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Vue 3 源码中 `Custom Renderer` (自定义渲染器) 的设计模式和源码入口点,它如何允许 Vue 在非浏览器环境渲染?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老码农,今晚咱们聊聊 Vue 3 源码里的一个非常酷炫的东东——Custom Renderer(自定义渲染器)。这玩意儿厉害了,它让 Vue 不仅仅能在浏览器里蹦跶,还能跑到各种奇奇怪怪的环境里玩耍,比如小程序、原生应用,甚至命令行界面。

咱们今天的议程是:

  1. 啥是渲染器?为啥要有自定义渲染器? (先打个底,明白基本概念)
  2. Vue 3 里的 Custom Renderer 设计模式: (深入剖析 Vue 3 是怎么实现的)
  3. 源码入口点:createRenderer 和相关 API: (直捣黄龙,看看关键代码)
  4. 实战演练:搞一个简单的自定义渲染器: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撸起袖子干)
  5. 自定义渲染器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总结一下,啥时候用它,啥时候别碰它)

好,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

1. 啥是渲染器?为啥要有自定义渲染器?

要理解自定义渲染器,首先得明白“渲染器”是干啥的。简单来说,渲染器就是把 Vue 的虚拟 DOM(Virtual DOM) 转换成用户界面(UI)的东西。

在浏览器里,默认的渲染器会把 Virtual DOM 变成真实的 DOM 元素,然后塞到网页里,让用户看到漂亮的界面。这个过程就像个翻译官,把 Vue 写的代码“翻译”成浏览器看得懂的语言。

那为啥要有自定义渲染器呢?因为默认的渲染器只能在浏览器里用啊!如果想让 Vue 在其他环境里显示界面,就得有个能“翻译”成那个环境语言的“翻译官”。

举个例子:

  • 小程序: 小程序不是浏览器,它有自己的一套组件和渲染机制。所以,需要一个自定义渲染器,把 Virtual DOM 转换成小程序对应的组件。
  • 原生应用 (React Native, Weex): 这些框架也有一套自己的组件和渲染机制,同样需要自定义渲染器。
  • 命令行界面 (CLI): 你没看错,Vue 也可以用来构建 CLI!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自定义渲染器,把 Virtual DOM 转换成命令行里的文本和格式。

所以,自定义渲染器的作用就是让 Vue 脱离浏览器的束缚,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发挥作用。

2. Vue 3 里的 Custom Renderer 设计模式

Vue 3 的 Custom Renderer 设计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平台无关的架构。这意味着,Vue 的核心逻辑(比如组件系统、响应式系统)和平台相关的渲染逻辑是分离的。

这种分离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替换渲染器,而不用修改 Vue 的核心代码。Vue 3 通过 createRenderer API 来创建自定义渲染器,这个 API 接受一些配置选项,用来告诉 Vue 如何在目标环境中渲染。

核心的几个概念:

  • RendererOptions 这是个接口,定义了创建渲染器时需要提供的配置选项。这些选项包括:

    • createElement:创建元素的方法。
    • patchProp:更新元素属性的方法。
    • insert:插入元素的方法。
    • remove:移除元素的方法。
    • createText:创建文本节点的方法。
    • createComment:创建注释节点的方法。
    • setText:设置文本节点内容的方法。
    • setElementText:设置元素文本内容的方法。
    • parentNode:获取父节点的方法。
    • nextSibling:获取下一个兄弟节点的方法。
    • querySelector:查询元素的方法。
    • setScopeId:设置 scope id 的方法 (用于 scoped CSS)。
    • cloneNode:克隆节点的方法。
    • insertStaticContent:插入静态内容的方法。
  • createRenderer 这个函数是创建自定义渲染器的核心 API。它接受 RendererOptions 作为参数,返回一个渲染器实例,包含 renderhydrate 等方法。

  • render 渲染器实例上的 render 方法,负责把 Virtual DOM 渲染到目标环境中。

咱们用一个表格来总结一下:

组件 描述
RendererOptions 定义了创建渲染器时需要提供的配置选项,这些选项都是平台相关的。
createRenderer 创建自定义渲染器的核心 API,接受 RendererOptions 作为参数,返回一个渲染器实例。
render 渲染器实例上的 render 方法,负责把 Virtual DOM 渲染到目标环境中。
hydrate 水合方法,用于在服务端渲染 (SSR) 的场景下,把服务端渲染的 HTML 结构“激活”成 Vue 组件。

3. 源码入口点:createRenderer 和相关 API

咱们来扒一扒源码,看看 createRenderer 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 packages/runtime-core/src/renderer.ts

import {
  createHydrationFunctions,
  HydrationRenderer,
  HydrationRenderOptions
} from './hydration'
import {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createComponentInstance,
  setupComponent
} from './component'
import {
  VNode,
  normalizeVNode,
  VNodeArrayChildren,
  createVNode,
  Fragment,
  Text,
  Comment,
  Static,
  createStaticVNode
} from './vnode'
import {
  renderComponentRoot,
  invalidateRenderer,
  shouldUpdateComponent
} from './componentRenderUtils'
import {
  EMPTY_OBJ,
  isString,
  isFunction,
  isArray,
  ShapeFlags,
  extend
} from '@vue/shared'
import { queueJob, queuePostRenderEffect } from './scheduler'
import { pauseTracking, resetTracking } from '@vue/reactivity'
import {
  SuspenseBoundary,
  queueEffectWithSuspense
} from './components/Suspense'
import { warn } from './warning'
import { flushPostFlushCbs } from './scheduler'
import { TeleportImpl } from './components/Teleport'
import { invokeDirectiveHook } from './directives'
import { ComponentPublicInstance } from './componentPublicInstance'

export interface RendererOptions<
  HostNode = any,
  HostElement = any
> {
  patchProp: (
    el: HostElement,
    key: string,
    prevValue: any,
    nextValue: any,
    prevChildren?: VNodeArrayChildren,
    nextChildren?: VNodeArrayChildren,
    isSVG?: boolean,
    prevValueIsString?: boolean,
    namespace?: string,
    hostParent?: HostNode,
    hostSibling?: HostNode
  ) => void
  insert: (el: HostNode, parent: HostNode, anchor?: HostNode | null) => void
  remove: (el: HostNode) => void
  createElement: (
    type: string,
    isSVG?: boolean,
    isCustomizedBuiltIn?: string,
    vnodeProps?: (VNode['props'] & { [key: string]: any }) | null
  ) => HostElement
  createText: (text: string) => HostNode
  createComment: (text: string) => HostNode
  setText: (node: HostNode, text: string) => void
  setElementText: (el: HostElement, text: string) => void
  parentNode: (node: HostNode) => HostNode | null
  nextSibling: (node: HostNode) => HostNode | null
  querySelector?: (selector: string) => HostElement | undefined | null
  setScopeId?: (el: HostElement, id: string) => void
  cloneNode?: (node: HostNode) => HostNode
  insertStaticContent?: (
    content: string,
    container: HostElement,
    anchor: HostNode | null,
    isSVG: boolean,
    start?: HostNode | null,
    end?: HostNode | null
  ) => [HostNode, HostNode] | null
}

export interface InternalRenderFunction extends Function {
  _n: boolean // Indicates the function is generated by compiler-ssr.
}

// Customizable options
export interface Renderer<HostNode = any, HostElement = any> {
  render: RootRenderFunction<HostNode, HostElement>
  hydrate: HydrationRenderer['hydrate']
  createApp: CreateAppFunction<HostElement>
}

export interface RootRenderFunction<HostNode = any, HostElement = any> {
  (vnode: VNode | null, container: HostElement): void
}

export function createRenderer<HostNode = any, HostElement = any>(
  options: RendererOptions<HostNode, HostElement>
) {
  return baseCreateRenderer<HostNode, HostElement>(options)
}

// implementation
function baseCreateRenderer<HostNode, HostElement>(
  options: RendererOptions<HostNode, HostElement>,
  createHydrationFns?: (options: RendererOptions<HostNode, HostElement>) => HydrationRenderOptions
): Renderer<HostNode, HostElement> {
  const {
    insert: hostInsert,
    remove: hostRemove,
    patchProp: hostPatchProp,
    createElement: hostCreateElement,
    createText: hostCreateText,
    createComment: hostCreateComment,
    setText: hostSetText,
    setElementText: hostSetElementText,
    parentNode: hostParentNode,
    nextSibling: hostNextSibling,
    querySelector: hostQuerySelector,
    setScopeId: hostSetScopeId,
    cloneNode: hostCloneNode,
    insertStaticContent: hostInsertStaticContent
  } = options

  // ... 省略大量代码 ...

  const render: RootRenderFunction = (vnode, container) => {
    if (vnode == null) {
      if (container._vnode) {
        unmount(container._vnode, null, null, true)
      }
    } else {
      patch(container._vnode || null, vnode, container)
    }
    flushPostFlushCbs()
    container._vnode = vnode
  }

  // ... 省略大量代码 ...

  return {
    render,
    hydrate: createHydrationFns
      ? createHydrationFns(options).hydrate
      : () => {},
    createApp: createAppAPI(render, hydrate)
  }
}

咱们简化一下,只保留关键部分:

function baseCreateRenderer(options) {
  const {
    insert: hostInsert,
    remove: hostRemove,
    patchProp: hostPatchProp,
    createElement: hostCreateElement,
    createText: hostCreateText,
    // ... 其他选项
  } = options;

  const patch = (n1, n2, container) => {
    // 这里是 Virtual DOM 的 diff 算法,根据 n1 和 n2 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操作
    // 比如创建新的元素、更新属性、移动元素、删除元素等等
    // 所有的操作都会调用上面从 options 里解构出来的 hostInsert、hostRemove、hostPatchProp 等方法
  };

  const render = (vnode, container) => {
    patch(container._vnode || null, vnode, container);
    container._vnode = vnode;
  };

  return {
    render,
    // ... 其他方法
  };
}

export function createRenderer(options) {
  return baseCreateRenderer(options);
}

可以看到,createRenderer 实际上调用了 baseCreateRendererbaseCreateRenderer 接收 RendererOptions,并返回一个包含 render 方法的渲染器实例。

关键点在于,patch 函数会根据 Virtual DOM 的差异,调用 RendererOptions 里定义的方法来操作真实的 DOM。 这样,我们就把 Virtual DOM 的 diff 算法和真实的 DOM 操作解耦了。

4. 实战演练:搞一个简单的自定义渲染器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搞一个简单的自定义渲染器,让 Vue 可以在命令行里显示界面。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 RendererOptions

const rendererOptions = {
  createElement: (type) => {
    // 在命令行里,所有东西都是字符串
    return type;
  },
  patchProp: (el, key, prevValue, nextValue) => {
    // 忽略属性更新
  },
  insert: (el, parent) => {
    // 把元素添加到父元素的文本内容里
    parent.textContent += el;
  },
  remove: (el) => {
    // 忽略元素移除
  },
  createText: (text) => {
    return text;
  },
  createComment: (text) => {
    return ''; // 忽略注释
  },
  setText: (node, text) => {
    node = text;
  },
  setElementText: (el, text) => {
    el.textContent = text;
  },
  parentNode: (node) => {
    return null; // 命令行里没有父节点
  },
  nextSibling: (node) => {
    return null; // 命令行里没有兄弟节点
  },
};

这个 rendererOptions 定义了一系列方法,用来告诉 Vue 如何在命令行里创建元素、更新属性、插入元素等等。

然后,我们用 createRenderer 创建一个自定义渲染器:

import { createRenderer, createApp, h } from 'vue';

const { render } = createRenderer(rendererOptions);

const app = createApp({
  data() {
    return {
      message: 'Hello, CLI!',
    };
  },
  render() {
    return h('div', null, [
      h('h1', null, this.message),
      h('p', null, 'This is a Vue app running in the command line!'),
    ]);
  },
});

const container = { textContent: '' }; // 模拟一个命令行容器
app.mount(container);

console.log(container.textContent); // 输出到命令行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 Vue 应用,并使用我们自定义的渲染器,把应用渲染到一个模拟的命令行容器里。最后,我们把容器的 textContent 输出到命令行,就能看到 Vue 应用的界面了!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在命令行里看到类似这样的输出:

Hello, CLI!This is a Vue app running in the command line!

虽然简陋,但这证明了 Vue 确实可以通过自定义渲染器,在命令行里运行!

5. 自定义渲染器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自定义渲染器是个强大的工具,但也不是万能的。咱们来总结一下它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应用场景:

  • 跨平台开发: 让 Vue 可以在小程序、原生应用等非浏览器环境运行。
  • 服务端渲染 (SSR): 用于生成静态 HTML 页面,提高首屏加载速度。
  • 特殊渲染需求: 比如在 Canvas、WebGL 等环境中渲染 Vue 组件。
  • 测试: 可以用自定义渲染器来模拟 DOM 环境,方便进行单元测试。

优点:

  • 灵活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定制不同的渲染逻辑。
  • 可维护性: 把平台相关的渲染逻辑和 Vue 核心代码分离,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 性能优化: 可以针对目标环境进行优化,提高渲染性能。

缺点:

  • 复杂性: 需要深入理解 Vue 的渲染机制和目标环境的 API,开发难度较高。
  • 兼容性: 需要考虑不同环境的兼容性问题,可能会遇到各种坑。
  • 维护成本: 需要维护多个渲染器,增加维护成本。

咱们用一个表格来总结一下:

特性 优点 缺点
灵活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定制不同的渲染逻辑。 开发难度较高,需要深入理解 Vue 的渲染机制和目标环境的 API。
可维护性 把平台相关的渲染逻辑和 Vue 核心代码分离,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需要考虑不同环境的兼容性问题,可能会遇到各种坑。
性能优化 可以针对目标环境进行优化,提高渲染性能。 需要维护多个渲染器,增加维护成本。
应用场景 跨平台开发、服务端渲染 (SSR)、特殊渲染需求、测试。

总的来说,自定义渲染器是个强大的工具,但只有在合适的场景下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如果只是简单的 Web 应用,用默认的渲染器就足够了。只有当需要跨平台、进行特殊渲染或者对性能有极致要求时,才需要考虑使用自定义渲染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对 Vue 3 的 Custom Renderer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住,代码才是最好的老师,多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聊聊 Vue 3 的其他有趣特性。晚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