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 Vue 3 渲染器中 `patch` 函数的源码,解释其核心的 Diff 算法如何通过比较新旧 VNode 来生成最小化的 DOM 更新。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咱们来聊聊 Vue 3 渲染器里那个神秘又强大的 patch 函数。它就像一位精明的裁缝,能根据新旧 VNode (虚拟节点) 的细微差别,精确地修补 DOM,实现最小化更新。这可不是随便缝两针,背后藏着一套精妙的 Diff 算法。 准备好了吗?咱们这就开始解剖 patch 函数,看看它是如何做到“针针见血”的 DOM 更新。

一、VNode:DOM 的“数字孪生”

在深入 patch 之前,先回顾一下 VNode。 简单来说,VNode 是对真实 DOM 节点的一种轻量级描述,它是一个 JavaScript 对象,包含了描述 DOM 节点所需的所有信息:

  • type: 节点类型 (例如:’div’, ‘p’, ‘Component’)
  • props: 节点属性 (例如:{ class: 'container', id: 'main' })
  • children: 子节点 (可以是 VNode 数组或文本字符串)
  • key: 用于优化 Diff 算法的唯一标识符

可以把 VNode 想象成 DOM 节点的“数字孪生”。Vue 通过操作 VNode 来间接操作 DOM,从而避免了频繁的直接 DOM 操作,提高了性能。

二、patch 函数:DOM 更新的“总指挥”

patch 函数是 Vue 渲染器的核心,它负责将新的 VNode 与旧的 VNode 进行比较(Diff),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更新 DOM。 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1. 判断新旧 VNode 是否相同: 如果 VNode 类型和 key 都相同,则认为它们是相同的节点,可以进行更新。
  2. 如果 VNode 类型不同: 直接替换旧节点为新节点。
  3. 如果 VNode 类型相同: 进入 Diff 算法,比较属性和子节点,进行最小化更新。

三、Diff 算法:最小化更新的“秘诀”

Diff 算法是 patch 函数的灵魂,它通过比较新旧 VNode 树,找出需要更新的部分,然后只更新这些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 DOM 操作。 Vue 3 的 Diff 算法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 sameVNodeType 快速比较: 首先判断新旧VNode的类型(type)和key是否相同。 如果都相同,则认为可以复用旧节点,只需要更新属性和子节点即可。 这是性能优化的关键一步。
function isSameVNodeType(n1, n2) {
  return n1.type === n2.type && n1.key === n2.key
}
  1. 处理 Text 节点: 如果 VNode 是文本节点,直接更新文本内容。
if (n1.type === Text) {
  if (n1.children !== n2.children) {
    hostSetElementText(el, n2.children) // 更新文本内容
  }
  return
}
  1. 处理 Element 节点: 如果 VNode 是元素节点,则:

    • 更新节点属性。
    • 比较子节点,进行递归 Diff。
  2. 处理 Component 节点: 如果 VNode 是组件节点,则:

    • 更新组件实例。
    • 递归 patch 组件的根 VNode。

四、更新节点属性:精打细算地更新

更新节点属性时,patch 函数会比较新旧 VNode 的 props 对象,找出需要添加、删除或修改的属性。 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处理新属性: 将新 VNode 中存在,但旧 VNode 中不存在的属性添加到 DOM 元素上。

  2. 处理旧属性: 将旧 VNode 中存在,但新 VNode 中不存在的属性从 DOM 元素上移除。

  3. 处理相同的属性: 比较新旧 VNode 中相同的属性,如果属性值不同,则更新 DOM 元素上的属性值。

function patchProps(el, oldProps, newProps) {
  if (oldProps === newProps) return // 如果新旧 props 完全相同,直接返回

  if (oldProps) {
    for (const key in oldProps) {
      if (!(key in newProps)) {
        hostRemoveProp(el, key, oldProps[key]) // 移除旧属性
      }
    }
  }

  for (const key in newProps) {
    if (oldProps === null || newProps[key] !== oldProps[key]) {
      hostPatchProp(el, key, oldProps ? oldProps[key] : null, newProps[key]) // 更新/添加新属性
    }
  }
}

五、Diff 子节点:四种情况的“精妙舞蹈”

子节点 Diff 是整个 Diff 算法中最复杂的部分。 Vue 3 采用了双端 Diff 算法,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子节点的增删改查。 它主要考虑以下四种情况:

  1. 从头部开始比较: 比较新旧子节点的头部,如果相同,则 patch 这些节点,并将指针向后移动。

  2. 从尾部开始比较: 比较新旧子节点的尾部,如果相同,则 patch 这些节点,并将指针向前移动。

  3. 新节点多于旧节点: 将多出来的新节点插入到正确的位置。

  4. 旧节点多于新节点: 将多出来的旧节点移除。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用表格来展示这四种情况,以及对应的操作:

情况 新旧子节点头部相同 新旧子节点尾部相同 新节点多于旧节点 旧节点多于新节点 操作
头部比较 patch 头部节点,指针后移
尾部比较 patch 尾部节点,指针前移
创建新节点 创建新节点并插入到正确的位置
移除旧节点 移除旧节点
乱序比较 使用 key 查找,移动/创建/删除节点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后面会详细讲解)

代码示例(简化版):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anchor) {
  const c1 = n1.children
  const c2 = n2.children

  if (typeof c2 === 'string') {  // 新节点是文本
    if (typeof c1 !== 'string' || c1 !== c2) {
      hostSetElementText(container, c2)
    }
  } else if (Array.isArray(c2)) { // 新节点是数组
    if (typeof c1 === 'string') {  // 旧节点是文本
      hostSetElementText(container, '') // 清空文本
      mountChildren(c2, container, anchor) // 挂载新节点
    } else if (Array.isArray(c1)) { // 新旧节点都是数组
      // Diff 算法核心逻辑,这里省略了细节,后面会展开
      patchKeyedChildren(c1, c2, container, anchor)
    } else {
      // 旧节点是单个VNode
      hostUnmount(c1)
      mountChildren(c2, container, anchor)
    }
  } else {
    // 新节点是单个VNode
  }
}

六、乱序比较:Key 的“妙用”

当新旧子节点都不是从头部或尾部开始相同,且存在节点的移动时,就需要进行乱序比较。 这时,key 就派上大用场了!

  1. 创建 Key Map: 首先,遍历旧子节点数组,创建一个以 key 为键,VNode 在数组中的索引为值的 Map 对象。

  2. 遍历新子节点数组: 遍历新子节点数组,对于每个新节点,尝试在 Key Map 中查找对应的旧节点。

    • 如果找到: 说明该节点是存在的,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需要移动。 patch 新旧节点,然后移动 DOM 元素到正确的位置。

    • 如果找不到: 说明该节点是新增的,需要创建并插入到 DOM 中。

  3. 处理旧节点: 遍历 Key Map,对于 Map 中剩余的旧节点,说明在新子节点数组中不存在,需要移除。

代码示例(简化版):

function patchKeyedChildren(c1, c2, container, anchor) {
  let i = 0
  const l2 = c2.length
  let e1 = c1.length - 1
  let e2 = l2 - 1

  // 1. 从头部开始比较
  while (i <= e1 && i <= e2 && isSameVNodeType(c1[i], c2[i])) {
    patch(c1[i], c2[i], container, anchor)
    i++
  }

  // 2. 从尾部开始比较
  while (i <= e1 && i <= e2 && isSameVNodeType(c1[e1], c2[e2])) {
    patch(c1[e1], c2[e2], container, anchor)
    e1--
    e2--
  }

  // 3. 新节点多于旧节点,创建
  if (i > e1) {
    while (i <= e2) {
      hostInsert(c2[i].el, container, anchor)
      i++
    }
  }

  // 4. 旧节点多于新节点,删除
  else if (i > e2) {
    while (i <= e1) {
      hostRemove(c1[i].el)
      i++
    }
  }

  // 5. 乱序比较
  else {
    const s1 = i
    const s2 = i

    // 创建 Key Map
    const keyToNewIndexMap = new Map()
    for (let j = s2; j <= e2; j++) {
      const nextChild = c2[j]
      keyToNewIndexMap.set(nextChild.key, j)
    }

    // 遍历旧节点,查找是否需要删除
    for (let j = s1; j <= e1; j++) {
      const prevChild = c1[j]
      const newIndex = keyToNewIndexMap.get(prevChild.key)

      if (newIndex === undefined) {
        // 旧节点在新节点中不存在,删除
        hostRemove(prevChild.el)
      } else {
        // 旧节点在新节点中存在,patch 并移动
        const newChild = c2[newIndex]
        patch(prevChild, newChild, container, anchor)
        hostInsert(prevChild.el, container, anchor); // 移动节点
      }
    }

    // 遍历新节点,查找是否需要创建
    for (let j = s2; j <= e2; j++) {
      const newChild = c2[j];
      if (!newChild.el) { // 如果 el 不存在,说明是新节点
          hostInsert(newChild.el, container, anchor);
      }
    }
  }
}

七、总结:patch 函数的“匠心独运”

patch 函数通过精妙的 Diff 算法,实现了 Vue 3 中高效的 DOM 更新。 它充分利用了 VNode 的信息,通过比较新旧 VNode 的差异,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DOM 操作,提高了性能。

总的来说,patch 函数的实现体现了以下几个关键思想:

  • 虚拟 DOM: 通过 VNode 描述 DOM 结构,避免直接操作 DOM。
  • Diff 算法: 通过比较新旧 VNode 树,找出需要更新的部分。
  • 最小化更新: 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减少 DOM 操作。
  • Key 的妙用: 利用 key 优化乱序节点的 Diff 过程。

理解 patch 函数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Vue 3 的渲染机制,从而编写出更高效的 Vue 应用。

八、拓展思考

  • 除了双端 Diff 算法,还有其他的 Diff 算法吗?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 在哪些场景下,Key 的作用尤为重要?
  • 如何通过优化 VNode 的结构,来提高 Diff 算法的效率?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咱们下次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