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评估指标驱动 Embedding 模型训练以改善 RAG 的召回精度表现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通过评估指标驱动 Embedding 模型的训练,从而显著提升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系统的召回精度。RAG 是一种强大的方法,它结合了信息检索和生成模型,能够生成更准确、更相关的文本。而 RAG 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就是 Embedding 模型,它负责将文本转换为向量表示,以便进行高效的语义搜索。
1. RAG 系统与 Embedding 模型的重要性
RAG 系统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 检索 (Retrieval): 接收用户查询,利用 Embedding 模型将查询转换为向量,并在预先构建的向量数据库中搜索最相关的文档。
- 增强 (Augmentation): 将检索到的相关文档与用户查询一起作为上下文,输入到生成模型中。
- 生成 (Generation): 生成模型利用上下文信息生成最终的回答或文本。
Embedding 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 RAG 系统的召回精度。如果 Embedding 模型无法准确捕捉文本的语义信息,那么检索到的文档可能与用户查询并不相关,从而导致生成模型的输出质量下降。 因此,优化 Embedding 模型是提升 RAG 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
2. 评估指标的选择与定义
在训练 Embedding 模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评估指标,用于指导模型的训练方向。合适的评估指标应该能够反映 Embedding 模型在 RAG 系统中的实际表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指标:
- Recall@K (召回率@K): 衡量在检索结果的前 K 个文档中,有多少个文档是与用户查询相关的。
- 公式:
Recall@K = (相关文档数量 / 总相关文档数量) * 100%
- 公式:
- Precision@K (精确率@K): 衡量在检索结果的前 K 个文档中,有多少个文档是真正相关的。
- 公式:
Precision@K = (相关文档数量 / K) * 100%
- 公式:
- NDCG@K (Normalized Discounted Cumulative Gain@K, 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K): 考虑了文档相关性的排序,相关性高的文档排在前面会获得更高的分数。
- 公式较为复杂,不再详细展开,可以参考相关文献。
- Mean Reciprocal Rank (MRR, 平均倒数排名): 对于每个查询,找到第一个相关文档的倒数排名,然后计算所有查询的平均值。
- 公式:
MRR = (1 / |Q|) * Σ(1 / rank_i),其中 |Q| 是查询数量,rank_i 是第 i 个查询的第一个相关文档的排名。
- 公式:
选择评估指标的原则:
- 与业务目标对齐: 根据 RAG 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例如,如果希望尽可能找到所有相关的文档,那么 Recall@K 就非常重要。
- 考虑排序: 如果文档的排序很重要,那么可以选择 NDCG@K 或 MRR。
- 易于理解和计算: 选择易于理解和计算的评估指标,方便分析和调试。
3. 构建评估数据集
有了评估指标之后,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评估数据集,用于评估 Embedding 模型的性能。评估数据集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查询 (Queries): 用户提出的查询。
- 文档 (Documents): 需要检索的文档集合。
- 相关性标注 (Relevance Labels): 标注每个查询和文档之间的相关性,例如:相关、不相关。
构建评估数据集的方法:
- 人工标注: 人工阅读查询和文档,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这种方法精度高,但成本也高。
- 使用现有数据集: 利用现有的信息检索数据集,例如:TREC, MS MARCO 等。
- 自动生成: 使用生成模型自动生成查询和文档,并根据一定的规则标注相关性。这种方法成本低,但精度可能较低。
4. Embedding 模型训练策略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使用评估指标驱动 Embedding 模型的训练。 常用的训练策略包括:
- 对比学习 (Contrastive Learning):
- 基本思想:将相关的文本对拉近,不相关的文本对推远。
- 损失函数:可以使用 InfoNCE loss, Margin Ranking loss 等。
- 数据构造:需要构造正样本对(相关的文本对)和负样本对(不相关的文本对)。
- 度量学习 (Metric Learning):
- 基本思想:学习一个度量空间,使得相关的文本在度量空间中的距离更近,不相关的文本距离更远。
- 损失函数:可以使用 Triplet loss, Cosine Embedding loss 等。
- 数据构造:需要构造三元组 (anchor, positive, negative),其中 anchor 和 positive 是相关的,anchor 和 negative 是不相关的。
- 微调预训练模型 (Fine-tuning Pre-trained Models):
- 基本思想:在预训练的 Embedding 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评估数据集进行微调。
- 方法:可以使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 等工具,直接在预训练模型上进行微调。
4.1 对比学习的实践案例 (使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 框架):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InputExample, losse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 1. 定义 Embedding 模型
model_name = 'all-mpnet-base-v2' # 选择一个预训练模型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model_name)
# 2. 准备训练数据 (假设已经有了queries, documents, relevance_labels)
# 训练数据格式: [(query1, doc1, label1), (query2, doc2, label2), ...]
# label1: 1 表示相关, 0 表示不相关
train_examples = []
for query, doc, label in zip(queries, documents, relevance_labels):
train_examples.append(InputExample(texts=[query, doc], label=float(label)))
# 3. 定义 DataLoader
train_dataloader = DataLoader(train_examples, shuffle=True, batch_size=16)
# 4. 定义损失函数 (例如: ContrastiveLoss)
train_loss = losses.ContrastiveLoss(model=model, margin=0.5) # margin 是一个超参数
# 5. 模型训练
model.fit(
train_objectives=[(train_dataloader, train_loss)],
epochs=3, # 训练轮数
warmup_steps=100, # 预热步数
output_path='output/contrastive_model' # 模型保存路径
)
# 6. 模型评估 (在验证集上计算 Recall@K, Precision@K 等指标)
# ... (评估代码见后续章节)
代码解释:
SentenceTransformer(model_name): 加载一个预训练的 Embedding 模型。 可以选择不同的预训练模型,例如:all-mpnet-base-v2,all-MiniLM-L6-v2等。InputExample(texts=[query, doc], label=float(label)): 创建训练样本,texts 包含 query 和 doc,label 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DataLoader: 用于加载训练数据,并进行批量处理。ContrastiveLoss: 对比损失函数,用于拉近相关的文本对,推远不相关的文本对。margin是一个超参数,用于控制正负样本之间的距离。model.fit(): 训练模型。epochs表示训练轮数,warmup_steps表示预热步数,output_path表示模型保存路径。
4.2 度量学习的实践案例 (使用 Triplet Loss):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InputExample, losse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 1. 定义 Embedding 模型
model_name = 'all-mpnet-base-v2'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model_name)
# 2. 准备训练数据 (三元组数据: (anchor, positive, negative))
# 训练数据格式: [(anchor1, positive1, negative1), (anchor2, positive2, negative2), ...]
train_examples = []
for anchor, positive, negative in zip(anchors, positives, negatives):
train_examples.append(InputExample(texts=[anchor, positive, negative]))
# 3. 定义 DataLoader
train_dataloader = DataLoader(train_examples, shuffle=True, batch_size=16)
# 4. 定义损失函数 (例如: TripletLoss)
train_loss = losses.TripletLoss(model=model, triplet_margin=0.5) # triplet_margin 是一个超参数
# 5. 模型训练
model.fit(
train_objectives=[(train_dataloader, train_loss)],
epochs=3,
warmup_steps=100,
output_path='output/triplet_model'
)
# 6. 模型评估 (在验证集上计算 Recall@K, Precision@K 等指标)
# ... (评估代码见后续章节)
代码解释:
TripletLoss: 三元组损失函数,用于拉近 anchor 和 positive,推远 anchor 和 negative。triplet_margin是一个超参数,用于控制 anchor 和 positive 之间的距离,以及 anchor 和 negative 之间的距离。
4.3 微调预训练模型的实践案例:
使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 框架可以很方便地微调预训练模型。 只需要准备好训练数据,定义损失函数,然后调用 model.fit() 方法即可。
5. 模型评估与迭代优化
在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需要使用评估数据集评估模型的性能。 具体步骤如下:
- 计算 Embedding: 使用训练好的 Embedding 模型将查询和文档转换为向量。
- 向量检索: 对于每个查询,计算其与所有文档的相似度 (例如:余弦相似度),并按照相似度排序。
- 计算评估指标: 根据排序结果和相关性标注,计算 Recall@K, Precision@K, NDCG@K 等指标。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def evaluate_model(model, queries, documents, relevance_labels, k=10):
"""评估 Embedding 模型在 RAG 系统中的召回精度.
Args:
model: 训练好的 Embedding 模型.
queries: 查询列表.
documents: 文档列表.
relevance_labels: 相关性标注 (二维数组, relevance_labels[i][j] 表示第 i 个查询与第 j 个文档的相关性).
k: 计算 Recall@K 和 Precision@K 的 K 值.
Returns:
一个包含 Recall@K 和 Precision@K 的字典.
"""
query_embeddings = model.encode(queries)
document_embeddings = model.encode(documents)
recall_at_k = []
precision_at_k = []
for i, query_embedding in enumerate(query_embeddings):
# 计算查询与所有文档的相似度
similarities = cosine_similarity([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s)[0]
# 获取相似度最高的 K 个文档的索引
top_k_indices = np.argsort(similarities)[::-1][:k]
# 计算 Recall@K
relevant_count = 0
total_relevant = np.sum(relevance_labels[i])
for index in top_k_indices:
if relevance_labels[i][index] == 1:
relevant_count += 1
recall = relevant_count / total_relevant if total_relevant > 0 else 0
recall_at_k.append(recall)
# 计算 Precision@K
precision = relevant_count / k
precision_at_k.append(precision)
# 计算平均 Recall@K 和 Precision@K
mean_recall_at_k = np.mean(recall_at_k)
mean_precision_at_k = np.mean(precision_at_k)
return {"recall@{}".format(k): mean_recall_at_k, "precision@{}".format(k): mean_precision_at_k}
# 示例用法:
# 假设已经有了训练好的 Embedding 模型 model, 查询列表 queries, 文档列表 documents,
# 以及相关性标注 relevance_labels (二维数组).
# 评估模型
results = evaluate_model(model, queries, documents, relevance_labels, k=10)
# 打印评估结果
print(results)
代码解释:
model.encode(): 将文本转换为向量表示。cosine_similarity(): 计算余弦相似度。np.argsort(similarities)[::-1][:k]: 获取相似度最高的 K 个文档的索引。evaluate_model(): 计算 Recall@K 和 Precision@K。
模型迭代优化:
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我们需要根据评估指标的反馈,调整 Embedding 模型的训练策略,例如:
- 调整损失函数: 尝试不同的损失函数,例如:从 ContrastiveLoss 切换到 TripletLoss。
- 调整超参数: 调整损失函数中的超参数,例如:margin, triplet_margin 等。
- 增加训练数据: 增加训练数据的数量,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调整模型结构: 尝试不同的模型结构,例如:使用更大的预训练模型。
- 数据增强: 使用数据增强技术,例如:随机替换、随机插入、随机删除等,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通过不断地评估和迭代优化,我们可以逐步提升 Embedding 模型的性能,最终提高 RAG 系统的召回精度。
6. 一些额外的建议
- 负样本采样: 在对比学习和度量学习中,负样本的选择非常重要。 可以使用 hard negative mining 等技术,选择更难区分的负样本,从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
- 多任务学习: 可以将 Embedding 模型与其他任务一起训练,例如: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等,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领域自适应: 如果 RAG 系统应用于特定的领域,可以使用领域相关的语料库对 Embedding 模型进行微调,从而提高模型在该领域的性能。
- 在线学习: 在 RAG 系统上线后,可以使用在线学习技术,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地更新 Embedding 模型,从而提高模型的自适应能力。
表格总结:
| 评估指标 | 公式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 Recall@K | (相关文档数量 / 总相关文档数量) * 100% |
简单易懂,衡量了模型找到所有相关文档的能力。 | 没有考虑文档的排序,可能返回一些不相关的文档,只要前K个文档包含了相关的文档就认为效果好。 | 侧重于找到所有相关文档的场景,例如:信息检索、推荐系统。 | ||
| Precision@K | (相关文档数量 / K) * 100% |
简单易懂,衡量了模型返回的结果的准确性。 | 没有考虑文档的排序,可能返回一些不相关的文档,只要前K个文档包含了相关的文档就认为效果好。 | 侧重于返回结果准确性的场景,例如:搜索引擎、问答系统。 | ||
| NDCG@K | (公式较为复杂,不再详细展开,可以参考相关文献。) | 考虑了文档相关性的排序,相关性高的文档排在前面会获得更高的分数。 | 计算较为复杂。 | 侧重于排序结果的场景,例如:搜索引擎、推荐系统。 | ||
| MRR | (1 / |Q|) * Σ(1 / rank_i),其中 |
Q | 是查询数量,rank_i 是第 i 个查询的第一个相关文档的排名。 | 简单易懂,衡量了模型找到第一个相关文档的能力。 | 只考虑了第一个相关文档的排名,没有考虑其他相关文档。 | 侧重于快速找到第一个相关文档的场景,例如:问答系统。 |
代码优化建议:
- 使用 GPU 加速: 使用 GPU 加速 Embedding 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 使用向量数据库: 使用向量数据库 (例如:Faiss, Annoy, Milvus) 存储和检索向量,可以提高检索速度。
- 使用缓存: 对 Embedding 结果进行缓存,可以避免重复计算,提高效率。
- 使用量化: 对 Embedding 向量进行量化,可以减少存储空间和计算量。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评估指标来驱动 Embedding 模型的训练,从而显著提高 RAG 系统的召回精度,并最终提升 RAG 系统的整体性能。
评估指标驱动训练,模型优化永无止境
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至关重要,它指引了模型优化的方向。 持续的评估和迭代优化是提升 Embedding 模型性能的关键,也是RAG系统性能提升的关键。
理论结合实践,代码落地才能见真章
本文提供了一些实践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评估指标驱动 Embedding 模型的训练。 记住,理论需要结合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持续学习探索,RAG 技术未来可期
RAG 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向。 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探索,共同推动 RAG 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