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我是今天的讲座嘉宾,江湖人称“代码挖掘机”。今天,咱们要一起深入 Vue 3 的腹地,扒一扒它如何把模板里的{{ message }}
变成渲染函数里能跑的 JavaScript 代码。准备好了吗?系好安全带,发车!
第一站:模板解析的起点——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
首先,Vue 3 的编译器拿到你的模板,比如:
<div>
<h1>{{ message }}</h1>
<p>Hello, {{ name }}!</p>
<button @click="increment">{{ count }}</button>
</div>
它不会直接就开始翻译,而是先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英语老师批改作文:
-
词法分析 (Lexical Analysis):老师把你的句子拆成一个个单词,看看有没有拼写错误。编译器也一样,它把模板拆成一个个 token,比如:
<div
,<h1>
,{{ message }}
,</h1>
, 等等。每个 token 都有自己的类型,比如标签、文本、表达式、指令等等。 -
语法分析 (Syntactic Analysis):老师检查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否正确,主谓宾是否齐全。编译器也一样,它根据 token 的类型和顺序,构建一个抽象语法树 (Abstract Syntax Tree, AST)。AST 是模板的结构化表示,方便后续的编译过程。
用代码模拟一下,虽然简化了很多,但能让你理解这个过程:
// 简化版的词法分析
function tokenize(template) {
const tokens = [];
let currentToken = '';
let i = 0;
while (i < template.length) {
const char = template[i];
if (char === '<') {
if (currentToken) {
tokens.push({ type: 'text', value: currentToken.trim() });
currentToken = '';
}
// 简化:只处理开始标签
let tag = '';
i++;
while (i < template.length && template[i] !== '>') {
tag += template[i];
i++;
}
tokens.push({ type: 'tag', value: tag.trim() });
i++; // 跳过 '>'
} else if (char === '{' && template[i+1] === '{') {
if (currentToken) {
tokens.push({ type: 'text', value: currentToken.trim() });
currentToken = '';
}
let expression = '';
i += 2;
while (i < template.length && template[i] !== '}' && template[i+1] !== '}') {
expression += template[i];
i++;
}
tokens.push({ type: 'expression', value: expression.trim() });
i += 2; // 跳过 '}}'
} else {
currentToken += char;
i++;
}
}
if (currentToken) {
tokens.push({ type: 'text', value: currentToken.trim() });
}
return tokens;
}
// 简化版的语法分析 (构建 AST)
function parse(tokens) {
const root = { type: 'root', children: [] };
let currentNode = root;
for (const token of tokens) {
if (token.type === 'tag') {
const element = { type: 'element', tag: token.value, children: [] };
currentNode.children.push(element);
currentNode = element; // 简化:假设没有闭合标签,直接进入子元素
} else if (token.type === 'text' || token.type === 'expression') {
currentNode.children.push(token);
}
}
return root;
}
const template = `<div><h1>{{ message }}</h1><p>Hello, {{ name }}!</p></div>`;
const tokens = tokenize(template);
const ast = parse(tokens);
console.log(JSON.stringify(ast, null, 2));
这个代码只是一个极简的演示,实际的 Vue 3 编译器要复杂得多,它需要处理各种 HTML 语法、指令、属性等等。但是,核心思想是一样的:把模板变成一个 AST。
第二站:转换——AST 的变形记
有了 AST,编译器就可以开始“转换”了。这一步的目标是把 AST 转换成另一种 AST,更适合生成渲染函数。这一步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模板表达式。
Vue 3 使用了一种叫做“静态分析”的技术来优化模板表达式。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在编译时确定表达式的值,而不是在运行时。
-
静态提升 (Static Hoisting):如果一个表达式的值在组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会改变,那么编译器会把这个表达式提升到组件的外部,避免重复计算。
-
静态属性提升 (Static Props Hoisting):如果一个元素的属性值是静态的,那么编译器会把这个属性值提升到组件的外部,避免重复设置。
对于 {{ message }}
这样的简单表达式,编译器会把它转换成 _ctx.message
。_ctx
是渲染函数中的上下文对象,包含了组件的 data、props、methods 等等。
// 简化版的转换函数
function transform(ast) {
function traverse(node) {
if (node.type === 'expression') {
node.content = `_ctx.${node.value}`; // 关键:把 message 转换成 _ctx.message
} else if (node.children) {
for (const child of node.children) {
traverse(child);
}
}
}
traverse(ast);
return ast;
}
const transformedAst = transform(ast);
console.log(JSON.stringify(transformedAst, null, 2));
这个代码也很简化,实际的 Vue 3 编译器会处理更复杂的表达式,比如:
{{ message + '!' }}
{{ count > 10 ? 'High' : 'Low' }}
{{ formatName(name) }}
对于这些表达式,编译器会生成相应的 JavaScript 代码,确保在运行时能够正确计算出表达式的值。
第三站:代码生成——渲染函数的诞生
最后一步是“代码生成”。编译器会遍历转换后的 AST,生成渲染函数的 JavaScript 代码。
渲染函数的核心任务是:
- 创建虚拟 DOM (Virtual DOM)。
- 把虚拟 DOM 渲染到真实 DOM 上。
对于 {{ message }}
这样的表达式,编译器会生成如下代码:
// 简化版的代码生成函数
function generate(ast) {
let code = `
return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
h('div', [
h('h1', _ctx.message), // 关键:使用 _ctx.message
h('p', 'Hello, ' + _ctx.name + '!'),
h('button', { onClick: _ctx.increment }, _ctx.count)
])
)
}
`;
return code;
}
const renderFunctionCode = generate(transformedAst);
console.log(renderFunctionCode);
这里的 h
函数是 Vue 3 提供的用于创建虚拟 DOM 的函数。_ctx.message
就是我们在转换阶段生成的 JavaScript 表达式。
总结:模板表达式的编译流程
阶段 | 任务 | 关键技术 | 例子 |
---|---|---|---|
词法分析 | 把模板拆分成 token | 正则表达式、有限状态机 | <div , <h1> , {{ message }} , </h1> |
语法分析 | 构建抽象语法树 (AST) | 递归下降分析器 | AST 节点:{ type: 'element', tag: 'div', children: [...] } |
转换 | 转换 AST,处理模板表达式 | 静态分析、静态提升、静态属性提升 | {{ message }} -> _ctx.message |
代码生成 | 生成渲染函数的 JavaScript 代码 | 字符串拼接、虚拟 DOM API (h 函数) | h('div', [ h('h1', _ctx.message) ]) |
Vue 3 编译器的优化策略
Vue 3 的编译器做了很多优化,以提高渲染性能:
-
Block 树 (Block Tree):把模板分成一个个 Block,每个 Block 都是一个静态的 DOM 结构。这样可以减少虚拟 DOM 的比较和更新。
-
PatchFlags:为每个虚拟 DOM 节点添加 PatchFlags,标记节点需要更新的部分。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更新 DOM,避免不必要的渲染。
-
动态属性的优化:对于动态属性,编译器会生成优化的代码,避免重复计算。
这些优化策略都隐藏在 Vue 3 编译器的源码中,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
最后的彩蛋:with
语句的争议
早期的 Vue 版本使用了 with
语句来简化渲染函数中的代码。with
语句可以把一个对象的所有属性都暴露到当前作用域中,这样就可以直接使用 message
而不用写 _ctx.message
。
但是,with
语句有很多缺点:
- 性能问题:
with
语句会影响 JavaScript 的执行效率。 - 安全性问题:
with
语句可能会导致变量污染。 - 可读性问题:
with
语句会使代码难以理解。
因此,Vue 3 放弃了 with
语句,而是使用 _ctx
对象来访问组件的上下文。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 Vue 3 编译器如何把模板表达式变成渲染函数中的 JavaScript 代码。这个过程涉及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转换和代码生成等多个步骤。Vue 3 的编译器做了很多优化,以提高渲染性能。希望这次讲座能让你对 Vue 3 的编译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下次有机会,咱们再聊聊 Vue 3 响应式系统的秘密,保证比今天更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