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高级讲座篇之:`InnoDB`缓冲池的`LRU`算法演进:从`LRU`到`New LRU`。

各位听众,早上好!今天咱们来聊聊MySQL InnoDB缓冲池里那些事儿,特别是它的“小心脏”——LRU算法,看看它如何从“老实人”进化成“心机Boy”。

InnoDB缓冲池,就像个缓存服务器,专门用来存放经常访问的数据页,这样就不用频繁地去硬盘上捞数据了,大大提升了效率。而这个缓冲池的管理核心,就是LRU算法。咱们先从最简单的LRU开始说起。

1. 初识LRU:简单粗暴的老实人

LRU(Least Recently Used),顾名思义,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数据页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它在未来被访问的可能性就很高,应该保留在缓冲池中;反之,如果一个数据页很久没被访问过,那么它未来被访问的可能性就很低,可以从缓冲池中淘汰出去。

想象一下,你是个图书馆管理员,书架就是缓冲池。每当有人借阅一本书,你就把这本书放到书架的最前面。当书架满了,要腾出位置放新书时,你就把书架最后面的那本书拿走,因为它最久没被人借阅过。

这个逻辑很简单,实现起来也很直观。我们可以用一个链表来实现LRU:

  • 链表头部: 存放最近被访问的数据页。
  • 链表尾部: 存放最久没被访问的数据页。

当一个数据页被访问时,我们把它从链表中移除(如果存在),然后插入到链表的头部。当需要淘汰数据页时,我们直接移除链表的尾部。

伪代码示例:

class LRUCache: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self.capacity = capacity
        self.cache = {}  # 数据页ID -> 数据页对象
        self.lru_list = [] # 双向链表,存放数据页ID

    def get(self, key):
        if key in self.cache:
            # 命中,将数据页移动到链表头部
            self.lru_list.remove(key)
            self.lru_list.insert(0, key)
            return self.cache[key]
        else:
            return None # 未命中

    def put(self, key, value):
        if key in self.cache:
            # 已经存在,更新值,并移动到链表头部
            self.cache[key] = value
            self.lru_list.remove(key)
            self.lru_list.insert(0, key)
        else:
            # 不存在,插入新数据页
            if len(self.cache) >= self.capacity:
                # 缓冲池已满,淘汰尾部数据页
                oldest_key = self.lru_list.pop()
                del self.cache[oldest_key]
            self.cache[key] = value
            self.lru_list.insert(0, key)

优点:

  • 实现简单,容易理解。

缺点:

  • 全表扫描的噩梦: 当执行全表扫描时,所有的数据页都会被访问一次,这些数据页会被插入到LRU链表的头部,导致原本热点数据页被挤出缓冲池,严重影响性能。就像图书馆来了个熊孩子,把所有书都翻了一遍,然后你不得不把这些书重新放到书架最前面,把原本热门的书挤到后面去了。
  • 预读失效: InnoDB会进行预读,提前将一些数据页加载到缓冲池中。但如果预读的数据页并没有被真正使用,也会被插入到LRU链表的头部,同样会挤出原本的热点数据页。就像图书馆管理员提前准备了一些书,结果没人借,反而占用了书架空间。

2. 半新不旧的LRU:New LRU的诞生

为了解决简单LRU的缺陷,InnoDB引入了改进的LRU算法,通常被称为New LRU。它的核心思想是:将LRU链表分成两部分:

  • New Sublist(年轻代): 存放新加入或者最近被访问的数据页。
  • Old Sublist(老年代): 存放一段时间内没有被访问的数据页。

默认情况下,New Sublist 占整个LRU链表的3/8,Old Sublist 占 5/8。这个比例可以通过innodb_old_blocks_pc参数进行调整。

工作流程:

  1. 首次访问: 当一个数据页首次被访问时,它会被插入到Old Sublist的头部。
  2. Old Sublist中的访问: 如果一个数据页在Old Sublist中被再次访问,它会移动到New Sublist的头部。
  3. New Sublist中的访问: 如果一个数据页在New Sublist中被访问,它的位置保持不变。
  4. 淘汰: 当需要淘汰数据页时,从Old Sublist的尾部开始淘汰。

示意图:

+-----------------------+-----------------------+
|       New Sublist      |       Old Sublist      |
+-----------------------+-----------------------+
^                       ^                       ^
|                       |                       |
Head of LRU             End of New Sublist      End of LRU

伪代码示例(简化版,只展示关键逻辑):

class NewLRUCache: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new_ratio=0.375): #new_ratio = 3/8 = 0.375
        self.capacity = capacity
        self.cache = {}  # 数据页ID -> 数据页对象
        self.lru_list = [] # 双向链表,存放数据页ID
        self.new_size = int(capacity * new_ratio) #年轻代的大小

    def get(self, key):
        if key in self.cache:
            # 命中
            self.lru_list.remove(key)
            self.lru_list.insert(0, key) #放入头部
            return self.cache[key]
        else:
            return None

    def put(self, key, value):
        if key in self.cache:
            # 已经存在,更新值,并移动到链表头部
            self.cache[key] = value
            self.lru_list.remove(key)
            self.lru_list.insert(0, key)
        else:
            # 不存在,插入新数据页
            if len(self.cache) >= self.capacity:
                # 缓冲池已满,淘汰尾部数据页
                oldest_key = self.lru_list.pop()
                del self.cache[oldest_key]

            # 新的数据页,放入老年代头部,过一段时间如果再次被访问,才会进入新生代
            self.cache[key] = value
            self.lru_list.insert(len(self.lru_list) - self.new_size, key) #插入老年代头部

    # 模拟再次访问 (Old Sublist 中的访问)
    def touch(self, key):
        if key in self.cache and key in self.lru_list[len(self.lru_list) - self.new_size:]: #判断是否在老年代
            self.lru_list.remove(key)
            self.lru_list.insert(0, key) #移动到新生代头部

优点:

  • 缓解全表扫描的影响: 全表扫描的数据页会被插入到Old Sublist的头部,由于Old Sublist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些数据页不会立即挤出New Sublist中的热点数据页。只有当这些数据页在Old Sublist中被再次访问,才会进入New Sublist。
  • 减少预读失效的影响: 预读的数据页也会被插入到Old Sublist的头部,如果它们没有被真正使用,就会在Old Sublist中被淘汰,不会影响New Sublist中的热点数据页。

参数调节:

  • innodb_old_blocks_pc: 调整New Sublist和Old Sublist的比例。如果你的应用有很多全表扫描或者预读,可以适当调大innodb_old_blocks_pc的值,以减少它们对热点数据页的影响。
  • innodb_old_blocks_time: 控制数据页在Old Sublist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当一个数据页在Old Sublist中停留超过这个时间后被再次访问,才会移动到New Sublist。这个参数可以防止一些短暂的访问将冷数据页错误地提升到New Sublist。

3. 源码细节:InnoDB的LRU实现

InnoDB的LRU实现比我们上面介绍的伪代码要复杂得多,涉及到锁机制、页面回收、以及各种优化策略。我们来看一些关键的源码细节(基于MySQL 5.7,源码路径:storage/innobase/buf/buf0lru.c):

  • LRU链表结构: InnoDB使用双向链表来管理LRU。每个缓冲页控制块 (buf_block_t) 都有 LRU 相关的字段,例如 lru_nextlru_prev,分别指向链表中的下一个和上一个缓冲页。
  • LRU锁: 为了保证并发访问的安全性,InnoDB使用 buf_pool->lru_lock 互斥锁来保护LRU链表的操作。
  • 页面回收线程: InnoDB有一个专门的页面回收线程(page cleaner thread),负责从LRU链表中淘汰数据页,并将脏页刷回磁盘。

一些关键函数:

  • buf_LRU_get_free_block(): 从LRU链表中获取一个空闲的缓冲页。如果LRU链表中没有空闲页,就需要从Old Sublist的尾部淘汰一个数据页。
  • buf_LRU_add_block(): 将一个缓冲页添加到LRU链表的头部。
  • buf_LRU_remove_block(): 将一个缓冲页从LRU链表中移除。

源码片段(简化版,仅供参考):

/* buf0lru.c */

/* 将缓冲页添加到 LRU 链表的头部 */
void buf_LRU_add_block(buf_pool_t* buf_pool, buf_block_t* block) {
  mutex_enter(&buf_pool->lru_lock);

  block->lru_next = buf_pool->LRU_list;
  block->lru_prev = NULL;

  if (buf_pool->LRU_list != NULL) {
    buf_pool->LRU_list->lru_prev = block;
  }

  buf_pool->LRU_list = block;

  mutex_exit(&buf_pool->lru_lock);
}

/* 从 LRU 链表中移除缓冲页 */
void buf_LRU_remove_block(buf_pool_t* buf_pool, buf_block_t* block) {
  mutex_enter(&buf_pool->lru_lock);

  if (block->lru_prev != NULL) {
    block->lru_prev->lru_next = block->lru_next;
  } else {
    buf_pool->LRU_list = block->lru_next;
  }

  if (block->lru_next != NULL) {
    block->lru_next->lru_prev = block->lru_prev;
  }

  mutex_exit(&buf_pool->lru_lock);
}

注意: 上面的代码只是为了说明InnoDB的LRU实现的一些基本概念,实际的源码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各种边界条件的处理和优化。

4. LRU算法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

虽然New LRU算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表扫描和预读失效的问题,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 无法区分不同的访问模式: New LRU算法只是简单地将LRU链表分成两部分,无法区分不同的访问模式。例如,对于一些只访问一次的数据页,它们也会被插入到Old Sublist中,占用缓冲池空间。
  • 参数调节的复杂性: innodb_old_blocks_pcinnodb_old_blocks_time 这两个参数的调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有一定的复杂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

  • 更智能的淘汰策略: 未来的LRU算法可能会更加智能,能够根据不同的访问模式和数据页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淘汰策略。例如,可以引入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算法,考虑数据页的访问频率。
  • 自适应的参数调节: 未来的LRU算法可能会具有自适应的参数调节能力,能够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自动调整相关参数,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 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 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历史访问数据,预测未来数据页的访问概率,从而优化LRU算法的性能。

5. 实战:如何监控和优化LRU

了解了LRU算法的原理和InnoDB的实现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监控和优化LRU:

  • 监控缓冲池命中率: 缓冲池命中率是衡量LRU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SQL语句查看: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read%';

Innodb_buffer_pool_reads 表示从磁盘读取的数据页数量,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 表示从缓冲池读取的数据页数量。命中率 = (1 – Innodb_buffer_pool_reads / 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 * 100%。 如果命中率较低,说明缓冲池没有充分利用,可能需要增加缓冲池的大小,或者调整LRU相关的参数。

  • 监控页面回收: 可以通过以下SQL语句查看页面回收的情况: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pages%';

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dirty 表示脏页的数量,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free 表示空闲页的数量,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total 表示总页数。 如果脏页数量过多,说明页面回收速度跟不上,可能需要调整页面回收相关的参数。

  • 调整LRU参数: 根据应用的特点,适当调整 innodb_old_blocks_pcinnodb_old_blocks_time 这两个参数。
  • 避免全表扫描: 尽量避免执行全表扫描的SQL语句,可以使用索引来加速查询。
  • 合理使用预读: 虽然预读可以提高性能,但过度预读也会占用缓冲池空间。需要根据应用的特点,合理配置预读参数。

总结:

InnoDB的LRU算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LRU到现在的New LRU,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了解LRU算法的原理和InnoDB的实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控和优化数据库的性能,让我们的MySQL跑得更快、更稳。

好啦,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