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们,大家好! 今天咱们来聊聊 Vue 2 的响应式系统,也就是那个基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家伙。别怕,虽然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没那么玄乎。我会尽量用大白话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保证你们听完之后,感觉自己也能去 Vue 源码里溜达一圈。
一、开场白:响应式是个啥玩意儿?
首先,咱得搞明白啥是响应式。简单来说,就是数据变了,页面上的东西也能跟着自动变。就像你玩游戏,血条扣了,屏幕上的血条也跟着少,这就是响应式。在 Vue 里,你修改了 data
里的数据,视图(也就是页面)会自动更新,这就是 Vue 的响应式系统在背后默默干活。
二、主角登场:Object.defineProperty
Vue 2 的响应式系统,核心就是 Object.defineProperty
这个 API。这玩意儿允许你定义一个对象属性的行为。你可以拦截对这个属性的读取(get
)和设置(set
)操作。
想象一下,你家有个保险箱(对象),Object.defineProperty
就像是你家的管家,站在保险箱旁边。
get
(取钱): 你想从保险箱里拿钱(读取属性),管家会先偷偷记下谁要拿钱(收集依赖),然后才让你拿。set
(存钱): 你往保险箱里存钱(设置属性),管家会立刻通知所有之前想拿钱的人(触发更新),告诉他们:“喂喂喂,保险箱里有新钱了,快来看看要不要拿!”
这就是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Vue 2 响应式系统的实现细节
现在,咱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Vue 2 是怎么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响应式的。
-
数据劫持(Observer):
Vue 会遍历你的
data
对象,用Object.defineProperty
把每个属性都变成“可监控”的。这个过程叫做“数据劫持”。function observe(obj) { if (typeof obj !== 'object' || obj === null) { return; // 只处理对象 } new Observer(obj); }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walk(value); // 遍历对象属性 } walk(obj)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 defineReactive(obj, key, obj[key]); // 把每个属性变成响应式的 }); } }
-
定义响应式属性(defineReactive):
defineReactive
函数会把一个普通的属性变成响应式的。它会为每个属性创建一个Dep
对象(依赖管理器),用来收集依赖和触发更新。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 { const dep = new Dep(); // 每个属性都有一个依赖管理器 observe(val); // 递归处理嵌套对象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function reactiveGetter() { if (Dep.target) { // 正在收集依赖 dep.depend(); // 把当前的 watcher 添加到依赖列表中 } return val; }, set: function reactiveSetter(newVal) { if (newVal === val) { return; } val = newVal; observe(newVal); // 如果新值是对象,也要变成响应式的 dep.notify(); // 通知所有依赖更新 } }); }
-
依赖收集(Dep & Watcher):
Dep
(依赖管理器): 负责收集依赖(Watcher
),并在数据变化时通知它们。Watcher
(观察者): 负责监听数据的变化,并在数据变化时执行更新函数。当 Vue 在渲染组件时,会创建一个Watcher
实例,这个Watcher
会读取组件需要用到的数据。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reactiveGetter
会被触发,Dep.target
会指向当前的Watcher
,dep.depend()
会把当前的Watcher
添加到Dep
的依赖列表中。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subs = []; // 依赖列表 } depend() { if (Dep.target) { // Dep.target 指向当前的 watcher this.addSub(Dep.target); } } addSub(sub) { this.subs.push(sub); } notify() { this.subs.forEach(sub => { sub.update(); // 执行更新函数 }); } } Dep.target = null; // 当前的 watcher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vm, expOrFn, cb) { this.vm = vm; this.getter = expOrFn; // 获取值的函数 this.cb = cb; // 更新函数 this.value = this.get(); // 初始值 } get() { Dep.target = this; // 把当前的 watcher 设置为 Dep.target const value = this.getter.call(this.vm, this.vm); // 读取数据,触发 getter Dep.target = null; // 清空 Dep.target return value; } update() { const oldValue = this.value; this.value = this.get(); this.cb.call(this.vm, this.value, oldValue); // 执行更新函数 } }
-
触发更新(notify):
当数据发生变化时,
reactiveSetter
会被触发,它会调用dep.notify()
,通知所有依赖这个数据的Watcher
执行更新函数。Watcher
会重新读取数据,并执行相应的更新操作,从而更新视图。
四、代码示例:一个简单的响应式对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咱们来写一个简单的例子,模拟 Vue 2 的响应式系统。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subs = [];
}
depend() {
if (Dep.target) {
this.subs.push(Dep.target);
}
}
notify() {
this.subs.forEach(sub => sub());
}
}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 {
const dep = new Dep();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get() {
dep.depend();
return val;
},
set(newVal) {
if (newVal !== val) {
val = newVal;
dep.notify();
}
}
});
}
function observe(obj)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defineReactive(obj, key, obj[key]));
}
// 模拟 Vue 实例
const vm = {
data: {
name: '张三',
age: 18
}
};
observe(vm.data);
// 模拟 Watcher
const watcher = (cb) => {
Dep.target = cb;
vm.data.name; // 触发 get,收集依赖
Dep.target = null;
};
// 注册 Watcher,当 name 变化时执行回调
watcher(() => {
console.log('name 变化了,新的 name 是:', vm.data.name);
});
// 修改 name,触发更新
vm.data.name = '李四'; // 控制台输出:name 变化了,新的 name 是: 李四
五、Object.defineProperty
的优缺点
Object.defineProperty
虽然是 Vue 2 响应式系统的基石,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缺点。
优点 | 缺点 |
---|---|
简单易懂: 相对 Proxy 来说,更容易理解和实现。 | 只能监听属性: 无法监听对象的新增/删除属性,也无法监听数组的变化。 |
兼容性好: 在 IE9+ 的浏览器上都可以使用。 | 需要遍历对象: 需要遍历整个对象,为每个属性都设置 getter 和 setter ,性能开销较大。 |
可以精确控制属性的行为: 可以精确地控制属性是否可枚举、可配置等。 | 深度监听需要递归: 需要递归遍历嵌套对象,为每个属性都设置 getter 和 setter ,性能开销更大,也更容易导致栈溢出。 |
六、Object.defineProperty
无法检测的变化类型
由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只能监听属性的读取和设置,所以它无法检测到以下几种变化:
-
新增属性:
vm.data.newProperty = '新属性'; // 无法触发更新
-
删除属性:
delete vm.data.age; // 无法触发更新
-
数组的索引修改:
vm.data.arr = [1, 2, 3]; vm.data.arr[0] = 4; // 无法触发更新
-
直接修改数组的长度:
vm.data.arr.length = 1; // 无法触发更新
七、Vue 2 如何解决无法检测的变化
为了解决 Object.defineProperty
无法检测的变化,Vue 2 提供了一些特殊的 API:
-
Vue.set(object, key, value)
/this.$set(object, key, value)
: 用于给对象新增属性,并触发更新。Vue.set(vm.data, 'newProperty', '新属性'); // 可以触发更新 this.$set(this.data, 'newProperty', '新属性'); // 也可以触发更新
-
Vue.delete(object, key)
/this.$delete(object, key)
: 用于删除对象的属性,并触发更新。Vue.delete(vm.data, 'age'); // 可以触发更新 this.$delete(this.data, 'age'); // 也可以触发更新
-
重写数组的几个方法: Vue 重写了数组的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这七个方法,当这些方法被调用时,Vue 会手动触发更新。const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const arrayMethods = Object.create(arrayProto); const methodsToPatch = [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methodsToPatch.forEach(function (method) { // cache original method const original = arrayProto[method]; def(arrayMethods, method, function mutator (...args) { const result = original.apply(this, args); const ob = this.__ob__; let inserted; switch (method) { case 'push': case 'unshift': inserted = args; break case 'splice': inserted = args.slice(2); break } if (inserted) { ob.observeArray(inserted); } // notify change ob.dep.notify(); return result }); });
当你使用这些方法修改数组时,Vue 就能检测到变化,并触发更新。
八、Vue 3 的响应式系统:Proxy
Vue 3 使用了 Proxy
来实现响应式系统。Proxy
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可以监听对象的所有操作,包括属性的读取、设置、新增、删除,以及 has
、deleteProperty
等操作。
Proxy
的优点:
- 可以监听所有操作: 可以监听对象的新增/删除属性,也可以监听数组的变化。
- 性能更好: 不需要遍历整个对象,只需要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拦截。
- 支持更多操作: 支持
has
、deleteProperty
等操作。
Proxy
的缺点:
- 兼容性较差: 在 IE 浏览器上不支持。
九、总结
Vue 2 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响应式系统,虽然有一些局限性,但通过一些特殊的 API,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Vue 3 使用 Proxy
实现响应式系统,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
总的来说,理解 Vue 的响应式系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Vue 的工作原理,也能让你在开发过程中更好地利用 Vue 的特性。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如果还有啥不明白的,欢迎提问! 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