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 Vue 3 源码中 `createVNode` 函数的参数和核心逻辑,以及它如何从模板编译结果生成 VNode。

各位观众老爷,晚上好!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 Vue 3 源码里的“造物主”—— createVNode 函数。这玩意儿是 Vue 整个虚拟 DOM 的核心,可以说没有它,啥 UI 渲染都是白搭。

咱们的目标是:

  1. 搞清楚 createVNode 接收哪些参数,每个参数都干啥的。
  2. 研究 createVNode 内部的核心逻辑,看看它是怎么“凭空捏造”出一个 VNode 的。
  3. 了解模板编译后,createVNode 是如何被调用的,以及它是如何利用编译结果生成 VNode 的。

准备好了吗?发车!

一、createVNode:参数大揭秘

createVNode 函数的参数乍一看有点多,但别慌,咱们一个一个来。它的完整签名如下:

function createVNode(
  type: VNodeTypes |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Component | ComponentOptions,
  props?: Data | null,
  children?: VNodeNormalizedChildren | null,
  patchFlag?: number,
  dynamicProps?: string[] | null,
  shapeFlag?: number,
  isBlockNode?: boolean,
  needFullChildrenNormalization?: boolean
): VNode

来,上表格:

参数名 类型 作用
type VNodeTypes |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Component | ComponentOptions VNode 的类型,可以是 HTML 标签名(’div’, ‘span’),组件对象,函数式组件,或者一些特殊的 VNode 类型(Fragment, Text, Comment, Static)。
props Data | null 传递给组件的 props 或者 HTML 元素的 attributes。
children VNodeNormalizedChildren | null VNode 的子节点。可以是字符串,VNode 数组,或者一个函数(用于 slots)。
patchFlag number 优化用的标识,告诉 Vue 在 diff 算法中哪些地方需要重点关注。不同的 patchFlag 代表不同的变化类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 DOM 操作。
dynamicProps string[] | null 只有在使用了 patchFlag 的情况下才有效。它是一个字符串数组,包含了动态绑定的 props 的 key。用于更精确地 diff props。
shapeFlag number 一个二进制的标志位,用于描述 VNode 的形状。例如,它是否是一个组件,是否有子节点,子节点是文本还是数组等等。
isBlockNode boolean 标记当前 VNode 是否是 block 的根节点。block 是 Vue 3 中用于静态提升和缓存的一种优化机制。
needFullChildrenNormalization boolean 标记是否需要对子节点进行完全的标准化处理。通常在处理 slots 的时候会用到。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稍微清晰了一点?别急,咱们再来举几个例子:

  • 创建一个简单的 div 元素:
createVNode('div', { id: 'my-div' }, 'Hello, world!')

这里 type'div'props{ id: 'my-div' }children'Hello, world!'

  • 创建一个组件:
import MyComponent from './MyComponent.vue'

createVNode(MyComponent, { name: 'Alice' })

这里 typeMyComponentprops{ name: 'Alice' }children 默认为 null(除非组件有默认 slot)。

  • 创建一个带插槽的组件:
import MyComponent from './MyComponent.vue'

createVNode(MyComponent, { name: 'Alice' }, {
  default: () => createVNode('span', null, 'Default Slot Content'),
  header: () => createVNode('h1', null, 'Header Slot Content')
})

这里 children 是一个对象,包含了具名插槽的渲染函数。

二、createVNode:核心逻辑剖析

createVNode 内部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组装 VNode 对象,并设置一些标志位。咱们简化一下,看看核心部分:

function createVNode(type, props = null, children = null, patchFlag = 0, dynamicProps = null, shapeFlag = 0, isBlockNode = false, needFullChildrenNormalization = false) {
  // 1. 处理 props
  if (props) {
    // ... 省略 props 的标准化处理,例如处理 class 和 style
  }

  // 2. 确定 shapeFlag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shapeFlag |= 1 /* ELEMENT */;
  } else if (isObject(type)) {
    shapeFlag |= 4 /* STATEFUL_COMPONENT */; // 这里简化了组件类型的判断
  }

  // 3. 处理 children
  if (children) {
    if (typeof children === 'string' || typeof children === 'number') {
      shapeFlag |= 8 /* TEXT_CHILDREN */;
    } else if (isArray(children)) {
      shapeFlag |= 16 /* ARRAY_CHILDREN */;
    } else if (isObject(children)) {
      shapeFlag |= 32 /* SLOTS_CHILDREN */;
    }
  }

  // 4. 创建 VNode 对象
  const vnode = {
    __v_isVNode: true,
    type,
    props,
    children,
    shapeFlag,
    patchFlag,
    dynamicProps,
    appContext: null, // will be injected during render
    dirs: null,
    transition: null,
    el: null, // 对应的真实 DOM 元素
    anchor: null, // Fragment 的 anchor
    component: null, // 组件实例
    suspense: null,
    ssContent: null,
    ssFallback: null,
    scopeId: null,
    keepAliveContext: null
  };

  return vnode;
}

咱们来解读一下:

  1. 处理 props 这里会对 props 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将 classstyle 转换为统一的格式。这部分代码比较繁琐,咱们先忽略。
  2. 确定 shapeFlag shapeFlag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位,它决定了 VNode 的形状。根据 typechildren 的类型,shapeFlag 会被设置为不同的值。
    • ELEMENT:表示这是一个 HTML 元素。
    • STATEFUL_COMPONENT:表示这是一个有状态组件。
    • TEXT_CHILDREN:表示子节点是文本。
    • ARRAY_CHILDREN:表示子节点是数组。
    • SLOTS_CHILDREN:表示子节点是插槽。
  3. 处理 children 根据 children 的类型,设置对应的 shapeFlag
  4. 创建 VNode 对象: 最后,创建一个 VNode 对象,并将所有的参数都设置到 VNode 对象上。

重点:shapeFlag 的作用

shapeFlag 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告诉 Vue 这个 VNode 是什么类型的,以及它有哪些特点。在后续的 diff 算法中,Vue 会根据 shapeFlag 来选择不同的优化策略。例如,如果 shapeFlag 包含了 TEXT_CHILDREN,那么 Vue 就会知道这个 VNode 的子节点是文本,可以直接进行文本更新,而不需要进行更复杂的 diff 操作。

三、模板编译与 createVNode 的关系

Vue 的模板会被编译成渲染函数(render function)。渲染函数的作用就是生成 VNode 树。在渲染函数中,createVNode 会被频繁调用,用于创建各种各样的 VNode。

咱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template>
  <div id="app">
    <h1>{{ message }}</h1>
    <button @click="increment">Count: {{ count }}</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message = 'Hello, Vue!'
    const count = ref(0)
    const increment = () => {
      count.value++
    }

    return {
      message,
      count,
      increment
    }
  }
}
</script>

这段代码会被编译成如下的渲染函数(简化版):

import { createVNode, toDisplayString, 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 } from 'vue'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div", { id: "app" }, [
    createVNode("h1", null, toDisplayString(_ctx.message), 1 /* TEXT */),
    createVNode("button", { onClick: _ctx.increment }, "Count: " + toDisplayString(_ctx.count), 9 /* TEXT, PROPS */)
  ]))
}

咱们来解读一下:

  • openBlockcreateElementBlock 是 Vue 编译器插入的辅助函数,用于创建 block 节点,进行静态提升和缓存。咱们先忽略它们。
  • createVNode("div", { id: "app" }, ...):创建根节点 div
  • createVNode("h1", null, toDisplayString(_ctx.message), 1 /* TEXT */):创建 h1 元素,并将 message 插值到文本节点中。patchFlag1 /* TEXT */,表示这是一个文本节点,只需要更新文本内容。
  • createVNode("button", { onClick: _ctx.increment }, "Count: " + toDisplayString(_ctx.count), 9 /* TEXT, PROPS */):创建 button 元素,并绑定 click 事件和插值 count 到文本节点中。patchFlag9 /* TEXT, PROPS */,表示既有文本更新,又有 props 更新。

可以看到,模板编译的结果就是一系列 createVNode 函数的调用。这些调用会按照模板的结构,生成一棵 VNode 树。

四、深入 patchFlag:性能优化的秘密武器

patchFlag 是 Vue 3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化手段。它是一个数字,代表了 VNode 的变化类型。Vue 在 diff 算法中,会根据 patchFlag 来选择不同的更新策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 DOM 操作。

常见的 patchFlag 值如下:

含义
0 没有动态属性,完全静态的节点。
1 文本节点,只需要更新文本内容。
2 动态 class。
4 动态 style。
8 动态 props,但不包含 class 和 style。
9 TEXT | PROPS,既有文本更新,又有 props 更新。
10 CLASS | PROPS,既有 class 更新,又有 props 更新。
12 STYLE | PROPS,既有 style 更新,又有 props 更新。
16 带有 key 的子节点,用于优化列表渲染。
32 非 key 的子节点。
64 带有 ref 属性。
128 事件监听器。
256 需要进行完整 props 检查的组件。
512 动态 slots。
1024 静态节点,需要完整 diff。
-1 需要完整 diff 的节点(例如,动态组件)。

例如,如果 patchFlag1 /* TEXT */,那么 Vue 在 diff 的时候,只需要更新文本内容即可,不需要比较其他的属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性能。

五、dynamicProps:更精确的 Props Diff

dynamicProps 是一个字符串数组,包含了动态绑定的 props 的 key。它只有在使用了 patchFlag 的情况下才有效。dynamicProps 可以让 Vue 更精确地 diff props,避免不必要的更新。

例如:

<template>
  <div :id="id" :class="className" :style="style" :data-index="index"></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id = ref('my-div')
    const className = ref('container')
    const style = ref({ color: 'red' })
    const index = ref(0)

    return {
      id,
      className,
      style,
      index
    }
  }
}
</script>

这段代码会被编译成如下的渲染函数(简化版):

import { createVNode, 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 } from 'vue'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div", {
    id: _ctx.id,
    class: _ctx.className,
    style: _ctx.style,
    "data-index": _ctx.index
  }, null, 10 /* CLASS, PROPS */, ["id", "class", "style", "data-index"]))
}

可以看到,createVNode 的最后一个参数是 ["id", "class", "style", "data-index"],这就是 dynamicProps。它告诉 Vue 只有这几个 props 是动态的,需要进行 diff。

六、总结

今天咱们一起深入剖析了 Vue 3 源码中的 createVNode 函数。咱们了解了它的参数,核心逻辑,以及它与模板编译的关系。咱们还深入研究了 patchFlagdynamicProps 这两个性能优化的秘密武器。

希望今天的讲解对你有所帮助。下次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