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RAG 的企业知识助手:文档切片质量与上下文漂移的工程化处理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基于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的企业知识助手在工程化落地过程中,如何有效处理文档切片质量和上下文漂移这两个关键问题。
RAG 已经成为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库问答系统的流行方法。它结合了信息检索 (Retrieval) 和文本生成 (Generation) 两个阶段,允许模型利用外部知识库来回答问题,避免了模型完全依赖自身参数的局限性,提高了答案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然而,RAG 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索到的上下文质量,而文档切片是影响上下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即使检索到了看似相关的上下文,模型在生成答案时也可能出现上下文漂移,导致答案偏离问题或前后矛盾。
接下来,我们将从文档切片策略、优化检索过程、增强生成阶段以及评估与监控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如何工程化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文档切片策略:平衡语义完整性和检索效率
文档切片是将原始文档分割成更小的、可检索的单元的过程。好的切片策略需要平衡语义完整性和检索效率。过大的切片可能包含过多无关信息,降低检索精度;过小的切片则可能丢失关键上下文,影响答案的完整性。
常见的文档切片策略包括:
- 固定大小切片 (Fixed-Size Chunking): 将文档按固定长度(例如,100 个词或 500 个字符)分割。
- 基于句子的切片 (Sentence-Based Chunking): 将每个句子作为一个切片。
- 基于段落的切片 (Paragraph-Based Chunking): 将每个段落作为一个切片。
- 递归切片 (Recursive Chunking): 根据文档结构(例如,章节、小节、段落、句子)递归地分割文档。
- 语义切片 (Semantic Chunking): 利用语义分析技术(例如,主题建模、命名实体识别)将文档分割成具有独立语义的单元。
1. 固定大小切片的问题与改进
固定大小切片实现简单,但容易破坏句子的完整性,导致上下文信息丢失。
def fixed_size_chunking(text, chunk_size):
"""
将文本按固定大小分割成切片。
Args:
text: 输入文本。
chunk_size: 切片大小(字符数)。
Returns:
切片列表。
"""
chunks = []
for i in range(0, len(text), chunk_size):
chunks.append(text[i:i + chunk_size])
return chunks
# 示例
text = "这是一段测试文本。它包含多个句子。我们将使用固定大小切片来分割它。"
chunks = fixed_size_chunking(text, 20)
print(chunks)
为了改进固定大小切片,可以加入句子边界检测,避免在句子中间分割。
import nltk
def improved_fixed_size_chunking(text, chunk_size):
"""
将文本按固定大小分割成切片,避免在句子中间分割。
Args:
text: 输入文本。
chunk_size: 切片大小(字符数)。
Returns:
切片列表。
"""
sentences = nltk.sent_tokenize(text)
chunks = []
current_chunk = ""
for sentence in sentences:
if len(current_chunk) + len(sentence) + 1 <= chunk_size:
current_chunk += sentence + " "
else:
if current_chunk:
chunks.append(current_chunk.strip())
current_chunk = sentence + " "
if current_chunk:
chunks.append(current_chunk.strip())
return chunks
# 示例
text = "这是一段测试文本。它包含多个句子。我们将使用改进的固定大小切片来分割它。"
nltk.download('punkt') # 下载punkt tokenizer
chunks = improved_fixed_size_chunking(text, 20)
print(chunks)
2. 递归切片:更灵活的文档分割
递归切片可以根据文档的结构进行灵活的分割。例如,先按章节分割,再按小节分割,最后按段落分割。
def recursive_chunking(text, separators=["nn", "n", ". "]):
"""
递归地将文本分割成切片。
Args:
text: 输入文本。
separators: 分隔符列表,按优先级排序。
Returns:
切片列表。
"""
chunks = [text]
for separator in separators:
new_chunks = []
for chunk in chunks:
if separator in chunk:
new_chunks.extend(chunk.split(separator))
else:
new_chunks.append(chunk)
chunks = new_chunks
return chunks
# 示例
text = "第一章nn第一节:简介n这是第一段。n这是第二段。nn第二节:方法n这是第一段。n这是第二段。"
chunks = recursive_chunking(text)
print(chunks)
3. 语义切片:捕捉文档的深层含义
语义切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文档分割成具有独立语义的单元。这需要使用更复杂的 NLP 模型,例如主题模型 (Topic Modeling) 或句子嵌入 (Sentence Embeddings)。 例如使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 进行语义分割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def semantic_chunking(text, threshold=0.7):
"""
使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 进行语义分割。
Args:
text: 输入文本。
threshold: 相似度阈值,低于此阈值则分割句子。
Returns:
切片列表。
"""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pnet-base-v2') # 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
sentences = nltk.sent_tokenize(text)
embeddings = model.encode(sentences)
chunks = []
current_chunk = [sentences[0]]
for i in range(1, len(sentences)):
similarity = embeddings[i-1] @ embeddings[i]
if similarity >= threshold:
current_chunk.append(sentences[i])
else:
chunks.append(" ".join(current_chunk))
current_chunk = [sentences[i]]
chunks.append(" ".join(current_chunk))
return chunks
text = "这是一段测试文本。它包含多个句子。我们将使用语义切片来分割它。语义切片能捕捉到句子的深层含义。这有助于提高检索的准确性。"
nltk.download('punkt')
chunks = semantic_chunking(text)
print(chunks)
选择合适的切片策略
选择合适的切片策略取决于文档的类型、大小和结构,以及应用场景的需求。一般来说,对于结构化的文档,递归切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非结构化的文档,可以考虑基于句子的切片或语义切片。
下表总结了不同切片策略的优缺点:
| 切片策略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固定大小切片 | 实现简单,效率高 | 容易破坏句子完整性,丢失上下文信息 | 简单文本,对语义完整性要求不高的情况 |
| 基于句子的切片 | 保证句子完整性 | 可能导致切片大小不均匀,影响检索效率 | 对语义完整性有一定要求的文本 |
| 基于段落的切片 | 保留段落的完整性 | 可能导致切片过大,包含过多无关信息 | 结构化的文本,例如技术文档、报告 |
| 递归切片 | 灵活适应文档结构,保留重要上下文信息 | 实现复杂,需要预先定义分隔符 | 结构化程度高的文档,例如书籍、论文 |
| 语义切片 | 捕捉文档的深层含义,提高检索准确性 | 计算成本高,需要使用复杂的 NLP 模型 | 对检索准确性要求高的场景,例如知识库问答系统 |
二、优化检索过程:提升上下文相关性
文档切片完成后,需要将切片存储到向量数据库中,并使用相似度搜索来检索与问题相关的上下文。优化检索过程的关键是提高检索到的上下文与问题的相关性。
1. 选择合适的 Embedding 模型
Embedding 模型是将文本转换为向量的关键。不同的 Embedding 模型适用于不同的任务和领域。常见的 Embedding 模型包括:
- Word2Vec, GloVe, FastText: 传统的词向量模型,适用于通用文本。
- BERT, RoBERTa, DistilBERT: 基于 Transformer 的预训练语言模型,能够捕捉更丰富的语义信息。
- Sentence-BERT, all-mpnet-base-v2: 专门为句子嵌入设计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表示句子的语义。
- 领域特定模型: 在特定领域的数据上训练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领域知识。
选择 Embedding 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任务类型: 句子相似度、文本分类、问答等。
- 领域: 通用领域、金融、医疗等。
- 计算资源: 模型大小、推理速度等。
- 数据量: 训练数据量越大,模型效果越好。
2. 使用混合检索 (Hybrid Retrieval)
混合检索结合了多种检索方法,例如:
- 关键词检索 (Keyword Search): 使用关键词匹配来检索文档。
- 语义检索 (Semantic Search): 使用 Embedding 模型和相似度搜索来检索文档。
- 元数据过滤 (Metadata Filtering): 使用文档的元数据(例如,标题、作者、日期)来过滤文档。
混合检索可以利用不同检索方法的优点,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召回率。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def hybrid_retrieval(query, chunks, embeddings, tfidf_matrix, top_k=5, alpha=0.5):
"""
结合关键词检索和语义检索的混合检索。
Args:
query: 查询语句。
chunks: 文档切片列表。
embeddings: 文档切片的嵌入向量。
tfidf_matrix: 文档切片的 TF-IDF 矩阵。
top_k: 返回的 top-k 个文档。
alpha: 语义检索的权重。
Returns:
top-k 个文档切片。
"""
# 关键词检索
tfidf_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
query_vector = tfidf_vectorizer.fit_transform([query]).toarray() # 注意:需要 fit_transform
tfidf_scores = cosine_similarity(query_vector, tfidf_matrix).flatten()
# 语义检索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pnet-base-v2')
query_embedding = model.encode(query)
semantic_scores = cosine_similarity([query_embedding], embeddings).flatten()
# 混合得分
hybrid_scores = alpha * semantic_scores + (1 - alpha) * tfidf_scores
# 获取 top-k 个文档
top_indices = hybrid_scores.argsort()[-top_k:][::-1]
top_chunks = [chunks[i] for i in top_indices]
return top_chunks
3. 查询扩展 (Query Expansion)
查询扩展是指在原始查询的基础上,添加相关的关键词或概念,以扩大检索范围,提高召回率。常用的查询扩展方法包括:
- 使用同义词: 例如,将 "large" 扩展为 "big"、"huge"、"gigantic"。
- 使用上位词: 例如,将 "car" 扩展为 "vehicle"。
- 使用相关概念: 例如,将 "machine learning" 扩展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eep learning"。
4. 重排序 (Re-ranking)
重排序是指在使用某种检索方法获得初步结果后,使用更复杂的模型对结果进行排序,以提高准确率。常用的重排序模型包括:
- 交叉编码器 (Cross-Encoder): 将查询和文档一起输入到 Transformer 模型中,直接预测它们的相关性。
- BM25: 一种基于概率的排序函数,考虑了词频、文档长度等因素。
三、增强生成阶段:减少上下文漂移
即使检索到了相关的上下文,模型在生成答案时也可能出现上下文漂移,导致答案偏离问题或前后矛盾。为了减少上下文漂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Prompt 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Prompt 工程是指设计合适的 Prompt,引导模型生成更准确、更相关的答案。Prompt 应该包含以下信息:
- 问题: 明确提出问题。
- 上下文: 提供检索到的上下文。
- 指令: 明确告诉模型应该做什么,例如 "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总结上下文"、"提取关键信息"。
- 格式: 指定答案的格式,例如 "用一句话回答"、"列出要点"。
一个好的 Prompt 示例:
请根据以下上下文回答问题:{问题}
上下文:{上下文}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2. 微调 (Fine-tuning)
使用特定领域的数据对预训练语言模型进行微调,可以提高模型在特定领域的表现。例如,可以使用企业内部的知识库数据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更擅长回答企业相关的问题。
3. 上下文压缩 (Context Compression)
上下文压缩是指在将上下文传递给生成模型之前,对其进行压缩,去除冗余信息,突出关键信息。常用的上下文压缩方法包括:
- 摘要 (Summarization): 使用摘要模型生成上下文的摘要。
- 信息抽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 过滤 (Filtering): 过滤掉与问题无关的句子或段落。
4. 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 Mechanism)
注意力机制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关注上下文中的关键信息,减少上下文漂移。可以在模型中引入注意力层,或者使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模型,例如 Transformer。
5. 强化学习 (Reinforcement Learning)
可以使用强化学习来训练模型生成更准确、更相关的答案。例如,可以定义一个奖励函数,奖励模型生成与问题相关的答案,惩罚模型生成与问题无关的答案。
四、评估与监控:持续优化 RAG 系统
评估和监控是 RAG 系统持续优化的关键。需要定期评估系统的性能,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 评估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 准确率 (Accuracy): 模型生成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匹配程度。
- 召回率 (Recall): 模型生成的答案覆盖参考答案的程度。
- F1 值 (F1 Score): 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
- BLEU (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 一种用于评估机器翻译质量的指标。
- ROUGE (Recall-Oriented Understudy for Gisting Evaluation): 一种用于评估文本摘要质量的指标。
- 上下文相关性 (Context Relevance): 检索到的上下文与问题的相关程度。
- 上下文利用率 (Context Utilization): 模型在生成答案时利用上下文的程度。
2. 评估方法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
- 人工评估 (Human Evaluation): 由人工评估员评估模型生成的答案的质量。
- 自动化评估 (Automated Evaluation): 使用自动化指标评估模型生成的答案的质量。
- A/B 测试 (A/B Testing): 将不同的 RAG 系统版本进行比较,选择性能更好的版本。
3. 监控指标
需要监控的指标包括:
- 查询量: 用户查询的数量。
- 平均响应时间: 系统生成答案的平均时间。
- 错误率: 系统生成错误答案的比例。
- 用户满意度: 用户对系统生成的答案的满意程度。
- 资源利用率: 系统的 CPU、内存、磁盘等资源利用率。
4. 监控工具
可以使用各种监控工具来监控 RAG 系统的运行状态,例如:
- Prometheus: 一种开源的监控和警报工具。
- Grafana: 一种开源的数据可视化工具。
- ELK Stack (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 一种用于日志收集、分析和可视化的工具。
表格:RAG 系统的评估指标
| 指标 | 描述 | 评估方法 |
|---|---|---|
| 准确率 | 模型生成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匹配程度 | 人工评估、自动化评估 (BLEU, ROUGE) |
| 召回率 | 模型生成的答案覆盖参考答案的程度 | 人工评估、自动化评估 (ROUGE) |
| F1 值 | 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 | 自动化评估 |
| 上下文相关性 | 检索到的上下文与问题的相关程度 | 人工评估、自动化评估 (计算查询和上下文的相似度) |
| 上下文利用率 | 模型在生成答案时利用上下文的程度 | 人工评估、分析模型注意力权重 |
| 平均响应时间 | 系统生成答案的平均时间 | 监控工具 |
| 错误率 | 系统生成错误答案的比例 | 监控工具、人工评估 |
| 用户满意度 | 用户对系统生成的答案的满意程度 | 用户调查、用户反馈 |
一些想法
文档切片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没有一种策略是万能的。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最适合特定任务的切片策略。同时,可以通过监控和评估来持续优化 RAG 系统,提高其性能和用户体验。
工程实践的建议
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逐步迭代地构建 RAG 系统。首先,可以使用简单的切片策略和检索方法构建一个基本的系统。然后,通过评估和监控,发现系统的瓶颈,并逐步优化切片策略、检索方法和生成模型。
RAG系统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RAG 系统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评估和监控系统的性能,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通过不断地迭代和改进,可以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性能的企业知识助手,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知识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