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评估流水线:测量 RAG 系统在不同文档尺寸下的稳定性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自动化评估流水线,用于衡量检索增强生成 (RAG) 系统在处理不同文档尺寸时表现出的稳定性。RAG 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检索和生成能力,而文档的规模会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因此,理解系统在不同文档尺寸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1. 理解 RAG 系统及其稳定性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RAG 系统的工作原理。一个典型的 RAG 系统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组件:
- 文档索引 (Document Indexing): 将原始文档转化为可高效检索的格式,例如向量数据库。
- 检索器 (Retriever): 根据用户查询,从文档索引中检索相关文档。
- 生成器 (Generator): 利用检索到的文档和用户查询,生成最终答案或文本。
RAG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不同文档尺寸下,仍然能够保持一致的性能水平。性能指标通常包括:
- 准确性 (Accuracy): 生成的答案与真实答案的匹配程度。
- 相关性 (Relevance): 检索到的文档与用户查询的相关程度。
- 召回率 (Recall): 检索到的文档包含所有相关信息的程度。
- 延迟 (Latency): 系统响应用户查询所需的时间。
文档尺寸对 RAG 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检索效率: 随着文档数量的增加,检索器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随之增加,可能导致检索效率下降,延迟增加。
- 信息噪声: 大量文档中可能包含与用户查询无关的信息,这些噪声可能会干扰生成器,降低答案的准确性。
- 计算资源: 处理大量文档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例如内存和 CPU。
2. 构建自动化评估流水线的步骤
为了系统地评估 RAG 系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自动化评估流水线。该流水线应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数据准备 (Data Preparation): 创建不同尺寸的文档集。
- 系统部署 (System Deployment): 部署待评估的 RAG 系统。
- 查询生成 (Query Generation): 生成针对不同文档集的测试查询。
- 性能评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 运行测试查询,评估系统性能指标。
- 结果分析 (Result Analysis): 分析评估结果,识别系统性能瓶颈。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每个步骤,并提供相应的代码示例。
3. 数据准备:创建不同尺寸的文档集
数据准备是评估流水线的基础。我们需要创建多个文档集,每个文档集包含不同数量的文档,以模拟不同的文档尺寸。文档集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公开数据集、网络爬取或人工编写。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 Wikipedia 数据集,并根据文档数量创建多个子集:
import os
import random
import wikipedia
def create_document_subsets(num_subsets, subset_sizes, output_dir):
"""
创建 Wikipedia 文档的子集。
Args:
num_subsets: 要创建的子集数量。
subset_sizes: 每个子集的大小 (文档数量)。
output_dir: 输出目录。
"""
if not os.path.exists(output_dir):
os.makedirs(output_dir)
all_pages = wikipedia.random(pages=sum(subset_sizes))
start_index = 0
for i in range(num_subsets):
subset_size = subset_sizes[i]
end_index = start_index + subset_size
subset_pages = all_pages[start_index:end_index]
subset_texts = []
for page_title in subset_pages:
try:
page = wikipedia.page(page_title)
subset_texts.append(page.content)
except wikipedia.exceptions.PageError:
print(f"Page not found: {page_title}")
except wikipedia.exceptions.DisambiguationError as e:
print(f"DisambiguationError for {page_title}: {e.options}")
subset_file_path = os.path.join(output_dir, f"subset_{i+1}.txt")
with open(subset_file_path,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nn".join(subset_texts)) # Separate articles with newlines
start_index = end_index
print(f"Subset {i+1} created: {subset_file_path} ({subset_size} documents)")
# 示例用法
num_subsets = 3
subset_sizes = [10, 50, 100] # 每个子集包含 10、50 和 100 个文档
output_dir = "wikipedia_subsets"
create_document_subsets(num_subsets, subset_sizes, output_dir)
这段代码首先定义了一个函数 create_document_subsets,该函数接受要创建的子集数量、每个子集的大小以及输出目录作为参数。函数首先使用 wikipedia.random() 函数获取随机的 Wikipedia 页面标题。然后,它遍历每个子集,并使用 wikipedia.page() 函数获取每个页面的内容。最后,它将每个子集的内容写入一个单独的文件中。请注意,由于 Wikipedia API 的限制和可能的错误,我们需要处理 PageError 和 DisambiguationError 异常。我们使用换行符 nn 来分隔不同的文章,以方便后续处理。
在运行代码之前,请确保已安装 wikipedia 库:pip install wikipedia。
4. 系统部署:部署待评估的 RAG 系统
系统部署是将待评估的 RAG 系统部署到一个可访问的环境中。这可以是一个本地环境、云服务器或容器化平台。部署方式取决于 RAG 系统的具体架构和技术栈。
假设我们使用 LangChain 和 OpenAI 构建一个简单的 RAG 系统。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 LangChain 创建一个基于向量数据库的 RAG 系统:
import os
from langchain.document_loaders import TextLoader
from langchain.embeddings.openai import OpenAIEmbeddings
from langchain.text_splitter import CharacterTextSplitter
from langchain.vectorstores import Chroma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RetrievalQA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os.environ["OPENAI_API_KEY"] = "YOUR_OPENAI_API_KEY" # Replace with your actual API key
def create_rag_system(document_path):
"""
创建一个基于 LangChain 和 OpenAI 的 RAG 系统。
Args:
document_path: 文档路径。
Returns:
一个 RetrievalQA 对象。
"""
# 1. 加载文档
loader = TextLoader(document_path)
documents = loader.load()
# 2. 分割文本
text_splitter = CharacterTextSplitter(chunk_size=1000, chunk_overlap=0)
texts = text_splitter.split_documents(documents)
# 3. 创建 Embedding
embeddings = OpenAIEmbeddings()
# 4. 创建向量数据库
db = Chroma.from_documents(texts, embeddings)
# 5. 创建检索器
retriever = db.as_retriever()
# 6. 创建 RAG 链
qa = RetrievalQA.from_chain_type(llm=OpenAI(), chain_type="stuff", retriever=retriever)
return qa
# 示例用法
document_path = "wikipedia_subsets/subset_1.txt" # 使用 subset_1.txt 作为示例文档
rag_system = create_rag_system(document_path)
# 测试查询
query = "What is the capital of France?"
answer = rag_system.run(query)
print(f"Question: {query}")
print(f"Answer: {answer}")
这段代码首先加载文档,然后将其分割成更小的文本块。接着,它使用 OpenAIEmbeddings 创建文本块的 embedding,并将 embedding 存储在 Chroma 向量数据库中。最后,它创建一个 RetrievalQA 链,该链使用 OpenAI 模型生成答案。确保替换 YOUR_OPENAI_API_KEY 为你自己的 OpenAI API 密钥。
要评估不同文档尺寸下的性能,我们需要针对每个文档子集(subset_1.txt, subset_2.txt, subset_3.txt)分别创建 RAG 系统实例。
5. 查询生成:生成针对不同文档集的测试查询
查询生成是创建一组测试查询,用于评估 RAG 系统的性能。查询可以手动编写或自动生成。为了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的方法。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 GPT-3 模型自动生成针对给定文档集的查询:
import os
import openai
os.environ["OPENAI_API_KEY"] = "YOUR_OPENAI_API_KEY" # Replace with your actual API key
def generate_queries(document_path, num_queries):
"""
使用 GPT-3 模型自动生成针对给定文档集的查询。
Args:
document_path: 文档路径。
num_queries: 要生成的查询数量。
Returns:
一个包含查询的列表。
"""
with open(document_path, "r", encoding="utf-8") as f:
document_text = f.read()
prompt = f"""请根据以下文档内容,生成 {num_queries} 个可以回答的问题:
{document_text}
问题列表:
"""
response = openai.Completion.create(
engine="text-davinci-003", # 选择合适的 GPT-3 模型
prompt=prompt,
max_tokens=200,
n=1,
stop=None,
temperature=0.7,
)
queries = response.choices[0].text.strip().split("n")
# Clean up the queries by removing any leading numbering or extra whitespace
cleaned_queries = [q.lstrip("1234567890. ").strip() for q in queries]
return cleaned_queries
# 示例用法
document_path = "wikipedia_subsets/subset_1.txt"
num_queries = 5
queries = generate_queries(document_path, num_queries)
print(f"Generated queries for {document_path}:")
for query in queries:
print(query)
这段代码首先读取文档内容,然后使用 GPT-3 模型根据文档内容生成指定数量的查询。prompt 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生成查询的质量。我们使用 text-davinci-003 模型,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模型。temperature 参数控制生成文本的随机性,较低的值会生成更可预测的文本。确保替换 YOUR_OPENAI_API_KEY 为你自己的 OpenAI API 密钥。
同样,我们需要针对每个文档子集分别生成对应的查询集。
6. 性能评估:运行测试查询,评估系统性能指标
性能评估是评估流水线的核心。我们需要运行测试查询,并收集 RAG 系统的性能指标。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运行测试查询,并评估准确性、相关性和延迟等指标:
import time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import numpy as np
def evaluate_rag_system(rag_system, queries, document_path, ground_truth_answers):
"""
评估 RAG 系统的性能。
Args:
rag_system: 待评估的 RAG 系统。
queries: 测试查询列表。
document_path: 文档路径。
ground_truth_answers: 对应查询的真实答案列表
Returns:
一个包含性能指标的字典。
"""
start_time = time.time()
results = []
for query in queries:
start = time.time()
answer = rag_system.run(query)
end = time.time()
latency = end - start
results.append({"query": query, "answer": answer, "latency": latency})
end_time = time.time()
total_time = end_time - start_time
# 计算准确性 (需要 ground_truth_answers)
accuracy = calculate_accuracy(results, ground_truth_answers)
# 计算相关性 (需要文档内容)
relevance = calculate_relevance(results, document_path)
# 计算平均延迟
average_latency = np.mean([result["latency"] for result in results])
return {
"accuracy": accuracy,
"relevance": relevance,
"average_latency": average_latency,
"total_time": total_time
}
def calculate_accuracy(results, ground_truth_answers):
"""
计算准确性。这里使用简单的字符串匹配作为示例,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更复杂的评估方法。
Args:
results: 查询结果列表,包含查询和答案。
ground_truth_answers: 对应查询的真实答案列表。
Returns:
准确率。
"""
correct_count = 0
for i, result in enumerate(results):
if ground_truth_answers[i].lower() in result["answer"].lower():
correct_count += 1
return correct_count / len(results) if len(results) > 0 else 0
def calculate_relevance(results, document_path):
"""
计算相关性。这里使用 cosine similarity 作为示例,比较查询和文档的 embedding 相似度。
Args:
results: 查询结果列表,包含查询和答案。
document_path: 文档路径。
Returns:
平均相关性得分。
"""
with open(document_path, "r", encoding="utf-8") as f:
document_text = f.read()
embeddings = OpenAIEmbeddings()
document_embedding = embeddings.embed_query(document_text)
relevance_scores = []
for result in results:
query_embedding = embeddings.embed_query(result["query"])
similarity_score = cosine_similarity([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0][0]
relevance_scores.append(similarity_score)
return np.mean(relevance_scores) if relevance_scores else 0
# 示例用法
document_path = "wikipedia_subsets/subset_1.txt"
queries = generate_queries(document_path, 5)
ground_truth_answers = ["Paris", "...", "...", "...", "..."] # 替换为真实的答案
rag_system = create_rag_system(document_path) # 确保 rag_system 已经创建
evaluation_results = evaluate_rag_system(rag_system, queries, document_path, ground_truth_answers)
print("Evaluation Results:")
print(evaluation_results)
这段代码首先定义了一个 evaluate_rag_system 函数,该函数接受 RAG 系统、查询列表、文档路径和真实答案列表作为参数。函数遍历每个查询,并记录系统的答案和延迟。然后,它使用 calculate_accuracy 函数计算准确性,使用 calculate_relevance 函数计算相关性,并计算平均延迟。
calculate_accuracy 函数使用简单的字符串匹配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更复杂的评估方法,例如 BLEU 或 ROUGE 等指标。
calculate_relevance 函数使用 cosine similarity 来衡量查询和文档的相关性。它首先计算查询和文档的 embedding,然后计算它们的 cosine similarity。
请注意,评估 RAG 系统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需要人工标注的真实答案。在实际应用中,这可能是一个耗时且昂贵的过程。可以使用一些自动评估方法,例如基于语言模型的评估,但这些方法通常不如人工评估准确。
7. 结果分析:分析评估结果,识别系统性能瓶颈
结果分析是评估流水线的最后一步。我们需要分析评估结果,识别 RAG 系统的性能瓶颈,并提出改进建议。
我们可以将评估结果整理成表格,以便更清晰地比较不同文档尺寸下的系统性能。
| 文档尺寸 (文档数量) | 准确性 | 相关性 | 平均延迟 (秒) |
|---|---|---|---|
| 10 | |||
| 50 | |||
| 100 |
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 随着文档数量的增加,准确性是否下降?
- 随着文档数量的增加,相关性是否下降?
- 随着文档数量的增加,平均延迟是否增加?
如果发现系统在处理较大文档集时性能下降,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
- 优化检索器: 使用更高效的检索算法,例如 HNSW 或 Faiss。
- 优化文档索引: 使用更有效的文档分割策略,例如递归分割或语义分割。
- 优化生成器: 使用更强大的语言模型,例如 GPT-4 或 PaLM。
- 增加计算资源: 使用更多的内存和 CPU。
- 使用缓存: 缓存常用的查询结果,减少重复计算。
代码示例:自动化运行和结果汇总
# 假设我们已经定义了 create_rag_system, generate_queries, 和 evaluate_rag_system 函数
document_sizes = [10, 50, 100]
results = []
for size in document_sizes:
document_path = f"wikipedia_subsets/subset_{document_sizes.index(size) + 1}.txt"
# 创建 RAG 系统
rag_system = create_rag_system(document_path)
# 生成查询
queries = generate_queries(document_path, 5)
# 替换为真实的答案
ground_truth_answers = ["Paris"] * 5 # 简化,假设答案都一样
# 评估系统
evaluation_results = evaluate_rag_system(rag_system, queries, document_path, ground_truth_answers)
evaluation_results['document_size'] = size # 添加文档大小信息
results.append(evaluation_results)
# 打印结果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DataFrame(results)
print(df)
# 保存到 CSV 文件 (可选)
# df.to_csv("rag_evaluation_results.csv", index=False)
这段代码循环遍历不同的文档大小,针对每个大小创建一个 RAG 系统,生成查询,并评估系统性能。最后,它将评估结果存储在一个 Pandas DataFrame 中,并打印出来。你可以选择将结果保存到 CSV 文件中,以便后续分析。
8. 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 (CI/CD)
为了确保 RAG 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将自动化评估流水线集成到 CI/CD 流程中。每次代码更改或模型更新时,都会自动运行评估流水线,并生成评估报告。这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的意义
通过构建自动化评估流水线,我们可以系统地评估 RAG 系统在不同文档尺寸下的稳定性,识别性能瓶颈,并提出改进建议, 确保 RAG 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