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靓仔靓女,欢迎来到“Vue 3 源码极客”系列讲座!今天咱们要聊点硬核的,直捣黄龙,一起扒一扒 Vue 3 渲染函数的灵魂人物——h
函数,看看它是如何呼风唤雨,创造出 VNode 这个虚拟 DOM 的核心的。
开场白:渲染函数的意义和 h
函数的地位
在 Vue 的世界里,渲染函数就像一个魔法师,它接受组件的状态,然后把它变成用户最终看到的页面。而 h
函数,则是这个魔法师手里最重要的魔杖,没有它,魔法就施展不出来。
简单来说,渲染函数的主要任务就是生成 VNode (Virtual DOM Node)。而 h
函数,全名 createElement
(虽然 Vue 3 官方更倾向于直接用 h
),正是负责创建 VNode 的核心函数。理解 h
函数的内部实现,就等于掌握了 Vue 渲染机制的一把钥匙。
第一部分:h
函数的基本用法与参数解析
咱们先从 h
函数的基本用法开始,别怕,一点都不难,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h
函数的签名大概是这样的(简化版):
function h(type: string | Component, props?: Props | null, children?: Children): VNode
看起来有点抽象,咱们用例子来说明:
- 最简单的例子:创建一个
div
元素
import { h } from 'vue';
const vnode = h('div'); // 创建一个空的 div 元素
- 带属性的
div
元素
const vnode = h('div', { id: 'my-div', class: 'container' }); // 创建一个带 id 和 class 的 div 元素
- 带文本子节点的
div
元素
const vnode = h('div', null, 'Hello, Vue!'); // 创建一个包含文本 "Hello, Vue!" 的 div 元素
- 带多个子节点的
div
元素
const vnode = h('div', null, [
h('p', null, 'Paragraph 1'),
h('p', null, 'Paragraph 2'),
]); // 创建一个包含两个 p 元素的 div 元素
- 使用组件
import MyComponent from './MyComponent.vue';
const vnode = h(MyComponent, { message: 'Hello from parent' }); // 创建一个 MyComponent 的 VNode,并传递 props
现在,咱们来详细解析一下 h
函数的三个参数:
参数 | 类型 | 描述 |
---|---|---|
type |
string | Component |
必需参数。指定 VNode 的类型。如果是字符串,则表示 HTML 标签名(例如 ‘div’、’p’)。如果是组件,则表示一个 Vue 组件。 |
props |
Props | null |
可选参数。一个对象,包含 VNode 的属性(attributes)和 props。例如 { id: 'my-div', class: 'container', onClick: () => {} } 。 注意,事件监听器(例如 onClick )也放在这里面。 如果是组件,这里的属性会传到组件的props里。 |
children |
Children |
可选参数。VNode 的子节点。可以是字符串(表示文本节点)、VNode 数组,或者是一个函数(用于处理 slots)。 |
第二部分: h
函数的内部实现:源码剖析
光会用还不够,咱们要深入到 h
函数的源码里,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由于 Vue 3 的源码比较复杂,咱们这里提取关键部分进行讲解(以下代码经过简化,仅用于演示核心逻辑):
function h(type, propsOrChildren, children) {
const l = arguments.length;
// 为了性能优化,Vue 3 对不同数量的参数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if (l > 3) {
children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 2); // 将 arguments 对象转换为数组
} else if (l === 3 && typeof propsOrChildren !== 'object') {
children = propsOrChildren;
propsOrChildren = null;
}
// 创建 VNode
return createVNode(type, propsOrChildren, children);
}
function createVNode(type, props, children) {
// 构造 VNode 对象
const vnode = {
__v_isVNode: true, // 一个标志,表示这是一个 VNode
type,
props: props || {},
children,
key: props?.key, // 允许开发者指定 key,用于优化 diff 算法
shapeFlag: getShapeFlag(type, children), // 标记 VNode 的形状,用于后续的优化
el: null, // 占位符,用于存储真实的 DOM 元素
component: null // 占位符,如果 type 是组件,这里会存储组件实例
};
// ... 一些其他的处理,例如标准化 children,处理 slots 等
return vnode;
}
function getShapeFlag(type, children) {
let shapeFlag = isString(type)
? ShapeFlags.ELEMENT // HTML 元素
: ShapeFlags.COMPONENT; // 组件
if (children) {
if (typeof children === 'string' || typeof children === 'number') {
shapeFlag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文本子节点
} else if (Array.isArray(children)) {
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 数组子节点
} else if (typeof children === 'object') {
shapeFlag |= ShapeFlags.SLOTS_CHILDREN; // slots
}
}
return shapeFlag;
}
// 一些常量定义
const ShapeFlags = {
ELEMENT: 1,
FUNCTIONAL_COMPONENT: 1 << 1,
STATEFUL_COMPONENT: 1 << 2,
TEXT_CHILDREN: 1 << 3,
ARRAY_CHILDREN: 1 << 4,
SLOTS_CHILDREN: 1 << 5,
TELEPORT: 1 << 6,
SUSPENSE: 1 << 7,
COMPONENT: ShapeFlags.STATEFUL_COMPONENT | ShapeFlags.FUNCTIONAL_COMPONENT
};
function isString(val) {
return typeof val === 'string';
}
这段代码的关键点:
- 参数处理:
h
函数首先会根据传入参数的数量和类型,对props
和children
进行调整,确保它们的值正确。这部分的代码是为了优化性能,减少不必要的判断。 createVNode
函数:h
函数的核心逻辑都在createVNode
函数里。这个函数负责创建一个 VNode 对象。- VNode 对象: VNode 对象包含了描述虚拟 DOM 节点的所有信息,包括节点类型 (
type
)、属性 (props
)、子节点 (children
)、key (key
) 和形状标记 (shapeFlag
) 等。 shapeFlag
:shapeFlag
是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它用位运算的方式标记了 VNode 的形状。通过shapeFlag
,Vue 可以快速判断 VNode 的类型和子节点的类型,从而进行更高效的更新。- VNode 属性:
__v_isVNode
: 标志,用于快速判断是否是 VNodetype
: VNode的类型props
: 属性children
: 子节点key
: 唯一标识,diff算法会用到shapeFlag
: VNode的类型el
: 对应的真实domcomponent
: 如果是组件,这里会存储组件实例
第三部分:VNode 的形状标记 (ShapeFlags) 与性能优化
shapeFlag
是 Vue 3 性能优化的一个关键点。通过 shapeFlag
,Vue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类型判断,从而提高渲染和更新的效率。
咱们再来看看 ShapeFlags
的定义:
const ShapeFlags = {
ELEMENT: 1, // HTML 元素
FUNCTIONAL_COMPONENT: 1 << 1, // 函数式组件
STATEFUL_COMPONENT: 1 << 2, // 有状态组件
TEXT_CHILDREN: 1 << 3, // 文本子节点
ARRAY_CHILDREN: 1 << 4, // 数组子节点
SLOTS_CHILDREN: 1 << 5, // slots
TELEPORT: 1 << 6, // Teleport 组件
SUSPENSE: 1 << 7, // Suspense 组件
COMPONENT: ShapeFlags.STATEFUL_COMPONENT | ShapeFlags.FUNCTIONAL_COMPONENT // 组件
};
这些 ShapeFlags
可以通过位运算进行组合,例如:
- 一个包含文本子节点的
div
元素:ShapeFlags.ELEMENT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一个包含数组子节点的组件:
ShapeFlags.COMPONENT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在更新 VNode 时,Vue 会根据 shapeFlag
快速判断 VNode 的类型和子节点的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更新策略。例如,如果 shapeFlag
包含了 TEXT_CHILDREN
,Vue 就可以直接更新文本节点,而不需要进行复杂的 diff 算法。
第四部分:h
函数的性能考量与最佳实践
h
函数虽然简单,但它的性能对整个 Vue 应用的性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 h
函数的性能考量和最佳实践:
- 避免在循环中创建 VNode: 在循环中创建大量的 VNode 会消耗大量的内存和 CPU 资源。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使用
v-for
指令来渲染列表。 - 使用
key
属性:key
属性可以帮助 Vue 更高效地进行 diff 算法,减少不必要的 DOM 操作。 - 尽量使用静态 VNode: 如果 VNode 的内容是静态的,可以使用
v-once
指令来缓存 VNode,避免重复渲染。
优化策略 | 描述 | 示例代码 |
---|---|---|
避免在循环中创建 VNode | 在循环中创建大量 VNode 会导致性能问题。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 ❌ render() { return this.items.map(item => h('div', null, item.name)); } ✅ render() { return h('div', null, this.items.map(item => h('span', { key: item.id }, item.name))); } (注意:仍然要用key) |
使用 key 属性 |
key 属性可以帮助 Vue 更高效地进行 diff 算法,减少不必要的 DOM 操作。 |
❌ render() { return this.items.map(item => h('div', null, item.name)); } ✅ render() { return this.items.map(item => h('div', { key: item.id }, item.name)); } |
尽量使用静态 VNode | 如果 VNode 的内容是静态的,可以使用 v-once 指令来缓存 VNode,避免重复渲染。 |
<template> <div v-once>This is static content.</div> </template> render() { return h('div', {innerHTML: 'This is static content.'}) (或者直接在template里写死) |
避免不必要的属性更新 | 只有在属性发生变化时才更新属性。 | ❌ render() { return h('div', { class: this.alwaysChangingClass }); } ✅ render() { return h('div', { class: this.shouldChange ? this.newClass : this.oldClass }); } |
使用函数式组件 (Functional Components) | 对于不需要状态和生命周期的组件,可以使用函数式组件。函数式组件的渲染性能更高。 | // Functional Component <template functional> <div>{{ props.message }}</div> </template> const MyFunctionalComponent = { functional: true, render: (h, context) => h('div', context.props.message) } |
第五部分:h
函数与 JSX
如果你喜欢使用 JSX 来编写 Vue 组件,那么 h
函数就更加重要了。JSX 实际上是一种语法糖,它会被 Babel 编译成 h
函数的调用。
例如,以下 JSX 代码:
<div>
<h1>Hello, JSX!</h1>
<p>This is a paragraph.</p>
</div>
会被编译成:
import { h } from 'vue';
h('div', null, [
h('h1', null, 'Hello, JSX!'),
h('p', null, 'This is a paragraph.'),
]);
可以看到,JSX 最终还是会被转换成 h
函数的调用。因此,理解 h
函数的内部实现,对于理解 JSX 的工作原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
今天咱们一起深入了解了 Vue 3 中 h
函数的内部实现和性能优化。希望通过这次讲座,大家能够对 Vue 的渲染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写出更高效的 Vue 代码。
总结一下,h
函数是 Vue 渲染函数的灵魂人物,它负责创建 VNode,而 VNode 则是虚拟 DOM 的核心。通过理解 h
函数的内部实现和 shapeFlag
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Vue 的渲染机制,并进行相应的性能优化。
未来,Vue 团队还会继续对 h
函数进行优化,例如通过编译时优化、静态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渲染性能。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探讨 Vue 源码的其他奥秘!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多多支持!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