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容器中的内存一致性保证: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控制细节

Java并发容器中的内存一致性保证: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控制细节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Java并发容器中的一个重要成员——ConcurrentHashMap,重点关注它如何保证在并发环境下的内存一致性。ConcurrentHashMap是Java并发包中一个高性能的线程安全HashMap实现,它允许多个线程并发地读写Map,并且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理解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控制机制对于编写高性能、线程安全的并发程序至关重要。

1. HashMap的问题与ConcurrentHashMap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标准的HashMapHashMap在单线程环境下性能良好,但它不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多个线程同时修改HashMap,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 数据丢失: 多个线程同时put数据,可能导致某个线程的数据被覆盖。
  • 死循环: 在resize时,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对链表进行操作,可能会形成循环链表,导致get操作进入死循环。
  • 数据不一致: 多个线程同时读写,可能读到脏数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Java提供了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方法来将HashMap包装成线程安全的Map。但是,这种方式的性能较低,因为它是通过对整个Map加锁来实现线程安全的,这意味着任何时候只能有一个线程访问Map。

ConcurrentHashMap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HashMap的线程安全问题,并且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并发性能。

2. ConcurrentHashMap的设计思想:分段锁(Segment Locking)

ConcurrentHashMap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分段锁(Segment Locking)。在JDK1.7及之前的版本中,ConcurrentHashMap将整个Map分成多个小的Segment(默认16个),每个Segment相当于一个小的HashMap。每个Segment都有自己的锁,当多个线程访问不同的Segment时,它们可以并发地进行操作,而不需要等待其他线程释放锁。

这种分段锁的设计,显著提高了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性能。但是,分段锁也有一些缺点,例如:

  • 增加内存开销: 每个Segment都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来存储锁和数据。
  • 操作复杂性: 需要维护多个锁,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3. JDK 1.7 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细节

我们先来看JDK 1.7中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细节。

  • Segment数组: ConcurrentHashMap内部维护一个Segment数组,每个Segment是一个HashEntry数组。
  • HashEntry: HashEntry是存储键值对的节点,类似于HashMap中的Entry。但是,HashEntry是不可变的,这意味着它的key和hash值在创建后就不能被修改。这保证了在并发环境下,get操作能够安全地读取数据。
  • 锁机制: 每个Segment都有一个ReentrantLock锁,用于保护该Segment中的数据。
// JDK 1.7 ConcurrentHashMap的部分源码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K, V> extends AbstractMap<K, V>
        implements ConcurrentMap<K, V>, Serializable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 16;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K,V>[] table;
        // ...
    }

    static final class Hash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ue;
        final HashEntry<K,V> next;
        // ...
    }
}

核心操作的实现:

  • put(K key, V value):

    1. 计算key的hash值,确定key应该属于哪个Segment。
    2. 尝试获取该Segment的锁。
    3. 如果获取锁成功,则将key-value插入到该Segment的HashEntry数组中。
    4. 如果获取锁失败,则自旋重试,直到获取锁成功。
    5. 释放锁。
  • get(Object key):

    1. 计算key的hash值,确定key应该属于哪个Segment。
    2. 直接从该Segment的HashEntry数组中读取数据,不需要获取锁。因为HashEntry是不可变的,所以get操作是线程安全的。
  • remove(Object key):

    1. 计算key的hash值,确定key应该属于哪个Segment。
    2. 尝试获取该Segment的锁。
    3. 如果获取锁成功,则从该Segment的HashEntry数组中删除key-value。
    4. 如果获取锁失败,则自旋重试,直到获取锁成功。
    5. 释放锁。

代码示例 (模拟JDK 1.7 ConcurrentHashMap的put操作):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class Segment<K, V> extends ReentrantLock {
    volatile HashEntry<K, V>[] table;

    public Segment(int initialCapacity) {
        table = new HashEntry[initialCapacity];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lock(); // 获取锁
        try {
            int hash = key.hashCode();
            int index = hash % table.length;

            HashEntry<K, V> entry = table[index];
            while (entry != null) {
                if (entry.key.equals(key)) {
                    V oldValue = entry.value;
                    entry.value = value;
                    return oldValue;
                }
                entry = entry.next;
            }

            HashEntry<K, V> newEntry = new HashEntry<>(hash, key, value, table[index]);
            table[index] = newEntry;
            return null;
        } finally {
            unlock(); // 释放锁
        }
    }
}

class HashEntry<K, 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ue;
    final HashEntry<K, V> next;

    Hash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HashEntry<K, 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gment<String, Integer> segment = new Segment<>(16);
        segment.put("key1", 10);
        segment.put("key2", 20);

        System.out.println("Done");
    }
}

4. JDK 1.8 ConcurrentHashMap的改进:CAS + synchronized

在JDK 1.8中,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放弃了分段锁的设计,采用了CAS (Compare and Swap) + synchronized 的方式来实现线程安全。 这种方式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并发性能。

  • Node数组: ConcurrentHashMap内部维护一个Node数组,类似于HashMap中的Node。
  • Node: Node是存储键值对的节点,类似于HashMap中的Node。
  • 锁机制: 不再使用Segment锁,而是对每个Node(或链表的头节点)使用synchronized锁。
// JDK 1.8 ConcurrentHashMap的部分源码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K, V> extends AbstractMap<K, V>
        implements ConcurrentMap<K, V>, Serializable {

    transient volatile Node<K,V>[] table;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
        volatile Node<K,V> next;
        // ...
    }
}

核心操作的实现:

  • put(K key, V value):

    1. 计算key的hash值,确定key应该属于哪个Node数组的哪个位置。
    2. 如果该位置为空,则使用CAS操作尝试将新的Node插入到该位置。
    3. 如果CAS操作失败,则说明有其他线程也在尝试插入数据,此时需要加锁。
    4. 如果该位置不为空,则对该位置的Node(或链表的头节点)加synchronized锁。
    5. 在synchronized块中,遍历链表,如果找到相同的key,则更新value,否则将新的Node插入到链表的末尾。
    6. 释放锁。
  • get(Object key):

    1. 计算key的hash值,确定key应该属于哪个Node数组的哪个位置。
    2. 直接从该位置的Node(或链表)中读取数据,不需要加锁。
    3. 如果该位置为空,则返回null。
    4. 如果该位置不为空,则遍历链表,查找key对应的value。
  • remove(Object key):

    1. 计算key的hash值,确定key应该属于哪个Node数组的哪个位置。
    2. 对该位置的Node(或链表的头节点)加synchronized锁。
    3. 在synchronized块中,遍历链表,如果找到相同的key,则删除该Node。
    4. 释放锁。

代码示例 (模拟JDK 1.8 ConcurrentHashMap的put操作):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Reference;

class Node<K, 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
    volatile Node<K, 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 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 = val;
        this.next = next;
    }
}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Examp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16;
    private final AtomicReference<Node<String, Integer>[]> table = new AtomicReference<>(new Node[DEFAULT_CAPACITY]);

    public Integer put(String key, Integer value) {
        int hash = key.hashCode();
        int index = hash % table.get().length;

        while (true) {
            Node<String, Integer>[] currentTable = table.get();
            Node<String, Integer> firstNode = currentTable[index];

            if (firstNode == null) {
                // CAS操作尝试插入新节点
                Node<String, Integer> newNode = new 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table.get().compareAndSet(currentTable[index], firstNode, newNode)) {
                    return null; // 成功插入
                } else {
                    // CAS失败,说明有其他线程也在操作,重新尝试
                    continue;
                }
            } else {
                // 发生hash冲突,需要加锁
                synchronized (firstNode) {
                    Node<String, Integer> current = firstNode;
                    Node<String, Integer> prev = null;
                    while (current != null) {
                        if (current.key.equals(key)) {
                            // 找到相同的key,更新value
                            Integer oldValue = current.val;
                            current.val = value;
                            return oldValue;
                        }
                        prev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

                    // 没有找到相同的key,将新节点插入到链表末尾
                    Node<String, Integer> newNode = new Node<>(hash, key, value, null);
                    prev.next = newNode;
                    return null;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currentHashMapExample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Example();
        map.put("key1", 10);
        map.put("key2", 20);

        System.out.println("Done");
    }
}

5. 内存一致性保证:volatile和happens-before原则

ConcurrentHashMap能够保证并发环境下的内存一致性,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机制:

  • volatile关键字: ConcurrentHashMap中使用了大量的volatile关键字来修饰变量,例如Node中的val和next。volatile关键字保证了变量的可见性,也就是说,当一个线程修改了volatile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到最新的值。
  • happens-before原则: happens-before原则是Java内存模型中定义的一种关系,它描述了两个操作之间的可见性。如果操作A happens-before操作B,那么操作A的结果对操作B是可见的。ConcurrentHashMap的设计严格遵循happens-before原则,保证了在并发环境下,读写操作的正确性。

以下是一些与ConcurrentHashMap相关的happens-before关系:

  • 对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 happens-before 对该变量的后续读操作。 这保证了写操作的可见性。
  • lock操作 happens-before 对应的unlock操作。 这保证了在synchronized块中修改的变量,在释放锁之后,对其他线程是可见的。
  • 线程启动 happens-before 该线程中的任何操作。
  • 线程的所有操作 happens-before 线程的终止。

通过volatile关键字和happens-before原则,ConcurrentHashMap能够保证在并发环境下,多个线程能够看到一致的数据。

6. ConcurrentHashMap的读写锁优化

虽然JDK 1.8 使用了synchronized,但它并非简单地对整个Map加锁。 它只在必要的时候对链表的头节点进行加锁。 同时,它利用了CAS操作的原子性,在某些情况下避免了加锁。 这种细粒度的锁机制,使得ConcurrentHashMap能够在高并发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另外,ConcurrentHashMap的读操作通常不需要加锁。 只有在需要修改数据时,才需要加锁。 这也是ConcurrentHashMap能够提供高并发读性能的关键原因之一。

7. ConcurrentHashMap的应用场景

ConcurrentHashMap适用于以下场景:

  • 高并发的读写操作: ConcurrentHashMap能够提供高并发的读写性能,适用于需要频繁读写数据的场景。
  • 缓存: ConcurrentHashMap可以作为缓存使用,存储热点数据,提高访问速度。
  • 会话管理: ConcurrentHashMap可以用于存储用户会话信息。
  • 统计计数: ConcurrentHashMap可以用于统计各种指标,例如PV、UV等。

8. ConcurrentHashMap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 线程安全: 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安全地使用。
  • 高并发: ConcurrentHashMap能够提供高并发的读写性能。
  • 细粒度的锁: JDK 1.8的ConcurrentHashMap使用CAS+synchronized,锁的粒度更小,并发性能更高。

劣势:

  • 内存开销: ConcurrentHashMap需要额外的内存空间来存储锁和数据。
  • 操作复杂性: 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比较复杂,需要维护锁和数据结构。
  • 弱一致性: 在某些情况下,ConcurrentHashMap可能返回过时的数据。例如,在执行put操作的过程中,get操作可能读到旧值。

9. 总结:权衡与选择

ConcurrentHashMap通过精妙的设计,在线程安全和并发性能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理解其并发控制的细节,包括分段锁(JDK 1.7)和CAS+synchronized(JDK 1.8),以及volatile和happens-before原则的应用,对于编写高质量的并发程序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权衡ConcurrentHashMap的优势和劣势,选择合适的并发容器。

10. 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应用

ConcurrentHashMap的设计思想是并发编程中非常重要的思想。通过学习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发编程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 掌握其并发控制细节,能够在高并发场景下编写出更高效、更稳定的代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