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 WordPress 里面一个相当重要的家伙,它就是 WP_Block_Parser
类。这家伙的任务可不轻,得把文章那堆乱七八糟的 HTML 内容,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扒开,最终变成一个个区块对象,方便 WordPress 后续处理。
准备好了吗?咱们这就开始“解剖”它,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1. 什么是区块?为什么要解析?
首先,得明确一下,什么是 WordPress 的“区块”。简单来说,区块就是 WordPress 古腾堡编辑器(Gutenberg)的核心。它把文章内容拆分成独立的、可重复使用的单元,比如段落、标题、图片、列表等等。
为什么要解析呢?因为 WordPress 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才能进行渲染、保存、搜索等操作。直接操作原始 HTML 字符串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出错。把 HTML 转换成结构化的区块对象,就方便多了。
2. WP_Block_Parser
类的概览
WP_Block_Parser
类位于 wp-includes/class-wp-block-parser.php
文件中。它的主要职责是将一段 HTML 字符串解析成一个包含 WP_Block
对象的数组。
简单来说,就像一个工厂,输入是一堆 HTML 原材料,输出是一堆加工好的区块“零件”。
3. 核心方法:parse()
parse()
方法是 WP_Block_Parser
类的核心,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分析的对象。它接受一个 HTML 字符串作为输入,返回一个区块对象数组。
它的基本流程是:
- 扫描字符串: 找出所有可能的区块起始和结束标记。
- 构建树状结构: 根据区块的嵌套关系,构建一个区块树。
- 创建区块对象: 将树中的每个节点转换成一个
WP_Block
对象。
4. 深入 parse()
方法
我们来模拟一个简化的 parse()
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版本,真实的代码要复杂得多。
<?php
class Simplified_WP_Block_Parser {
public function parse( $content ) {
$blocks = [];
$tokens = $this->tokenize( $content );
$block_stack = []; // 追踪嵌套区块
foreach ( $tokens as $token ) {
if ( $token['type'] === 'block-start' ) {
// 新区块开始
$block_name = $token['block_name'];
$block = [
'blockName' => $block_name,
'attrs' => [],
'innerBlocks' => [],
'innerHTML' => '',
'innerContent' => [ '' ],
];
if ( empty( $block_stack ) ) {
// 根区块
$blocks[] = &$block; // 使用引用,以便后续修改
$block_stack[] = &$block;
} else {
// 嵌套区块
$parent_block = &$block_stack[count( $block_stack ) - 1];
$parent_block['innerBlocks'][] = &$block;
$block_stack[] = &$block;
}
// 处理属性
if(isset($token['attrs'])){
$block['attrs'] = $token['attrs'];
}
} elseif ( $token['type'] === 'block-end' ) {
// 区块结束
$closing_block_name = $token['block_name'];
if ( ! empty( $block_stack ) ) {
// 检查栈顶的区块是否是我们要关闭的区块
$current_block = &$block_stack[count( $block_stack ) - 1];
if ( $current_block['blockName'] === $closing_block_name ) {
array_pop( $block_stack ); // 移除栈顶区块
} else {
// 如果区块不匹配,说明 HTML 结构有问题,可以报错或者忽略
// 这里简单地忽略
}
}
} elseif ($token['type'] === 'text'){
//文本内容,需要判断当前是否有父级block
if (!empty($block_stack)) {
$current_block = &$block_stack[count( $block_stack ) - 1];
$current_block['innerHTML'] .= htmlspecialchars($token['content'], ENT_QUOTES, 'UTF-8');
//将文本内容添加到 innerContent 数组中
$current_block['innerContent'][0] .= htmlspecialchars($token['content'], ENT_QUOTES, 'UTF-8');
}
}
}
return $blocks;
}
private function tokenize( $content ) {
$tokens = [];
$regex = '/(<!--s*wp:([a-z0-9-/]+)s*({.*})?s*-->)|(<!--s*/wp:([a-z0-9-/]+)s*-->)|(.*?(?=<!--wp:|z))/s'; // 匹配区块开始、结束和文本
preg_match_all( $regex, $content, $matches, PREG_SET_ORDER );
foreach ( $matches as $match ) {
if ( isset( $match[2] ) ) {
// 区块开始
$block_name = $match[2];
$attrs_json = isset($match[3]) ? trim($match[3]) : '';
$attrs = [];
if($attrs_json){
$attrs = json_decode($attrs_json, true);
if (json_last_error() !== JSON_ERROR_NONE) {
// 处理 JSON 解析错误
error_log('JSON 解析错误:' . json_last_error_msg());
$attrs = []; // 忽略错误的属性
}
}
$tokens[] = [
'type' => 'block-start',
'block_name' => $block_name,
'attrs' => $attrs,
];
} elseif ( isset( $match[5] ) ) {
// 区块结束
$block_name = $match[5];
$tokens[] = [
'type' => 'block-end',
'block_name' => $block_name,
];
} else {
// 文本内容
$text = trim($match[6]);
if($text !== ''){
$tokens[] = [
'type' => 'text',
'content' => $text,
];
}
}
}
return $tokens;
}
}
// 示例用法
$content = '<!-- wp:paragraph {"align":"center"} -->
<p class="has-text-align-center">Hello, world!</p>
<!-- /wp:paragraph -->
<!-- wp:group -->
<!-- wp:paragraph -->
<p>This is a paragraph inside a group.</p>
<!-- /wp:paragraph -->
<!-- /wp:group -->';
$parser = new Simplified_WP_Block_Parser();
$blocks = $parser->parse( $content );
echo '<pre>';
print_r( $blocks );
echo '</pre>';
?>
简化版的 parse()
方法详解:
tokenize()
方法: 这个方法负责将 HTML 字符串分解成一个个的 "token",也就是区块的开始标记、结束标记和文本内容。它使用正则表达式来匹配这些标记。返回一个包含 token 信息的数组。- 循环处理 token:
parse()
方法遍历tokenize()
方法返回的 token 数组,根据 token 的类型执行不同的操作。block-start
: 遇到区块开始标记,创建一个新的区块数组。如果当前没有父区块($block_stack
为空),则将该区块添加到根区块数组$blocks
中。否则,将该区块添加到当前父区块的innerBlocks
数组中。block-end
: 遇到区块结束标记,从$block_stack
中移除对应的区块。如果$block_stack
为空,说明 HTML 结构有问题,可以忽略或者报错。text
: 遇到文本内容,将其添加到当前父区块的innerHTML
和innerContent
数组中。innerHTML
存储原始 HTML 文本,innerContent
存储处理后的内容。
$block_stack
: 这个数组用于追踪嵌套区块。每当遇到一个新的区块开始标记,就将该区块添加到$block_stack
中。当遇到该区块的结束标记时,就从$block_stack
中移除该区块。
tokenize()
方法中的正则表达式解释:
/(<!--s*wp:([a-z0-9-/]+)s*({.*})?s*-->)|(<!--s*/wp:([a-z0-9-/]+)s*-->)|(.*?(?=<!--wp:|z))/s
这个正则表达式有点复杂,我们来拆解一下:
部分 | 解释 |
---|---|
(<!--s*wp:([a-z0-9-/]+)s*({.*})?s*-->) |
匹配区块的开始标记。<!-- wp:block-name {"attribute":"value"} --> ,其中 block-name 是区块的名称,{"attribute":"value"} 是区块的属性(可选)。 |
(<!--s*/wp:([a-z0-9-/]+)s*-->) |
匹配区块的结束标记。<!-- /wp:block-name --> ,其中 block-name 是区块的名称。 |
(.*?(?=<!--wp:|z)) |
匹配文本内容。.*?(?=<!--wp:|z) 表示匹配任意字符(非贪婪模式),直到遇到 <!--wp: 或者字符串结尾 z 。 |
/s |
s 模式修正符,使 . 可以匹配包括换行符在内的所有字符。 |
5. WP_Block
对象
WP_Block
对象是 WP_Block_Parser
解析的最终结果。它包含了区块的所有信息,包括:
blockName
: 区块的名称,比如core/paragraph
、core/image
等。attrs
: 区块的属性,以数组形式存储。innerBlocks
: 当前区块包含的子区块,也是一个WP_Block
对象数组。innerHTML
: 当前区块的原始 HTML 内容。innerContent
: 一个数组,其中包含当前区块的各个组成部分(文本和子区块)。 这个属性在渲染区块时非常有用。它允许遍历区块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6. 真实代码中的复杂性
上面我们只是模拟了一个简化的 parse()
方法。真实的代码要复杂得多,因为它需要处理各种特殊情况,比如:
- 无效的 HTML 结构: 比如区块开始标记和结束标记不匹配,或者区块嵌套错误。
- 自闭合区块: 比如
<!-- wp:image {"id":123} /-->
。 - 动态区块: 动态区块的内容不是静态的 HTML,而是由 PHP 代码动态生成的。
- HTML 注释: 需要区分真正的区块标记和普通的 HTML 注释。
- 属性的解析:真实代码对属性的解析要严谨得多,需要处理各种数据类型和格式。
- 错误处理:真实代码会包含更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以便在解析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报告。
7. 性能考虑
WP_Block_Parser
需要处理大量的 HTML 字符串,因此性能非常重要。WordPress 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解析效率,比如:
- 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快速匹配: 正则表达式引擎经过高度优化,可以快速地在字符串中查找模式。
- 避免不必要的字符串复制: 字符串复制会消耗大量的内存和 CPU 时间。WordPress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字符串复制操作。
- 缓存解析结果: 对于静态内容,可以将解析结果缓存起来,避免重复解析。
8. 总结
WP_Block_Parser
类是 WordPress 区块编辑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 HTML 字符串解析成结构化的区块对象,为 WordPress 后续处理内容提供了便利。
虽然它的代码比较复杂,但是通过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核心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WordPress 区块编辑器的工作方式。
希望今天的“解剖”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编程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总能找到核心。下次有机会,咱们再聊聊 WordPress 的其他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