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Vue 3 源码中 `createApp` 函数的内部逻辑,它是如何初始化应用上下文并与渲染器连接的?

各位靓仔靓女,晚上好!今天咱们来聊聊 Vue 3 的“启动按钮”—— createApp 函数。 别看它名字简单,内部可是乾坤满满。 它就像一个总指挥,负责初始化应用上下文,然后把这个上下文交给渲染器,最终才能把咱们写的 Vue 组件变成屏幕上能看到的界面。

今天我将以讲座的模式,深入剖析 createApp 的源码逻辑,保证你听完之后,也能像我一样,对 Vue 3 的启动流程了如指掌。 准备好了吗? Let’s go!

一、createApp 函数: 门面担当与内部构造

首先,我们来看看 createApp 函数的定义。 在 Vue 3 源码中,它通常位于 packages/vue/src/createApp.ts 文件中。 简化后的代码结构如下:

import { createComponentApp } from './apiCreateComponent'
import { createHydrationFunctions } from './hydration'

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args: any[]): any {
  const app = createComponentApp(...args)

  if (__FEATURE_SUSPENSE__) {
    injectHydrationFunctions(app)
  }

  return app
}

可以看到,createApp 实际上只是一个门面函数,它内部调用了 createComponentApp 函数来创建应用实例,然后根据特性标志(__FEATURE_SUSPENSE__)注入水合相关的功能(如果开启了服务端渲染)。

所以,真正的核心逻辑都在 createComponentApp 函数里面。 让我们深入到 createComponentApp 一探究竟。

二、createComponentApp: 应用上下文的创建者

createComponentApp 函数负责创建应用上下文 (app context) ,并返回一个包含各种 API 的应用实例。 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import {
  createAppAPI,
  CreateAppFunction,
  AppContext
} from './apiCreateApp'
import {
  Component,
  ComponentOptions
} from './component'
import {
  VNode,
  createVNode,
  render
} from './renderer'
import {
  isString,
  isFunction,
  isObject
} from '@vue/shared'
import {
  EMPTY_OBJ
} from '@vue/shared'

export function createComponentApp(...args: any[]): any {
  let rootComponent: Component
  let rootProps: any = EMPTY_OBJ

  if (args.length === 1) {
    rootComponent = args[0]
  } else {
    rootComponent = args[0]
    rootProps = args[1]
  }

  if (rootComponent && !isObject(rootComponent)) {
    rootComponent = { template: rootComponent } as Component
  }

  const context: AppContext = createAppContext()

  const app = createAppAPI(render, context)

  const { mount } = app

  app.mount = (containerOrSelector: Element | string): any => {
    const container = normalizeContainer(containerOrSelector)
    if (!container) return;

    const vnode: VNode = createVNode(rootComponent, rootProps)

    vnode.appContext = context

    render(vnode, container)
  }

  return app
}

function createAppContext(): AppContext {
    return {
        config: {
            isNativeTag: () => false,
            performance: false,
            globalProperties: {},
            errorHandler: undefined,
            warnHandler: undefined,
            compilerOptions: Object.create(null)
        },
        mixins: [],
        components: {},
        directives: {},
        provides: Object.create(null),
        optionsCache: new WeakMap(),
        propsCache: new WeakMap(),
        emitsCache: new WeakMap(),
        renderCache: new WeakMap(),
        emitted: new Set()
    }
}

function normalizeContainer(element: string | Element): Element | null {
    if (isString(element)) {
        const selector = element
        const el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lector)
        if (!el) {
            __DEV__ && warn(`Failed to mount app: mount target selector "${selector}" returned null.`)
            return null
        }
        return el
    }
    return element
}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分析这个函数:

  1. 参数处理:

    • createComponentApp 接收不定数量的参数 (...args),通常是根组件 (rootComponent) 和可选的根组件 props (rootProps)。
    • 根据参数的数量,将参数分别赋值给 rootComponentrootProps
    • 如果 rootComponent 不是一个对象,则将其转换为一个包含 template 属性的组件对象。 这样做是为了兼容字符串模板的情况。
  2. 创建应用上下文:

    • 调用 createAppContext() 函数创建一个应用上下文对象 context
    • createAppContext 返回一个包含以下属性的对象:
      • config: 应用配置项,例如 isNativeTag (判断是否是原生 HTML 标签), globalProperties (全局属性), errorHandler (错误处理函数) 等。
      • mixins: 全局混入。
      • components: 全局注册的组件。
      • directives: 全局注册的指令。
      • provides: 用于 provide/inject 的数据。
      • optionsCache: 组件选项缓存。
      • propsCache: props 选项缓存。
      • emitsCache: emits 选项缓存。
      • renderCache: 渲染函数缓存。
      • emitted: 记录已触发的事件。

    这个 context 对象至关重要,它包含了应用运行时的所有全局状态。 所有的组件都共享这个上下文,从而可以访问全局配置、组件、指令等。

  3. 创建 App 实例:

    • 调用 createAppAPI(render, context) 函数创建一个 App 实例。
    • createAppAPI 接收渲染函数 render 和应用上下文 context 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包含各种 API 的对象,例如 component (注册组件), directive (注册指令), mount (挂载应用) 等。
    • render 函数是 Vue 3 的渲染器提供的,负责将虚拟 DOM 渲染成真实 DOM。
  4. 重写 mount 方法:

    • 获取 App 实例上的 mount 方法。
    • 重写 mount 方法,以便在挂载应用时,将根组件渲染到指定的容器中。
    • 重写后的 mount 方法接收一个容器或选择器 (containerOrSelector) 作为参数。
    • 调用 normalizeContainer 函数将容器或选择器转换为 DOM 元素。
    • 创建一个根组件的 VNode (虚拟节点)。
    • 将应用上下文 context 赋值给根组件的 VNode 的 appContext 属性。 这样,根组件及其所有子组件都可以访问应用上下文。
    • 调用 render(vnode, container) 函数将根组件的 VNode 渲染到容器中。
  5. 返回 App 实例:

    • 返回创建好的 App 实例。

三、createAppAPI: App 实例的 API 工厂

createAppAPI 函数负责创建 App 实例,并为其添加各种 API,例如 component, directive, mount 等。 简化后的代码如下:

import {
  createVNode,
  render,
  RendererNode,
  RendererElement
} from './renderer'
import {
  Component,
  ComponentOptions
} from './component'
import {
  AppContext
} from './apiCreateApp'
import {
  isFunction,
  isString
} from '@vue/shared'

export interface App<HostElement = any> {
  component(name: string, component: Component): this
  directive(name: string, directive: any): this
  mount(rootContainer: HostElement | string): any
  provide<T>(key: InjectionKey<T> | string | number, value: T): this
  unmount(): void
  config: any
  version: string
}

type CreateAppFunction<HostElement> = (
  rootComponent: Component,
  rootProps?: Record<string, any>
) => App<HostElement>

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API<HostElement>(
  render: (vnode: any, container: HostElement) => void,
  context: AppContext
): CreateAppFunction<HostElement> {
  return function createApp(...args) {

    const app: App = {
      version: '3.3.4', // 假设的版本号
      config: context.config,
      component(name: string, component: Component): any {
        if (!component) {
          return context.components[name]
        }
        context.components[name] = component
        return app
      },
      directive(name: string, directive: any): any {
        if (!directive) {
          return context.directives[name]
        }
        context.directives[name] = directive
        return app
      },
      mount(rootContainer: HostElement | string): any {
        // 省略 mount 方法的实现,因为它已经在 createComponentApp 中被重写
      },
      provide(key: any, value: any): any {
        if (__DEV__ && key in context.provides) {
          warn(
            `App already provides a value for key "${String(key)}". ` +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a unique key for each provide.`
          )
        }

        context.provides[key as string | number] = value

        return app
      },
      unmount(): void {
          // TODO: implement unmount
      }
    }

    return app
  }
}

这个函数返回一个 createApp 函数,该函数接收根组件和根组件 props 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 App 实例。 App 实例上包含了以下 API:

  • component(name, component): 注册或获取全局组件。
  • directive(name, directive): 注册或获取全局指令。
  • mount(rootContainer): 将应用挂载到指定的容器中。
  • provide(key, value): 提供一个可以在组件树中注入的值。
  • unmount(): 卸载应用。
  • config: 应用配置对象。
  • version: Vue 的版本号。

四、mount 方法: 应用的启动器

mount 方法是 App 实例上最重要的 API 之一。 它负责将根组件渲染到指定的容器中,从而启动整个应用。

createComponentApp 函数中,我们重写了 App 实例上的 mount 方法。 让我们再次看一下重写后的 mount 方法的实现:

app.mount = (containerOrSelector: Element | string): any => {
    const container = normalizeContainer(containerOrSelector)
    if (!container) return;

    const vnode: VNode = createVNode(rootComponent, rootProps)

    vnode.appContext = context

    render(vnode, container)
  }

这个 mount 方法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 获取容器:

    • 调用 normalizeContainer 函数将容器或选择器转换为 DOM 元素。
    • 如果容器不存在,则返回 null
  2. 创建 VNode:

    • 调用 createVNode(rootComponent, rootProps) 函数创建一个根组件的 VNode。
    • createVNode 函数是 Vue 3 的虚拟 DOM 创建函数,负责将组件选项转换为 VNode 对象。
  3. 设置应用上下文:

    • 将应用上下文 context 赋值给根组件的 VNode 的 appContext 属性。 这样,根组件及其所有子组件都可以访问应用上下文。
  4. 渲染 VNode:

    • 调用 render(vnode, container) 函数将根组件的 VNode 渲染到容器中。
    • render 函数是 Vue 3 的渲染器提供的,负责将虚拟 DOM 渲染成真实 DOM。 它会遍历 VNode 树,创建对应的 DOM 元素,并将它们插入到容器中。

五、总结: createApp 的核心流程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createApp 函数的核心流程:

步骤 函数 描述
1 createApp 门面函数,调用 createComponentApp 创建应用实例。
2 createComponentApp 创建应用上下文 context,并调用 createAppAPI 创建 App 实例。
3 createAppContext 创建应用上下文对象,包含应用配置、全局组件、指令等。
4 createAppAPI 创建 App 实例,并为其添加各种 API,例如 component, directive, mount 等。
5 mount 将根组件渲染到指定的容器中,启动整个应用。

六、render 函数: 渲染的引擎

render 函数是 Vue 3 渲染器的核心函数,它负责将虚拟 DOM 渲染成真实 DOM。 createApp 函数最终会调用 render 函数来将根组件渲染到容器中。

render 函数的实现比较复杂,涉及到虚拟 DOM 的 diff 算法、DOM 操作优化等。 这里我们不深入分析 render 函数的实现细节,只简单介绍一下它的主要流程:

  1. Diff 算法:

    • render 函数首先会比较新旧 VNode 树的差异,找出需要更新的节点。
    • Vue 3 使用了一种优化的 diff 算法,可以高效地找出需要更新的节点。
  2. DOM 操作:

    • 对于需要更新的节点,render 函数会执行相应的 DOM 操作,例如创建新的 DOM 元素、更新现有的 DOM 元素、删除不需要的 DOM 元素等。
    • Vue 3 使用了一些优化技术,例如批量更新 DOM、避免不必要的 DOM 操作等,从而提高渲染性能。
  3. 组件更新:

    • 如果 VNode 对应的是一个组件,render 函数会触发组件的更新流程。
    • 组件的更新流程包括执行组件的生命周期钩子函数、重新渲染组件的模板等。

七、实例演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 createApp 函数的用法,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Vue 3 App</title>
</head>
<body>
  <div id="app"></div>

  <script src="https://unpkg.com/vue@3/dist/vue.global.js"></script>
  <script>
    const { createApp, ref } = Vue

    const MyComponent = {
      template: '<div>Hello, {{ message }}!</div>',
      setup() {
        const message = ref('Vue 3')
        return { message }
      }
    }

    const app = createApp(MyComponent)

    app.mount('#app')
  </script>
</body>
</html>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引入了 Vue 3 的 CDN 链接。 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MyComponent 的组件,它包含一个 message 属性和一个简单的模板。

接下来,我们调用 createApp(MyComponent) 函数创建一个 App 实例,并将 MyComponent 作为根组件。 最后,我们调用 app.mount('#app') 函数将应用挂载到 id 为 app 的 DOM 元素中。

运行这个例子,你会在页面上看到 "Hello, Vue 3!" 的字样。

八、总结

恭喜你,已经成功完成了今天的 Vue 3 createApp 函数源码之旅! 我们深入剖析了 createApp 函数的内部逻辑,了解了它是如何初始化应用上下文并与渲染器连接的。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你对 Vue 3 的启动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记住,源码是最好的老师。 没事多看看 Vue 3 的源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聊 Vue 3 的其他有趣的特性。 拜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