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编写 RAG 检索时召回率低?Embedding 维度与相似度算法优化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在使用 JAVA 进行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时,经常遇到的召回率低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 Embedding 维度和相似度算法来提升检索效果。
RAG 是一种将检索和生成模型结合起来的技术,旨在利用外部知识来增强生成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先从知识库中检索出与用户查询相关的文档,然后将这些文档作为上下文提供给生成模型,让模型生成更准确、更丰富的答案。
然而,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召回率低的问题,也就是明明知识库中存在与用户查询相关的文档,却无法被检索出来。这会导致生成模型只能依赖自身的知识,无法充分利用外部信息,最终影响生成结果的质量。
那么,导致召回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呢?其中,Embedding 维度和相似度算法的选择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方面,并提供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Embedding 维度对召回率的影响
Embedding,也称为嵌入,是将文本转换为向量表示的技术。通过 Embedding,我们可以将文本的语义信息编码到向量空间中,从而可以使用向量相似度来衡量文本之间的相关性。
Embedding 维度指的是向量的长度。例如,一个 128 维的 Embedding 向量,就包含了 128 个数值。Embedding 维度越高,理论上可以捕捉到的语义信息就越多,向量的表达能力也就越强。
但是,Embedding 维度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维度会导致以下问题:
- 计算复杂度增加: 向量相似度计算的时间复杂度通常与维度成正比。高维向量会显著增加计算成本,降低检索速度。
- 维度灾难: 在高维空间中,数据变得稀疏,距离度量变得不那么可靠,容易导致“维度灾难”。这意味着高维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区分度降低,反而影响检索效果。
- 过拟合: 如果训练数据不足,高维 Embedding 容易过拟合训练数据,导致泛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对新查询的检索效果。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 Embedding 维度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数据集大小: 如果数据集较小,建议选择较低的维度,以避免过拟合。例如,128 或 256 维。
- 文本长度: 如果文本较短,可能不需要太高的维度来捕捉语义信息。
- Embedding 模型: 不同的 Embedding 模型有不同的推荐维度。例如,一些预训练的 Transformer 模型(如 BERT、Sentence-BERT)通常使用 768 维或更高维度的 Embedding。
- 实验验证: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不同维度下的检索效果。可以尝试不同的维度,并使用一些评估指标(如 Recall@K、Precision@K)来衡量检索性能。
代码示例:使用 Sentence-BERT 生成不同维度的 Embedding
首先,我们需要添加 Sentence-BERT 的 Java 依赖。可以使用 Maven 或 Gradle 管理依赖。
<!-- Maven -->
<dependency>
<groupId>ai.djl.sentencepiece</groupId>
<artifactId>sentencepiece</artifactId>
<version>0.24.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ai.djl.pytorch</groupId>
<artifactId>pytorch-engine</artifactId>
<version>0.24.0</version>
<scope>runtime</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ai.djl.pytorch</groupId>
<artifactId>pytorch-native-auto</artifactId>
<version>2.1.0</version>
<scope>runtime</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ai.djl.basicdataset</groupId>
<artifactId>basicdataset</artifactId>
<version>0.24.0</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ai.djl.mlir</groupId>
<artifactId>mlir-engine</artifactId>
<version>0.24.0</version>
<scope>runtime</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ai.djl.huggingface</groupId>
<artifactId>huggingface</artifactId>
<version>0.24.0</version>
</dependency>
import ai.djl.huggingface.tokenizers.Encoding;
import ai.djl.huggingface.tokenizers.Tokenizer;
import ai.djl.ndarray.NDArray;
import ai.djl.ndarray.NDManager;
import ai.djl.training.util.DownloadUtils;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io.file.Path;
import java.nio.file.Paths;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EmbeddingDimens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text = "This is a sample sentence.";
String modelName = "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 A smaller model
Path modelDir = Paths.get("models");
DownloadUtils.download(
"https://huggingface.co/" + modelName + "/resolve/main/tokenizer.json",
modelDir.resolve(modelName).toString());
DownloadUtils.download(
"https://huggingface.co/" + modelName + "/resolve/main/config.json",
modelDir.resolve(modelName).toString());
DownloadUtils.download(
"https://huggingface.co/" + modelName + "/resolve/main/pytorch_model.bin",
modelDir.resolve(modelName).toString());
try (NDManager manager = NDManager.newBaseManager()) {
// Load the tokenizer
Tokenizer tokenizer =
Tokenizer.newInstance(modelDir.resolve(modelName).toString());
// Tokenize the input text
Encoding encoding = tokenizer.encode(text, true);
long[] indices = encoding.getIds();
long[] attentionMask = encoding.getAttentionMask();
NDArray inputIds = manager.create(indices);
NDArray attentionMaskArray = manager.create(attentionMask);
// Print the input IDs and attention mask
System.out.println("Input IDs: " + Arrays.toString(indices));
System.out.println("Attention Mask: " + Arrays.toString(attentionMask));
// Simulate embedding (replace with actual embedding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s all-MiniLM-L6-v2 outputs 384 dimensions
NDArray embedding = manager.randomUniform(0, 1, new long[] {1, 384}); // Replace with real embedding
System.out.println("Embedding Shape: " + Arrays.toString(embedding.getShape().toArray()));
}
}
}
说明:
- 依赖: 引入必要的 SentencePiece 和 PyTorch 依赖。
- 模型加载: 加载 Sentence-Transformers 的
all-MiniLM-L6-v2模型。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模型。 - 分词器和编码: 使用分词器将输入文本转换为 tokens。
- Embedding生成(模拟): 使用
NDManager.randomUniform模拟生成一个 384 维度的 Embedding 向量。 需要替换成真实的 Embedding 生成代码。 可以使用 DJL 的模型加载功能,加载 PyTorch 模型,并使用模型进行推理。 - 维度调整(可选): 如果需要调整 Embedding 维度,可以使用降维技术(如 PCA)将高维向量降到低维。
二、相似度算法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相似度算法也是提升召回率的关键。常用的相似度算法包括:
- 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 衡量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值。余弦值越大,相似度越高。余弦相似度对向量的长度不敏感,更关注向量的方向。
- 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 衡量两个向量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相似度越高。欧氏距离对向量的长度敏感。
- 点积(Dot Product): 计算两个向量的点积。点积越大,相似度越高。点积既考虑了向量的方向,也考虑了向量的长度。
不同的相似度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一般来说:
- 余弦相似度: 适用于文本长度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余弦相似度对向量长度不敏感,因此可以更好地处理文本长度差异带来的影响。
- 欧氏距离: 适用于文本长度一致的情况。如果文本长度差异不大,欧氏距离可以更好地反映文本之间的语义差异。
- 点积: 如果向量已经进行过归一化处理,点积和余弦相似度的效果是等价的。
代码示例:使用 JAVA 计算余弦相似度、欧氏距离和点积
import ai.djl.ndarray.NDArray;
import ai.djl.ndarray.NDManager;
import ai.djl.ndarray.types.Shape;
public class SimilarityCalcul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NDManager manager = NDManager.newBaseManager()) {
// Create two sample embedding vectors
NDArray vector1 = manager.create(new float[] {0.8f, 0.6f});
NDArray vector2 = manager.create(new float[] {0.9f, 0.4f});
// Calculate cosine similarity
NDArray dotProduct = vector1.dot(vector2);
NDArray norm1 = vector1.norm();
NDArray norm2 = vector2.norm();
NDArray cosineSimilarity = dotProduct.div(norm1.mul(norm2));
// Calculate Euclidean distance
NDArray squaredDifference = vector1.sub(vector2).pow(2);
NDArray sumOfSquaredDifferences = squaredDifference.sum();
NDArray euclideanDistance = sumOfSquaredDifferences.sqrt();
// Calculate dot product
NDArray dotProductResult = vector1.dot(vector2);
System.out.println("Vector 1: " + vector1);
System.out.println("Vector 2: " + vector2);
System.out.println("Cosine Similarity: " + cosineSimilarity.getFloat());
System.out.println("Euclidean Distance: " + euclideanDistance.getFloat());
System.out.println("Dot Product: " + dotProductResult.getFloat());
}
}
}
说明:
- 向量创建: 使用
NDManager.create()创建两个示例 Embedding 向量。 - 余弦相似度计算: 首先计算两个向量的点积,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向量的范数,最后将点积除以范数的乘积。
- 欧氏距离计算: 首先计算两个向量的差的平方,然后求和,最后取平方根。
- 点积计算: 使用
vector1.dot(vector2)计算点积。 - 打印结果: 打印计算结果。
优化相似度算法:
除了选择合适的相似度算法,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优化:
- 向量归一化: 在计算相似度之前,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消除向量长度的影响,提高余弦相似度的效果。
- 加权: 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对向量的不同维度进行加权,以突出重要特征的影响。
- 混合: 可以将不同的相似度算法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将余弦相似度和欧氏距离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向量的方向和长度。
- 近似最近邻搜索(ANNS): 对于大规模知识库,可以使用 ANNS 算法来加速相似度搜索。ANNS 算法通过牺牲一定的精度,来换取更高的检索速度。常用的 ANNS 算法包括 Faiss、HNSW 等。
三、RAG 检索流程优化
除了优化 Embedding 维度和相似度算法,还可以从以下方面优化 RAG 检索流程:
- 数据预处理: 对知识库中的文档进行清洗、去重、分词等预处理操作,可以提高 Embedding 的质量,从而提升检索效果。
- 查询改写: 对用户查询进行改写,可以扩展查询的语义,从而召回更多相关的文档。例如,可以使用同义词替换、添加上下文信息等方式进行查询改写。
- 重排序: 对检索结果进行重排序,可以将更相关的文档排在前面,从而提高检索的准确率。可以使用一些机器学习模型(如 BERT、RankT5)来进行重排序。
- Prompt 工程: 设计合适的 Prompt,可以引导生成模型更好地利用检索到的文档,从而生成更准确、更丰富的答案。
- Chunk 大小: 知识库文档被分割成更小的块(chunks),以便进行 Embedding 和检索。 Chunk 大小影响着 RAG 系统的性能。较小的 Chunk 可能会丢失上下文信息,而较大的 Chunk 可能会引入噪声。
代码示例:RAG 检索流程的简单示例
import ai.djl.ndarray.NDArray;
import ai.djl.ndarray.NDManager;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RAG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1. 知识库(示例)
List<String> knowledgeBase = new ArrayList<>();
knowledgeBase.add("Java is a popular programming language.");
knowledgeBase.add("Python is also a widely used programming language.");
knowledgeBase.add("RAG combines retrieval and generation.");
// 2. Embedding 向量(假设已生成)
List<NDArray> embeddings = new ArrayList<>();
try (NDManager manager = NDManager.newBaseManager()) {
embeddings.add(manager.create(new float[] {0.8f, 0.6f}));
embeddings.add(manager.create(new float[] {0.9f, 0.4f}));
embeddings.add(manager.create(new float[] {0.7f, 0.7f}));
// 3. 用户查询
String query = "What is RAG?";
// 4. 查询 Embedding(假设已生成)
NDArray queryEmbedding = manager.create(new float[] {0.75f, 0.65f});
// 5. 相似度计算(使用余弦相似度)
int bestMatchIndex = -1;
float maxSimilarity = -1;
for (int i = 0; i < embeddings.size(); i++) {
NDArray dotProduct = queryEmbedding.dot(embeddings.get(i));
NDArray norm1 = queryEmbedding.norm();
NDArray norm2 = embeddings.get(i).norm();
NDArray cosineSimilarity = dotProduct.div(norm1.mul(norm2));
float similarity = cosineSimilarity.getFloat();
if (similarity > maxSimilarity) {
maxSimilarity = similarity;
bestMatchIndex = i;
}
}
// 6. 检索结果
String retrievedDocument = knowledgeBase.get(bestMatchIndex);
System.out.println("Query: " + query);
System.out.println("Retrieved Document: " + retrievedDocument);
// 7. 生成(假设已生成)
String generatedAnswer = "RAG stands for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It combines retrieval and generation to produce better responses.";
System.out.println("Generated Answer: " + generatedAnswer);
}
}
}
说明:
- 知识库: 使用
List<String>存储知识库文档。 - Embedding 向量: 使用
List<NDArray>存储知识库文档的 Embedding 向量。 需要替换成真实的 Embedding 生成代码。 - 用户查询: 存储用户查询。
- 查询 Embedding: 存储用户查询的 Embedding 向量。 需要替换成真实的 Embedding 生成代码。
- 相似度计算: 计算查询 Embedding 与知识库文档 Embedding 之间的余弦相似度。
- 检索结果: 根据相似度选择最相关的文档。
- 生成: 根据检索到的文档生成答案。 需要替换成真实的生成模型代码。
表格总结:优化方案对比
| 优化方向 | 优化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 Embedding 维度 | 选择合适的维度(根据数据集大小、文本长度、Embedding 模型) | 提高向量表达能力,减少维度灾难,降低计算复杂度 | 需要实验验证,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过拟合或欠拟合 |
| 相似度算法 | 选择合适的相似度算法(余弦相似度、欧氏距离、点积) | 提高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 需要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检索效果下降 |
| RAG 流程 | 数据预处理(清洗、去重、分词) | 提高 Embedding 质量,提升检索效果 | 需要额外的预处理步骤,增加开发成本 |
| 查询改写(同义词替换、添加上下文信息) | 扩展查询语义,召回更多相关文档 | 可能引入噪声,导致检索结果不准确 | |
| 重排序(使用机器学习模型) | 将更相关的文档排在前面,提高检索准确率 | 需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增加开发成本 | |
| Prompt 工程(设计合适的 Prompt) | 引导生成模型更好地利用检索到的文档,生成更准确、更丰富的答案 | 需要一定的 Prompt 设计经验,设计不当可能导致生成结果不理想 | |
| 近似最近邻搜索(ANNS,如 Faiss、HNSW) | 加速相似度搜索,适用于大规模知识库 | 牺牲一定的精度,可能导致检索结果不完全准确 | |
| Chunk 大小优化 | 确保上下文信息完整的同时,减小噪声 | 需要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检索效果下降 |
四、一些实用的技巧
- 监控和评估: 定期监控和评估 RAG 系统的性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可以使用一些评估指标(如 Recall@K、Precision@K、F1-score)来衡量检索性能。
- A/B 测试: 可以使用 A/B 测试来比较不同优化方案的效果。例如,可以比较不同 Embedding 维度、不同相似度算法、不同 Prompt 设计下的检索性能。
- 迭代优化: RAG 系统的优化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才能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 Embedding 维度和相似度算法对 RAG 检索召回率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优化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在实际应用中提升 RAG 系统的性能,让生成模型更好地利用外部知识,生成更准确、更丰富的答案。优化 Embedding 维度与相似度算法,结合其他 RAG 流程优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检索的召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