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一粒星尘的闪耀,一次关于“正常”的深刻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并非一部简单的励志电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对“正常”的狭隘定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差异的忽视和伤害。它讲述了一个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伊夏,如何在一个懂他的老师尼克帮助下,最终被理解、被接纳、被激发出潜能的故事。然而,这部电影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挑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模式,唤醒我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并最终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一颗等待被发现、被点亮的星星。 在我看来,《地球上的星星》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将伊夏塑造成一个“问题儿童”,而是将他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个体。在影片的前半段,我们看到的伊夏是一个在学校里表现糟糕、屡屡犯错、被老师和同学嘲笑的孩子。他无法正确地读写文字,数学成绩一塌糊涂,行为举止也显得格格不入。然而,镜头却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声音,展现了伊夏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敏感。他热爱绘画,对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能够将平凡的事物赋予奇妙的意义。这些细节都在告诉我们,伊夏并非“笨”,他只是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世界。 影片对“正常”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