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 架构召回质量在线评分系统:模型优化依据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个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课题:如何为检索增强生成 (RAG) 架构构建一个“召回质量在线评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产生的数据来优化我们的模型。
RAG 的核心在于检索,如果检索到的信息质量不高,那么后续的生成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实时监控和评估召回质量,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是构建高效 RAG 系统的关键。
1. 为什么需要在线评分系统?
在模型开发阶段,我们通常会使用离线评估指标(如 Precision、Recall、F1-score、NDCG 等)来衡量召回效果。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模型的性能,但它们存在以下局限性:
- 数据分布差异: 离线评估数据可能与实际线上数据存在差异,导致离线评估结果与线上表现不符。
- 用户行为缺失: 离线评估无法捕捉用户的真实行为,如点击、停留时间、点赞等,这些行为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文档的相关性和用户满意度。
- 实时性不足: 离线评估无法实时反映模型性能的变化,例如新数据引入、模型漂移等。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在线评分系统,它可以:
- 实时监控召回质量: 持续收集线上数据,实时计算评估指标,及时发现问题。
- 捕捉用户行为: 利用用户行为数据,更准确地评估文档的相关性和用户满意度。
- 指导模型优化: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优化召回模型,提高系统性能。
2. 构建召回质量在线评分系统
一个典型的召回质量在线评分系统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件:
- 数据收集模块: 负责收集用户查询、召回结果、用户行为等数据。
- 特征工程模块: 负责提取与召回质量相关的特征。
- 指标计算模块: 负责根据特征和用户行为计算评估指标。
- 存储模块: 负责存储原始数据、特征和评估指标。
- 监控和报警模块: 负责实时监控评估指标,并在指标异常时发出报警。
- 分析和可视化模块: 负责分析评估指标,可视化结果,帮助我们理解模型性能。
2.1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构建在线评分系统的基础。我们需要收集以下数据:
- 用户查询 (Query): 用户输入的搜索语句。
- 召回结果 (Retrieved Documents): 模型召回的文档列表,包括文档 ID、文档内容、文档得分等。
- 用户行为 (User Actions): 用户与召回结果的交互行为,例如点击、停留时间、点赞、分享等。
- 上下文信息 (Contextual Information): 用户的设备、地理位置、搜索时间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日志系统、埋点等方式收集。
2.2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提高评估指标准确性的关键。我们需要提取与召回质量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查询相关特征:
- Query 长度
- Query 中关键词的数量
- Query 的词性分布
- Query 的主题分布
- 文档相关特征:
- 文档长度
- 文档中关键词的数量
- 文档的词性分布
- 文档的主题分布
- 文档的发布时间
- 文档的质量评分(例如 PageRank)
- Query-Document 相关特征:
- Query 和文档的文本相似度 (例如 Cosine Similarity, BM25)
- Query 和文档的关键词重合度
- Query 和文档的主题相似度
- 用户行为相关特征:
- 点击率 (Click-Through Rate, CTR)
- 停留时间 (Dwelling Time)
- 点击位置 (Click Position)
- 点赞数 (Likes)
- 分享数 (Shares)
这些特征可以使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统计方法提取。
2.3 指标计算
根据特征和用户行为,我们可以计算以下评估指标:
- 点击率 (CTR): 衡量文档被点击的概率。
- 公式:
CTR = 点击次数 / 展现次数
- 公式:
- 平均停留时间 (Average Dwelling Time): 衡量用户在文档上的停留时间。
- 公式:
Average Dwelling Time = 总停留时间 / 点击次数
- 公式:
- 点击位置 (Click Position): 衡量文档在召回结果中的位置对点击的影响。通常,排名越靠前的文档被点击的概率越高。
- 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 (NDCG): 衡量召回结果的排序质量。
- 公式:
NDCG = DCG / IDCG DCG = Σ (rel_i / log2(i+1)),其中rel_i表示第i个文档的相关性得分。IDCG是理想情况下的DCG,即所有相关文档都排在最前面。
- 公式:
- 用户满意度 (User Satisfaction): 可以通过用户显式反馈(例如点赞、评分)或隐式反馈(例如停留时间、点击深度)来衡量。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召回质量的不同方面。
2.4 存储和监控
原始数据、特征和评估指标需要存储在数据库中,例如 MySQL、PostgreSQL 或 NoSQL 数据库(例如 MongoDB、Cassandra)。
我们需要建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评估指标,并在指标异常时发出报警。可以使用 Prometheus、Grafana 等工具进行监控和报警。
2.5 分析和可视化
我们需要对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以便更好地理解模型性能,发现问题,并制定优化策略。可以使用 Tableau、Power BI 等工具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3. 代码示例:CTR 计算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Python 代码示例,用于计算点击率 (CTR):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存储在一个 DataFrame 中
data = {
'query': ['query1', 'query2', 'query3', 'query1', 'query2'],
'document_id': ['doc1', 'doc2', 'doc3', 'doc2', 'doc1'],
'impression': [1, 1, 1, 1, 1], # 展现次数
'click': [1, 0, 1, 1, 0] # 点击次数
}
df = pd.DataFrame(data)
# 计算 CTR
def calculate_ctr(df):
"""
计算点击率 (CTR)。
Args:
df: 包含展现次数和点击次数的 DataFrame。
Returns:
包含 CTR 的 DataFrame。
"""
df['ctr'] = df['click'] / df['impression']
return df
df = calculate_ctr(df)
print(df)
输出:
query document_id impression click ctr
0 query1 doc1 1 1 1.000000
1 query2 doc2 1 0 0.000000
2 query3 doc3 1 1 1.000000
3 query1 doc2 1 1 1.000000
4 query2 doc1 1 0 0.000000
这个例子非常简单,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来处理缺失值、异常值等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 CTR 计算方式。例如,可以计算不同 Query 下的 CTR,或者不同 Document 的 CTR。
4. 基于在线评分的模型优化策略
有了在线评分系统,我们就可以根据评估结果来优化我们的模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策略:
- 调整检索策略:
- 调整检索模型的参数,例如 BM25 的 k1 和 b 参数。
- 使用不同的检索算法,例如向量检索、关键词检索、混合检索。
- 调整检索结果的排序策略,例如使用 Learning to Rank 模型。
- 优化 Embedding 模型:
- 使用更强大的 Embedding 模型,例如 Sentence-BERT、SimCSE。
- 使用对比学习 (Contrastive Learning) 方法训练 Embedding 模型,使其更好地捕捉语义信息。
- 针对特定领域的数据,对 Embedding 模型进行微调 (Fine-tuning)。
- 改进数据增强方法:
- 使用更多样化的数据增强方法,例如回译 (Back Translation)、随机插入 (Random Insertion)、随机删除 (Random Deletion)。
-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增强策略。
- 引入负样本:
- 在训练过程中引入负样本,例如随机选择的文档、与 Query 无关的文档。
- 使用 Hard Negative Mining 方法,选择更难区分的负样本。
- 使用 A/B 测试:
- 将不同的模型或策略部署到线上,进行 A/B 测试,比较它们的性能。
- 根据 A/B 测试结果,选择最优的模型或策略。
4.1 调整检索策略示例:BM25 参数优化
BM25 是一种常用的文本检索算法,它有两个重要的参数:k1 和 b。
- k1: 控制词频饱和度。k1 越大,词频的影响越大。
- b: 控制文档长度的影响。b 越大,文档长度的影响越大。
我们可以通过在线评分系统来优化这两个参数。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网格搜索 (Grid Search) 或贝叶斯优化 (Bayesian Optimization) 方法,找到最佳的 k1 和 b 值。
以下是一个使用网格搜索优化 BM25 参数的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rank_bm25 import BM25Okapi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ParameterGrid
# 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存储在一个 DataFrame 中
data = {
'query': ['query1', 'query2', 'query3', 'query1', 'query2'],
'document': ['doc1 content', 'doc2 content', 'doc3 content', 'doc2 content', 'doc1 content'],
'relevant': [1, 0, 1, 1, 0] # 1 表示相关,0 表示不相关
}
df = pd.DataFrame(data)
# 定义 BM25 模型
def bm25_rank(query, documents, k1, b):
"""
使用 BM25 对文档进行排序。
Args:
query: 查询语句。
documents: 文档列表。
k1: BM25 的 k1 参数。
b: BM25 的 b 参数。
Returns:
排序后的文档列表,以及对应的得分。
"""
tokenized_corpus = [doc.split(" ") for doc in documents]
bm25 = BM25Okapi(tokenized_corpus)
tokenized_query = query.split(" ")
doc_scores = bm25.get_scores(tokenized_query)
ranked_documents = sorted(zip(documents, doc_score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return ranked_documents
# 定义评估函数 (例如,使用 NDCG)
def evaluate(df, k1, b):
"""
评估 BM25 的性能。
Args:
df: 包含查询、文档和相关性标签的 DataFrame。
k1: BM25 的 k1 参数。
b: BM25 的 b 参数。
Returns:
NDCG 值。
"""
ndcg_scores = []
for query in df['query'].unique():
query_df = df[df['query'] == query]
documents = query_df['document'].tolist()
relevant_labels = query_df['relevant'].tolist()
ranked_documents = bm25_rank(query, documents, k1, b)
# 计算 DCG
dcg = 0
for i, (doc, score) in enumerate(ranked_documents):
relevance = relevant_labels[documents.index(doc)] # 获取对应文档的相关性
dcg += relevance / (np.log2(i + 2)) # i+2是因为i从0开始,分母不能为0
# 计算 IDCG
ideal_ranking = sorted(relevant_labels, reverse=True)
idcg = 0
for i, relevance in enumerate(ideal_ranking):
idcg += relevance / (np.log2(i + 2))
# 计算 NDCG
if idcg > 0:
ndcg = dcg / idcg
else:
ndcg = 0 # 如果IDCG为0,说明没有相关文档,NDCG为0
ndcg_scores.append(ndcg)
return np.mean(ndcg_scores)
# 定义参数网格
param_grid = {
'k1': [1.0, 1.5, 2.0],
'b': [0.5, 0.75, 1.0]
}
# 网格搜索
best_ndcg = 0
best_params = None
for params in ParameterGrid(param_grid):
ndcg = evaluate(df.copy(), params['k1'], params['b'])
print(f"k1: {params['k1']}, b: {params['b']}, NDCG: {ndcg}")
if ndcg > best_ndcg:
best_ndcg = ndcg
best_params = params
print(f"Best parameters: {best_params}, Best NDCG: {best_ndcg}")
注意:
- 这段代码依赖于
rank_bm25库。可以使用pip install rank_bm25安装。 evaluate函数中的ndcg计算部分,需要考虑IDCG为 0 的情况,避免出现除以 0 的错误。- 需要确保
relevant_labels和documents的顺序一致,才能正确计算DCG和IDCG。 -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使用更大的数据集和更复杂的评估指标,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 为了运行这段代码,需要安装
numpy包,可以使用pip install numpy命令进行安装。
4.2 优化 Embedding 模型示例:对比学习
对比学习是一种常用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可以用于训练 Embedding 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相似的样本拉近,将不相似的样本推远。
以下是一个使用对比学习训练 Embedding 模型的示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set, DataLoader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
# 定义数据集
class Text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texts, tokenizer, max_length):
self.texts = texts
self.tokenizer = tokenizer
self.max_length = max_length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texts)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text = self.texts[idx]
encoding = self.tokenizer(text,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max_length=self.max_length,
return_tensors='pt')
return {
'input_ids': encoding['input_ids'].flatten(),
'attention_mask': encoding['attention_mask'].flatten()
}
# 定义模型
class SentenceEn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odel_name):
super(SentenceEncoder, self).__init__()
self.transformer = AutoModel.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outputs = self.transformer(input_ids=input_ids, 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
# 使用 CLS token 的输出作为句子 Embedding
return outputs.last_hidden_state[:, 0, :]
# 定义对比损失函数
class ContrastiveLoss(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argin=1.0):
super(ContrastiveLoss, self).__init__()
self.margin = margin
def forward(self, output1, output2, label):
"""
计算对比损失。
Args:
output1: 第一个句子的 Embedding。
output2: 第二个句子的 Embedding。
label: 1 表示两个句子相似,0 表示不相似。
Returns:
损失值。
"""
euclidean_distance = torch.sqrt(torch.sum((output1 - output2)**2, dim=1))
loss_contrastive = torch.mean((1-label) * torch.pow(euclidean_distance, 2) +
(label) * torch.pow(torch.clamp(self.margin - euclidean_distance, min=0.0), 2))
return loss_contrastive
# 超参数
model_name = 'bert-base-uncased' # 或者其他预训练模型
max_length = 128
batch_size = 32
epochs = 10
learning_rate = 2e-5
# 数据准备 (这里只是一个示例,实际需要更复杂的数据增强和负样本采样)
texts = ["This is a positive sentence.",
"This is a negative sentence.",
"Another positive sentence similar to the first on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negative sentence."]
# 创建正样本对和负样本对
pairs = [(0, 2, 0), # 正样本对 (0, 2)
(1, 3, 0), # 正样本对 (1, 3)
(0, 1, 1), # 负样本对 (0, 1)
(2, 3, 1)] # 负样本对 (2, 3)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 创建数据集和数据加载器
class Contrastive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texts, pairs, tokenizer, max_length):
self.texts = texts
self.pairs = pairs
self.tokenizer = tokenizer
self.max_length = max_length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pairs)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idx1, idx2, label = self.pairs[idx]
text1 = self.texts[idx1]
text2 = self.texts[idx2]
encoding1 = self.tokenizer(text1,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max_length=self.max_length, return_tensors='pt')
encoding2 = self.tokenizer(text2,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max_length=self.max_length, return_tensors='pt')
return {
'input_ids1': encoding1['input_ids'].flatten(),
'attention_mask1': encoding1['attention_mask'].flatten(),
'input_ids2': encoding2['input_ids'].flatten(),
'attention_mask2': encoding2['attention_mask'].flatten(),
'label': torch.tensor(label, dtype=torch.float)
}
dataset = ContrastiveDataset(texts, pairs, tokenizer, max_length)
dataloader = DataLoader(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True)
# 初始化模型、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model = SentenceEncoder(model_name)
criterion = Contrastive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W(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
# 训练模型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to(device)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for batch in dataloader:
input_ids1 = batch['input_ids1'].to(device)
attention_mask1 = batch['attention_mask1'].to(device)
input_ids2 = batch['input_ids2'].to(device)
attention_mask2 = batch['attention_mask2'].to(device)
label = batch['label'].to(device)
output1 = model(input_ids1, attention_mask1)
output2 = model(input_ids2, attention_mask2)
loss = criterion(output1, output2, label)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print(f"Epoch {epoch+1}, Loss: {loss.item()}")
#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生成句子 Embedding
def get_embedding(text, model, tokenizer, max_length, device):
encoding = tokenizer(text,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max_length=max_length, return_tensors='pt')
input_ids = encoding['input_ids'].to(device)
attention_mask = encoding['attention_mask'].to(device)
model.eval()
with torch.no_grad():
embedding = 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
return embedding.cpu().numpy()
# 示例
text = "This is a test sentence."
embedding = get_embedding(text, model, tokenizer, max_length, device)
print(f"Embedding for '{text}': {embedding}")
关键点:
- 数据准备: 需要准备正样本对和负样本对。正样本对是指语义相似的句子,负样本对是指语义不相似的句子。可以使用数据增强方法来生成更多的样本。
- 模型定义: 使用预训练的 Transformer 模型作为 Sentence Encoder。
- 损失函数: 使用 Contrastive Loss,鼓励相似的句子 Embedding 靠近,不相似的句子 Embedding 远离。
- 训练过程: 将数据加载到 DataLoader 中,然后进行训练。
- Embedding 生成: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生成句子 Embedding。
5. 注意事项
- 数据质量: 在线评分系统的准确性取决于数据的质量。我们需要确保收集到的数据是准确、完整和一致的。
- 指标选择: 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非常重要。不同的指标反映召回质量的不同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指标。
- 实时性: 在线评分系统需要实时监控评估指标,及时发现问题。
- 可解释性: 在线评分系统需要提供可解释的结果,帮助我们理解模型性能,发现问题,并制定优化策略。
- 安全性: 在线评分系统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总结:构建在线评分系统,持续优化 RAG 架构
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为 RAG 架构构建一个“召回质量在线评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产生的数据来优化我们的模型。在线评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召回质量,捕捉用户行为,并指导模型优化,从而提高 RAG 系统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