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知识库持续增长下 RAG 检索跌落的训练数据扩展策略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在大型企业知识库场景下,使用检索增强生成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模型时,随着知识库持续增长,检索效果逐渐下降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训练数据扩展策略。
RAG 模型面临的挑战
RAG 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先从知识库中检索出与用户查询相关的文档,然后利用这些文档作为上下文,指导生成模型生成答案。这种方法避免了模型完全依赖自身参数存储知识,提高了答案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然而,在大型企业知识库的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 知识库规模增大,检索精度下降: 随着知识库的不断增长,相似文档数量增加,检索模型更容易返回不相关的文档,导致生成模型生成错误的答案。这类似于“信息过载”现象,模型难以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最相关的部分。
- 知识库内容更新频繁,旧数据影响检索: 企业知识库经常会更新,旧的文档可能已经过时,但仍然会被检索模型检索到,影响答案的准确性。
- 查询意图复杂,简单检索无法满足需求: 用户的查询意图可能非常复杂,需要结合多个文档的信息才能回答。简单的关键词检索或语义相似度检索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 长尾问题: 总有一些冷门但重要的知识点,用户查询频率不高,但一旦出现,就必须精准回答。这些长尾知识点往往容易被忽略。
这些问题会导致 RAG 模型的检索效果下降,进而影响生成答案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训练数据扩展策略,提高检索模型的精度和召回率。
训练数据扩展策略
训练数据扩展的目标是,让检索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查询意图,从海量知识库中准确地检索出相关的文档。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训练数据扩展策略:
1. 查询改写 (Query Rewriting)
查询改写是指,将用户输入的原始查询改写成更清晰、更明确的查询语句,从而提高检索模型的准确性。
-
同义词替换: 使用同义词替换原始查询中的关键词,扩大检索范围。
import nltk from nltk.corpus import wordnet def get_synonyms(word): synonyms = [] for syn in wordnet.synsets(word): for lemma in syn.lemmas(): synonyms.append(lemma.name()) return list(set(synonyms)) def rewrite_query_with_synonyms(query): words = query.split() rewritten_query = [] for word in words: synonyms = get_synonyms(word) if synonyms: rewritten_query.append(" OR ".join([word] + synonyms)) else: rewritten_query.append(word) return " ".join(rewritten_query) # 示例 query = "how to improve search performance" rewritten_query = rewrite_query_with_synonyms(query) print(f"原始查询:{query}") print(f"改写后的查询:{rewritten_query}") # 可能输出: # 原始查询:how to improve search performance # 改写后的查询:how to ameliorate OR improve OR better search performance OR public_presentation OR carrying_out OR execution -
添加上下文信息: 根据用户的历史查询记录或当前对话上下文,添加额外的关键词,明确查询意图。
def add_context_to_query(query, context): return query + " " + context # 示例 query = "what is the return policy" context = "for order number 12345" rewritten_query = add_context_to_query(query, context) print(f"原始查询:{query}") print(f"改写后的查询:{rewritten_query}") # 输出: # 原始查询:what is the return policy # 改写后的查询:what is the return policy for order number 12345 -
使用问答生成模型: 使用预训练的问答生成模型,根据原始查询生成多个不同的问题,扩大查询范围。
这种方法需要一个训练好的问答生成模型,例如基于 T5 或 BART 的模型。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def generate_related_questions(query, model_name="google/flan-t5-base", num_questions=3): """ 使用问答生成模型生成相关问题。 """ qa_pipeline = pipeline("text2text-generation", model=model_name) questions = [] for i in range(num_questions): prompt = f"Generate a related question for: {query}" generated_question = qa_pipeline(prompt, max_length=50, num_return_sequences=1)[0]['generated_text'] questions.append(generated_question) return questions # 示例 query = "how to reset password" related_questions = generate_related_questions(query) print(f"原始查询:{query}") print(f"相关问题:{related_questions}") # 可能输出: # 原始查询:how to reset password # 相关问题:['what is the password reset procedure?', 'how do i reset my password?', 'what are the steps to reset my password?']
2. 负样本挖掘 (Negative Sampling)
负样本挖掘是指,从知识库中选择与用户查询不相关的文档,作为负样本,训练检索模型区分相关文档和不相关文档的能力。
-
随机负采样: 随机选择知识库中的文档作为负样本。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效果可能不佳,因为随机选择的文档可能与用户查询完全不相关,模型容易区分。
-
Hard Negative Mining: 选择与用户查询相似但不相关的文档作为负样本。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区分能力,但需要更复杂的算法。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import numpy as np def hard_negative_mining(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s, k=5): """ 使用余弦相似度进行Hard Negative Mining。 """ similarities = cosine_similarity(query_embedding.reshape(1, -1), document_embeddings) # 排除正样本(假设正样本的索引为0) similarities[0, 0] = -1 # 假设第一个文档是正样本 # 找到最相似的k个负样本的索引 hard_negative_indices = np.argsort(similarities[0])[::-1][:k] return hard_negative_indices # 示例 (需要先计算查询和文档的embedding) # 假设 query_embedding 和 document_embeddings 已经计算好 # query_embedding = ... # document_embeddings = ... # hard_negative_indices = hard_negative_mining(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s) # print(f"Hard Negative Indices: {hard_negative_indices}") # 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embedding模型和知识库结构。 -
对抗负采样: 使用对抗生成网络 (GAN) 生成更难区分的负样本。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但需要更复杂的模型和训练过程。
3. 数据增强 (Data Augmentation)
数据增强是指,通过对现有训练数据进行变换,生成新的训练数据,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回译 (Back Translation): 将用户查询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然后再翻译回原始语言,生成新的查询语句。这种方法可以引入不同的表达方式,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from googletrans import Translator def back_translation(query, source_language='en', target_language='fr'): """ 使用Google Translate进行回译。 """ translator = Translator() # 翻译成目标语言 translated_query = translator.translate(query, src=source_language, dest=target_language).text # 翻译回源语言 back_translated_query = translator.translate(translated_query, src=target_language, dest=source_language).text return back_translated_query # 示例 query = "how to install python" back_translated_query = back_translation(query) print(f"原始查询:{query}") print(f"回译后的查询:{back_translated_query}") # 可能输出: # 原始查询:how to install python # 回译后的查询:how to install python -
随机插入、删除、替换: 随机在用户查询中插入、删除、替换关键词,生成新的查询语句。这种方法可以模拟用户输入错误的情况,提高模型的容错能力。
import random def random_insertion(query, words, p=0.1): """ 随机插入单词。 """ words = query.split() n = len(words) new_words = words.copy() for i in range(n): if random.random() < p: random_word = random.choice(words) new_words.insert(random.randint(0, n), random_word) return " ".join(new_words) def random_deletion(query, p=0.1): """ 随机删除单词。 """ words = query.split() if len(words) == 1: return words[0] new_words = [] for word in words: if random.random() < p: continue else: new_words.append(word) if len(new_words) == 0: return random.choice(words) return " ".join(new_words) def random_swap(query, p=0.1): """ 随机交换单词。 """ words = query.split() n = len(words) new_words = words.copy() for i in range(n - 1): if random.random() < p: new_words[i], new_words[i + 1] = new_words[i + 1], new_words[i] return " ".join(new_words) def random_replacement(query, words, p=0.1): """ 随机替换单词。 """ words_list = query.split() n = len(words_list) new_words = words_list.copy() for i in range(n): if random.random() < p: random_word = random.choice(words) new_words[i] = random_word return " ".join(new_words) # 示例 query = "how to install python" words = query.split() augmented_query = random_insertion(query,words) print(f"原始查询:{query}") print(f"数据增强后的查询:{augmented_query}") # 可能输出: # 原始查询:how to install python # 数据增强后的查询:how to install install python python -
MixUp: 将多个用户查询的向量进行线性组合,生成新的查询向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但需要更复杂的算法。
4. 主动学习 (Active Learning)
主动学习是指,选择模型最不确定的样本,交给人工标注,然后用标注后的数据训练模型。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模型的学习效率,减少人工标注的工作量。
- 不确定性采样: 选择模型预测概率最低的样本,交给人工标注。
- 委员会查询: 使用多个模型对同一批样本进行预测,选择预测结果差异最大的样本,交给人工标注。
5. 知识库结构化和语义化
将知识库进行结构化和语义化,可以提高检索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
- 构建知识图谱: 将知识库中的实体、关系、属性抽取出来,构建知识图谱。利用知识图谱进行检索,可以更准确地找到相关的文档。
- 使用语义索引: 使用语义向量表示知识库中的文档,例如使用 Sentence-BERT 或 SimCSE。利用语义索引进行检索,可以找到语义相关的文档,即使关键词不匹配。
6. 持续监控和反馈循环
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定期评估 RAG 模型的性能,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调整。
- 监控指标: 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用户满意度。
- 用户反馈: 收集用户对答案的评价,例如点赞、点踩、纠错等。
训练数据扩展策略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训练数据扩展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知识库特点进行考虑。以下是一些建议:
- 小型知识库: 可以使用简单的数据增强方法,例如同义词替换、随机插入、删除、替换。
- 大型知识库: 需要使用更复杂的负样本挖掘方法,例如 Hard Negative Mining、对抗负采样。
- 查询意图复杂: 可以使用查询改写方法,例如添加上下文信息、使用问答生成模型。
- 知识库更新频繁: 需要定期更新训练数据,并使用主动学习方法,提高模型的学习效率。
- 长尾问题严重: 需要重点关注长尾知识点,可以使用主动学习方法,选择模型最不确定的长尾样本进行标注。
代码示例:结合Hard Negative Mining和数据增强的训练流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import random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 假设已经有了 embedding 模型
# 示例:使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pnet-base-v2')
# 假设已经有了知识库,表示为一个文档列表
knowledge_base = [
"This is document 1 about topic A.",
"This is document 2 also about topic A.",
"This is document 3 about topic B.",
"This is document 4, unrelated to A or B."
]
def embed_documents(documents, model):
"""
对文档进行embedding。
"""
embeddings = model.encode(documents)
return embeddings
def hard_negative_mining(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s, positive_index, k=1):
"""
Hard Negative Mining。
"""
similarities = cosine_similarity(query_embedding.reshape(1, -1), document_embeddings)
# 排除正样本
similarities[0, positive_index] = -1
# 找到最相似的k个负样本的索引
hard_negative_indices = np.argsort(similarities[0])[::-1][:k]
return hard_negative_indices
def random_insertion(query, p=0.1):
"""
随机插入单词。
"""
words = query.split()
n = len(words)
new_words = words.copy()
for i in range(n):
if random.random() < p:
random_word = random.choice(words)
new_words.insert(random.randint(0, n), random_word)
return " ".join(new_words)
def generate_training_data(knowledge_base, num_examples=100):
"""
生成训练数据。
"""
document_embeddings = embed_documents(knowledge_base,model)
training_data = []
for i in range(num_examples):
# 随机选择一个文档作为正样本
positive_index = random.randint(0, len(knowledge_base) - 1)
positive_document = knowledge_base[positive_index]
# 生成查询语句 (这里简化,直接使用文档内容作为查询)
query = positive_document
# 数据增强
query = random_insertion(query)
query_embedding = model.encode(query)
# Hard Negative Mining
hard_negative_indices = hard_negative_mining(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s, positive_index)
for negative_index in hard_negative_indices:
negative_document = knowledge_base[negative_index]
training_data.append({
"query": query,
"positive_document": positive_document,
"negative_document": negative_document
})
return training_data
# 示例
training_data = generate_training_data(knowledge_base, num_examples=10)
for example in training_data:
print(f"Query: {example['query']}")
print(f"Positive Document: {example['positive_document']}")
print(f"Negative Document: {example['negative_document']}")
print("-" * 20)
# 后续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来微调 embedding 模型,使其更好地区分相关和不相关的文档。
表格:训练数据扩展策略对比
| 策略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查询改写 | 提高检索准确性,扩大检索范围,明确查询意图。 | 需要额外的知识或模型,可能引入噪声。 | 查询意图复杂,需要结合上下文信息。 |
| 负样本挖掘 | 提高模型区分相关文档和不相关文档的能力。 | 需要复杂的算法,可能引入偏差。 | 大型知识库,相似文档数量多。 |
| 数据增强 | 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容错能力。 | 可能引入噪声,影响模型准确性。 | 小型知识库,数据量不足。 |
| 主动学习 | 最大限度地提高模型的学习效率,减少人工标注的工作量。 | 需要人工标注,前期效果不明显。 | 知识库更新频繁,需要定期更新训练数据,长尾问题严重。 |
| 知识库结构化语义化 | 提高检索准确性和效率,更好地理解用户查询意图。 | 需要额外的知识或模型,成本较高。 | 知识库规模大,结构复杂。 |
| 持续监控和反馈循环 | 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调整,持续提高模型性能。 | 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和反馈渠道。 | 所有场景。 |
如何选择合适的Embedding模型
选择合适的Embedding模型是提升RAG系统性能的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些常用的Embedding模型以及选择考量:
-
TF-IDF 和 BM25:
- 优点: 简单、快速,计算成本低。
- 缺点: 无法捕捉语义信息,对词语的顺序敏感。
- 适用场景: 作为基线模型,或者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使用。
-
Word2Vec, GloVe, FastText:
- 优点: 能够捕捉词语的语义信息,计算效率较高。
- 缺点: 无法处理未登录词(OOV),对于长文本的处理效果有限。
- 适用场景: 中小规模的知识库,或者作为其他模型的预训练步骤。
-
Sentence Transformers (如:all-mpnet-base-v2):
- 优点: 专门为句子级别的Embedding设计,能够捕捉句子级别的语义信息,效果好。
- 缺点: 计算成本相对较高,对于超长文本可能需要截断。
- 适用场景: 推荐,大型知识库,需要处理复杂语义的情况。
-
BERT, RoBERTa, DeBERTa 等Transformer模型:
- 优点: 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NLP任务。
- 缺点: 计算成本非常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 适用场景: 需要极致性能,并且有充足的计算资源。
-
向量数据库优化:
选择合适的向量数据库对于RAG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向量数据库以及选择考量:
-
Faiss (Facebook AI Similarity Search):
- 优点: 高效的相似度搜索,支持多种索引类型,开源免费。
- 缺点: 需要自己管理索引和数据存储,不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功能。
- 适用场景: 需要高性能的相似度搜索,并且有能力自己管理数据存储。
-
Annoy (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s Oh Yeah):
- 优点: 简单易用,支持多种距离度量,可以快速构建索引。
- 缺点: 性能不如Faiss,不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功能。
- 适用场景: 需要快速搭建原型,或者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使用。
-
Milvus:
- 优点: 分布式向量数据库,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搜索,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功能。
- 缺点: 部署和维护成本较高。
- 适用场景: 需要处理海量向量数据,并且需要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
Pinecone:
- 优点: 托管的向量数据库,无需自己管理基础设施,提供高性能的相似度搜索。
- 缺点: 收费较高。
- 适用场景: 需要快速部署RAG系统,并且不想自己管理基础设施。
-
Weaviate:
- 优点: 开源的向量数据库,支持GraphQL查询,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功能。
- 缺点: 性能不如Faiss和Annoy。
- 适用场景: 需要开源的解决方案,并且需要GraphQL查询功能。
-
选择向量数据库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数据规模: 根据数据规模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例如Faiss适合中小规模的数据,Milvus适合海量数据。
- 查询性能: 根据查询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例如Faiss和Annoy提供高性能的相似度搜索。
- 功能需求: 根据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例如Milvus和Weaviate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功能。
- 成本: 根据成本预算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例如Faiss和Annoy是开源免费的,Pinecone是收费的。
在选择向量数据库时,还需要考虑索引类型。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
- IVF (Inverted File): 将向量数据划分为多个簇,查询时只需要搜索相关的簇。
- HNSW (Hierarchical Navigable Small World): 构建一个多层图结构,查询时可以快速导航到最近邻。
- PQ (Product Quantization): 将向量数据进行量化,减少存储空间和计算量。
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可以提高查询性能,但也会增加索引构建的时间和空间成本。
结论,针对不同场景的策略选择
大型企业知识库的 RAG 检索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策略。没有一种策略是万能的,需要结合多种策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通过上述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大型企业知识库持续增长带来的挑战,提高 RAG 模型的检索和生成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知识服务。
训练流程的总结和未来方向
总之,本文讨论了RAG模型在大型企业知识库中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包括查询改写、负样本挖掘、数据增强和主动学习等多种训练数据扩展策略。选择合适的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知识库特点进行考虑。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
- 更高效的负样本挖掘算法: 如何更准确地找到 Hard Negative 样本,提高模型的区分能力。
- 更智能的主动学习方法: 如何更有效地选择需要人工标注的样本,提高模型的学习效率。
- 知识图谱和 RAG 模型的结合: 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图谱进行检索,提高答案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 多模态 RAG 模型: 如何处理包含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模态数据的知识库。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