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开始今天的讲座。今天的主题是关于C1和C2编译器分层编译中代码缓存不足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CodeCache分区和ReservedCodeCacheSize来优化它。
引言:理解分层编译与CodeCache
现代JVM,特别是HotSpot VM,通常采用分层编译策略来提升性能。分层编译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代码执行的热度,逐步使用不同的编译器进行优化。HotSpot VM主要使用C1(Client Compiler)和C2(Server Compiler)两个编译器。
- C1编译器(Client Compiler): 编译速度快,优化程度较低。主要用于编译启动阶段的代码,快速启动应用。
- C2编译器(Server Compiler): 编译速度慢,优化程度高。主要用于编译热点代码,提升应用峰值性能。
编译后的机器码需要存储在内存中,这部分内存就是CodeCache(代码缓存)。CodeCache的大小是有限制的,如果CodeCache满了,JVM将无法编译新的代码,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抛出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CodeCache is full异常。
CodeCache的结构与分区
CodeCache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内存区域,而是被划分为多个逻辑分区,每个分区用于存储不同类型的编译后的代码。了解这些分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CodeCache的使用情况和进行优化。
| 分区名称 | 存储内容 | 编译器 | 影响 |
|---|---|---|---|
| Non-methods | 存储非方法相关的代码,例如编译器生成的辅助代码,锁的膨胀代码等。 | C1/C2 | 如果Non-methods区域过小,可能导致锁的膨胀等操作变得缓慢,影响并发性能。 |
| Profiling | 存储用于方法调用的计数器和热点检测的代码。 | C1/C2 | 如果Profiling区域过小,可能影响JIT编译器对热点代码的识别,导致优化不及时。 |
| Methods | 存储由C1和C2编译器编译后的Java方法代码。 | C1/C2 | 这是CodeCache中最大的区域,用于存储实际的Java方法编译后的机器码。如果Methods区域过小,可能导致大量方法无法被编译优化,严重影响性能。 |
| Non-profiling | 存储由C1编译器编译,且没有进行热点分析的代码。 | C1 | 一般来说,Non-profiling区域的大小相对较小。 |
使用jcmd <pid> VM.native_memory summary命令可以查看CodeCache的内存使用情况,其中会显示各个分区的使用量。例如:
jcmd 12345 VM.native_memory summary
Total: reserved=1048576KB, committed=339968KB
- Java Heap (reserved=524288KB, committed=262144KB)
...
- Code Cache (reserved=249856KB, committed=115712KB)
(reserved=249856KB, committed=115712KB)
...
Non-methods: reserved=6208KB, committed=6208KB
Profiling: reserved=6208KB, committed=6208KB
Methods: reserved=237440KB, committed=103296KB
CodeCache不足的常见原因
-
ReservedCodeCacheSize设置过小: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ReservedCodeCacheSize是JVM参数,用于指定CodeCache的总大小。如果这个值设置得太小,CodeCache很容易被填满。
-
编译速度过快: 某些应用在启动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编译任务,如果编译速度过快,CodeCache可能会迅速增长,导致填满。
-
代码膨胀: 动态代理、反射等技术会生成大量的字节码,这些字节码都需要被编译,从而占用CodeCache。
-
JIT编译优化不充分: 如果JIT编译器没有充分优化已编译的代码,会导致大量的冗余代码存在于CodeCache中,浪费空间。
-
方法卸载不及时: 某些方法在不再被调用时,应该从CodeCache中卸载,释放空间。如果方法卸载不及时,也会导致CodeCache被填满。
-
动态类加载: 频繁地动态加载新的类,会导致编译新的代码,占用CodeCache。
诊断CodeCache不足的问题
-
OutOfMemoryError异常: 最直接的证据是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CodeCache is full异常。 -
JIT编译器警告: JVM可能会在日志中输出JIT编译器相关的警告信息,例如
CompilerThread0: CodeCache is full. Compile queue is disabled.。 -
性能下降: CodeCache满了之后,新的代码无法被编译优化,导致应用的性能下降。
-
使用工具监控: 可以使用JConsole、VisualVM、JProfiler等工具监控CodeCache的使用情况。
调整CodeCache大小:ReservedCodeCacheSize
ReservedCodeCacheSize参数用于设置CodeCache的总大小。默认值在不同的JVM版本和操作系统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在几十MB到几百MB之间。
-
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 这是解决CodeCache不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通过
-XX:ReservedCodeCacheSize=<size>参数来设置,其中<size>是以字节为单位的大小,可以使用k、m、g等后缀表示KB、MB、GB。例如,设置CodeCache大小为512MB:java -XX:ReservedCodeCacheSize=512m MyApp -
设置合理的大小: 并非ReservedCodeCacheSize越大越好。过大的CodeCache会占用更多的内存,可能导致其他内存区域不足。需要根据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建议逐步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并监控性能变化,找到一个最佳值。
CodeCache分区调优
除了调整ReservedCodeCacheSize之外,还可以通过调整CodeCache的分区大小来优化CodeCache的使用。但是,直接调整分区大小的参数并不常用,因为JVM会根据运行时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分区大小。不过,了解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CodeCache的工作原理。
-
NonMethodCodeHeapSize: 设置Non-methods区域的大小。
-
ProfiledCodeHeapSize: 设置Profiling区域的大小。
-
NonProfiledCodeHeapSize: 设置Non-profiling区域的大小。
-
调整的原则: 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手动调整这些分区的大小。但是,如果发现某个分区的使用率很高,而其他分区的使用率很低,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分区大小。
其他优化策略
除了调整CodeCache大小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优化策略来缓解CodeCache不足的问题。
-
减少代码膨胀:
- 避免过度使用动态代理和反射。
- 优化代码,减少代码量。
- 使用编译时注解处理器替代运行时反射。
-
优化JIT编译:
- 确保应用运行在Server模式下(
-server参数)。 - 使用
-XX:+PrintCompilation参数可以打印JIT编译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哪些代码被编译,以及编译的频率。 - 使用
-XX:CompileThreshold=<threshold>参数可以调整JIT编译的阈值。阈值越低,代码越容易被编译。 - 使用
-XX:+TieredCompilation参数开启分层编译,让C1和C2编译器协同工作,提高编译效率。 - 使用
-XX:+UseCodeCacheFlushing参数,启用CodeCache的自动刷新,可以释放不再使用的代码。
- 确保应用运行在Server模式下(
-
方法卸载:
- 确保应用正确处理类加载和卸载。
- 使用
-XX:+UseCompilerSafepoints参数,可以提高方法卸载的效率。
-
控制动态类加载:
- 避免频繁地动态加载新的类。
- 如果必须使用动态类加载,尽量减少加载的类的数量。
-
使用G1垃圾回收器:
G1垃圾回收器对CodeCache的管理更加智能,可以更好地回收不再使用的代码。
代码示例
以下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jcmd命令查看CodeCache的使用情况,以及如何设置ReservedCodeCacheSize参数。
// 简单的Java程序
public class CodeCach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heavyComputation(i);
}
}
private static int heavyComputation(int input) {
int result = input * 2;
for (int j = 0; j < 100; j++) {
result += Math.sin(result);
}
return result;
}
}
-
编译Java程序:
javac CodeCacheExample.java -
运行Java程序,并设置ReservedCodeCacheSize:
java -XX:ReservedCodeCacheSize=256m CodeCacheExample -
获取Java进程的PID:
可以使用
jps命令或ps命令获取Java进程的PID。 -
使用jcmd命令查看CodeCache的使用情况:
jcmd <pid> VM.native_memory summary将
<pid>替换为实际的Java进程的PID。
使用JConsole或VisualVM监控CodeCache
JConsole和VisualVM是Java自带的图形化监控工具,可以用来监控CodeCache的使用情况。
-
启动JConsole或VisualVM:
在命令行中输入
jconsole或visualvm即可启动。 -
连接到Java进程:
选择要监控的Java进程,连接到该进程。
-
查看CodeCache信息:
在JConsole中,选择"内存"选项卡,可以看到CodeCache的使用情况。在VisualVM中,选择"监视"选项卡,也可以看到CodeCache的使用情况。
案例分析:解决实际的CodeCache问题
假设我们有一个Web应用,运行一段时间后,性能开始下降,并且在日志中出现了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CodeCache is full异常。
-
初步诊断:
- 确认是否是CodeCache满了导致的问题。查看JVM日志,确认是否出现了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CodeCache is full异常。 - 使用JConsole或VisualVM监控CodeCache的使用情况,确认CodeCache是否已经达到上限。
- 确认是否是CodeCache满了导致的问题。查看JVM日志,确认是否出现了
-
解决方案:
-
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 首先尝试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例如增加到512m。
java -XX:ReservedCodeCacheSize=512m MyApp.war -
监控性能: 重新部署应用,并监控性能。如果性能有所提升,说明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是有效的。
-
进一步优化: 如果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后,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希望进一步提升性能,可以考虑以下优化策略:
- 分析代码: 使用
-XX:+PrintCompilation参数打印JIT编译信息,分析哪些代码被频繁编译。 - 优化代码: 优化被频繁编译的代码,减少代码量,避免过度使用动态代理和反射。
- 调整JIT编译参数: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XX:CompileThreshold参数,或者使用-XX:+TieredCompilation参数开启分层编译。 - 使用G1垃圾回收器: 如果应用对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比较敏感,可以考虑使用G1垃圾回收器。
- 分析代码: 使用
-
总结:CodeCache优化策略
CodeCache不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关键在于理解CodeCache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掌握常用的诊断和优化工具。
- 提升性能的关键在于了解CodeCache
CodeCache是JVM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它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 调整ReservedCodeCacheSize是常用的解决方案
增加ReservedCodeCacheSize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多种策略结合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结合代码优化、JIT编译参数调整和垃圾回收器选择等多种策略,可以达到最佳的优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