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们,晚上好!今天咱们不聊八卦,也不谈风月,就来扒一扒Vue 3的“Ref”这个小妖精的底裤,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从ref.value
变身成Proxy的。准备好了吗?系好安全带,咱们开车了!
开场白:Ref 是个啥?
在Vue 3的世界里,Ref
就相当于一个“引用”,或者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指针”,指向着一个响应式的数据。但是,和传统的指针不同,这个“指针”非常智能,你修改了它指向的值,Vue会自动帮你更新UI。
这玩意儿怎么用呢?很简单:
import { 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count = ref(0); // 创建一个 Ref 对象,初始值为 0
const increment = () => {
count.value++; // 通过 .value 来修改 Ref 的值
console.log(count.value);
};
return {
count,
increment,
};
},
template: `
<div>
<p>Count: {{ count }}</p>
<button @click="increment">Increment</button>
</div>
`,
};
在这个例子中,count
就是一个Ref
对象,它指向了数字0。注意,我们是通过count.value
来访问和修改它的值,而不是直接使用count
。
为什么要用.value
?
这是个好问题!直接使用count
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你会得到一个Ref
对象,而不是它指向的值。Vue 3之所以要这样设计,是有它的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源码,看看Ref
内部是如何工作的。
Ref 的内部结构:从 ref()
到 RefImpl
让我们从ref()
函数开始,看看它是如何创建Ref
对象的。
// 简化版的 ref() 函数实现 (vue/packages/reactivity/src/ref.ts)
function ref(value) {
return createRef(value);
}
function createRef(rawValue, shallow = false) {
if (isRef(rawValue)) {
return rawValue;
}
return new RefImpl(rawValue, shallow);
}
function isRef(r) {
return !!(r && r.__v_isRef === true);
}
这段代码做了几件事:
ref(value)
:接收一个初始值value
作为参数。isRef(rawValue)
: 检查传入的值是否已经是一个Ref对象,如果是,直接返回该Ref对象,防止重复包裹。createRef(value)
:调用createRef
函数来创建Ref
对象。createRef
函数实际上是创建了一个RefImpl
的实例。
等等,RefImpl
是个啥?它就是Ref
接口的具体实现类,也是Ref
的核心所在。
// 简化版的 RefImpl 类 (vue/packages/reactivity/src/ref.ts)
class RefImpl {
private _value;
private _rawValue; // 保存原始值,用于 shallowRef
public readonly __v_isRef = true;
constructor(value, public readonly __v_isShallow = false) {
this._rawValue = value;
this._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convert(value); //如果是shallowRef,则不进行转换
}
get value() {
track(this, 'value'); // 依赖收集
return this._value;
}
set value(newVal) {
if (hasChanged(newVal, this._rawValue)) {
this._rawValue = newVal;
this._value = this.__v_isShallow ? newVal : convert(newVal);
trigger(this, 'value'); // 触发更新
}
}
}
function convert(val) {
return isObject(val) ? reactive(val) : val;
}
让我们逐行解释一下:
_value
: 这是Ref
对象真正存储值的地方。_rawValue
: 保存原始值,用于shallowRef
(浅层响应式) 的情况。__v_isRef = true
: 一个标志,用于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Ref
对象。constructor(value)
:构造函数,接收初始值value
,并将其赋值给_value
。如果初始值是对象,会使用reactive
函数将其转换为响应式对象。get value()
:value
的getter方法,当访问ref.value
时,会触发这个方法。它会调用track(this, 'value')
进行依赖收集,也就是告诉Vue,这个Ref
对象被哪些地方使用了。set value(newVal)
:value
的setter方法,当修改ref.value
时,会触发这个方法。它会检查新值和旧值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更新_value
,并调用trigger(this, 'value')
触发更新,通知所有依赖这个Ref
对象的地方进行更新。
总结一下:RefImpl
类就是一个简单的包装器,它把原始值存储在_value
属性中,并提供了value
的getter和setter方法,用于访问和修改这个值。同时,它还负责依赖收集和触发更新。
依赖收集与触发更新:track()
和 trigger()
track()
和trigger()
是Vue 3响应式系统的核心,它们负责建立依赖关系和触发更新。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它们的工作原理。
-
track(target, key)
track()
函数的作用是收集依赖。当访问一个响应式对象的属性时,track()
函数会被调用,它会把当前正在执行的effect
函数(可以理解为组件的渲染函数或者计算属性)添加到该属性的依赖列表中。你可以把
track()
函数想象成一个“登记员”,它会记录下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个Ref
对象,以便在Ref
对象的值发生变化时,能够通知这些地方进行更新。 -
trigger(target, key)
trigger()
函数的作用是触发更新。当一个响应式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时,trigger()
函数会被调用,它会遍历该属性的依赖列表,并执行所有依赖的effect
函数。你可以把
trigger()
函数想象成一个“通知员”,它会通知所有使用了这个Ref
对象的地方,告诉它们:“嘿,哥们儿,值变了,赶紧更新一下!”
Proxy
的登场:reactive()
和 readonly()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ref()
接收的初始值是一个对象,那么Vue会使用reactive()
函数将其转换为一个响应式对象。reactive()
函数的作用就是创建一个Proxy
对象,用于拦截对该对象属性的访问和修改。
// 简化版的 reactive() 函数实现 (vue/packages/reactivity/src/reactive.ts)
function reactive(target) {
if (isReadonly(target)) {
return target;
}
retur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false,
mutableHandlers,
mutableCollectionHandlers
);
}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Target,
isReadonly: boolean,
base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collection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 {
if (!isObject(target)) {
return target;
}
if (
targetMap.has(target)
) {
return targetMap.get(target);
}
const proxy = new Proxy(
target,
baseHandlers
);
targetMap.set(target, proxy);
return proxy;
}
const mutableHandlers: ProxyHandler<object> =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if (key === 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
return true
}
track(target, key)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return isObject(res) ? reactive(res) : res
},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const oldValue = (target)[key];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if (hasChanged(value, oldValue)) {
trigger(target, key)
}
return result
}
}
让我们逐行解释一下:
reactive(target)
:接收一个对象target
作为参数。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创建一个Proxy
对象,用于拦截对target
对象属性的访问和修改。Proxy(target, handler)
:Proxy
构造函数,接收两个参数:要代理的对象target
和一个处理器对象handler
。handler.get(target, key, receiver)
:当访问target
对象的属性key
时,会触发这个方法。它会调用track(target, key)
进行依赖收集,并返回属性key
的值。handler.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当修改target
对象的属性key
时,会触发这个方法。它会检查新值和旧值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更新target
对象的属性key
,并调用trigger(target, key)
触发更新。
简单来说,reactive()
函数就是利用Proxy
来劫持对对象属性的访问和修改,从而实现响应式。
从 ref.value
到 Proxy
的转换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最初的问题了:Ref
是如何从ref.value
变身成Proxy
的?
答案就在RefImpl
的构造函数中:
constructor(value, public readonly __v_isShallow = false) {
this._rawValue = value;
this._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convert(value); //如果是shallowRef,则不进行转换
}
function convert(val) {
return isObject(val) ? reactive(val) : val;
}
如果ref()
接收的初始值是一个对象,那么convert(value)
函数会被调用,它会使用reactive()
函数将这个对象转换为一个Proxy
对象,并将这个Proxy
对象赋值给_value
。
也就是说,当你访问ref.value
时,你实际上访问的是一个Proxy
对象。这个Proxy
对象会拦截对它属性的访问和修改,并自动进行依赖收集和触发更新。
总结:Ref
的工作流程
让我们总结一下Ref
的工作流程:
- 调用
ref(value)
函数,创建一个RefImpl
的实例。 - 如果
value
是一个对象,则使用reactive(value)
将其转换为一个Proxy
对象。 - 将
value
(或者Proxy
对象)存储在RefImpl
的_value
属性中。 - 当访问
ref.value
时,会触发RefImpl
的get value()
方法,该方法会进行依赖收集,并返回_value
的值。 - 当修改
ref.value
时,会触发RefImpl
的set value(newVal)
方法,该方法会更新_value
的值,并触发更新。
可以用表格总结如下:
步骤 | 函数/方法 | 作用 |
---|---|---|
1. 创建Ref | ref(value) |
创建一个 RefImpl 实例,如果 value 是对象,则进行响应式转换。 |
2. 对象响应式转换 | reactive(value) |
将普通对象转换为 Proxy 对象,实现响应式。 |
3. 访问 ref.value |
RefImpl.get value() |
收集依赖(track ),返回存储的 _value 。 如果 _value 是 Proxy 对象,则访问其属性会触发 Proxy 的 get 陷阱,继续进行依赖收集。 |
4. 修改 ref.value |
RefImpl.set value(newVal) |
检查新值和旧值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更新 _value ,并触发更新(trigger )。如果 _value 是 Proxy 对象,则修改其属性会触发 Proxy 的 set 陷阱,继续触发更新。 |
5. 依赖收集 | track(target, key) |
将当前激活的 effect 函数(例如组件的渲染函数)添加到 target 的 key 属性的依赖列表中。 |
6. 触发更新 | trigger(target, key) |
遍历 target 的 key 属性的依赖列表,执行所有依赖的 effect 函数,从而触发组件的重新渲染。 |
shallowRef
:浅层响应式
Vue 3还提供了一个shallowRef()
函数,用于创建浅层响应式的Ref
对象。与ref()
不同,shallowRef()
不会对初始值进行递归的响应式转换。也就是说,如果初始值是一个对象,那么只有这个对象本身是响应式的,而它的属性不是响应式的。
import { shallow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state = shallowRef({ count: 0 });
const increment = () => {
// ✅ 不会触发更新
state.value.count++;
console.log(state.value.count);
// ✅ 会触发更新
state.value = { ...state.value }; // 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
return {
state,
increment,
};
},
template: `
<div>
<p>Count: {{ state.count }}</p>
<button @click="increment">Increment</button>
</div>
`,
};
在这个例子中,state
是一个shallowRef
对象,它指向一个包含count
属性的对象。直接修改state.value.count
不会触发更新,因为count
属性不是响应式的。只有当我们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并将其赋值给state.value
时,才会触发更新。
shallowRef
的实现非常简单,它只需要在RefImpl
的构造函数中阻止递归的响应式转换即可:
// 简化版的 RefImpl 类 (vue/packages/reactivity/src/ref.ts)
class RefImpl {
private _value;
private _rawValue; // 保存原始值,用于 shallowRef
public readonly __v_isRef = true;
constructor(value, public readonly __v_isShallow = false) {
this._rawValue = value;
this._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convert(value); //如果是shallowRef,则不进行转换
}
// ...
}
在RefImpl
的构造函数中,如果__v_isShallow
为true
,则不会调用reactive()
函数进行响应式转换,直接将原始值赋值给_value
。
结束语:Ref 的魅力
通过今天的讲解,相信大家对Vue 3的Ref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f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针”,它还是Vue 3响应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Proxy
来实现对象的响应式,并利用track()
和trigger()
来实现依赖收集和触发更新。
Ref
的设计非常巧妙,它既简单易用,又功能强大。掌握Ref
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Vue 3的响应式系统,并编写出更高效、更健壮的Vue应用。
希望今天的讲解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聊Vue 3的其他小妖精们!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