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现在开始。
基于 AI 的智能风控模型:解决高误杀与低召回矛盾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在金融风控领域非常重要,同时也充满挑战的话题:如何利用基于 AI 的智能风控模型来解决高误杀与低召回的矛盾。
在传统的风控模型中,为了保证风险控制的严格性,往往会设置较高的阈值,但这会导致大量正常用户被误判为风险用户(高误杀)。相反,为了减少误杀,降低阈值又会导致很多真正的风险用户被漏判(低召回)。这种两难境地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平台的收益。
AI 的引入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更复杂的算法和海量数据的学习,AI 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风险,从而在保证召回率的同时,降低误杀率。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 AI 风控模型如何从数据、特征、算法和策略等多个层面来解决高误杀与低召回的矛盾。
一、数据:高质量数据是基石
任何 AI 模型的效果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在风控领域,数据质量直接决定了模型识别风险的准确性。
-
数据来源多样化: 不要仅仅依赖于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易数据,还需要引入外部数据,例如:
- 用户社交数据: 用户的社交关系、活跃程度等可以反映其信用状况。
- 运营商数据: 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等可以用于验证身份和判断异常行为。
- 征信数据: 用户的历史信用记录是重要的风险评估依据。
- 黑名单数据: 各大平台共享的黑名单信息可以有效识别已知的风险用户。
-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真实的数据往往存在缺失、异常和噪声。需要进行仔细的清洗和预处理,例如:
- 缺失值处理: 可以使用均值、中位数、众数填充,或者使用模型预测填充。
- 异常值处理: 可以使用箱线图、Z-score 等方法识别和处理异常值。
- 数据归一化/标准化: 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缩放到同一范围,避免某些特征对模型的影响过大。常用的方法有 Min-Max Scaling 和 Z-Score Standardizatio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StandardScaler import numpy as np # 示例数据 data = np.array([[1, 10, 100], [2, 20, 200], [3, 30, 300]]) # Min-Max Scaling scaler_minmax = MinMaxScaler() scaled_data_minmax = scaler_minmax.fit_transform(data) print("Min-Max Scaled Data:n", scaled_data_minmax) # Z-Score Standardization scaler_standard = StandardScaler() scaled_data_standard = scaler_standard.fit_transform(data) print("nZ-Score Standardized Data:n", scaled_data_standard) -
数据平衡处理: 风控数据往往存在类别不平衡问题,即风险用户数量远少于正常用户数量。这会导致模型倾向于预测为正常用户,从而降低召回率。常用的解决方法有:
- 欠采样 (Undersampling): 减少正常用户样本的数量,使其与风险用户数量接近。
- 过采样 (Oversampling): 增加风险用户样本的数量,常用的方法有 SMOT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 代价敏感学习 (Cost-Sensitive Learning): 为不同类别的样本设置不同的权重,使得模型更加关注风险用户。
from imblearn.over_sampling import SMOTE import pandas as pd # 示例数据,假设 'feature1' 和 'feature2' 是特征列,'label' 是目标变量 data = {'feature1': [1, 2, 3, 4, 5, 6, 7, 8, 9, 10], 'feature2':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label': [0, 0, 0, 0, 0, 0, 0, 0, 0, 1]} # 0 代表正常用户,1 代表风险用户 df = pd.DataFrame(data) X = df[['feature1', 'feature2']] y = df['label'] # 使用 SMOTE 进行过采样 smote = SMOTE(random_state=42) X_resampled, y_resampled = smote.fit_resample(X, y) # 打印过采样后的类别分布 print("Original class distribution:", y.value_counts()) print("Resampled class distribution:", pd.Series(y_resampled).value_counts())
二、特征:提炼风险信号
特征工程是风控模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特征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到风险信号,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
基础特征: 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地域等)、交易信息(交易金额、频率、时间等)、行为信息(登录时间、浏览商品等)。
-
衍生特征: 基于基础特征进行组合和计算,例如:
- 交易金额占比: 某次交易金额占用户总交易金额的比例,可以反映用户是否进行了大额异常交易。
- 交易频率变化: 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交易频率变化情况,可以反映用户行为是否出现异常。
- 设备登录地变化: 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内使用的设备登录地是否一致,可以反映用户账号是否被盗用。
-
高阶特征: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学习到的特征,例如:
- Embedding 特征: 利用 Word2Vec 或其他 Embedding 方法将用户、商品、商户等映射到低维向量空间,从而捕捉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 图特征: 将用户、商户等构建成图结构,利用图算法(例如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提取图特征,从而反映用户的社交关系和行为模式。
# 示例:计算交易金额占比 def calculate_transaction_ratio(transaction_amount, total_amount): if total_amount == 0: return 0 # 避免除以零 return transaction_amount / total_amount # 示例数据 transaction_amount = 100 total_amount = 1000 # 计算交易金额占比 ratio = calculate_transaction_ratio(transaction_amount, total_amount) print(f"Transaction Ratio: {ratio}") -
特征选择: 从众多特征中选择最有效的特征,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降低计算复杂度。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有:
- 过滤法 (Filter Method): 基于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例如方差选择法、相关系数法。
- 包裹法 (Wrapper Method): 将特征子集的选择看作一个搜索问题,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特征子集来评估模型的性能,例如递归特征消除法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 嵌入法 (Embedded Method): 将特征选择融入到模型的训练过程中,例如 L1 正则化。
三、算法:选择合适的模型
选择合适的 AI 算法是构建高效风控模型的关键。不同的算法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业务场景。
-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 逻辑回归 (Logistic Regression): 简单易用,可解释性强,适合处理线性可分的数据。
- 决策树 (Decision Tree): 能够处理非线性关系,易于理解和解释。
- 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 集成多个决策树,能够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能够处理高维数据,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precision_score, recall_score, f1_score import pandas as pd # 示例数据,假设 'feature1' 和 'feature2' 是特征列,'label' 是目标变量 data = {'feature1': [1, 2, 3, 4, 5, 6, 7, 8, 9, 10], 'feature2':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label': [0, 0, 0, 0, 0, 0, 0, 0, 0, 1]} # 0 代表正常用户,1 代表风险用户 df = pd.DataFrame(data) X = df[['feature1', 'feature2']] y = df['label']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 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ecision = precision_score(y_test, y_pred) recall = recall_score(y_test, y_pred) f1 = f1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f"Accuracy: {accuracy}") print(f"Precision: {precision}") print(f"Recall: {recall}") print(f"F1 Score: {f1}") -
深度学习算法:
- 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 能够学习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
- 循环神经网络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 适合处理序列数据,例如交易时间序列、用户行为序列。
- 长短期记忆网络 (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 能够解决 RNN 的梯度消失问题,更适合处理长序列数据。
- 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适合处理图像数据,例如用户头像、身份证照片。
- Transformer: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表现出色,也可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和提取特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示例数据,假设 'feature1' 和 'feature2' 是特征列,'label' 是目标变量 data = {'feature1': [1, 2, 3, 4, 5, 6, 7, 8, 9, 10], 'feature2':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label': [0, 0, 0, 0, 0, 0, 0, 0, 0, 1]} # 0 代表正常用户,1 代表风险用户 df = pd.DataFrame(data) X = df[['feature1', 'feature2']].values y = df['label'].values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定义模型 model = tf.keras.model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Dense(16,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2,)), tf.keras.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10, batch_size=32) # 评估模型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verbose=0) print(f"Accuracy: {accuracy}") -
集成学习算法:
- XGBoost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一种高效的梯度提升算法,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
- 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另一种高效的梯度提升算法,具有更快的训练速度和更低的内存消耗。
- CatBoost (Category Boosting): 能够直接处理类别型特征,无需进行额外的编码。
import xgboost as xgb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precision_score, recall_score, f1_score import pandas as pd # 示例数据,假设 'feature1' 和 'feature2' 是特征列,'label' 是目标变量 data = {'feature1': [1, 2, 3, 4, 5, 6, 7, 8, 9, 10], 'feature2':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label': [0, 0, 0, 0, 0, 0, 0, 0, 0, 1]} # 0 代表正常用户,1 代表风险用户 df = pd.DataFrame(data) X = df[['feature1', 'feature2']] y = df['label']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 XGBoost 模型 model = xgb.XGBClassifier(use_label_encoder=False, eval_metric='logloss') # 避免警告 #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ecision = precision_score(y_test, y_pred) recall = recall_score(y_test, y_pred) f1 = f1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f"Accuracy: {accuracy}") print(f"Precision: {precision}") print(f"Recall: {recall}") print(f"F1 Score: {f1}")
四、策略:精细化风险管理
除了选择合适的算法,还需要制定精细化的风险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高误杀与低召回的矛盾。
- 分层风控: 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用户采取不同的风控策略。例如,对于高风险用户,可以采取严格的风控措施,例如限制交易、冻结账户;对于低风险用户,可以采取宽松的风控措施,例如提高交易额度、简化验证流程。
- 动态阈值: 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和风险等级,动态调整风险阈值。例如,对于行为稳定的用户,可以适当降低风险阈值;对于行为异常的用户,可以适当提高风险阈值。
- 实时监控: 对用户的交易和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例如,如果用户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多笔大额交易,或者使用了异常的 IP 地址登录,则需要立即进行风险评估。
- 人工审核: 对于模型无法准确判断的交易,可以引入人工审核。人工审核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记录、交易背景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避免误杀和漏判。
- A/B 测试: 通过 A/B 测试来评估不同风控策略的效果,并选择最优的策略。例如,可以比较两种不同的风险阈值对误杀率和召回率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阈值。
五、评估指标:全面衡量模型性能
在风控模型中,我们需要关注多个评估指标,才能全面衡量模型的性能。
| 指标 | 公式 | 含义 |
|---|---|---|
| 准确率 | (TP + TN) / (TP + TN + FP + FN) | 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 |
| 精确率 | TP / (TP + FP) | 模型预测为正例的样本中,真正是正例的比例 |
| 召回率 | TP / (TP + FN) | 真正是正例的样本中,被模型预测为正例的比例 |
| F1 值 | 2 (Precision Recall) / (Precision + Recall) | 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用于综合评估模型的性能 |
| AUC | ROC 曲线下的面积 | 用于评估模型对正负样本的区分能力,AUC 越大,模型的区分能力越强 |
| KS 值 | 最大 (TPR – FPR) | 用于评估模型对正负样本的区分能力,KS 值越大,模型的区分能力越强 |
| 误杀率 | FP / (TN + FP) | 模型预测为正例的样本中,实际上是负例的比例 |
| 漏判率 | FN / (TP + FN) | 真正是正例的样本中,被模型预测为负例的比例 |
其中:
- TP (True Positive):真正例,模型预测为正例,实际也是正例。
- TN (True Negative):真负例,模型预测为负例,实际也是负例。
- FP (False Positive):假正例,模型预测为正例,实际是负例 (误杀)。
- FN (False Negative):假负例,模型预测为负例,实际是正例 (漏判)。
在解决高误杀与低召回的矛盾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例如,如果更关注避免漏判,则需要提高召回率;如果更关注避免误杀,则需要降低误杀率。
六、持续优化:迭代与改进
风控模型需要持续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用户行为。
- 模型监控: 实时监控模型的性能指标,及时发现模型性能下降的情况。
- 数据更新: 定期更新模型训练数据,保证模型的时效性。
- 特征更新: 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变化,不断更新和优化特征。
- 算法更新: 尝试新的算法和模型,提高模型的性能。
- 反馈循环: 将人工审核的结果反馈给模型,用于模型的再训练和优化。
AI 风控是一个持续迭代和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优化,才能构建出高效、准确的风控模型,有效地解决高误杀与低召回的矛盾,保障平台的安全和用户的利益。
数据、特征、算法、策略,多维度协同优化
总结一下,想要解决AI智能风控模型中高误杀低召回的矛盾,需要从数据、特征、算法和策略四个方面入手,数据是基础,特征是核心,算法是工具,策略是指导。只有将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高效、准确的风控模型。
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