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高阶讲座之:`MySQL`的`Semi-Sync`:其在网络延迟下的性能影响与`RPO`权衡。

各位观众老爷,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江湖人称“数据库小钢炮”,今天咱来聊聊MySQL的Semi-Sync,也就是半同步复制。这玩意儿在网络延迟下会发生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在性能和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恢复点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保证咱的数据不丢,同时也不能慢到让用户想砸电脑。

开场白:为啥要有Semi-Sync?

在说Semi-Sync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MySQL的传统复制模式:异步复制。异步复制就像是你给朋友发微信,你发完就完事了,至于对方有没有收到,什么时候收到,你压根不知道。好处是快,坏处是万一主库挂了,还没同步过去的数据就丢了。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码了一天的代码,没保存,电脑突然蓝屏了……简直是程序员的噩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emi-Sync应运而生。它的核心思想是:主库在提交事务之前,必须至少收到一个从库的确认,证明这个事务已经成功写入了从库的relay log。这样,即使主库挂了,至少有一个从库拥有最新的数据,可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

Semi-Sync原理:握手协议

Semi-Sync的原理其实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握手协议。

  1. 主库提交事务: 主库执行完一个事务,准备提交。
  2. 发送binlog: 主库将binlog发送给所有配置了Semi-Sync的从库。
  3. 从库写入relay log: 从库收到binlog后,将其写入relay log。
  4. 从库发送ACK: 从库成功写入relay log后,向主库发送一个ACK(acknowledgement,确认)。
  5. 主库提交事务: 主库收到至少一个从库的ACK后,才会提交事务。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你给女朋友买了个包,你付款后,店家得确认收到钱,才会把包发给你。

Semi-Sync配置:简单几步搞定

配置Semi-Sync也很简单,只需要在主库和从库上分别进行一些设置即可。

主库配置:

-- 安装Semi-Sync插件
INSTALL PLUGIN rpl_semi_sync_master SONAME 'rpl_semi_sync_master.so';

-- 启用Semi-Sync
SET GLOBAL rpl_semi_sync_master_enabled = ON;

-- 设置超时时间,单位毫秒
SET GLOBAL rpl_semi_sync_master_timeout = 10000; -- 10秒

-- 查看状态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rpl_semi_sync_master%';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rpl_semi_sync_master%';

从库配置:

-- 安装Semi-Sync插件
INSTALL PLUGIN rpl_semi_sync_slave SONAME 'rpl_semi_sync_slave.so';

-- 启用Semi-Sync
SET GLOBAL rpl_semi_sync_slave_enabled = ON;

-- 设置从库类型为半同步从库
SET GLOBAL rpl_semi_sync_slave_wait_point = AFTER_SYNC; -- 5.7 之后的版本默认是AFTER_SYNC

-- 查看状态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rpl_semi_sync_slave%';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rpl_semi_sync_slave%';

连接主库:

在从库上执行CHANGE MASTER TO命令,连接到主库。注意要指定MASTER_HOSTMASTER_USERMASTER_PASSWORD等参数。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your_master_host',
  MASTER_USER='your_replication_user',
  MASTER_PASSWORD='your_replication_password',
  MASTER_LOG_FILE='mysql-bin.000001', -- 初始binlog文件名
  MASTER_LOG_POS=4, -- 初始binlog位置
  MASTER_CONNECT_RETRY=10,
  MASTER_HEARTBEAT_PERIOD=1,
  GET_MASTER_PUBLIC_KEY=1, -- 如果开启了SSL
  REQUIRE_ROW_FORMAT = 1,  -- 推荐使用ROW格式
  MASTER_SSL=0, -- 如果开启了SSL
  MASTER_USE_GTID = AUTOMATIC; -- 如果使用了GTID

配置完成后,启动从库的复制线程:

START SLAVE;

网络延迟的影响:一场“龟兔赛跑”

Semi-Sync虽然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延迟。如果主库和从库之间的网络延迟很高,那么主库就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到从库的ACK,这会导致主库的事务提交速度变慢,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龟兔赛跑”。兔子(异步复制)跑得飞快,但容易出错;乌龟(Semi-Sync)虽然跑得慢,但更稳。如果赛道(网络)很短,那么兔子肯定赢;但如果赛道很长,那么乌龟可能更有优势,因为它不容易出错。

网络延迟测试:模拟真实场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延迟的影响,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测试。我们可以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主库和从库之间的网络延迟。

ping your_slave_host

如果ping的结果显示延迟很高,那么就需要考虑优化网络,或者调整Semi-Sync的参数。

Semi-Sync参数调优:找到最佳平衡点

Semi-Sync提供了几个参数,可以用来调整其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

  • rpl_semi_sync_master_timeout 主库等待从库ACK的超时时间,单位毫秒。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没有收到ACK,主库会切换回异步复制模式。默认值是10000毫秒(10秒)。
  • rpl_semi_sync_master_wait_for_slave_count 主库需要等待多少个从库的ACK。默认值是1。
  • rpl_semi_sync_master_wait_point 主库等待从库ACK的位置。有两个选项:AFTER_SYNCAFTER_COMMITAFTER_SYNC表示主库在从库写入relay log后等待ACK;AFTER_COMMIT表示主库在从库提交事务后等待ACK。

如何权衡RPO和性能?

RPO和性能是两个相互制约的目标。RPO越小,数据的安全性越高,但性能可能会越差;反之,RPO越大,性能可能会越好,但数据的安全性会降低。

那么,如何在RPO和性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呢?

  1. 评估业务需求: 首先要评估业务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如果业务对数据丢失的容忍度很低,那么就需要设置较小的RPO,并牺牲一定的性能。如果业务对数据丢失的容忍度较高,那么可以设置较大的RPO,以提高性能。
  2. 测试网络环境: 测试主库和从库之间的网络延迟,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Semi-Sync的参数。如果网络延迟很高,可以适当增加rpl_semi_sync_master_timeout的值,或者减少rpl_semi_sync_master_wait_for_slave_count的值。
  3. 监控系统性能: 监控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事务提交速度、QPS(Queries Per Second,每秒查询数)等,并根据监控结果调整Semi-Sync的参数。如果发现性能下降明显,可以适当调整参数,或者考虑使用其他复制模式。

Semi-Sync的进化:增强半同步(Enhanced Semi-Sync)

MySQL 5.7 之后,引入了增强半同步复制,它在原有的 Semi-Sync 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Lossless Failover(无损故障切换): 增强半同步复制确保在故障切换时,至少有一个从库包含所有已提交的事务,从而实现无损故障切换。这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安全性。
  • Priority-Based ACK: 增强半同步复制可以根据从库的优先级来选择 ACK 的来源。这意味着你可以指定某些从库作为“优先从库”,只有这些从库返回 ACK 后,主库才会提交事务。

代码示例:模拟Semi-Sync行为

虽然不能直接模拟MySQL的底层实现,但我们可以用Python代码来模拟Semi-Sync的基本行为,帮助理解其原理。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class Master:
    def __init__(self, slaves):
        self.slaves = slaves
        self.data = []
        self.lock = threading.Lock()

    def write_data(self, data):
        with self.lock:
            print(f"Master: Writing data: {data}")
            self.data.append(data)
            # 模拟发送binlog给slave
            acks = []
            threads = []
            for slave in self.slaves: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slave.receive_data, args=(data,acks))
                threads.append(t)
                t.start()

            # 等待至少一个slave的ACK
            timeout = 5  # 秒
            start_time = time.time()
            while len(acks) == 0 and time.time() - start_time < timeout:
                time.sleep(0.1)

            if len(acks) > 0:
                print("Master: Received ACK from slaves, committing transaction.")
            else:
                print("Master: Timeout waiting for ACK, switching to asynchronous mode.")
                # 在真实场景中,这里可以切换到异步模式,但这里简化处理
            for t in threads:
                t.join()

class Slave:
    def __init__(self, name, delay=0):
        self.name = name
        self.relay_log = []
        self.delay = delay  # 模拟网络延迟
        self.lock = threading.Lock()

    def receive_data(self, data, acks):
        time.sleep(self.delay)  # 模拟网络延迟
        with self.lock:
            print(f"Slave {self.name}: Received data: {data}, writing to relay log.")
            self.relay_log.append(data)
            acks.append(self)
            print(f"Slave {self.name}: Sent ACK to master.")

# 创建master和slaves
slave1 = Slave("Slave1", delay=1)  # 模拟1秒延迟
slave2 = Slave("Slave2", delay=2)  # 模拟2秒延迟
master = Master([slave1, slave2])

# 模拟master写入数据
master.write_data("Data 1")
master.write_data("Data 2")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简单的Master和Slave类,模拟了Semi-Sync的基本流程。Slave可以设置不同的延迟,模拟不同的网络环境。

总结:选择合适的复制模式

Semi-Sync是一种折衷方案,它在数据安全性和性能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在选择复制模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网络环境进行评估。

  • 异步复制: 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但对性能要求很高的场景。
  • Semi-Sync: 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有一定要求,但又不能完全牺牲性能的场景。
  • 增强半同步: 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要无损故障切换的场景。
  • 组复制(Group Replication): 适用于需要强一致性,高可用性的场景,牺牲一定性能。

表格:各种复制模式的对比

复制模式 数据安全性 性能 适用场景
异步复制 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但对性能要求很高的场景
Semi-Sync 对数据安全性有一定要求,但又不能完全牺牲性能的场景
增强半同步 中偏低 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要无损故障切换的场景
组复制(GR) 极高 需要强一致性,高可用性的场景,牺牲一定性能。

结束语:没有银弹,只有合适的方案

数据库的世界里没有银弹,只有合适的方案。选择合适的复制模式,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网络环境进行评估,并不断进行测试和调优。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Semi-Sync,并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感谢各位的观看!下次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