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今天咱来聊聊MySQL的“Cost Model”,也就是成本模型。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MySQL的Query Optimizer(查询优化器)用来判断哪个执行计划更“划算”的工具。你想啊,同样一条SQL语句,可能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执行方式,到底选哪个?就得靠这个Cost Model来算算账,看看哪个花的钱最少(时间、资源)。
别害怕,咱们不搞数学公式推导,就用大白话聊聊它背后的逻辑,以及怎么通过调整参数来“忽悠”它,让它按照你的想法来优化查询。
一、啥是Cost?
简单来说,Cost就是MySQL认为执行一个操作需要消耗的“成本”。这个成本不是指人民币,而是抽象的,代表了时间、CPU、IO等等资源的消耗。Cost越低,MySQL就认为这个执行计划越好。
Cost Model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
- Rows: 扫描的行数,扫描的行越多,成本越高。
- IO: 读写磁盘的次数,磁盘IO是性能瓶颈之一,IO次数越多,成本越高。
- CPU: CPU的消耗,CPU计算越多,成本越高。
- 内存: 内存的使用情况,内存消耗越大,成本越高。
MySQL会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计算出一个总的Cost,然后选择Cost最低的执行计划。
二、Cost Model的组成部分
MySQL的Cost Model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
-
统计信息(Statistics): 这是Cost Model的基础。MySQL需要知道表有多少行、每个列的唯一值有多少、索引的Cardinality等等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信息来自于
ANALYZE TABLE
命令,所以要定期执行这个命令来更新统计信息,否则Optimizer可能会瞎指挥。 -
成本常数(Cost Constants): 这些是一些预定义的常数,用来衡量不同操作的成本。例如,读取一行数据的成本、读取一个索引页的成本等等。这些常数可以通过系统变量进行调整。
-
成本函数(Cost Functions): 这些是根据统计信息和成本常数来计算不同操作的成本的函数。例如,计算扫描一个表的成本、使用一个索引的成本等等。
三、影响Cost Model的关键参数
了解了Cost Model的组成,咱们就可以开始“调教”它了。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参数,可以影响Query Optimizer的决策:
参数名 | 作用 | 默认值 | 影响范围 |
---|---|---|---|
optimizer_switch |
控制各种优化策略的开关,例如index_merge 、use_index_extensions 等。 |
ON (大部分) | Session/Global |
eq_range_index_dive_limit |
控制优化器使用index dives来估计范围查询的行数。当范围查询条件数量超过这个值时,优化器会使用统计信息而不是index dives。如果统计信息不准确,可能导致优化器选择错误的索引。 | 200 | Global |
optimizer_use_condition_selectivity |
决定是否使用condition selectivity进行优化。开启时,优化器会根据查询条件的选择性来估计行数,更准确。关闭时,优化器可能假设所有条件的选择性都一样,导致估计不准确。 | 1 | Session/Global |
optimizer_search_depth |
控制优化器搜索执行计划的深度。值越大,搜索的执行计划越多,找到最优解的可能性越大,但也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 62 | Session/Global |
optimizer_prune_level |
控制优化器剪枝的级别。剪枝是指在搜索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排除一些明显不好的计划,以减少搜索空间。值越大,剪枝越积极,但可能也会错过一些好的计划。 | 1 | Session/Global |
optimizer_cost_model |
选择不同的成本模型。不同的成本模型对不同操作的成本评估方式不同。 | Default | Session/Global |
optimizer_switch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控制着各种优化策略的开关。例如,index_merge 表示是否允许使用索引合并优化,use_index_extensions 表示是否允许使用索引扩展优化。 |
ON (大部分) | Session/Global |
四、实战演练:调整参数影响优化器决策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几个实际的例子,看看怎么通过调整参数来影响Query Optimizer的决策。
场景一:统计信息不准确导致全表扫描
假设我们有一个users
表,里面有100万条数据。表结构如下: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age` int(11) DEFAULT NULL,
`city`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idx_name` (`name`),
KEY `idx_age_city` (`age`,`city`)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mb4;
我们有一个查询: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20 AND city = 'Beijing';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idx_age_city
索引的统计信息不准确,MySQL认为扫描这个索引的成本很高,于是选择了全表扫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
更新统计信息:
ANALYZE TABLE users;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确保MySQL有最新的统计信息。
-
强制使用索引(如果更新统计信息后仍然不走索引):
SELECT * FROM users FORCE INDEX (idx_age_city) WHERE age = 20 AND city = 'Beijing';
FORCE INDEX
告诉MySQL强制使用指定的索引。但这只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治标不治本。如果统计信息不准确,强制使用索引可能会导致更差的性能。 -
调整
eq_range_index_dive_limit
参数:有时候,即使统计信息是最新的,MySQL仍然可能选择不走索引。这可能是因为
eq_range_index_dive_limit
参数的限制。这个参数控制优化器使用index dives来估计范围查询的行数。当范围查询条件数量超过这个值时,优化器会使用统计信息而不是index dives。尝试增加这个参数的值,看看是否能让优化器更倾向于使用索引:
SET GLOBAL eq_range_index_dive_limit = 1000; -- 或者更大的值
注意:修改全局变量需要SUPER权限。如果只是想测试一下,可以只修改session变量:
SET SESSION eq_range_index_dive_limit = 1000;
场景二:索引合并(Index Merge)优化
假设我们有以下查询: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 '张三' OR age = 20;
如果idx_name
和idx_age_city
索引的Cardinality都很高,MySQL可能会选择使用索引合并优化。索引合并是指同时使用多个索引,然后将结果合并起来。
但是,索引合并优化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如果MySQL选择了错误的索引合并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禁用它:
SET optimizer_switch = 'index_merge=off';
禁用索引合并后,MySQL可能会选择使用全表扫描或者其他索引。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哪个执行计划更好。
场景三:优化器成本评估错误
有时候,即使统计信息是准确的,MySQL的成本评估也可能出错。例如,MySQL可能低估了某个操作的成本,导致选择了错误的执行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调整optimizer_search_depth
和optimizer_prune_level
参数。
-
增加
optimizer_search_depth
: 这会让优化器搜索更多的执行计划,找到最优解的可能性更大。SET optimizer_search_depth = 62; -- 默认值 SET GLOBAL optimizer_search_depth = 124; -- 增加一倍
-
降低
optimizer_prune_level
: 这会让优化器更少地剪枝,保留更多的执行计划,避免错过好的计划。SET optimizer_prune_level = 1; -- 默认值 SET GLOBAL optimizer_prune_level = 0; -- 关闭剪枝
需要注意的是,调整这两个参数可能会增加优化器的搜索时间,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
五、注意事项
-
不要盲目调整参数: 在调整参数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参数的作用,并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调整后的参数能够带来性能提升。
-
使用
EXPLAIN
命令:EXPLAIN
命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MySQL的执行计划。通过分析EXPLAIN
的结果,我们可以找到性能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
监控性能: 在调整参数之后,一定要监控数据库的性能,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定期更新统计信息: 定期执行
ANALYZE TABLE
命令来更新统计信息,确保MySQL有最新的数据。 -
考虑硬件资源: Cost Model 也依赖于硬件资源,例如磁盘速度、CPU 性能等。如果硬件资源发生变化,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Cost Model 的参数。
六、进阶:自定义Cost Function (理论上)
虽然MySQL官方没有直接提供自定义Cost Function的接口,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修改MySQL源码来实现自定义Cost Function。但这种方式非常复杂,需要深入了解MySQL的内部机制,并且会增加维护成本。不推荐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七、总结
Cost Model是MySQL Query Optimizer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了解Cost Model的原理和影响它的参数,我们可以更好地优化SQL查询,提高数据库的性能。但是,调整Cost Model参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谨慎操作,并进行充分的测试。记住,没有银弹,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优化方案。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