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Vue 3 源码中 `keep-alive` 组件的缓存策略 (`cache` `Set` 和 `keys` `Map`),以及它如何影响被缓存组件的生命周期。

各位靓仔靓女,晚上好!我是你们今晚的导游,带大家一起探索 Vue 3 源码中 keep-alive 这个神奇的“冰箱”。今天的主题是:keep-alive 的缓存策略,包括 cache Setkeys Map,以及它如何影响被缓存组件的生命周期。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场源码之旅!

一、keep-alive:组件界的“冰箱”

想象一下,你经常去一家餐厅点同样的菜,每次都要重新点餐、厨师重新烹饪,是不是很麻烦?keep-alive 就是 Vue 组件界的“冰箱”,它可以把不经常改变的组件“冻”起来,下次再用的时候直接“解冻”,省时省力。

简单来说,keep-alive 是一个抽象组件,它自身不会渲染任何 DOM 元素,而是根据 includeexclude 属性,有条件地缓存组件实例。

二、缓存的“冰箱”:cachekeys

keep-alive 的核心缓存机制依赖于两个数据结构:

  • cache: Map<VNodeKey, VNode>: 这是一个 Map 对象,用于存储缓存的 VNode (Virtual Node)。Key 是 VNode 的 key 属性,Value 是 VNode 本身。VNode 可以理解为组件的虚拟 DOM 描述,包含组件类型、属性、子节点等信息。
  • keys: Set<VNodeKey>: 这是一个 Set 对象,用于存储缓存的 VNode 的 key。它的作用是维护缓存的顺序,方便实现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缓存策略。

我们可以把 cache 想象成冰箱里的一个个储物盒,每个储物盒里放着一个组件的“快照” (VNode)。keys 就像一个记录冰箱里储物盒顺序的清单,方便我们知道哪个储物盒里的东西是最久没用的。

三、keep-alive 的工作流程

keep-alive 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判断是否需要缓存: 首先,keep-alive 会根据 includeexclude 属性判断当前组件是否需要缓存。include 允许缓存的组件名(字符串或正则),exclude 禁止缓存的组件名(字符串或正则)。如果既没有 include 也没有 exclude,则默认缓存所有组件。

    const name = c.type.name || c.type.__name;
    const { include, exclude } = props;
    
    if (
      include &&
      (!name || !matches(include, name))
    ) {
      return c; // 不缓存,直接返回 VNode
    }
    if (
      exclude &&
      name &&
      matches(exclude, name)
    ) {
      return c; // 不缓存,直接返回 VNode
    }

    matches 函数用于判断组件名是否符合 includeexclude 的规则。

    function matches(pattern: string | RegExp | (string | RegExp)[], name: string): boolean {
      if (isArray(pattern)) {
        return pattern.some((p) => matches(p, name));
      } else if (isString(pattern)) {
        return pattern.split(',').indexOf(name) > -1;
      } else if (isRegExp(pattern)) {
        return pattern.test(name);
      }
      /* istanbul ignore next */
      return false;
    }
  2. 缓存 VNode: 如果需要缓存,keep-alive 会检查 cache 中是否已经存在该 VNode。

    • 如果存在:cache 中取出 VNode,并更新 keys 中该 VNode 的顺序,将其移到最后(表示最近使用过)。

      // hit
      vnode.component!.ctx!.$keepAlive = true
      // make this key freshest
      keys.delete(key)
      keys.add(key)
    • 如果不存在: 将 VNode 存储到 cache 中,并将 key 添加到 keys 中。

      cache.set(key, vnode)
      keys.add(key)
  3. 缓存数量控制: keep-alive 还可以通过 max 属性限制缓存的组件数量。如果缓存数量超过 max,则会移除最久未使用的组件。

    if (max && keys.size > parseInt(max as string, 10)) {
        pruneCacheEntry(cache.get(keys.value)!)
        cache.delete(keys.value)
        keys.delete(keys.value)
    }

    pruneCacheEntry 函数用于移除缓存的 VNode,并触发组件的 deactivated 生命周期钩子。

  4. 返回 VNode: 最终,keep-alive 返回缓存的 VNode,或者未缓存的原始 VNode。

四、缓存策略:LRU (Least Recently Used)

keep-alive 使用 LRU 缓存策略来决定移除哪些组件。LRU 的核心思想是:最近使用的组件更有可能在未来被再次使用,而最久未使用的组件则可以被安全地移除。

keys 这个 Set 对象在 LRU 策略中起着关键作用。每次访问或缓存一个 VNode,keep-alive 都会更新 keys 中该 VNode 的顺序,将其移到最后。这样,keys 中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 VNode 的 key。

五、keep-alive 对组件生命周期的影响

keep-alive 会影响被缓存组件的生命周期。当组件被缓存时,它的 activateddeactivated 钩子会被触发。

  • activated 当组件被激活(从缓存中取出并重新渲染)时,activated 钩子会被调用。
  • deactivated 当组件被停用(被缓存)时,deactivated 钩子会被调用。

mountedunmounted 不同,activateddeactivated 不会每次都执行。它们只在组件在缓存和非缓存状态之间切换时才会执行。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这些生命周期钩子的执行时机:

生命周期钩子 执行时机
mounted 组件首次挂载到 DOM 时
unmounted 组件从 DOM 中移除时
activated 组件从缓存中激活时
deactivated 组件被缓存时

代码示例:

<template>
  <div>
    <p>Count: {{ count }}</p>
    <button @click="increment">Increment</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unt: 0
    };
  },
  mounted() {
    console.log('Component mounted');
  },
  unmounted() {
    console.log('Component unmounted');
  },
  activated() {
    console.log('Component activated');
  },
  deactivated() {
    console.log('Component deactivated');
  },
  methods: {
    increment() {
      this.count++;
    }
  }
};
</script>

如果在 App.vue 中使用 keep-alive 包裹这个组件:

<template>
  <div>
    <keep-alive>
      <MyComponent />
    </keep-alive>
    <button @click="toggleComponent">Toggle Component</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MyComponent from './components/MyComponent.vue';

export default {
  components: {
    MyComponent
  },
  data() {
    return {
      showComponent: true
    };
  },
  methods: {
    toggleComponent() {
      this.showComponent = !this.showComponent;
    }
  }
};
</script>

你会发现,只有在第一次挂载和移除组件时,mountedunmounted 才会执行。而每次切换组件的显示与隐藏时,activateddeactivated 会交替执行。

六、源码解读:关键片段

下面我们深入源码,看看 keep-alive 的核心逻辑是如何实现的。

首先是 render 函数:

const KeepAliveImpl = {
  name: 'KeepAlive',
  // ... 其他选项

  setup(props: KeepAliveProps, { slots }: SetupContext) {
    const instance = getCurrentInstance()!;
    // 组件实例

    // ... 获取缓存相关的数据结构:cache, keys, pruneCacheEntry

    const cacheSubtree = () => {
      // ... 缓存 VNode 的逻辑
    }

    onDeactivated(() => {
      cacheSubtree() // 组件失活时,缓存 VNode
    })

    onUnmounted(() => {
      // ... 组件卸载时,清空缓存
    })

    return () => {
      if (!slots.default) {
        return null
      }

      const children = slots.default()
      const vnode = children[0]
      // 获取第一个子 VNode

      if (children.length > 1 || !isObject(vnode)) {
        return children
      }
      // 如果有多个子节点或者不是 VNode,直接渲染

      const comp = vnode.type as Component
      // 获取组件类型

      const name = getName(comp)
      // 获取组件名称

      if (name && !include(props, name) || exclude(props, name)) {
        return vnode
      }
      // 如果组件不在 include 列表中或者在 exclude 列表中,直接渲染

      const { cache, keys } = instance
      const key =
        vnode.key == null
          ? comp
          : vnode.key
      // 生成缓存 Key

      const cachedVNode = cache.get(key)
      // 尝试从缓存中获取 VNode

      if (vnode.el) {
        // this vnode was re-used in the patch and kept alive.
        // make sure its mounted hook is invoked.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COMPONENT_KEPT_ALIVE
      } else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COMPONENT_KEPT_ALIVE
      }
      // 设置 ShapeFlags,用于优化渲染

      if (cachedVNode) {
        // hit
        vnode.component!.ctx!.$keepAlive = true
        // make this key freshest
        keys.delete(key)
        keys.add(key)
        // 更新 keys 中的顺序

        // copy over mounted state
        vnode.el = cachedVNode.el
        vnode.component = cachedVNode.component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COMPONENT_KEPT_ALIVE
      } else {
        // not a hit
        cache.set(key, vnode)
        keys.add(key)
        // 缓存 VNode

        if (max && keys.size > parseInt(max as string, 10)) {
          pruneCacheEntry(cache.get(keys.value)!)
          cache.delete(keys.value)
          keys.delete(keys.value)
        }
        // 如果缓存数量超过 max,移除最久未使用的组件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COMPONENT_KEPT_ALIVE
      return vnode
    }
  }
}

这段代码的核心逻辑是:

  1. 获取 keep-alive 包裹的第一个子 VNode。
  2. 根据 includeexclude 属性判断是否需要缓存该 VNode。
  3. 如果需要缓存,则从 cache 中查找该 VNode。
  4. 如果找到,则更新 keys 中的顺序,并复制缓存的 VNode 的相关属性。
  5. 如果没有找到,则将 VNode 缓存到 cache 中,并添加到 keys 中。
  6. 如果缓存数量超过 max,则移除最久未使用的组件。
  7. 最后,返回 VNode。

七、总结

keep-alive 通过 cache Mapkeys Set 实现了高效的组件缓存策略,它不仅可以提高应用的性能,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组件渲染。理解 keep-alive 的工作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 Vue 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希望今天的讲解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次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