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 Vue 3 源码里 Proxy 的那些事儿,特别是它在 get
操作中如何像个“瑞士军刀”一样,既干了依赖收集的活儿,又顺手把 ref
给解包了。
首先,咱们先得明白,Vue 3 为什么非得用 Proxy
这玩意儿?答案很简单:更强大,更灵活,性能更好! 相比 Vue 2 用的 Object.defineProperty
,Proxy
可以拦截的操作更多,比如可以拦截 in
操作,delete
操作,甚至 ownKeys
操作。这让 Vue 3 在响应式系统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1. Proxy 的基本结构
Proxy
的基本用法相信大家都了解,就是创建一个对象的代理,并指定一个 handler 对象,这个 handler 对象里定义了各种拦截操作,比如 get
,set
,has
等等。
const target = { name: '张三', age: 20 };
const handler = {
get(target, property, receiver) {
console.log(`Getting ${propert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property, receiver);
},
set(target, property,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Setting ${property} to ${value}!`);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property, value, receiver);
}
};
const proxy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console.log(proxy.name); // 输出: Getting name! 张三
proxy.age = 25; // 输出: Setting age to 25!
console.log(target.age); // 输出: 25
这段代码很简单,就是创建了一个 target
对象的 proxy
,并且在 get
和 set
操作时打印一些信息。Reflect.get
和 Reflect.set
则是 ES6 提供的 API,它们可以更安全地进行属性访问和设置,避免一些奇怪的 this
指向问题。
2. Vue 3 的响应式系统核心:reactive
和 ref
在 Vue 3 里,响应式系统有两个核心 API:reactive
和 ref
。
reactive
: 用于将一个普通对象变成响应式对象。任何对响应式对象的属性的访问和修改都会被追踪,并在数据变化时触发视图更新。ref
: 用于创建一个包含响应式值的对象。通常用于包装基本类型的值,例如数字、字符串、布尔值等,或者当我们需要更细粒度的控制响应式数据时使用。ref
对象有一个.value
属性,用于访问和修改内部的值。
import { reactive, ref, effect } from 'vue';
// reactive
const state = reactive({
count: 0
});
effect(() => {
console.log(`count is: ${state.count}`);
});
state.count++; // 输出: count is: 1
// ref
const message = ref('Hello Vue 3!');
effect(() => {
console.log(`message is: ${message.value}`);
});
message.value = 'Goodbye Vue 3!'; // 输出: message is: Goodbye Vue 3!
这段代码演示了 reactive
和 ref
的基本用法。effect
函数用于创建一个副作用,当依赖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副作用函数会被重新执行。
3. 依赖收集:track
函数的功劳
Vue 3 使用 track
函数来进行依赖收集。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在 effect
函数里访问响应式数据时,track
函数会把当前的 effect
函数(也就是副作用函数)添加到该响应式数据的依赖列表中。这样,当数据发生变化时,Vue 就能知道哪些 effect
函数需要重新执行。
// 简化的 track 函数
let activeEffect = null; // 当前激活的 effect 函数
function track(target, type, key) {
if (activeEffect) {
// 创建一个依赖关系表,用于存储 target, key 和对应的 effects
cons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 new Map();
targetMap.set(target, depsMap);
const dep = depsMap.get(key) || new Set();
depsMap.set(key, dep);
dep.add(activeEffect); // 将当前 effect 添加到依赖列表中
}
}
function trigger(target, type, key) {
cons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if (!depsMap) {
return; // 没有依赖
}
const dep = depsMap.get(key);
if (dep) {
dep.forEach(effect => effect()); // 触发所有依赖的 effect 函数
}
}
const targetMap = new WeakMap(); // 用于存储 target 和 depsMap 的关系
function effect(fn) {
activeEffect = fn;
fn(); // 立即执行一次,进行依赖收集
activeEffect = null;
}
const data = reactive({ count: 0 });
effect(() => {
console.log(`count is: ${data.count}`);
});
data.count++; // 触发 trigger 函数,重新执行 effect 函数
这段代码模拟了一个简化的 track
和 trigger
函数。activeEffect
变量用于存储当前激活的 effect
函数。当我们在 effect
函数里访问 data.count
时,track
函数会被调用,并将当前的 effect
函数添加到 data.count
的依赖列表中。当 data.count
的值发生变化时,trigger
函数会被调用,并重新执行所有依赖的 effect
函数。
4. ref
的自动解包(unwrap
):让使用更方便
ref
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自动解包。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模板中使用 ref
对象时,Vue 会自动把 .value
属性的值取出来,让我们不用手动写 .value
。这让模板代码更简洁,更易读。
例如:
<template>
<div>
<p>Count: {{ count }}</p> <!-- 不需要写 count.value -->
<button @click="increment">Increment</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count = ref(0)
function increment() {
count.value++
}
</script>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在模板中直接使用 count
,而不需要写 count.value
。Vue 会自动帮我们解包。
5. Proxy
在 get
操作中的实现:既依赖收集,又自动解包
现在,我们来重点看看 Vue 3 源码里,Proxy
在 get
操作中是如何实现依赖收集和自动解包的。
import { isObject, hasOwn, isSymbol } from '@vue/shared'
import { track, trigger } from './effect'
import { ReactiveFlags, reactive, isReadonly, toRaw } from './reactive'
import { isRef, unref } from './ref'
const 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
const readonly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true)
const shallowReadonly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true, true)
function createGetter(isReadonly = false, 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if (key === 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ReactiveFlags.IS_READONLY) {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ReactiveFlags.RAW &&
receiver === reactiveMap.get(target) ||
receiver === readonlyMap.get(target) ||
receiver === shallowReadonlyMap.get(target)
) {
return target
}
const targetIsArray = Array.isArray(target)
if (targetIsArray && hasOwn(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
return Reflect.get(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receiver)
}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if (isSymbol(key) ? builtInSymbols.has(key) : isNonTrackableKeys(key)) {
return res
}
if (!isReadonly) {
track(target, "get" /* GET */, key)
}
if (shallow) {
return res
}
if (isRef(res)) {
// ref unwrapping - does not apply for Array + integer key.
return targetIsArray && Number.isInteger(key) ? res : res.value
}
if (isObject(res)) {
// Convert returned value into a reactive value.
return isReadonly ? readonly(res) : reactive(res)
}
return res
}
}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代码:
-
首先,它定义了一个
createGetter
函数,用于创建get
拦截器。 这个函数接收两个参数:isReadonly
和shallow
。isReadonly
表示是否是只读的,shallow
表示是否是浅层的。 -
在
get
拦截器内部,首先会检查一些特殊的key
。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 用于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响应式对象。ReactiveFlags.IS_READONLY
: 用于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只读对象。ReactiveFlags.RAW
: 用于获取原始对象(也就是没有被Proxy
代理的对象)。
-
如果目标对象是数组,并且访问的是数组的一些特殊方法(比如
push
,pop
等),则会从arrayInstrumentations
对象中获取对应的方法。 这是为了优化数组的操作。 -
然后,使用
Reflect.get
获取属性的值。 -
如果访问的是 Symbol 类型的属性,或者是一些不需要追踪的属性,则直接返回属性值。
-
如果不是只读的,则调用
track
函数进行依赖收集。 这是关键的一步,它把当前的effect
函数添加到该属性的依赖列表中。 -
如果是浅层的,则直接返回属性值。
-
如果属性值是一个
ref
对象,则进行自动解包。 这里会判断目标对象是否是数组,并且访问的key
是否是整数。如果是数组,并且访问的是整数类型的key
,则不进行解包。这是为了避免在数组中使用ref
时出现意外的行为。 -
如果属性值是一个对象,则递归地将该对象转换成响应式对象或只读对象。
-
最后,返回属性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Proxy
的 get
拦截器承担了两个重要的任务:
- 依赖收集: 通过
track
函数,将当前的effect
函数添加到依赖列表中。 - 自动解包: 如果属性值是一个
ref
对象,则自动解包,返回.value
属性的值。
6. 为什么数组的整数索引不解包 ref?
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值得单独拿出来讨论。 如果我们在数组中使用 ref
,并且访问的是整数索引,那么 Vue 不会自动解包 ref
。 这是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问题。
例如:
import { ref, reactive, effect } from 'vue';
const arr = reactive([ref(1), ref(2), ref(3)]);
effect(() => {
console.log(arr[0]); // 输出: RefImpl { _rawValue: 1, _shallow: false, dep: undefined, __v_isRef: true, value: 1 }
});
arr[0].value = 10; // 输出: RefImpl { _rawValue: 10, _shallow: false, dep: Set(1), __v_isRef: true, value: 10 }
const obj = reactive({ a: ref(1) });
effect(() => {
console.log(obj.a); // 输出: 1
});
obj.a.value = 2; // 输出: 2
可以看到,当我们访问 arr[0]
时,输出的是 ref
对象本身,而不是 ref
对象的值。 而当我们访问 obj.a
时,输出的是 ref
对象的值。
这是因为,如果 Vue 自动解包数组的整数索引,那么我们可能无法直接修改 ref
对象的值。 例如,如果我们想把 arr[0]
替换成一个新的 ref
对象,就无法直接赋值了。 我们需要先获取 arr[0]
的 ref
对象,然后修改它的 value
属性。
此外,数组的整数索引也可能被用于其他目的,例如访问数组的长度,或者进行一些特殊的数组操作。 如果 Vue 自动解包数组的整数索引,可能会导致一些意外的行为。
因此,Vue 选择不自动解包数组的整数索引,而是让开发者手动解包 ref
对象的值。 这样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控制权。
7. 总结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 Vue 3 源码中 Proxy
在 get
操作中的实现。 我们了解到,Proxy
的 get
拦截器承担了两个重要的任务:依赖收集和自动解包。 依赖收集是通过 track
函数实现的,它把当前的 effect
函数添加到依赖列表中。 自动解包是通过判断属性值是否是 ref
对象,如果是,则返回 .value
属性的值来实现的。 同时,我们也讨论了为什么 Vue 不会自动解包数组的整数索引。
希望今天的讲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Vue 3 的响应式系统,并在实际开发中更加得心应手!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