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Cluster集群槽迁移期间访问变慢问题的底层机制剖析与调优

Redis Cluster 槽迁移期间访问变慢问题的底层机制剖析与调优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 Redis Cluster 在槽迁移期间访问变慢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迁移导致的负载升高,但实际上,背后的机制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了解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调优,确保集群的稳定运行。

一、Redis Cluster 槽迁移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Redis Cluster 槽迁移的基本原理。Redis Cluster 将整个键空间分成 16384 个槽(slot),每个节点负责一部分槽。当我们需要扩容或缩容集群时,就需要将一些槽从一个节点迁移到另一个节点。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步进行的:

  1. 管理员发起迁移指令: 使用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命令发起迁移,指定源节点、目标节点以及要迁移的槽的数量。
  2. 源节点设置迁移槽状态: 源节点将要迁移的槽设置为 MIGRATING 状态,表示正在迁出。
  3. 目标节点设置迁移槽状态: 目标节点将要迁移的槽设置为 IMPORTING 状态,表示正在迁入。
  4. 客户端请求处理:
    • 源节点:
      • 如果 key 属于 MIGRATING 状态的槽,源节点会检查 key 是否存在于本地。
        • 如果存在,则正常处理请求。
        • 如果不存在,则返回 ASK 重定向错误给客户端。
    • 目标节点:
      • 目标节点收到请求后,如果 key 属于 IMPORTING 状态的槽,则会尝试从源节点迁移该 key。
      • 迁移成功后,处理请求。
      • 迁移失败或者 key 不存在,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可能返回错误。
  5. 数据迁移:
    • 目标节点向源节点发送 MIGRATE 命令,请求迁移数据。
    • 源节点将指定 key 的数据发送给目标节点。
    • 目标节点接收数据,并将 key 添加到自己的数据库中。
  6. 完成迁移:
    • 当所有 key 都迁移完成后,管理员执行命令,清除源节点的 MIGRATING 状态和目标节点的 IMPORTING 状态。

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 ASK 重定向和 MIGRATE 命令。ASK 重定向是一种软重定向,客户端收到 ASK 后,会临时将请求发送到目标节点,但不会更新本地的槽位映射表。MIGRATE 命令则负责实际的数据迁移。

二、槽迁移期间访问变慢的常见原因

了解了槽迁移的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分析槽迁移期间访问变慢的常见原因:

  1. ASK 重定向带来的额外开销:

    • 客户端需要先向源节点发送请求,收到 ASK 后再向目标节点发送请求,增加了网络延迟。
    • 如果 ASK 重定向的比例很高,会显著降低整体性能。
  2. MIGRATE 命令的阻塞性:

    • MIGRATE 命令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都会阻塞一段时间,尤其是在迁移大 key 的时候。
    • 源节点需要读取 key 的数据并发送给目标节点,目标节点需要接收数据并写入数据库。
    • 这段时间内,源节点和目标节点都无法处理其他请求,导致性能下降。
  3. 网络带宽限制:

    • 大量数据迁移会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如果网络带宽不足,会导致迁移速度变慢,进而影响性能。
  4. CPU 资源竞争:

    • 迁移过程中,源节点和目标节点都需要消耗 CPU 资源进行数据序列化、压缩、解压缩等操作。
    • 如果 CPU 资源不足,会导致迁移速度变慢,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请求的处理。
  5. 内存占用增加:

    • 目标节点在 IMPORTING 状态下,需要占用额外的内存来存储正在迁移的数据。
    • 如果内存不足,会导致频繁的 swap,进而影响性能。
  6. 客户端连接数过多:

    • 在迁移期间,如果客户端连接数过多,会导致 Redis 服务器的负载过高,进而影响性能。
  7. 迁移策略不合理:

    • 一次性迁移过多的槽,或者选择繁忙的节点进行迁移,都会导致性能下降。
  8. Key的过期策略:

    • 在迁移期间,如果大量的key被设置为过期,Redis需要花费额外的资源去进行过期key的删除工作,从而影响迁移速度和性能。

三、底层机制剖析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 Redis 的源码层面进行剖析。

  1. ASK 重定向的实现:

    当源节点收到一个请求,并且该请求的 key 属于 MIGRATING 状态的槽时,Redis 会调用 clusterRedirectClient 函数来发送 ASK 重定向:

    /* clusterRedirectClient() is used in cluster mode to reply with
    * -ASK <ip>:<port> when the client should be redirected to another node
    * because the hash slot is being migrated. */
    void clusterRedirectClient(client *c, redisNode *n) {
       sds addr = redisCreatePrecalculatedRedisNodeAddr(n);
       addReplyErrorFormat(c, "ASK %s", addr);
       sdsfree(addr);
    }

    可以看到,clusterRedirectClient 函数会构建一个 ASK 错误信息,包含目标节点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发送给客户端。

  2. MIGRATE 命令的实现:

    MIGRATE 命令的实现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函数。核心的函数是 migrateCommand

    void migrateCommand(client *c) {
       // ... 参数解析和校验 ...
    
       // 检查是否可以迁移
       if (!canMigrate(src,key,dbid)){
           addReplyError(c, "ERR can not migrate");
           goto cleanup;
       }
    
       // 将 key 的数据序列化
       robj *o = dbFetch(src->db,key);
       if (o == NULL) {
           addReplyError(c, "ERR no such key");
           goto cleanup;
       }
    
       // ... 进行序列化和压缩 ...
    
       // 发送数据到目标节点
       if (send(fd,payload,payload_len,0) == -1) {
           addReplyError(c, "ERR send error");
           goto cleanup;
       }
    
       // ... 等待目标节点的回复 ...
    
       // 删除源节点的数据
       if (flags & MIGRATE_FLAG_COPY) {
           // 不删除
       } else {
           dbDelete(src->db,key);
       }
    
       // ... 清理工作 ...
    }

    可以看到,migrateCommand 函数会先检查是否可以迁移,然后将 key 的数据序列化,并通过 send 函数发送到目标节点。在发送数据期间,migrateCommand 函数会阻塞一段时间。

    目标节点收到数据后,会调用 replicationFeedSlaveLink 函数将数据写入数据库。

  3. 过期Key的影响

    Redis在进行key的过期删除时,会消耗一定的CPU资源。如果大量的key在迁移过程中过期,会导致Redis服务器需要花费额外的资源去删除这些key,从而影响迁移的速度和性能。

    Redis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删除过期key:

    • 被动删除: 当客户端访问一个key时,Redis会先检查该key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删除该key。
    • 主动删除: Redis会定期(默认每秒10次)随机抽取一些key进行过期检查,并删除过期的key。

    在槽迁移期间,如果大量的key被设置为过期,Redis的主动删除机制会更加频繁地被触发,从而导致CPU资源消耗增加,进而影响迁移速度和性能。

四、调优策略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调优策略:

  1. 减少 ASK 重定向:

    • 预热客户端缓存: 在迁移之前,可以预先将一部分槽位信息加载到客户端缓存中,减少 ASK 重定向的比例。可以使用 CLUSTER SLOTS 命令获取集群的槽位信息,并将其存储在客户端缓存中。
    • 调整迁移速度: 控制迁移速度,避免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 ASK 重定向。可以通过调整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命令的 --pipeline 参数来控制迁移速度。
    • 优化客户端: 确保客户端能够正确处理 ASK 重定向,并尽快更新本地的槽位映射表。
  2. 优化 MIGRATE 命令:

    • 避免迁移大 key: 尽量避免迁移大 key,可以将大 key 分割成多个小 key 进行迁移。
    • 增加 MIGRATE 命令的超时时间: 可以通过 redis.conf 文件中的 migrate-timeout 参数来增加 MIGRATE 命令的超时时间,避免因为网络延迟导致迁移失败。
    • 限制 MIGRATE 命令的并发数: 可以通过调整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命令的 --threads 参数来限制 MIGRATE 命令的并发数,避免过多的并发导致性能下降。
  3. 优化网络带宽:

    • 增加网络带宽: 如果网络带宽不足,可以考虑增加网络带宽。
    • 使用压缩: 在迁移数据时,可以使用压缩算法来减少数据传输量。Redis 默认使用 LZF 算法进行压缩。
  4. 优化 CPU 资源:

    • 增加 CPU 核心数: 如果 CPU 资源不足,可以考虑增加 CPU 核心数。
    • 避免在高峰期进行迁移: 尽量避免在高峰期进行迁移,避免与其他任务竞争 CPU 资源。
  5. 优化内存占用:

    • 增加内存: 如果内存不足,可以考虑增加内存。
    • 避免在内存使用率高的时候进行迁移: 尽量避免在内存使用率高的时候进行迁移,避免触发 swap。
  6. 优化客户端连接数:

    • 限制客户端连接数: 可以通过 redis.conf 文件中的 maxclients 参数来限制客户端连接数。
    • 使用连接池: 使用连接池可以减少客户端连接的创建和销毁,提高性能。
  7. 优化迁移策略:

    • 选择合适的迁移时间: 尽量选择业务低峰期进行迁移。
    • 选择合适的迁移节点: 尽量选择负载较低的节点进行迁移。
    • 逐步迁移: 不要一次性迁移过多的槽,可以分批进行迁移。
  8. 优化过期Key策略:

    • 合理设置key的过期时间: 避免大量的key在同一时间过期,可以将过期时间分散开来。
    • 调整过期key的删除策略: 可以通过调整Redis的配置参数,例如hz参数,来控制过期key的删除频率。

五、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些调优策略的代码示例:

  1. 预热客户端缓存:

    import redis
    
    def get_cluster_slots(host, port):
       r = redis.Redis(host=host, port=port)
       slots = r.execute_command("CLUSTER", "SLOTS")
       return slots
    
    # 获取集群的槽位信息
    slots = get_cluster_slots("127.0.0.1", 7000)
    
    # 将槽位信息存储在客户端缓存中
    client_cache = {}
    for slot_range, master_node, *slave_nodes in slots:
       start_slot, end_slot = slot_range
       master_host, master_port = master_node
       for slot in range(start_slot, end_slot + 1):
           client_cache[slot] = (master_host, master_port)
    
    def get_node_for_key(key, client_cache):
       slot = hash_slot(key)
       return client_cache.get(slot)
    
    def hash_slot(key):
       # Redis Cluster 的槽位计算方法
       s = key
       e = key.find(b"{")
       if e > 0:
           s = key[e+1:]
           e = s.find(b"}")
           if e == -1:
               s = key
           else:
               s = s[:e]
       return crc16(s) % 16384
    
    def crc16(s):
       crc = 0
       for c in s:
           crc = ((crc << 8) ^ crc16tab[(crc >> 8) ^ c]) & 0xFFFF
       return crc
    
    crc16tab = [
       0x0000,0x1021,0x2042,0x3063,0x4084,0x50A5,0x60C6,0x70E7,
       0x8108,0x9129,0xA14A,0xB16B,0xC18C,0xD1AD,0xE1CE,0xF1EF,
       0x1231,0x0210,0x3273,0x2252,0x52B5,0x4294,0x72F7,0x62D6,
       0x9339,0x8318,0xB37B,0xA35A,0xD3BD,0xC39C,0xF3FF,0xE3DE,
       0x2462,0x3443,0x0420,0x1401,0x64E6,0x74C7,0x44A4,0x5485,
       0xA56A,0xB54B,0x8528,0x9509,0xE5EE,0xF5CF,0xC5AC,0xD58D,
       0x3653,0x2672,0x1611,0x0630,0x76D7,0x66F6,0x5695,0x46B4,
       0xB75B,0xA77A,0x9719,0x8738,0xF7DF,0xE7FE,0xD79D,0xC7BC,
       0x48C4,0x58E5,0x6886,0x78A7,0x0840,0x1861,0x2802,0x3823,
       0xC9CC,0xD9ED,0xE98E,0xF9AF,0x8948,0x9969,0xA90A,0xB92B,
       0x5AF5,0x4AD4,0x7AB7,0x6A96,0x1A71,0x0A50,0x3A33,0x2A12,
       0xDBFD,0xCBDC,0xFBBE,0xEBBF,0x9B58,0x8B79,0xBB1A,0xAB3B,
       0x6CA6,0x7C87,0x4CE4,0x5CC5,0x2C22,0x3C03,0x0C60,0x1C41,
       0xEDAE,0xFD8F,0xCDEC,0xDDCD,0xAD2A,0xBD0B,0x8D68,0x9D49,
       0x7E77,0x6E56,0x5E35,0x4E14,0x3E,0x2E30,0x1E51,0x0E,
       0xFF9F,0xEFBE,0xDFDD,0xCFFC,0xBF1B,0xAF3A,0x9F59,0x8F78,
       0x9188,0x81A9,0xB1CA,0xA1EB,0xD10C,0xC12D,0xF14E,0xE16F,
       0x1080,0x00A1,0x30C2,0x20E3,0x5004,0x4025,0x7046,0x6067,
       0x83B9,0x9398,0xA3FB,0xB3DA,0xC33D,0xD31C,0xE37F,0xF35E,
       0x02B1,0x1290,0x22F3,0x32D2,0x4235,0x5214,0x6277,0x7256,
       0xB5EA,0xA5CB,0x95A8,0x8589,0xF56E,0xE54F,0xD52C,0xC50D,
       0x34E2,0x24C3,0x14A0,0x0481,0x7466,0x6447,0x5424,0x4405,
       0xA7DB,0xB7FA,0x8799,0x97B8,0xE75F,0xF77E,0xC71D,0xD73C,
       0x26D3,0x36F2,0x0691,0x16B0,0x6657,0x7676,0x4615,0x5634,
       0xD94C,0xC96D,0xF90E,0xE92F,0x99C8,0x89E9,0xB98A,0xA9AB,
       0x5844,0x4865,0x7806,0x6827,0x18C0,0x08E1,0x3882,0x28A3,
       0xCB7D,0xDB5C,0xEB3F,0xFB1E,0x8BF9,0x9BD8,0xABBB,0xBB9A,
       0x4A75,0x5A54,0x6A37,0x7A16,0x0AF1,0x1AD0,0x2AB3,0x3A92,
       0xFD2E,0xED0F,0xDD6C,0xCD4D,0xBDAA,0xAD8B,0x9DE8,0x8DC9,
       0x7C26,0x6C07,0x5C64,0x4C45,0x3CA2,0x2C83,0x1CE0,0x0CC1,
       0xEF1F,0xFF3E,0xCF5D,0xDF7C,0xAF9B,0xBFBA,0x8FD9,0x9FF8,
       0x6E17,0x7E36,0x4E55,0x5E74,0x2E93,0x3EB2,0x0ED1,0x1EF0
    ]
    
    # 使用客户端缓存获取节点信息
    key = b"mykey"
    node = get_node_for_key(key, client_cache)
    if node:
       host, port = node
       print(f"Key {key} belongs to node {host}:{port}")
    else:
       print("Node not found in cache")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CLUSTER SLOTS 命令获取集群的槽位信息,并将其存储在客户端缓存中。客户端在发送请求之前,可以先从缓存中查找 key 对应的节点,避免 ASK 重定向。

  2. 调整迁移速度:

    可以使用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命令的 --pipeline 参数来控制迁移速度。例如,以下命令将一次性迁移 10 个 key: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127.0.0.1:7000 --from <source_node_id> --to <target_node_id> --slots 10 --pipeline 10

    调整 --pipeline 参数可以控制每次迁移的 key 的数量,从而控制迁移速度。

  3. 限制 MIGRATE 命令的并发数:

    可以使用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命令的 --threads 参数来限制 MIGRATE 命令的并发数。例如,以下命令将使用 2 个线程进行迁移: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127.0.0.1:7000 --from <source_node_id> --to <target_node_id> --slots 100 --threads 2

    调整 --threads 参数可以控制并发迁移的线程数,从而控制迁移速度。

六、监控与告警

在槽迁移期间,我们需要对集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下是一些需要监控的指标:

指标 描述
CPU 使用率 监控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 CPU 使用率,如果 CPU 使用率过高,说明迁移过程消耗了大量的 CPU 资源,需要进行优化。
内存使用率 监控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内存使用率,如果内存使用率过高,说明迁移过程占用了大量的内存,需要进行优化。
网络带宽使用率 监控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网络带宽使用率,如果网络带宽使用率过高,说明迁移过程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需要进行优化。
ASK 重定向次数 监控 ASK 重定向的次数,如果 ASK 重定向次数过多,说明客户端缓存没有预热,需要进行优化。
MIGRATE 失败次数 监控 MIGRATE 失败的次数,如果 MIGRATE 失败次数过多,说明迁移过程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排查。
集群状态 监控集群的状态,确保集群处于正常状态。
响应时间 监控客户端请求的响应时间,如果响应时间变长,说明迁移过程影响了性能,需要进行优化。

可以使用 Redis 的 INFO 命令获取这些指标,并使用监控工具(例如 Prometheus、Grafana)进行可视化和告警。

总结

Redis Cluster 槽迁移期间访问变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槽迁移的底层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调优,确保集群的稳定运行。 通过预热客户端缓存、优化迁移速度、优化网络带宽、优化 CPU 资源、优化内存占用、优化客户端连接数、优化迁移策略和优化过期Key策略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迁移过程对性能的影响。同时,我们需要对集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关键配置调整

通过调整--pipeline--threads参数,可以更精细地控制迁移速度,避免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ASK重定向,并限制MIGRATE命令的并发数,从而减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重要监控指标

监控CPU、内存、网络带宽使用率,以及ASK重定向和MIGRATE失败次数等关键指标,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迁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集群的稳定运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