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高级技术之:`Python`的`Quantum Computing`库:`Qiskit`和`Cirq`的入门。

各位靓仔靓女,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咱们今天聊点硬核的,量子计算。别害怕,我保证尽量用人话把这玩意儿说清楚。

量子计算:不是科幻,是未来

量子计算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好像只有谢耳朵才能玩得转。但实际上,随着Python的Quantum Computing库,比如Qiskit和Cirq的出现,我们这些凡人也能稍微窥探一下量子世界的美妙了。

当然,我得先泼一盆冷水,指望听完这节课就能用量子计算机破解银行密码,或者设计出划时代的药物,那是不可能的。量子计算还在发展初期,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的是学习概念,掌握工具,为未来的量子时代做好准备。

Qubit:量子世界的“比特”

在经典的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比特(bit),要么是0,要么是1。但在量子世界,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量子比特(qubit)。这玩意儿就厉害了,它可以同时是0和1,这就是量子叠加态。

你可以把一个普通的比特想象成一个开关,要么开,要么关。而量子比特呢?想象一个硬币,在旋转的时候,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种两者都有的状态。只有当你停止旋转,观察它的时候,它才会变成正面或者反面。

这种“薛定谔的猫”的状态,赋予了量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它可以同时尝试多种可能性,而不需要像经典计算机那样一个一个地尝试。

Qiskit:IBM的量子计算厨房

Qiskit是IBM开源的量子计算框架,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用于构建、编译和运行量子电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量子计算的厨房,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材(量子门),你可以用它们来烹饪出美味的量子算法。

安装Qiskit

安装Qiskit非常简单,只需要使用pip命令即可:

pip install qiskit

一个简单的量子电路

让我们来创建一个简单的量子电路,实现Hadamard门操作。Hadamard门可以将一个量子比特从|0⟩态变成(|0⟩ + |1⟩)/√2的叠加态。

from qiskit import QuantumCircuit, transpile
from qiskit.providers.ibmq import IBMQ
from qiskit.visualization import plot_histogram

# 创建一个包含1个量子比特和1个经典比特的量子电路
circuit = QuantumCircuit(1, 1)

# 对量子比特应用Hadamard门
circuit.h(0)

# 测量量子比特,并将结果存储到经典比特中
circuit.measure(0, 0)

# 绘制量子电路
print(circuit)

这段代码做了什么呢?

  1. QuantumCircuit(1, 1): 创建了一个量子电路,包含1个量子比特和1个经典比特。量子比特用于进行量子计算,经典比特用于存储测量结果。
  2. circuit.h(0): 对第0个量子比特应用Hadamard门。
  3. circuit.measure(0, 0): 测量第0个量子比特,并将结果存储到第0个经典比特中。
  4. print(circuit): 打印量子电路的文本表示。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量子电路的图形化表示。

模拟器运行

Qiskit提供了一个模拟器,可以在你的电脑上模拟量子电路的运行。

from qiskit import Aer, execute

# 使用模拟器
simulator = Aer.get_backend('qasm_simulator')

# 将量子电路转换成可以在模拟器上运行的格式
compiled_circuit = transpile(circuit, simulator)

# 运行量子电路
job = execute(compiled_circuit, simulator, shots=1024)

# 获取结果
result = job.result()

# 获取测量结果的统计信息
counts = result.get_counts(compiled_circuit)

# 打印结果
print(counts)

# 可视化结果
plot_histogram(counts)

这段代码做了什么呢?

  1. Aer.get_backend('qasm_simulator'): 获取Qiskit提供的QASM模拟器。
  2. transpile(circuit, simulator): 将量子电路转换成可以在模拟器上运行的格式。
  3. execute(compiled_circuit, simulator, shots=1024): 运行量子电路1024次。shots参数指定运行的次数,模拟器的结果是统计性的。
  4. result.get_counts(compiled_circuit): 获取测量结果的统计信息。
  5. plot_histogram(counts): 可视化测量结果。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类似下面的输出:

{'0': 512, '1': 512}

这意味着,在1024次运行中,大约有一半的结果是0,一半的结果是1。这符合Hadamard门的预期行为。

真实量子计算机运行

如果你有IBM Quantum Experience的账号,你还可以将量子电路提交到真实的量子计算机上运行。

# 配置IBM Quantum Experience账号
IBMQ.save_account('YOUR_API_TOKEN')  #替换成你的API token
IBMQ.load_account()

# 获取可用的量子计算机
provider = IBMQ.get_provider(hub='ibm-q', group='open', project='main')
backend = provider.get_backend('ibmq_quito') # 或者其他可用的backend

# 将量子电路转换成可以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的格式
compiled_circuit = transpile(circuit, backend)

# 运行量子电路
job = backend.run(compiled_circuit, shots=1024)

# 获取job id
print(job.job_id())

# 等待job完成
from qiskit.tools.monitor import job_monitor
job_monitor(job)

# 获取结果
result = job.result()

# 获取测量结果的统计信息
counts = result.get_counts(compiled_circuit)

# 打印结果
print(counts)

# 可视化结果
plot_histogram(counts)

注意:在真实的量子计算机上运行量子电路可能需要排队,并且结果可能会受到噪声的影响。

Cirq:Google的量子计算游乐场

Cirq是Google开源的量子计算框架,它更加灵活,也更接近底层的硬件控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量子计算的游乐场,里面有很多新奇的玩具(量子门),你可以自由地组合它们,创造出各种有趣的量子算法。

安装Cirq

安装Cirq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使用pip命令即可:

pip install cirq

一个简单的量子电路

让我们来创建一个简单的量子电路,实现一个Bell态。Bell态是一种特殊的量子纠缠态,两个量子比特的状态是相互关联的。

import cirq

# 创建两个量子比特
qubit0 = cirq.GridQubit(0, 0)
qubit1 = cirq.GridQubit(0, 1)

# 创建一个量子电路
circuit = cirq.Circuit()

# 对第一个量子比特应用Hadamard门
circuit.append(cirq.H(qubit0))

# 对两个量子比特应用CNOT门
circuit.append(cirq.CNOT(qubit0, qubit1))

# 测量两个量子比特
circuit.append(cirq.measure(qubit0, qubit1, key='result'))

# 打印量子电路
print(circuit)

这段代码做了什么呢?

  1. cirq.GridQubit(0, 0): 创建一个位于网格坐标(0, 0)的量子比特。Cirq使用网格坐标来表示量子比特的位置。
  2. cirq.Circuit(): 创建一个量子电路。
  3. cirq.H(qubit0): 对第一个量子比特应用Hadamard门。
  4. cirq.CNOT(qubit0, qubit1): 对两个量子比特应用CNOT门。CNOT门是一种受控非门,如果控制比特(qubit0)是1,则翻转目标比特(qubit1)。
  5. cirq.measure(qubit0, qubit1, key='result'): 测量两个量子比特,并将结果存储到名为’result’的键中。
  6. print(circuit): 打印量子电路的文本表示。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量子电路的图形化表示。

模拟器运行

Cirq也提供了一个模拟器,可以在你的电脑上模拟量子电路的运行。

# 使用模拟器
simulator = cirq.Simulator()

# 运行量子电路
result = simulator.run(circuit, repetitions=1024)

# 获取测量结果
counts = result.histogram(key='result')

# 打印结果
print(counts)

这段代码做了什么呢?

  1. cirq.Simulator(): 创建一个Cirq模拟器。
  2. simulator.run(circuit, repetitions=1024): 运行量子电路1024次。repetitions参数指定运行的次数。
  3. result.histogram(key='result'): 获取名为’result’的键的测量结果的统计信息。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看到类似下面的输出:

Counter({0: 512, 3: 512})

这意味着,在1024次运行中,大约有一半的结果是00(0),一半的结果是11(3)。这符合Bell态的预期行为。

Qiskit vs Cirq:各有千秋

Qiskit和Cirq都是优秀的量子计算框架,它们各有优点和缺点。

特性 Qiskit Cirq
开发方 IBM Google
抽象程度 较高,易于上手 较低,更灵活
文档 完善,社区活跃 完善,示例丰富
硬件支持 IBM Quantum Experience Google Quantum AI platform (理论上,未来)
适用场景 快速原型开发,教育,IBM量子计算机使用 高度定制化,底层控制,研究
编程风格 面向对象 更偏向函数式

选择哪个框架,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如果你是初学者,或者想快速上手,Qiskit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底层控制,Cirq可能更适合你。

量子计算的未来

量子计算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随着量子硬件的不断发展,量子算法的不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量子计算将在未来改变世界。

当然,量子计算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纠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投入。

总结

今天我们简单地介绍了量子计算的概念和两个常用的Python量子计算框架Qiskit和Cirq。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量子计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量子时代充满了期待。

记住,不要害怕新事物,勇于探索,你也可以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弄潮儿!

最后,给大家留个小作业:尝试用Qiskit或Cirq实现一个简单的量子算法,比如Deutsch算法或者Grover搜索算法。

祝大家学习愉快!下次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