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Vue.js里一个曾经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响应式属性的“手动挡”和“自动挡”。 也就是Vue 2中为什么要手动Vue.set
或者vm.$set
,而Vue 3就解放双手了? 准备好了吗?发车!
第一幕:回顾Vue 2的爱恨情仇
在Vue 2的世界里,响应式系统是构建数据驱动视图的核心。简单来说,当你修改了数据,视图会自动更新。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是,美好往往伴随着一些小小的“限制”。
假设我们有一个Vue实例:
new Vue({
data: {
user: {
name: '张三',
age: 30
}
},
template: `
<div>
<p>姓名:{{ user.name }}</p>
<p>年龄:{{ user.age }}</p>
<p>职业:{{ user.job }}</p>
<button @click="addJob">添加职业</button>
</div>
`,
methods: {
addJob() {
// 错误的做法:直接赋值
this.user.job = '程序员';
// 正确的做法:使用 Vue.set 或 vm.$set
// Vue.set(this.user, 'job', '程序员');
// this.$set(this.user, 'job', '程序员');
}
}
})
如果你直接在addJob
方法里使用this.user.job = '程序员'
,你会发现视图并没有更新!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出在Vue 2的响应式原理上。Vue 2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来劫持数据的getter
和setter
。简单来说,就是在数据被读取和修改的时候,Vue可以“感知”到,从而触发视图更新。
但是,Object.defineProperty
只能劫持对象上已存在的属性。这意味着,Vue在初始化实例时,只会劫持data
中已有的属性(比如name
和age
)。如果你在之后才添加新的属性(比如job
),Vue就“不知道”了,自然也就无法触发视图更新。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保安配备了摄像头,但是保安只负责监控摄像头初始就对着的区域。如果你后来偷偷在保安的监控范围之外放了点东西,保安是看不到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Vue 2提供了两个“手动挡”API:
Vue.set(object, key, value)
: 全局Vue对象的静态方法。vm.$set(object, key, value)
: Vue实例的方法。
这两个方法的作用就是告诉Vue:“嘿,哥们,我这里新增了一个属性,你赶紧劫持一下!”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
addJob() {
this.$set(this.user, 'job', '程序员');
}
这样,Vue就会劫持user.job
,当job
的值发生改变时,视图就能自动更新了。
表格:Vue 2响应式陷阱
情形 | 错误的做法 | 正确的做法 | 解释 |
---|---|---|---|
给对象添加新属性 | this.user.job = '程序员' |
this.$set(this.user, 'job', '程序员') |
Vue 2无法自动检测到对象新增的属性,需要手动触发响应式更新。 |
直接修改数组的索引 | this.items[0] = '新的值' |
this.$set(this.items, 0, '新的值') |
Vue 2无法检测到通过索引直接修改数组元素的操作,需要手动触发响应式更新。 |
修改数组的长度 | this.items.length = 0 |
this.items.splice(0) 或使用其他数组操作方法 |
直接修改数组长度不会触发响应式更新,应该使用Vue能够检测到的数组操作方法(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
使用 Object.assign 添加多个属性 |
Object.assign(this.user, { job: '程序员', salary: 10000 }) |
先声明属性再赋值,或使用扩展运算符 {...this.user, job: '程序员', salary: 10000} |
Object.assign 并不能保证所有属性都能够被响应式追踪,特别是在添加全新属性时。先声明属性,然后赋值可以确保Vue能够劫持这些属性。使用扩展运算符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也会触发响应式。 |
第二幕:Vue 3的“自动挡”时代
终于,我们来到了Vue 3的世界!在这里,手动Vue.set
或者vm.$set
成为了历史。Vue 3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Proxy。
Vue 3使用Proxy
代替了Object.defineProperty
来实现响应式。Proxy
是ES6提供的一个强大的API,它可以拦截对象的所有操作,包括读取、写入、删除、枚举等等。
这就好比你请了一个更高级的保安,他可以监控对象的所有角落,无论你往哪里放东西,他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使用Proxy
,Vue 3就可以监听对象上任何属性的添加、修改和删除,而不需要提前声明。这意味着,在Vue 3中,你可以直接这样写:
new Vue({
data() {
return {
user: {
name: '李四',
age: 25
}
}
},
template: `
<div>
<p>姓名:{{ user.name }}</p>
<p>年龄:{{ user.age }}</p>
<p>职业:{{ user.job }}</p>
<button @click="addJob">添加职业</button>
</div>
`,
methods: {
addJob() {
this.user.job = '设计师'; // 直接赋值,视图会自动更新!
}
}
})
是不是感觉世界都美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忘记手动Vue.set
或者vm.$set
了!
代码对比:Vue 2 vs Vue 3
让我们用一段代码来对比一下Vue 2和Vue 3的写法:
Vue 2:
new Vue({
data: {
user: {
name: '王五'
}
},
methods: {
addAge() {
// 必须使用 Vue.set 或 vm.$set
this.$set(this.user, 'age', 28);
}
}
})
Vue 3:
import { createApp, ref } from 'vue'
const app = createApp({
setup() {
const user = ref({
name: '赵六'
})
const addAge = () => {
// 直接赋值,无需手动触发
user.value.age = 32
}
return {
user,
addAge
}
},
template: `
<div>
<p>姓名:{{ user.name }}</p>
<p>年龄:{{ user.age }}</p>
<button @click="addAge">添加年龄</button>
</div>
`
})
app.mount('#app')
可以看到,Vue 3的代码更加简洁,也更加符合直觉。
第三幕:Proxy的幕后英雄
那么,Proxy
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简单来说,Proxy
会在目标对象和对其的操作之间设置一个“代理”,所有对目标对象的操作都会先经过这个“代理”,然后才能到达目标对象。
const target = {
name: '原始对象'
};
const handler = {
get: function(target, prop, receiver) {
console.log(`正在读取属性:${prop}`);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prop, receiver);
},
set: function(target, prop,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正在设置属性:${prop} = ${value}`);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prop, value, receiver);
}
};
const proxy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console.log(proxy.name); // 输出:正在读取属性:name 和 原始对象
proxy.name = '代理对象'; // 输出:正在设置属性:name = 代理对象
console.log(target.name); // 输出:代理对象 (target 也被修改了)
在这个例子中,handler
对象定义了两个方法:get
和set
,分别用于拦截读取和设置属性的操作。当通过proxy
读取或设置属性时,这些方法会被调用,从而可以进行一些额外的处理。
Vue 3正是利用Proxy
的这种能力,在数据被读取和修改时,触发响应式更新。
表格:Object.defineProperty vs Proxy
特性 | Object.defineProperty | Proxy |
---|---|---|
劫持目标 | 只能劫持对象上已存在的属性。 | 可以劫持整个对象,包括属性的读取、设置、删除、枚举等操作。 |
性能 | 在大量属性需要劫持时,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 性能通常更好,因为Proxy 是懒代理,只有在实际操作属性时才会触发拦截器。 |
兼容性 | 兼容性较好,可以支持到IE8(需要使用es5-shim 等polyfill)。 |
兼容性较差,只能支持到IE11,并且需要使用polyfill才能在不支持Proxy 的浏览器中使用。 |
监听数组 | 难以直接监听数组的变化,需要重写数组的方法(push 、pop 等)。 |
可以直接监听数组的变化,包括通过索引修改数组元素、修改数组长度等操作。 |
使用方式 | 需要遍历对象的每个属性,并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进行劫持。 |
只需要创建一个Proxy 实例即可。 |
对新增属性的处理 | 无法自动检测到新增的属性,需要手动触发响应式更新(使用Vue.set 或vm.$set )。 |
可以自动检测到新增的属性,无需手动触发响应式更新。 |
第四幕:Vue 3响应式系统的注意事项
虽然Vue 3的响应式系统更加强大和方便,但仍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
ref
vsreactive
: 在Vue 3中,我们通常使用ref
和reactive
来创建响应式数据。ref
用于包装基本类型的值(例如字符串、数字、布尔值),而reactive
用于包装对象。import { ref,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count = ref(0) // count.value const user = reactive({ name: '张三', age: 30 })
使用
ref
时,我们需要通过.value
来访问或修改值。这是因为ref
实际上创建了一个包含.value
属性的对象,Vue 3会劫持这个.value
属性。 -
解构的陷阱: 如果你解构了
reactive
对象,那么解构出来的属性将不再是响应式的。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user = reactive({ name: '李四', age: 25 }) // 错误的做法:解构后不再是响应式的 const { name, age } = user // 正确的做法:使用 toRefs 将 reactive 对象转换为 ref 对象 import { toRefs } from 'vue' const { name, age } = toRefs(user)
toRefs
可以将reactive
对象的属性转换为ref
对象,这样解构出来的属性仍然是响应式的。 -
深层嵌套的对象: 虽然
Proxy
可以劫持整个对象,但是如果对象中包含深层嵌套的对象,那么只有顶层对象是响应式的。你需要确保所有需要响应式的对象都使用reactive
或ref
进行包装。 -
小心翼翼的第三方库: 有些第三方库可能会修改你的数据,而绕过 Vue 的响应式系统,导致视图无法更新。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需要手动触发更新,或者寻找替代方案。
第五幕: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Vue 2的Vue.set
和vm.$set
是由于Object.defineProperty
的限制而产生的“手动挡”解决方案。而Vue 3使用Proxy
实现了更加强大和方便的“自动挡”响应式系统,解放了开发者的双手。
Vue 3的响应式系统是Vue.js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也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性。当然,Proxy
也不是银弹,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需要在使用时注意一些细节。
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Vue.js的响应式原理,并在实际开发中更加得心应手。 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