架 WP_REST_Response 类,顾名思义,就是WordPress REST API 响应的核心类。 它负责将你的数据打包成一个标准的、可读性强的响应,让前端可以轻松解析并展示。 咱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类的基本结构(为了简化,我省略了一些不太常用的属性和方法): <?php /** * Core class used to implement a REST response. * * */ class WP_REST_Respon …

如何在 Vue 组件中安全地处理第三方 DOM 库(如 D3.js, Echarts)的集成,避免 Vue 的 DOM 操作冲突?

Vue 组件集成第三方 DOM 库:一场优雅的共舞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来跟大家聊聊 Vue 组件里集成第三方 DOM 库那些事儿。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遇到过,想在 Vue 项目里用 D3.js 画个炫酷的图表,或者用 Echarts 整点高大上的可视化,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页面直接崩成渣。 为啥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Vue 有自己的虚拟 DOM 和更新机制,而这些第三方库直接操作真实 DOM。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你改你的,我改我的”的混乱局面,最终导致页面显示异常。 那么,怎样才能让 Vue 和这些 DOM 大佬们和谐共处,跳一支优雅的共舞呢? 别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实战经验和技巧。 一、理解冲突的根源:DOM 的争夺战 首先,我们要明白 Vue 和第三方 DOM 库冲突的本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对同一个 DOM 元素的控制权争夺。 Vue 的控制权: Vue 通过虚拟 DOM 来管理页面上的元素。当你修改了 Vue 组件的数据时,Vue 会计算出虚拟 DOM 的差异,然后只更新需要改变的部分,从而提高性能。 第三方库的控制权: 像 D3.js、Echarts 这 …

CSS `Perspective` 与 3D 转换:创建景深效果

诸位好,今天咱们来聊聊CSS中的Perspective与3D转换,一起打造景深魔法! 开场白:从2D到3D的奇妙之旅 咱们平常写的网页,基本上都是在跟平面(2D)打交道。但有时候,你是不是也想让你的网页元素“站起来”,拥有立体的感觉?就像电影里的3D效果一样,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别担心,CSS的3D转换就能帮你实现这个愿望! 而Perspective,就是开启3D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能让你的元素看起来更具立体感,更有层次,就像照片有了景深一样。 第一部分:Perspective,景深魔法的起点 想象一下,你站在铁轨旁,远处的铁轨似乎汇聚成一点。这就是透视的效果。在CSS中,perspective属性就是用来模拟这种透视效果的。 1. perspective属性的用法 perspective属性定义了观察者距离3D空间平面的距离。简单来说,就是你眼睛距离屏幕的远近。这个值越大,透视效果越弱,元素看起来越接近2D;这个值越小,透视效果越强,元素看起来越立体。 .container { perspective: 800px; /* 观察者距离800像素 */ } 这个perspective属性 …

JS `Font Loading API`:优化自定义字体加载与 FOUT/FOIT

各位靓仔靓女,晚上好!我是今晚的字体加载问题专家(之一,毕竟专家太多了)。今天咱们聊聊前端字体加载那些事儿,尤其是 JS Font Loading API,帮你告别 FOUT 和 FOIT 的烦恼。保证让你的网页字体加载又快又稳,逼格瞬间提升! 开场白:字体,网页的颜值担当 话说,咱们做前端的,谁不想让自己的页面美美的?字体,绝对是提升颜值的关键因素。想想那些设计精美的网站,哪个不是在字体上下足了功夫?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定义字体用起来爽,加载起来却可能让你吐血。最常见的就是 FOUT (Flash of Unstyled Text) 和 FOIT (Flash of Invisible Text)。 FOUT: 先显示默认字体,然后突然切换成自定义字体,页面“Duang”的一下,丑爆了。 FOIT: 页面先啥也不显示,等自定义字体加载完才出现,用户体验极差。 这俩货就像网页界的“牛皮癣”,影响美观不说,还影响用户体验。还好,咱们有 Font Loading API 这把利剑,可以斩妖除魔,让字体加载变得可控。 第一部分:认识 Font Loading API Font …

点云处理与 3D 目标检测:激光雷达数据的高效利用

点云处理与 3D 目标检测:激光雷达数据的高效利用,让你的自动驾驶梦想照进现实 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座上,手里捧着一本心仪的小说,窗外风景如画。汽车平稳地穿梭在城市街道,灵活地避开行人、自行车,甚至还能礼貌地让一让横穿马路的小猫咪。这一切美好的景象,离不开一项关键的技术:点云处理与 3D 目标检测。 等等,点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别担心,咱们把它拆解开来,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点云?它和激光雷达有什么关系? 你可以把点云想象成一大堆“点”组成的“云朵”,只不过这些点不是天上飘着的云,而是空间中的一个个坐标点。这些坐标点精准地记录着物体表面的位置信息,就像给物体做了一次细致的全身扫描。 而负责“扫描”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光雷达 (LiDAR)。它就像汽车的“眼睛”,发射无数道激光束,当激光束遇到物体表面时会被反射回来,激光雷达通过计算激光束的发射和接收时间差,就能精确地测算出物体到激光雷达的距离,从而获得物体的三维坐标信息。 举个形象的例子:你用手电筒照一个雕塑,如果手电筒能自动记录下每一个光点在雕塑表面的位置,然后把 …

3D 视觉重建与感知:NeRF, SLAM 技术详解

3D 世界的奇妙之旅:从 NeRF 到 SLAM,看清现实的“另一面”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手机摄像头不仅能拍照片,还能立刻构建出一个栩栩如生的 3D 模型,让你在虚拟世界里随意穿梭,探索每一个细节,是不是很酷?或者,如果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一边探索未知环境,一边绘制出精确的地图,避免撞墙,还能准确找到目标物体,这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些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其实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而支撑它们的,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两个核心技术:NeRF (神经辐射场) 和 SLAM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别被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吓跑,它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可以把 NeRF 想象成一个“虚拟雕塑家”,它能根据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学习并还原出物体的真实 3D 结构和外观;而 SLAM 则像一个“探险家”,它能在未知环境中一边摸索前进,一边绘制地图,同时确定自己的位置。 那么,这两个技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探索 3D 世界的奇妙之旅吧! NeRF:像素世界的“炼金术” 传统的 3D 重建方法,比如使用激光扫描或者立体视觉,都 …

Canvas 2D 渲染上下文:像素级图像处理与着色器概念

画布上的魔法:用像素点织就色彩与奇迹 想象一下,你面前铺开一张洁白的画布,但这次,你不是用画笔蘸着颜料,而是在操作一个个微小的像素点。这就是 Canvas 2D 渲染上下文的魅力所在——一个让你能以像素为单位,精细控制图像,创造各种视觉效果的神奇工具。 与其说它是技术,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通往数字艺术的入口,一个让你能用代码,像魔法师一样,点石成金,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迹的地方。 像素点:画布上的小精灵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像素。它们就像画布上的小精灵,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颜色信息。颜色信息通常由红 (Red)、绿 (Green)、蓝 (Blue) 三个分量组成,简称 RGB。每个分量的取值范围通常是 0 到 255,代表了对应颜色的强度。 比如 (255, 0, 0) 代表纯红色,(0, 255, 0) 代表纯绿色,而 (255, 255, 255) 则代表白色。 有了这三个小精灵,我们就可以创造出几乎任何我们能看到的颜色。 它们就像画家调色盘上的红黄蓝,通过不同的组合,就能描绘出世间万物。 Canvas 2D 渲染上下文允许你直接访问和修改这些像素点。这就像给了你一把操控颜色的精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