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 CodeHeap 中 C2 编译代码因 CodeCacheFlush 导致性能回退?CompileThresholdScaling 与 TieredStopAtLevel 调优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个 JVM 性能调优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C2 编译代码因 CodeCacheFlush 导致的性能回退,以及如何通过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和 TieredStopAtLevel 这两个参数进行调优。
CodeCache 的作用与 CodeCacheFlush 的产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 CodeCache 在 JVM 中的作用。CodeCache 是 JVM 专门用于存储 JIT (Just-In-Time) 编译器编译后的本地代码的区域。HotSpot JVM 中,JIT 编译器主要有两个:C1 编译器 (Client Compiler) 和 C2 编译器 (Server Compiler)。C1 编译器主要进行简单的优化,编译速度快,但优化程度较低;C2 编译器则进行更激进的优化,编译速度较慢,但优化后的代码性能更高。
当 JVM 运行一段时间后,频繁执行的热点代码会被 JIT 编译器编译成机器码并存储到 CodeCache 中,从而显著提升程序的执行效率。
然而,CodeCache 的空间是有限的。当 CodeCache 使用率达到一定阈值时,JVM 会触发 CodeCacheFlush 操作,即清理 CodeCache 中的部分或全部已编译代码。CodeCacheFlush 的触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CodeCache 已满: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当 CodeCache 使用率达到
ReservedCodeCacheSize的上限时,JVM 会尝试清理 CodeCache 来释放空间。 - 低内存: 在内存紧张的情况下,JVM 为了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可能会主动清理 CodeCache 来释放内存。
- 安全点 (Safepoint) 操作: 在某些安全点操作中,JVM 可能会强制进行 CodeCacheFlush。
- 显式调用: 某些工具或 API 可能会显式地触发 CodeCacheFlush。
CodeCacheFlush 会导致严重的性能回退,因为它会将已经编译好的代码丢弃,下次再执行到这些代码时,需要重新解释执行或者重新编译。尤其对于 C2 编译的代码,重新编译的代价非常高昂,会导致明显的性能抖动。
如何判断 CodeCacheFlush 是否是性能瓶颈?
要判断 CodeCacheFlush 是否是导致性能回退的原因,我们需要收集 JVM 的相关监控数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
GC 日志: 通过配置 GC 日志,我们可以查看 CodeCache 相关的事件,例如 CodeCache is full,CodeCache flushing 等。
-XX:+PrintGCDetails -XX:+PrintGCTimeStamps -XX:+PrintCodeCache分析 GC 日志,我们可以看到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以及 CodeCacheFlush 的发生频率。
-
JMX: 通过 JMX,我们可以实时监控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可以使用 JConsole,VisualVM 等工具连接到 JVM,查看
java.lang:type=MemoryPool,name=Code Cache的相关属性,例如Usage.Used,Usage.Max等。 -
Java Flight Recorder (JFR): JFR 是 Oracle JDK 自带的性能分析工具,可以记录 JVM 运行时的详细信息,包括 CodeCache 相关的事件。
jcmd <pid> JFR.start duration=60s filename=myrecording.jfr使用 JFR 分析工具,例如 Java Mission Control (JMC),可以清晰地看到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和 CodeCacheFlush 事件的发生时间。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收集到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和 CodeCacheFlush 的发生频率。如果发现 CodeCache 使用率很高,并且频繁发生 CodeCacheFlush,那么很可能 CodeCacheFlush 是导致性能回退的原因。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与 TieredStopAtLevel 的作用
在了解了 CodeCacheFlush 的危害后,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CompileThresholdScaling 和 TieredStopAtLevel 是两个常用的 JVM 参数,可以用来控制 JIT 编译的行为,从而缓解 CodeCacheFlush 的问题。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参数用于调整方法被编译的阈值。在分层编译 (Tiered Compilation) 模式下,方法首先会被 C1 编译器编译,当方法的调用次数超过一定的阈值后,才会被 C2 编译器重新编译。CompileThresholdScaling 的作用是调整这个阈值。
- 值越大,阈值越高: 方法更不容易被编译,从而减少 CodeCache 的使用。
- 值越小,阈值越低: 方法更容易被编译,可能导致 CodeCache 更快地被填满。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的默认值为 1.0。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将其调整到 2.0 或 3.0,以降低编译的频率,从而减少 CodeCache 的使用。
TieredStopAtLevel
TieredStopAtLevel 参数用于控制分层编译的级别。分层编译模式下,方法的编译过程分为几个级别:
- 0: 解释执行。
- 1: C1 编译,无 Profiling。
- 2: C1 编译,Limited Profiling。
- 3: C1 编译,Full Profiling。
- 4: C2 编译。
TieredStopAtLevel 的作用是指定编译的最高级别。例如,如果将其设置为 1,那么方法最多只会被 C1 编译器编译,而不会被 C2 编译器编译。
- 值越小,编译级别越低: 减少 C2 编译的使用,从而减少 CodeCache 的使用。
- 值越大,编译级别越高: 允许 C2 编译的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但也可能导致 CodeCache 更快地被填满。
TieredStopAtLevel 的默认值为 4,即允许使用 C2 编译。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将其调整到 3 或更低,以禁用 C2 编译,从而减少 CodeCache 的使用。
调优策略与实践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调优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
-
增加
ReservedCodeCacheSize: 这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增加 CodeCache 的大小,可以减少 CodeCacheFlush 的发生频率。但是,增加 CodeCache 的大小也会占用更多的内存。-XX:ReservedCodeCacheSize=512m -
调整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如果 CodeCacheFlush 的原因是方法编译过于频繁,可以尝试增加CompileThresholdScaling的值。-XX:CompileThresholdScaling=2.0 -
调整
TieredStopAtLevel: 如果对性能要求不高,可以尝试降低TieredStopAtLevel的值,禁用 C2 编译。-XX:TieredStopAtLevel=3 -
禁用分层编译: 如果对性能要求不高,并且 CodeCacheFlush 问题非常严重,可以完全禁用分层编译。
-XX:-TieredCompilation -
优化代码: 优化代码,减少热点方法的数量,也可以降低 CodeCache 的使用。
在进行调优时,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评估不同参数组合对性能的影响。可以使用性能测试工具,例如 JMeter,来模拟真实的用户场景,并收集 JVM 的监控数据,例如吞吐量,响应时间,CPU 使用率等。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调优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 Web 应用,运行在 Tomcat 上。通过监控发现,CodeCache 使用率很高,并且频繁发生 CodeCacheFlush,导致响应时间不稳定。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增加 ReservedCodeCacheSize 的值:
-XX:ReservedCodeCacheSize=512m
进行性能测试后,发现 CodeCacheFlush 的频率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
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调整 CompileThresholdScaling 的值:
-XX:CompileThresholdScaling=2.0
再次进行性能测试后,发现 CodeCacheFlush 的频率进一步降低,响应时间也更加稳定。
如果仍然存在 CodeCacheFlush 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降低 TieredStopAtLevel 的值:
-XX:TieredStopAtLevel=3
进行性能测试后,发现 CodeCacheFlush 的频率大幅降低,但吞吐量也有所下降。
最终,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参数组合。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能需要在响应时间和吞吐量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参数组合。
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代码示例,用于演示如何监控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
使用 JMX:
import javax.management.*;
import javax.management.remot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lang.management.ManagementFactory;
import java.rmi.server.RMIClientSocketFactory;
import java.rmi.server.RMIServerSocketFactory;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CodeCacheMoni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获取 MBeanServer
MBeanServer mbs = ManagementFactory.getPlatformMBeanServer();
// 构建 MemoryPool 的 ObjectName
ObjectName objectName = new ObjectName("java.lang:type=MemoryPool,name=Code Cache");
// 获取 CodeCache 的 Usage 信息
while (true) {
MemoryUsage usage = MemoryUsage.from(mbs.getAttributes(objectName, new String[]{"Usage"}).get(0).getValue());
long used = usage.getUsed();
long max = usage.getMax();
System.out.println("CodeCache Used: " + used / 1024 / 1024 + " MB, Max: " + max / 1024 / 1024 + " MB");
Thread.sleep(1000);
}
}
}
这个示例代码通过 JMX 连接到 JVM,获取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并打印到控制台。
使用 Runtime API:
import java.lang.management.ManagementFactory;
import java.lang.management.MemoryPoolMXBean;
import java.lang.management.MemoryUsage;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CodeCacheMonitorRunti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获取 MemoryPoolMXBean 列表
List<MemoryPoolMXBean> memoryPoolMXBeans = ManagementFactory.getMemoryPoolMXBeans();
// 查找 CodeCache 的 MemoryPoolMXBean
MemoryPoolMXBean codeCachePool = null;
for (MemoryPoolMXBean pool : memoryPoolMXBeans) {
if (pool.getName().equals("Code Cache")) {
codeCachePool = pool;
break;
}
}
if (codeCachePool == null) {
System.out.println("CodeCache MemoryPool not found.");
return;
}
// 获取 CodeCache 的 Usage 信息
while (true) {
MemoryUsage usage = codeCachePool.getUsage();
long used = usage.getUsed();
long max = usage.getMax();
System.out.println("CodeCache Used: " + used / 1024 / 1024 + " MB, Max: " + max / 1024 / 1024 + " MB");
Thread.sleep(1000);
}
}
}
这个示例代码通过 Runtime API 获取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并打印到控制台。
注意事项
在进行 CodeCache 调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监控是关键: 在进行任何调优之前,都需要收集 JVM 的监控数据,了解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和 CodeCacheFlush 的发生频率。
- 逐步调整: 不要一次性调整太多的参数,应该逐步调整,并进行充分的测试,评估每个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 场景依赖: 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调优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参数组合。
- 长期观察: CodeCache 的使用情况可能会随着应用的运行而变化,需要长期观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CodeCache 调优,关键在于平衡
总而言之,CompileThresholdScaling 和 TieredStopAtLevel 是两个有用的 JVM 参数,可以用来缓解 CodeCacheFlush 的问题。但是,它们也会影响程序的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调优策略。关键在于找到性能和 CodeCache 使用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