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各位观众老爷,晚上好! 今天咱们聊点硬核的,扒一扒 Vue 3 源码里 ref
这个小妖精的类型转换机制,重点说说它遇到 reactive
对象时,是怎么耍脾气的,以及 toRaw
这个老实人是怎么收拾它的。准备好了吗?发车啦!
一、ref
:Vue 3 世界里的“引用”
首先,得搞清楚 ref
是个啥。简单来说,ref
是 Vue 3 提供的一种创建响应式数据的方式。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引用”,指向一个值,当这个值发生变化时,Vue 3 会自动更新视图。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count = ref(0);
console.log(count.value); // 输出 0
count.value++;
console.log(count.value); // 输出 1 (视图也会更新)
上面的代码里,count
就是一个 ref
对象,它指向的值是 0
。 注意访问和修改ref的值需要通过 .value
。
二、ref
的类型转换:一个百变星君
ref
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类型转换能力。它可以接受各种类型的值,包括原始类型(数字、字符串、布尔值等)、对象、数组,甚至另一个 reactive
对象。
当 ref
接收到不同类型的值时,它会进行不同的处理:
| 原始类型 (number, string, boolean, null, undefined, symbol) | 直接包装成一个包含 .value
属性的对象,对 .value
的读写会触发依赖追踪和更新。 |
| 简单对象 (Plain Object) | 使用 reactive
将其转换为一个响应式对象,然后包装成 ref
。 |
| 数组 | 使用 reactive
将其转换为一个响应式数组,然后包装成 ref
。 |
| 已经是一个 ref
对象 | 直接返回,不做任何处理。 |
| reactive
对象 | 重点来了!会用 toRaw
剥掉 reactive
的响应式外衣,然后包装成 ref
。 |
三、ref
遇到 reactive
:一场“剥皮”大戏
好戏开场了!当 ref
接收到一个 reactive
对象时,它不会直接把这个 reactive
对象包装起来,而是会先用 toRaw
把它的响应式特性剥掉,然后再包装。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 Vue 3 的响应式系统设计了。如果直接把 reactive
对象放进 ref
里,会出现以下问题:
-
双重代理:
reactive
对象本身已经是一个代理对象了,再把它放进ref
里,就相当于套了两层代理。这会增加内存开销和性能损耗。 -
响应式混乱:
reactive
对象会追踪自身的依赖,ref
对象也会追踪自身的依赖。如果直接把reactive
对象放进去,会导致依赖追踪混乱,难以控制更新。
所以,Vue 3 选择了更聪明的方式:用 toRaw
把 reactive
对象的响应式特性剥掉,得到一个纯粹的 JavaScript 对象,然后再把它放进 ref
里。这样,ref
只需要追踪这个纯粹对象的引用,就可以控制更新了。
举个例子:
import { ref, reactive, toRaw } from 'vue';
const reactiveObject = reactive({ name: '张三', age: 18 });
const myRef = ref(reactiveObject);
console.log(myRef.value); // 输出 { name: '张三', age: 18 } (但不是响应式的)
reactiveObject.age = 20; // 修改 reactiveObject 的 age
console.log(myRef.value.age); // 输出 18 (myRef.value 没有更新,因为它是 toRaw 后的结果)
在这个例子中,myRef.value
指向的是 reactiveObject
的一个非响应式的副本,所以修改 reactiveObject
的 age
不会影响 myRef.value
的值。
四、toRaw
:一个默默奉献的老黄牛
toRaw
的作用很简单,就是把一个 reactive
对象或 readonly
对象还原成原始的 JavaScript 对象。它会递归地遍历对象的所有属性,把所有代理对象都还原成原始对象。
import { reactive, toRaw } from 'vue';
const reactiveObject = reactive({ name: '张三', age: 18, address: { city: '北京' } });
const rawObject = toRaw(reactiveObject);
console.log(rawObject); // 输出 { name: '张三', age: 18, address: { city: '北京' } } (所有属性都是非响应式的)
reactiveObject.age = 20; // 修改 reactiveObject 的 age
console.log(rawObject.age); // 输出 18 (rawObject 没有更新)
在这个例子中,rawObject
是 reactiveObject
的一个非响应式的副本,所以修改 reactiveObject
的 age
不会影响 rawObject
的值。
五、ref
源码分析: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 ref
的类型转换机制,咱们来扒一下 Vue 3 的源码。ref
的实现位于 packages/reactivity/src/ref.ts
文件中。
import {
isObject,
hasChanged,
isArray,
def,
isFunction
} from '@vue/shared'
import {
isTracking,
trackEffects,
triggerEffects,
pauseTracking,
resetTracking
} from './effect'
import { toReactive, toRaw } from './reactive'
import { ReactiveFlags, toReadonly } from './constants'
import { Dep } from './dep'
export interface Ref<T = any> {
value: T
}
export function ref<T>(value: T): Ref<T>
export function ref<T = any>(): Ref<T | undefined>
export function ref(value?: unknown) {
return createRef(value)
}
function createRef(rawValue: unknown, shallow = false) {
if (isRef(rawValue)) {
return rawValue
}
return new RefImpl(rawValue, shallow)
}
export function isRef(r: any): r is Ref {
return !!(r && r.__v_isRef === true)
}
class RefImpl<T> {
private _value: T
private _rawValue: T
public dep?: Dep = undefined
public readonly __v_isRef = true
constructor(value: T, public readonly __v_isShallow: boolean) {
this._raw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toRaw(value) // 这里使用了 toRaw
this._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toReactive(value)
}
get value() {
trackRefValue(this)
return this._value
}
set value(newVal) {
if (hasChanged(toRaw(newVal), this._rawValue)) {
this._rawValue = newVal
this._value = this.__v_isShallow ? newVal : toReactive(newVal)
triggerRefValue(this, newVal)
}
}
}
export function trackRefValue(ref: RefImpl<any>) {
if (isTracking()) {
ref = toRaw(ref) // 追踪的是原始的 ref 对象
if (!ref.dep) {
ref.dep = createDep()
}
if (__DEV__) {
trackEffects(ref.dep, {
target: ref,
type: TrackOpTypes.GET,
key: 'value'
})
} else {
trackEffects(ref.dep)
}
}
}
export function triggerRefValue(ref: RefImpl<any>, newVal?: any) {
ref = toRaw(ref) // 触发更新的是原始的 ref 对象
if (ref.dep) {
if (__DEV__) {
triggerEffects(ref.dep, {
target: ref,
type: TriggerOpTypes.SET,
key: 'value',
newValue: newVal
})
} else {
triggerEffects(ref.dep)
}
}
}
export function createDep(effects?: ReactiveEffect[]): Dep {
const dep = new Set<ReactiveEffect>(effects) as Dep
dep.w = 0
dep.n = 0
return dep
}
export function toRefs<T extends object>(
object: T
): { [K in keyof T]: Ref<T[K]> } {
if (__DEV__ && !isProxy(object)) {
console.warn(`toRefs() expects a reactive object but received a plain one.`)
}
const ret: any = isArray(object) ? new Array(object.length) : {}
for (const key in object) {
ret[key] = toRef(object, key)
}
return ret
}
export function toRef<T extends object, K extends keyof T>(
object: T,
key: K
): Ref<T[K]> {
return new ObjectRefImpl(object, key) as any
}
class ObjectRefImpl<T extends object, K extends keyof T> {
public readonly __v_isRef = true
constructor(
private readonly _object: T,
private readonly _key: K
) {}
get value() {
return this._object[this._key]
}
set value(newVal) {
this._object[this._key] = newVal
}
}
仔细观察 RefImpl
类的构造函数:
constructor(value: T, public readonly __v_isShallow: boolean) {
this._raw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toRaw(value); // 这里使用了 toRaw
this._value = __v_isShallow ? value : toReactive(value);
}
可以看到,如果传入的 value
不是浅层的(__v_isShallow
为 false
),那么会先用 toRaw(value)
把 value
转换成原始对象,然后再赋值给 this._rawValue
。
这就是 ref
剥掉 reactive
对象响应式特性的关键所在。
六、为什么要用 toRaw
?更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上面提到的避免双重代理和响应式混乱之外,使用 toRaw
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
控制响应式粒度: Vue 3 的响应式系统是基于 Proxy 的,Proxy 的性能开销相对较大。使用
toRaw
可以让我们更精细地控制哪些数据需要响应式,哪些数据不需要。 -
避免不必要的更新: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读取
reactive
对象的值,而不需要监听它的变化。使用toRaw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更新,提高性能。 -
与其他库的兼容性: 有些第三方库可能不兼容 Vue 3 的响应式对象。使用
toRaw
可以把reactive
对象转换成原始对象,方便与其他库集成。
七、总结:ref
的类型转换,一门精妙的艺术
ref
的类型转换机制是 Vue 3 响应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 toRaw
,Vue 3 能够有效地避免双重代理、响应式混乱等问题,并提供更精细的响应式控制。
总而言之,ref
遇到 reactive
对象,先用 toRaw
剥皮,然后再包装,这是一种巧妙的设计,体现了 Vue 3 团队对性能和灵活性的极致追求。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观众老爷有所收获!下次咱们再聊聊 Vue 3 的其他有趣特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