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使用 Redis 缓存穿透?基于布隆过滤器的防御机制实战讲解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在高性能系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缓存穿透。我们将深入探讨什么是缓存穿透,它会带来什么危害,以及如何使用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来有效地防御它。
1. 什么是缓存穿透?
在深入了解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缓存穿透。简单来说,缓存穿透是指客户端请求查询一个缓存和数据库中都不存在的数据,导致请求每次都会直接打到数据库,而缓存层起不到任何作用。
想象一下,你的网站上有一个用户 ID 查询接口。如果有人恶意使用一个不存在的 ID(比如 -1, 999999999等)频繁请求该接口,由于 Redis 缓存中没有这个 ID 对应的数据,每次请求都会穿透到数据库,导致数据库压力剧增,甚至崩溃。
2. 缓存穿透的危害
缓存穿透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 数据库压力增大: 大量的无效请求直接冲击数据库,占用数据库连接资源,影响数据库性能,甚至导致数据库崩溃。
- 系统性能下降: 由于数据库需要处理大量的无效请求,系统的整体响应速度会变慢,用户体验下降。
- 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缓存穿透来消耗系统资源,进行拒绝服务攻击 (DoS)。
3. 为什么会发生缓存穿透?
缓存穿透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 恶意攻击: 攻击者故意使用不存在的 key 频繁请求,试图消耗系统资源。
- 数据清理或过期: 数据库中的数据被清理或过期,而缓存中没有及时更新。
- 代码逻辑错误: 代码中存在错误,导致查询不存在的数据。
4. 如何防御缓存穿透?
防御缓存穿透有很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
- 缓存空对象: 当数据库查询结果为空时,仍然将空对象(例如
null或空字符串)缓存到 Redis 中,并设置一个较短的过期时间。这样,下次请求相同的 key 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空对象,避免穿透到数据库。 - 参数校验: 在接口层进行参数校验,过滤掉明显不合法的请求,例如 ID 为负数或超出范围的请求。
- 布隆过滤器: 使用布隆过滤器来判断 key 是否存在于数据库中。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 key 不存在,则直接返回,避免查询数据库。
今天我们重点讲解使用布隆过滤器防御缓存穿透的方法。
5. 布隆过滤器简介
布隆过滤器是一种概率型数据结构,用于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一个集合中。它的优点是空间效率高,查询速度快,但存在一定的误判率。也就是说,布隆过滤器可能会将不存在的元素误判为存在,但不会将存在的元素误判为不存在。
布隆过滤器的原理是:
- 使用多个哈希函数将一个元素映射到 bitmap 中的多个位置。
- 如果 bitmap 中这些位置的值都为 1,则认为该元素可能存在于集合中。
- 如果 bitmap 中这些位置的值至少有一个为 0,则认为该元素一定不存在于集合中。
6. 基于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的缓存穿透防御实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演示如何使用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来防御缓存穿透。
6.1 准备工作
- 确保你的 Java 环境已经搭建好。
- 安装并启动 Redis 服务器。
- 在你的项目中引入 Redis 和 Guava 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redis.clients</groupId>
<artifactId>jedis</artifactId>
<version>4.3.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google.guava</groupId>
<artifactId>guava</artifactId>
<version>32.1.2-jre</version>
</dependency>
6.2 代码实现
6.2.1 定义一个模拟数据库访问的类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Database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Long, String> data = new HashMap<>();
static {
data.put(1L, "User 1");
data.put(2L, "User 2");
data.put(3L, "User 3");
}
public String getUserById(Long id) {
// 模拟数据库查询,延时 100ms
try {
Thread.sleep(1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data.get(id);
}
}
6.2.2 定义一个 Redis 工具类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Config;
public class RedisUtil {
private static JedisPool jedisPool;
static {
JedisPoolConfig config = new JedisPoolConfig();
// 设置最大连接数
config.setMaxTotal(100);
// 设置最大空闲连接数
config.setMaxIdle(50);
// 设置最小空闲连接数
config.setMinIdle(10);
// 设置连接超时时间
config.setMaxWaitMillis(10000);
// 在borrow一个jedis实例时,是否提前进行validate操作;如果为true,则得到的jedis实例均是可用的;
config.setTestOnBorrow(true);
config.setTestOnReturn(true);
jedisPool = new JedisPool(config, "localhost", 6379);
}
public static Jedis getJedis() {
return jedisPool.getResource();
}
public static void close(Jedis jedis) {
if (jedis != null) {
jedis.close();
}
}
}
6.2.3 定义一个布隆过滤器
import com.google.common.hash.BloomFilter;
import com.google.common.hash.Funnels;
import java.nio.charset.Charset;
public class BloomFilterUtil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expectedInsertions = 100000; // 预期的插入数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double fpp = 0.01; // 误判率
private static final BloomFilter<Long> bloomFilter = BloomFilter.create(
Funnels.longFunnel(),
expectedInsertions,
fpp);
public static void add(Long id) {
bloomFilter.put(id);
}
public static boolean mightContain(Long id) {
return bloomFilter.mightContain(id);
}
public static void initBloomFilter(DatabaseService databaseService) {
// 初始化布隆过滤器,将数据库中的所有 ID 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
for (long i = 1; i <= 3; i++) { //这里只模拟了3个用户
if (databaseService.getUserById(i) != null) {
add(i);
}
}
System.out.println("布隆过滤器初始化完成");
}
}
6.2.4 定义一个缓存服务类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public class CacheService {
private final DatabaseService databaseService = new DatabaseService();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CACHE_PREFIX = "user:";
public String getUserById(Long id) {
// 1. 先从缓存中获取
Jedis jedis = RedisUtil.getJedis();
String key = CACHE_PREFIX + id;
String value = jedis.get(key);
if (value != null) {
// 缓存命中
RedisUtil.close(jedis);
System.out.println("缓存命中,ID: " + id);
return value;
}
// 2. 缓存未命中,先判断是否在布隆过滤器中
if (!BloomFilterUtil.mightContain(id)) {
// 不在布隆过滤器中,说明一定不存在,直接返回 null
RedisUtil.close(jedis);
System.out.println("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ID: " + id);
return null;
}
// 3. 布隆过滤器判断可能存在,查询数据库
String user = databaseService.getUserById(id);
if (user != null) {
// 4. 数据库中存在,将数据缓存到 Redis 中
jedis.set(key, user);
RedisUtil.close(jedis);
System.out.println("数据库查询,并缓存到 Redis,ID: " + id);
return user;
} else {
// 5. 数据库中不存在,缓存空对象,防止缓存穿透
jedis.setex(key, 60, ""); // 缓存空字符串,过期时间 60 秒
RedisUtil.close(jedis);
System.out.println("数据库查询不存在,缓存空对象,ID: " + id);
return null;
}
}
}
6.2.5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acheService cacheService = new CacheService();
DatabaseService databaseService = new DatabaseService();
// 初始化布隆过滤器
BloomFilterUtil.initBloomFilter(databaseService);
// 测试缓存穿透
System.out.println("第一次请求 ID = 1: " + cacheService.getUserById(1L)); // 缓存未命中,数据库查询,并缓存到 Redis
System.out.println("第二次请求 ID = 1: " + cacheService.getUserById(1L)); // 缓存命中
System.out.println("第一次请求 ID = 10: " + cacheService.getUserById(10L)); //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
System.out.println("第二次请求 ID = 10: " + cacheService.getUserById(10L)); //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
System.out.println("第一次请求 ID = 4: " + cacheService.getUserById(4L)); //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
System.out.println("第二次请求 ID = 4: " + cacheService.getUserById(4L)); //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
}
}
7. 代码解释
- DatabaseService: 模拟数据库访问,
getUserById方法模拟查询数据库,并增加 100ms 的延时,以模拟真实数据库的访问耗时。 - RedisUtil: Redis 工具类,负责获取和关闭 Redis 连接。
- BloomFilterUtil: 布隆过滤器工具类,使用 Guava 提供的
BloomFilter类来实现。add方法用于将元素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mightContain方法用于判断元素是否可能存在于布隆过滤器中。initBloomFilter方法用于初始化布隆过滤器,将数据库中的所有 ID 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 - CacheService: 缓存服务类,
getUserById方法首先从 Redis 缓存中获取数据,如果缓存未命中,则判断是否在布隆过滤器中。如果不在布隆过滤器中,则直接返回null。如果在布隆过滤器中,则查询数据库,并将结果缓存到 Redis 中。如果数据库中不存在该数据,则缓存一个空对象,防止缓存穿透。 - Main: 测试代码,首先初始化布隆过滤器,然后测试缓存穿透的防御效果。
8. 运行结果
运行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如下的输出结果:
布隆过滤器初始化完成
数据库查询,并缓存到 Redis,ID: 1
User 1
缓存命中,ID: 1
User 1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ID: 10
null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ID: 10
null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ID: 4
null
布隆过滤器判断不存在,ID: 4
null
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存在的 ID (1),第一次请求会查询数据库,并将结果缓存到 Redis 中,第二次请求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对于不存在的 ID (10 和 4),布隆过滤器会判断不存在,直接返回 null,避免了查询数据库,从而有效地防御了缓存穿透。
9. 布隆过滤器的参数选择
布隆过滤器有两个重要的参数:
- expectedInsertions: 预期的插入数量,即预计要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的元素数量。
- fpp: 误判率,即布隆过滤器将不存在的元素误判为存在的概率。
这两个参数的选择会影响布隆过滤器的性能和空间占用。一般来说,expectedInsertions 越大,fpp 越小,布隆过滤器需要的空间就越大。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布隆过滤器需要的 bit 位数:
m = -n * ln(p) / (ln(2))^2
其中:
m是需要的 bit 位数。n是预期的插入数量 (expectedInsertions)。p是误判率 (fpp)。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哈希函数的数量:
k = m / n * ln(2)
其中:
k是哈希函数的数量。m是需要的 bit 位数。n是预期的插入数量 (expectedInsertions)。
Guava 的 BloomFilter 类会自动根据 expectedInsertions 和 fpp 来计算需要的 bit 位数和哈希函数的数量。
10. 优缺点分析
优点:
- 高效性: 布隆过滤器查询速度非常快,时间复杂度为 O(k),其中 k 是哈希函数的数量。
- 空间效率: 布隆过滤器只需要少量的内存空间,相对于其他数据结构来说,空间效率很高。
- 防止缓存穿透: 可以有效地防止缓存穿透,保护数据库。
缺点:
- 误判率: 布隆过滤器存在一定的误判率,可能会将不存在的元素误判为存在。
- 无法删除元素: 布隆过滤器不支持删除元素,因为删除元素可能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判断。
- 初始化问题: 需要在初始化时将所有存在的元素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如果数据量很大,初始化过程可能会比较耗时。
11. 适用场景
布隆过滤器适用于以下场景:
- 需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一个集合中,并且允许一定的误判率。
- 需要高效地查询大量数据。
- 需要防止缓存穿透。
12. 其他防御缓存穿透的方法
除了使用布隆过滤器,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防御缓存穿透,例如:
- 缓存空对象: 当数据库查询结果为空时,仍然将空对象(例如
null或空字符串)缓存到 Redis 中,并设置一个较短的过期时间。 - 参数校验: 在接口层进行参数校验,过滤掉明显不合法的请求,例如 ID 为负数或超出范围的请求。
- 使用互斥锁: 当缓存未命中时,使用互斥锁来防止多个请求同时查询数据库。只有获取到锁的请求才能查询数据库,其他请求需要等待。
13. 总结和关键点回顾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缓存穿透问题,以及如何使用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来有效地防御它。布隆过滤器通过概率型数据结构,以极小的空间开销,拦截了大部分无效请求,避免了对数据库的直接冲击。
核心要点:
- 缓存穿透的定义与危害。
- 布隆过滤器的原理与实现。
- 基于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的缓存穿透防御实战代码。
- 布隆过滤器的参数选择与优缺点分析。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缓存穿透和布隆过滤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构建更健壮、更高效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