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高级技术之:描述`Python`的对象模型,解释`PyObject`、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机制的关系。

各位观众老爷们,大家好!今天咱们不聊风花雪月,就来扒一扒Python的底裤——哦不,是对象模型! 别害怕,不是那种少儿不宜的东西,而是理解Python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 准备好了吗?咱们这就开始这场深入Python腹地的探险!

一、一切皆对象:Python的对象模型

在Python的世界里,有个至高无上的真理:一切皆对象! 整数是对象,字符串是对象,函数是对象,甚至连类本身也是对象。 听起来有点抽象?没关系,咱们举个例子。

a = 10
b = "Hello"
def my_function():
    pass

print(type(a))  # 输出: <class 'int'>
print(type(b))  # 输出: <class 'str'>
print(type(my_function)) # 输出: <class 'function'>
print(type(int)) # 输出: <class 'type'>

看到没? a 是一个整数,它的类型是 intb 是一个字符串,它的类型是 strmy_function 是一个函数,它的类型是 function。 更厉害的是,连 int 本身也是一个对象,它的类型是 type

那这个“对象”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呢? 简单来说,对象就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存储了数据和操作这些数据的方法。 更具体点,一个Python对象包含三个主要部分:

  1. 身份(Identity):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相当于对象的身份证号。你可以用 id() 函数来获取对象的身份。这个身份一旦创建就不能更改,可以理解为对象的内存地址。

    a = 10
    print(id(a))  # 输出一个表示对象身份的整数
  2. 类型(Type): 类型决定了对象可以进行哪些操作,以及对象包含哪些数据。你可以用 type() 函数来获取对象的类型。

    a = 10
    print(type(a))  # 输出: <class 'int'>
  3. 值(Value): 对象存储的实际数据。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对象)有身份证号(身份)、职业(类型)和名字(值)一样。

二、PyObject:对象的幕后英雄

Python是用C语言实现的,所以Python的对象在C语言层面实际上是一个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就是 PyObjectPyObject 是所有Python对象的基类,也就是说,所有的Python对象都继承自 PyObject

PyObject 的定义(简化版)大概是这样的:

typedef struct _object {
    Py_ssize_t ob_refcnt;
    struct _typeobject *ob_type;
} PyObject;
  • ob_refcnt: 这是一个整数,表示对象的引用计数。 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引用计数。
  • ob_type: 这是一个指针,指向对象的类型对象(PyTypeObject)。类型对象定义了对象的类型信息,包括对象的名称、大小、以及可以对对象执行的操作。

所以,从C语言的角度看,Python的对象其实就是一堆 PyObject 结构体,这些结构体通过指针相互关联,构成了Python的对象体系。

三、引用计数:对象的生死簿

现在,让我们来聊聊 ob_refcnt,也就是引用计数。 引用计数是Python进行内存管理的一种重要机制。 简单来说,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引用计数,表示有多少个指针指向这个对象。

  • 当创建一个新对象时,引用计数会被初始化为1。
  • 当有一个新的指针指向对象时,引用计数会增加。
  • 当有一个指针不再指向对象时,引用计数会减少。
  • 当引用计数变为0时,对象就会被销毁,其占用的内存会被释放。

举个例子:

a = 10  # 创建一个整数对象,引用计数为1
b = a   # b也指向这个整数对象,引用计数增加到2
del a   # a不再指向这个整数对象,引用计数减少到1
del b   # b也不再指向这个整数对象,引用计数减少到0,对象被销毁

可以使用 sys.getrefcount() 函数来查看对象的引用计数(注意:sys.getrefcount() 本身也会增加引用计数)。

import sys

a = 10
print(sys.getrefcount(a))  # 输出一个大于1的数 (具体值取决于你的环境)

b = a
print(sys.getrefcount(a))  # 输出比上次输出的数大1

del a
print(sys.getrefcount(b))  # 输出比上次输出的数小1

del b
#  对象可能会被立即回收,也可能不会,取决于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

引用计数机制简单高效,可以及时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无法解决循环引用问题。

四、循环引用:引用计数的阿喀琉斯之踵

循环引用是指两个或多个对象相互引用,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些对象已经不再被程序使用,它们的引用计数也永远不会变为0,导致内存泄漏。

看个例子:

class MyClass:
    pass

obj1 = MyClass()
obj2 = MyClass()

obj1.reference = obj2  # obj1 引用 obj2
obj2.reference = obj1  # obj2 引用 obj1

del obj1
del obj2

# 此时 obj1 和 obj2 已经不再被外部引用,但是它们之间仍然相互引用,导致引用计数不为0,无法被回收。

在这个例子中,obj1obj2 相互引用,形成了一个循环。 即使我们删除了 obj1obj2 的外部引用,它们的引用计数仍然为1,永远不会被回收。 这就像两个人在拔河,谁也不松手,结果两个人就一直僵持在那里,浪费体力。

五、垃圾回收:拯救世界的英雄

为了解决循环引用问题,Python引入了垃圾回收机制。 垃圾回收机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内存管理方式,它可以检测并回收循环引用的对象。

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1. 引用计数: 这是基础,前面已经讲过了。
  2. 分代回收: 这是核心,用来解决循环引用问题。

分代回收

分代回收的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时间的长短,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代。 新创建的对象属于第0代,经过一次垃圾回收仍然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下一代。 Python的垃圾回收器会更频繁地回收第0代的对象,而较少回收第1代和第2代的对象。 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存活时间越长的对象,越有可能继续存活下去,所以不需要频繁地回收。

Python将所有对象分为三代。刚创建的对象是0代。如果该对象在一次垃圾回收后仍然存在,则将其放入1代。如果在后续的垃圾回收中它仍然存活,则将其移动到2代。垃圾回收器会更频繁地清理第0代,不太频繁地清理第1代,清理第2代的频率最低。

那么,垃圾回收器是如何检测循环引用的呢? 它使用一种叫做可达性分析的算法。 简单来说,垃圾回收器会从根对象(例如,全局变量、栈上的变量)开始,沿着引用链找到所有可达的对象。 那些无法从根对象到达的对象,就被认为是垃圾,可以被回收。

垃圾回收器会定期运行,或者在内存不足时运行。你可以使用 gc 模块来控制垃圾回收的行为。

import gc

# 获取垃圾回收的阈值
print(gc.get_threshold())  # 输出: (700, 10, 10)

# 手动启动垃圾回收
gc.collect()

# 禁用垃圾回收
gc.disable()

# 启用垃圾回收
gc.enable()

gc.get_threshold() 函数返回一个元组 (threshold0, threshold1, threshold2),表示垃圾回收的阈值。

  • threshold0:表示第0代对象达到多少个时,触发第0代垃圾回收。
  • threshold1:表示第0代垃圾回收进行了多少次后,会触发第1代垃圾回收。
  • threshold2:表示第1代垃圾回收进行了多少次后,会触发第2代垃圾回收。

六、深入理解:代码示例和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用计数和垃圾回收,我们来看一个更复杂的例子:

import gc
import sys

class Node: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self.next = None

# 禁用垃圾回收
gc.disable()

a = Node(1)
b = Node(2)
a.next = b
b.next = a  # 循环引用

print("Initial reference counts:")
print("a:", sys.getrefcount(a))
print("b:", sys.getrefcount(b))

del a
del b

print("nAfter deleting a and b:")
# 由于循环引用,a和b仍然存在,并且引用计数大于1
# 注意 sys.getrefcount() 会增加引用计数,所以看到的计数比实际循环引用计数大
# sys.getrefcount() 会创建一个临时的引用,所以实际值会比你期望的高

# 重新启用垃圾回收
gc.enable()
gc.collect() # 执行垃圾回收

print("nAfter garbage collection:")
# 理论上,此时 a 和 b 应该已经被回收,但是由于已经del a, del b,所以没法直接判断是否回收成功
# 但可以通过查看对象的 __del__ 方法是否被调用来判断 (需要实现 __del__ 方法)
# 或者通过 weakref 来监控对象的生命周期

# 为了更准确地展示垃圾回收的效果,最好在对象中添加 __del__ 方法,并在其中打印信息
# 这样可以在垃圾回收发生时看到输出,确认对象已被回收

class NodeWithDel: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self.next = None
    def __del__(self):
        print(f"Node with data {self.data} is being deleted") # 当对象被回收时,会打印这个消息

# 重新运行一次,并使用 NodeWithDel
gc.disable() # 再次禁用

a = NodeWithDel(1)
b = NodeWithDel(2)
a.next = b
b.next = a

print("nInitial reference counts (with __del__):")
print("a:", sys.getrefcount(a))
print("b:", sys.getrefcount(b))

del a
del b

print("nAfter deleting a and b (with __del__):")
gc.enable()
gc.collect() # 再次执行垃圾回收,此时会打印 __del__ 的消息

print("nDone.")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创建了两个 Node 对象,并将它们相互引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引用。 然后,我们删除了 ab 的外部引用。 由于循环引用的存在,ab 的引用计数仍然不为0,无法被自动回收。

为了验证垃圾回收的效果,我们使用了 NodeWithDel 类,该类定义了 __del__ 方法。 __del__ 方法会在对象被销毁时自动调用。 当我们执行 gc.collect() 时,垃圾回收器会检测到 ab 之间的循环引用,并将它们回收,从而触发 __del__ 方法的调用,打印出相应的消息。

七、总结:Python对象模型的精髓

好了,经过一番折腾,我们终于扒完了Python对象模型的底裤。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 一切皆对象: 在Python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对象。
  • PyObject: PyObject 是所有Python对象的基类,定义了对象的身份、类型和值。
  • 引用计数: 引用计数是一种简单的内存管理机制,可以及时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
  • 循环引用: 循环引用是引用计数机制的缺陷,会导致内存泄漏。
  • 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机制可以检测并回收循环引用的对象,保证内存的有效利用。
  • 分代回收: 分代回收是垃圾回收的核心,根据对象存活时间的长短,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代,并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大家对Python的对象模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掌握了这些知识,你就能更好地理解Python的运行机制,编写更高效、更健壮的代码。 下次再有人问你Python的内存管理,你就再也不用怕啦! 咱们下期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