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是老码农,今天咱们聊聊MySQL主从复制,尤其是5.7和8.0这两个版本,在性能优化和架构演进上的一些门道。保证让大家听得明白,用得上,还能时不时会心一笑。
开场白:复制,数据库的“影分身术”
话说,单机数据库再牛,也怕扛不住高并发,更怕万一宕机。怎么办?那就得靠复制,让数据有多份备份,就像鸣人的影分身术一样。MySQL的主从复制,就是干这个的。
第一回合:5.7时代的挣扎
MySQL 5.7的主从复制,虽然已经很成熟了,但还是有些“老年病”。咱们先来看看它的基本架构:
- Master (主库): 负责写入数据,并将变更记录到二进制日志 (Binary Log,简称Binlog)。
- Slave (从库): 从Master拉取Binlog,然后在本地重放这些变更,保持数据同步。
- Relay Log (中继日志): Slave从Master拉取的Binlog,先存放在Relay Log中,然后再执行。
- 7的复制架构,简单来说就是:主库写,从库读,中间靠Binlog传递消息。
5.7的性能瓶颈与优化
-
7的复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 单线程复制: 默认情况下,Slave只有一个SQL线程来执行Relay Log中的事件。这意味着,即使Master有多核CPU,Slave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严重拖慢复制速度。
- Binlog格式: 5.7支持
STATEMENT
、ROW
和MIXED
三种Binlog格式。STATEMENT
格式记录的是SQL语句,简单省空间,但有些语句在主从环境下的执行结果可能不一致。ROW
格式记录的是每一行数据的变更,最可靠,但Binlog体积会很大。MIXED
格式则是根据SQL语句自动选择STATEMENT
或ROW
。 - GTID的支持: GTID (Global Transaction ID) 是全局事务ID,可以简化Failover和复制拓扑管理。5.7开始支持GTID,但默认是关闭的。
5.7的优化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
多线程复制 (mts): MySQL 5.7引入了多线程复制,允许Slave使用多个SQL线程并行执行Relay Log中的事件。
-
配置: 在Slave的
my.cnf
文件中,设置以下参数:slave_parallel_type=LOGICAL_CLOCK slave_parallel_workers=8 # 根据CPU核心数调整
slave_parallel_type
设置为LOGICAL_CLOCK
,表示按照逻辑时钟进行并行复制。slave_parallel_workers
设置SQL线程的数量。 -
原理: 多线程复制并不是完全无限制的并行。它会根据事务的依赖关系,将事务分成不同的组,同一组内的事务必须串行执行,不同组的事务可以并行执行。
-
-
Binlog格式的选择: 尽量选择
ROW
格式,虽然体积大一些,但保证数据一致性更重要。如果对一致性要求不高,或者数据库中的SQL语句都很简单,可以考虑MIXED
格式。-
配置: 在Master的
my.cnf
文件中,设置以下参数:binlog_format=ROW
-
-
启用GTID: 启用GTID可以简化Failover和复制拓扑管理。
-
配置: 在Master和Slave的
my.cnf
文件中,设置以下参数:gtid_mode=ON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ON log_slave_updates=ON # 在Slave上也要开启Binlog
gtid_mode=ON
启用GTID。enforce_gtid_consistency=ON
强制GTID一致性,不允许执行不安全的SQL语句。log_slave_updates=ON
表示Slave也要开启Binlog,方便构建级联复制。
-
-
Binlog优化: 调整
binlog_cache_size
和max_binlog_size
等参数,控制Binlog的缓存大小和最大体积,避免Binlog占用过多磁盘空间。-
配置: 在Master的
my.cnf
文件中,设置以下参数:binlog_cache_size=4M max_binlog_size=500M
-
第二回合:8.0时代的飞跃
MySQL 8.0带来了很多改进,主从复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8.0的新特性
- 更快的复制速度: 8.0对多线程复制进行了优化,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核CPU,提高复制速度。
- 原子事务: 8.0支持原子事务,保证事务的完整性,即使在复制过程中发生故障,也能保证数据一致性。
- Invisible Indexes: 8.0引入了Invisible Indexes,允许隐藏索引,方便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
- 更好的JSON支持: 8.0对JSON的支持更加完善,可以更方便地存储和查询JSON数据。
8.0的优化策略
-
0在5.7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优化手段:
-
优化多线程复制: 8.0对多线程复制进行了改进,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核CPU,提高复制速度。无需手动调整,默认配置即可获得较好的性能。
-
Binlog Group Commit (BGC): BGC是MySQL 5.6引入的,但在8.0中得到了进一步优化。BGC可以将多个事务的Binlog写入操作合并成一次,减少磁盘IO,提高性能。
- 原理: BGC将多个事务的提交操作放入一个队列中,然后由一个线程负责将这些事务的Binlog写入磁盘。这样可以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性能。
- 配置: BGC的参数主要有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和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表示等待多长时间才将Binlog写入磁盘。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表示有多少个事务可以不等待,直接写入磁盘。
-
并行复制优化: 8.0对并行复制进行了优化,可以更好地处理大事务和复杂事务。
-
监控: 8.0提供了更多的监控指标,可以更方便地监控复制状态和性能。
-
代码示例:8.0的GTID配置
- 0的GTID配置和5.7类似,但更加简单:
gtid_mode=ON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ON
log_slave_updates=ON
第三回合:架构演进
主从复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主一从”,还可以构建更复杂的架构,满足不同的需求。
常见的复制架构
-
一主多从: 一个Master,多个Slave。Slave可以分担读压力,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 适用场景: 读多写少的应用。
- 优点: 简单,易于维护。
- 缺点: Master压力大,容易成为瓶颈。
-
级联复制: Master -> Slave1 -> Slave2 -> Slave3… Slave从另一个Slave拉取Binlog,可以减轻Master的压力。
- 适用场景: 大型应用,需要分担Master压力。
- 优点: 可以减轻Master压力。
- 缺点: 复制延迟可能会比较大。
-
双主复制: 两个Master,互相复制数据。可以实现高可用。
- 适用场景: 需要高可用的应用。
- 优点: 高可用。
- 缺点: 配置复杂,容易出现数据冲突。
-
MGR (MySQL Group Replication): MGR是MySQL 5.7.17引入的,基于Paxos协议实现的多主复制方案。
- 原理: MGR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集群,所有节点都可以写入数据。每个事务在提交之前,需要经过集群内多数节点的投票,只有获得多数节点的同意,才能提交。
- 优点: 高可用,数据一致性强。
- 缺点: 性能相对较低,配置复杂。
架构选择的原则
选择哪种复制架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一般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业务需求: 是读多写少,还是写多读少?是否需要高可用?
- 数据量: 数据量越大,复制延迟可能会越大。
- 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越充足,可以采用更复杂的架构。
- 维护成本: 架构越复杂,维护成本越高。
表格总结
特性/架构 | 5.7 | 8.0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多线程复制 | 需要手动配置,性能提升有限 | 优化后默认开启,性能更好 | 提高复制速度 | 配置复杂 (5.7) | 读多写少的应用,需要快速复制数据 |
Binlog格式 | STATEMENT, ROW, MIXED | STATEMENT, ROW, MIXED | ROW格式保证数据一致性 | ROW格式Binlog体积大 | 对数据一致性要求高的应用 |
GTID | 支持,但需要手动开启 | 默认开启,更易于管理 | 简化Failover和复制拓扑管理 | 需要高可用的应用 | |
MGR | 不支持 | 支持 | 高可用,数据一致性强 | 性能相对较低,配置复杂 | 需要高可用和强一致性的应用 |
一主多从 | 简单,易于维护 | 简单,易于维护 | 简单,易于维护 | Master压力大 | 读多写少的应用 |
级联复制 | 减轻Master压力 | 减轻Master压力 | 可以减轻Master压力 | 复制延迟可能会比较大 | 大型应用,需要分担Master压力 |
双主复制 | 高可用,配置复杂,容易数据冲突 | 高可用,配置复杂,容易数据冲突 | 高可用 | 配置复杂,容易数据冲突 | 需要高可用的应用 |
结束语:复制之路,永无止境
MySQL主从复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技术,从5.7到8.0,性能和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复制之路永无止境,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才能构建更高效、更可靠的数据库系统。
希望今天的讲座对大家有所帮助。记住,理论要结合实践,多动手,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术。
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