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铁们,晚上好!今天咱们来聊聊 Vue 3 源码里 computed
的那些事儿,特别是它内部的 dirty
标记和惰性求值机制。保证让大家听完之后,下次面试再遇到这个问题,直接把面试官问到怀疑人生。
咱们先从一个最简单的 computed
例子开始,热热身:
<template>
<div>
<p>原始数据: {{ message }}</p>
<p>计算属性: {{ reversedMessage }}</p>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ref, computed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message = ref('Hello, Vue!');
const reversedMessage = computed(() => {
console.log('计算属性执行了!'); // 观察计算属性是否执行
return message.value.split('').reverse().join('');
});
// 模拟数据改变
setTimeout(() => {
message.value = 'Goodbye, Vue!';
}, 2000);
return {
message,
reversedMessage,
};
},
};
</script>
在这个例子里,reversedMessage
是一个 computed
属性,它依赖于 message
。大家运行一下这段代码,会发现:
- 页面首次渲染时,
reversedMessage
的计算函数执行了一次。 - 2秒后,
message
的值改变了,reversedMessage
的计算函数又执行了一次。
但是,如果没有使用 reversedMessage
, 即使 message
改变了, reversedMessage
的计算函数也不会执行。 这就是 computed
的惰性求值。
dirty
标记:computed
背后的“懒人”机制
computed
之所以能实现惰性求值,核心就在于它的 dirty
标记。 简单来说,dirty
标记就是一个布尔值,用来指示计算属性是否“脏了”,需要重新计算。
dirty = true
: 表示计算属性依赖的数据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计算。dirty = false
: 表示计算属性的值是最新的,可以直接返回,不需要重新计算。
让我们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computed
对象心里住着一个小人,这个小人负责记录计算属性的值和dirty
标记。- 当页面首次访问
computed
属性时,小人发现dirty
标记是true
(初始值为true
),于是开始计算属性的值,然后把dirty
标记设置为false
,并将计算结果缓存起来。 - 当依赖的数据发生改变时,小人会把
dirty
标记设置为true
。 - 当下一次访问
computed
属性时,小人发现dirty
标记是true
,于是重新计算属性的值,然后把dirty
标记设置为false
,并将计算结果缓存起来。如果dirty
标记是false
,小人就直接把缓存的值返回,不再重新计算。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 Vue 3 源码,看看 computed
内部是如何实现 dirty
标记和惰性求值的。
Vue 3 源码剖析:computed
的实现细节
以下代码是 Vue 3 中 computed
的简化版本,方便大家理解:
import { isRef, track, trigger } from './reactive'; // 假设的响应式系统
class ComputedRefImpl {
private _value: any;
private _dirty = true; // 初始值为 true
private _effect: any;
public readonly __v_isRef = true;
constructor(getter, private readonly _setter) {
this._effect = new ReactiveEffect(getter, () => {
if (!this._dirty) {
this._dirty = true;
trigger(this, "set", "value"); // 触发更新
}
});
}
get value() {
if (this._dirty) {
this._value = this._effect.run();
this._dirty = false;
}
track(this, "get", "value"); // 追踪依赖
return this._value;
}
set value(newValue) {
this._setter(newValue);
}
}
class ReactiveEffect {
constructor(public fn, public scheduler) {}
run() {
return this.fn();
}
}
function computed(getter, setter) {
return new ComputedRefImpl(getter, setter);
}
// 假设的响应式系统
function track(target, type, key) {
console.log(`追踪 ${target} 的 ${key} 属性`);
}
function trigger(target, type, key) {
console.log(`触发 ${target} 的 ${key} 属性更新`);
}
// 示例用法
const raw = { count: 1 };
const count = {
get value() {
return raw.count;
},
set value(val) {
raw.count = val;
}
};
const doubleCount = computed(() => count.value * 2, (val) => {count.value = val / 2});
console.log(doubleCount.value); // 输出 2,并追踪依赖
count.value = 2;
console.log(doubleCount.value); // 输出 4,并追踪依赖
doubleCount.value = 6;
console.log(count.value) // 输出3
让我们逐行解读这段代码:
-
ComputedRefImpl
类: 这是computed
的核心实现类。_value
: 用来缓存计算属性的值。_dirty
:dirty
标记,初始值为true
,表示需要重新计算。_effect
: 一个ReactiveEffect
实例,用来管理计算属性的计算函数。__v_isRef
: Vue 内部用来判断是否是ref
对象的标识。
-
constructor
构造函数:- 接收两个参数:
getter
(计算函数) 和setter
(可选的设置函数)。 - 创建
ReactiveEffect
实例,并将getter
作为其计算函数。 ReactiveEffect
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scheduler
函数,这个函数会在依赖的数据发生改变时被调用。在这里,scheduler
函数的作用是将_dirty
标记设置为true
,并触发更新。
- 接收两个参数:
-
get value()
方法: 这是访问computed
属性时调用的方法。- 首先检查
_dirty
标记是否为true
。 - 如果
_dirty
为true
,则调用this._effect.run()
重新计算属性的值,并将结果缓存到_value
中,然后将_dirty
设置为false
。 - 调用
track(this, "get", "value")
追踪依赖,以便在依赖的数据发生改变时,能够触发更新。 - 最后返回缓存的
_value
。
- 首先检查
-
set value()
方法: 这是设置computed
属性时调用的方法。- 调用
_setter
函数,并将新的值传递给它。
- 调用
-
ReactiveEffect
类: 一个简化的响应式effect类, 里面包含了getter
函数和scheduler
函数。run
函数: 执行getter
函数
-
computed
函数: 创建并返回ComputedRefImpl
实例。
流程总结
- 初始化: 创建
ComputedRefImpl
实例时,_dirty
标记被设置为true
。 - 首次访问: 当首次访问
computed
属性时,get value()
方法发现_dirty
为true
,于是调用_effect.run()
重新计算属性的值,并将_dirty
设置为false
。 - 依赖追踪: 在
_effect.run()
执行期间,Vue 的响应式系统会追踪计算属性依赖的数据。 - 数据改变: 当依赖的数据发生改变时,
ReactiveEffect
的scheduler
函数会被调用,将_dirty
标记设置为true
,并触发更新。 - 后续访问: 当后续访问
computed
属性时,get value()
方法会根据_dirty
标记来判断是否需要重新计算属性的值。如果_dirty
为false
,则直接返回缓存的值。
track
和 trigger
的作用
在上面的代码中,track
和 trigger
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函数,它们是 Vue 响应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track(target, type, key)
: 用来追踪依赖关系。当访问一个响应式对象的属性时,track
函数会被调用,将当前正在执行的effect
(在这里就是ReactiveEffect
实例) 添加到该属性的依赖列表中。这样,当该属性的值发生改变时,Vue 就能找到所有依赖于它的effect
,并触发它们重新执行。trigger(target, type, key)
: 用来触发更新。当一个响应式对象的属性的值发生改变时,trigger
函数会被调用,它会遍历该属性的依赖列表,并依次执行列表中的effect
。
表格总结
概念 | 描述 |
---|---|
dirty |
一个布尔值,用来指示计算属性是否需要重新计算。true 表示需要重新计算,false 表示不需要重新计算。 |
惰性求值 | 计算属性只有在被访问时才会进行计算。如果计算属性的值没有被访问,即使它的依赖数据发生了改变,它也不会重新计算。 |
track |
Vue 响应式系统中的一个函数,用来追踪依赖关系。当访问一个响应式对象的属性时,track 函数会被调用,将当前正在执行的 effect 添加到该属性的依赖列表中。 |
trigger |
Vue 响应式系统中的一个函数,用来触发更新。当一个响应式对象的属性的值发生改变时,trigger 函数会被调用,它会遍历该属性的依赖列表,并依次执行列表中的 effect 。 |
ReactiveEffect |
包含一个函数和一个调度器scheduler,当函数依赖的值发生改变时,执行调度器函数。 computed 的实现依赖于 ReactiveEffect 。 |
进阶思考
computed
的setter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只使用了computed
的getter
,实际上computed
还可以接收一个setter
函数,用来手动设置计算属性的值。如果提供了setter
函数,那么computed
就不再是只读的了。-
computed
的性能优化: Vue 3 对computed
进行了很多性能优化,例如:- 缓存: 计算属性的值会被缓存起来,只有在依赖的数据发生改变时才会重新计算。
- 避免不必要的更新: 只有当计算属性的值真正发生改变时,才会触发组件的重新渲染。
- 与
watch
的区别:computed
一般用于依赖多个响应式状态,返回一个新的响应式状态;watch
用于监听一个或多个响应式状态,并在状态改变时执行副作用。
总结
computed
是 Vue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声明式的方式来描述派生状态。通过 dirty
标记和惰性求值,computed
能够有效地提高应用的性能。理解 computed
的内部实现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 Vue,并写出更高效的代码。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大家觉得讲得还行,记得点个赞,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