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 中上下文过长导致模型推理变慢的工程化压缩与裁剪策略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应用中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上下文过长导致模型推理变慢。RAG 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检索模块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作为上下文提供给生成模型,以提升生成质量。然而,随着上下文长度的增加,模型推理的时间和计算资源消耗也会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导致性能瓶颈。因此,如何有效地压缩和裁剪上下文,在保证生成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推理成本,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问题。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 问题分析:上下文长度与模型推理的关系
- 工程化压缩与裁剪策略:概览
-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上下文选择
- 基于信息密度的上下文排序与裁剪
- 基于摘要的上下文压缩
- 基于窗口滑动的上下文截断
- 多文档情况下的上下文管理
- 评估指标与实验分析
- 结合 LangChain 的实践
1. 问题分析:上下文长度与模型推理的关系
大型语言模型 (LLM) 的推理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矩阵运算,其时间复杂度与输入序列长度(即上下文长度)密切相关。具体来说,Transformer 模型的自注意力机制的时间复杂度是 O(n^2),其中 n 是序列长度。这意味着,当上下文长度翻倍时,推理时间可能会增加到原来的四倍。
此外,更长的上下文还会带来以下问题:
- 内存消耗增加: 模型需要存储整个上下文的表示,导致内存占用增加,可能超出硬件限制。
- 噪声信息干扰: 上下文中可能包含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这些噪声信息会干扰模型的判断,降低生成质量。
- 遗忘问题: 某些模型可能难以处理过长的上下文,导致模型在推理过程中“遗忘”早期输入的信息。
因此,在 RAG 应用中,我们需要仔细权衡上下文长度和模型推理效率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压缩和裁剪策略。
2. 工程化压缩与裁剪策略:概览
针对上下文过长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工程化压缩与裁剪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上下文选择 (Semantic Similarity-Based Context Selection): 从检索结果中选择与查询最相关的文档或段落,过滤掉无关信息。
- 基于信息密度的上下文排序与裁剪 (Information Density-Based Context Ranking and Pruning): 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优先选择包含更多关键信息的文档或段落,并裁剪掉冗余信息。
- 基于摘要的上下文压缩 (Summarization-Based Context Compression): 利用摘要模型对检索结果进行压缩,提取关键信息,减少上下文长度。
- 基于窗口滑动的上下文截断 (Sliding Window-Based Context Truncation): 将上下文分割成多个窗口,每次只将部分窗口输入模型,并滑动窗口以覆盖整个上下文。
- 多文档情况下的上下文管理 (Context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Documents): 在处理多个文档时,需要考虑文档之间的关联性,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管理上下文。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策略,并给出相应的代码示例。
3.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上下文选择
原理: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语义相似度算法,计算检索到的文档或段落与用户查询之间的相似度,然后选择相似度最高的 K 个文档或段落作为上下文。
优点:
- 简单易懂,易于实现。
- 可以有效地过滤掉与查询无关的信息。
缺点:
- 可能会忽略一些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对生成结果有帮助的信息。
- 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上下文选择的效果。
代码示例 (Python):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util
import torch
# 初始化 SentenceTransformer 模型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pnet-base-v2')
def select_context_by_similarity(query, documents, top_k=3):
"""
根据语义相似度选择上下文.
Args:
query (str): 用户查询.
documents (list): 检索到的文档列表.
top_k (int): 选择的文档数量.
Returns:
list: 选择的文档列表.
"""
# 将查询和文档转换为向量
query_embedding = model.encode(query, convert_to_tensor=True)
document_embeddings = model.encode(documents, convert_to_tensor=True)
# 计算相似度
cosine_scores = util.cos_sim(query_embedding, document_embeddings)[0]
# 获取相似度最高的 K 个文档的索引
top_results = torch.topk(cosine_scores, k=top_k)
# 选择对应的文档
selected_documents = [documents[i] for i in top_results.indices]
return selected_documents
# 示例数据
query = "What is the capital of France?"
documents = [
"The capital of France is Paris.",
"Berlin is the capital of Germany.",
"Paris is a beautiful city.",
"The Eiffel Tower is in Paris.",
"This document is irrelevant."
]
# 选择上下文
selected_documents = select_context_by_similarity(query, documents, top_k=2)
# 打印结果
print("Selected Documents:")
for doc in selected_documents:
print(doc)
代码解释:
- 使用
SentenceTransformer模型将查询和文档转换为向量表示。all-mpnet-base-v2是一个常用的预训练模型,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句子向量。 - 使用余弦相似度计算查询向量和文档向量之间的相似度。
- 使用
torch.topk函数获取相似度最高的 K 个文档的索引。 - 根据索引选择对应的文档。
4. 基于信息密度的上下文排序与裁剪
原理: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评估文档或段落中包含的关键信息量,然后根据信息密度对文档或段落进行排序,并裁剪掉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
方法:
- 关键词密度: 统计文档中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频率越高,信息密度越高。
- TF-IDF: 使用 TF-IDF 算法评估词语的重要性,并计算文档的加权词频,作为信息密度的度量。
- 基于语言模型的困惑度 (Perplexity): 使用语言模型计算文档的困惑度,困惑度越低,信息密度越高。困惑度可以理解为语言模型对文档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越高,文档的信息密度越高。
优点:
- 可以有效地提取关键信息,减少冗余信息。
- 可以根据信息密度对文档进行排序,优先选择包含更多关键信息的文档。
缺点:
- 需要定义关键词或训练语言模型,增加了实现的复杂性。
- 信息密度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上下文裁剪的效果。
代码示例 (Python):
import nltk
from nltk.corpus import stopwords
from nltk.tokenize import word_tokenize
import math
nltk.download('stopwords')
nltk.download('punkt')
def calculate_tf_idf(query, document):
"""
计算 TF-IDF 值.
Args:
query (str): 用户查询.
document (str): 文档.
Returns:
float: TF-IDF 值.
"""
stop_words = set(stopwords.words('english'))
query_tokens = word_tokenize(query.lower())
document_tokens = word_tokenize(document.lower())
# 过滤停用词
query_tokens = [w for w in query_tokens if not w in stop_words]
document_tokens = [w for w in document_tokens if not w in stop_words]
# 计算 TF
tf = {}
for token in document_tokens:
if token in tf:
tf[token] += 1
else:
tf[token] = 1
for token in tf:
tf[token] = tf[token] / float(len(document_tokens))
# 计算 IDF
idf = {}
for token in query_tokens:
if token in document_tokens:
idf[token] = 1
else:
idf[token] = 0 # 如果query中的词不在document中,则IDF为0,避免影响整体得分
# 计算 TF-IDF
tf_idf_score = 0
for token in query_tokens:
if token in tf: # 确保token在tf中存在
tf_idf_score += tf[token] * idf[token] # 只计算query中出现的token的tf-idf
return tf_idf_score
def rank_and_prune_by_tf_idf(query, documents, threshold=0.1):
"""
根据 TF-IDF 值对文档进行排序和裁剪.
Args:
query (str): 用户查询.
documents (list): 检索到的文档列表.
threshold (float): 裁剪阈值.
Returns:
list: 排序和裁剪后的文档列表.
"""
# 计算每个文档的 TF-IDF 值
tf_idf_scores = [calculate_tf_idf(query, doc) for doc in documents]
# 对文档进行排序
ranked_documents = sorted(zip(documents, tf_idf_score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 裁剪文档
pruned_documents = [doc for doc, score in ranked_documents if score > threshold]
return pruned_documents
# 示例数据
query = "capital of France"
documents = [
"The capital of France is Paris.",
"Berlin is the capital of Germany.",
"Paris is a beautiful city.",
"The Eiffel Tower is in Paris.",
"This document is irrelevant."
]
# 排序和裁剪文档
pruned_documents = rank_and_prune_by_tf_idf(query, documents, threshold=0.01)
# 打印结果
print("Pruned Documents:")
for doc in pruned_documents:
print(doc)
代码解释:
calculate_tf_idf函数计算查询和文档之间的 TF-IDF 值。这里简化了 IDF 的计算,只考虑了 query 中的词是否出现在 document 中,出现则 IDF 为1,否则为0。rank_and_prune_by_tf_idf函数根据 TF-IDF 值对文档进行排序,并裁剪掉 TF-IDF 值低于阈值的文档。
注意: 这里的 TF-IDF 实现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更复杂的 TF-IDF 算法,例如使用 scikit-learn 库中的 TfidfVectorizer。
5. 基于摘要的上下文压缩
原理: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摘要模型对检索到的文档进行压缩,提取关键信息,生成更短的摘要,然后将摘要作为上下文提供给生成模型。
方法:
- 抽取式摘要 (Extractive Summarization): 从原文中选择重要的句子或段落,组成摘要。
- 生成式摘要 (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 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生成摘要。
优点:
- 可以显著减少上下文长度。
- 可以提取关键信息,提高生成质量。
缺点:
- 需要训练或使用预训练的摘要模型,增加了实现的复杂性。
- 摘要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上下文压缩的效果。
- 生成式摘要可能引入原文中不存在的信息,导致幻觉问题。
代码示例 (Pytho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 初始化摘要模型
summarizer = pipeline("summarization", model="facebook/bart-large-cnn")
def summarize_document(document, max_length=130, min_length=30):
"""
对文档进行摘要.
Args:
document (str): 文档.
max_length (int): 摘要的最大长度.
min_length (int): 摘要的最小长度.
Returns:
str: 摘要.
"""
summary = summarizer(document, max_length=max_length, min_length=min_length, do_sample=False)
return summary[0]['summary_text']
# 示例数据
document = """
The capital of France is Paris. Paris is a beautiful city with many famous landmarks,
such as the Eiffel Tower and the Louvre Museum. Paris is also known for its fashion and cuisine.
"""
# 生成摘要
summary = summarize_document(document)
# 打印结果
print("Summary:")
print(summary)
代码解释:
- 使用
transformers库中的pipeline函数初始化一个摘要模型。这里使用了facebook/bart-large-cnn模型,这是一个常用的预训练的生成式摘要模型。 summarize_document函数使用摘要模型对文档进行摘要,并返回摘要文本。do_sample=False参数确保每次运行都生成相同的摘要,方便调试。
6. 基于窗口滑动的上下文截断
原理:
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将上下文分割成多个窗口,每次只将部分窗口输入模型,并滑动窗口以覆盖整个上下文。
方法:
- 固定窗口大小: 设置固定的窗口大小,每次滑动固定的步长。
- 动态窗口大小: 根据文档的结构或内容,动态调整窗口大小。例如,可以根据句子的边界来分割窗口。
优点:
- 可以处理非常长的上下文。
- 可以降低模型的内存消耗。
缺点:
- 可能会忽略窗口之间的关联性。
- 需要仔细选择窗口大小和步长,以保证生成质量。
- 模型需要多次推理,增加了计算成本。
代码示例 (Python):
def sliding_window(text, window_size, step_size):
"""
滑动窗口.
Args:
text (str): 文本.
window_size (int): 窗口大小.
step_size (int): 步长.
Returns:
list: 窗口列表.
"""
windows = []
for i in range(0, len(text), step_size):
window = text[i:i + window_size]
windows.append(window)
if len(window) < window_size:
break # 避免处理不完整的窗口
return windows
# 示例数据
text = "This is a very long text that needs to be processed using a sliding window."
# 滑动窗口
windows = sliding_window(text, window_size=20, step_size=10)
# 打印结果
print("Windows:")
for window in windows:
print(window)
代码解释:
sliding_window函数将文本分割成多个窗口,并返回窗口列表。-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窗口大小和步长。
-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每个窗口输入模型,并合并模型的输出结果。
7. 多文档情况下的上下文管理
在 RAG 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多个文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文档之间的关联性,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管理上下文。
策略:
- 文档排序: 根据文档与查询的相关性,对文档进行排序,优先选择相关性更高的文档。
- 文档分组: 将相关的文档分组在一起,然后将每个分组作为一个上下文。
- 文档摘要: 对每个文档生成摘要,然后将摘要拼接在一起,作为上下文。
- 关系图谱: 构建文档之间的关系图谱,然后根据图谱选择相关的文档作为上下文。
代码示例 (Python):
# 假设已经有多个文档,并且已经计算了每个文档与查询的相关性得分
documents = [
{"id": 1, "text": "The capital of France is Paris.", "relevance_score": 0.9},
{"id": 2, "text": "Berlin is the capital of Germany.", "relevance_score": 0.2},
{"id": 3, "text": "Paris is a beautiful city.", "relevance_score": 0.8},
{"id": 4, "text": "The Eiffel Tower is in Paris.", "relevance_score": 0.7},
{"id": 5, "text": "This document is irrelevant.", "relevance_score": 0.1}
]
def select_top_documents(documents, top_k=3):
"""
选择相关性最高的 K 个文档.
Args:
documents (list): 文档列表.
top_k (int): 选择的文档数量.
Returns:
list: 选择的文档列表.
"""
sorted_documents = sorted(documents, key=lambda x: x["relevance_score"], reverse=True)
selected_documents = sorted_documents[:top_k]
return selected_documents
# 选择文档
selected_documents = select_top_documents(documents, top_k=3)
# 打印结果
print("Selected Documents:")
for doc in selected_documents:
print(f"Document ID: {doc['id']}, Relevance Score: {doc['relevance_score']}, Text: {doc['text']}")
代码解释:
select_top_documents函数根据文档的相关性得分,选择相关性最高的 K 个文档。-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更复杂的算法来计算文档之间的相关性,例如使用向量数据库或知识图谱。
8. 评估指标与实验分析
为了评估不同上下文压缩和裁剪策略的效果,我们需要定义合适的评估指标,并进行实验分析。
评估指标:
- 生成质量: 使用 BLEU、ROUGE 等指标评估生成结果的质量。
- 推理时间: 测量模型的推理时间,评估压缩和裁剪策略对性能的影响。
- 内存消耗: 测量模型的内存消耗,评估压缩和裁剪策略对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 相关性: 评估上下文与查询的相关性,评估压缩和裁剪策略对信息保留的影响。
- 用户满意度: 通过用户调研或 A/B 测试,评估用户对生成结果的满意度。
实验分析:
- 比较不同压缩和裁剪策略的生成质量、推理时间和内存消耗。
- 分析不同策略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策略。
- 调整策略的参数,例如窗口大小、裁剪阈值等,优化性能。
- 进行消融实验,分析不同组件对整体效果的影响。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上下文压缩和裁剪策略的特性,并选择最适合的策略来优化 RAG 应用的性能。
9. 结合 LangChain 的实践
LangChain 是一个强大的 LLM 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组件,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实现上下文压缩和裁剪策略。
示例:
from langchain.embeddings.openai import OpenAIEmbeddings
from langchain.text_splitter import CharacterTextSplitter
from langchain.vectorstores import Chroma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RetrievalQA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from langchain.document_loaders import TextLoader
from langchain.chains.summarize import load_summarize_chain
# 加载文档
loader = TextLoader("state_of_the_union.txt")
documents = loader.load()
# 分割文档
text_splitter = CharacterTextSplitter(chunk_size=1000, chunk_overlap=0)
texts = text_splitter.split_documents(documents)
# 创建向量数据库
embeddings = OpenAIEmbeddings()
db = Chroma.from_documents(texts, embeddings)
# 创建检索器
retriever = db.as_retriever()
# 创建问答链
qa = RetrievalQA.from_chain_type(llm=OpenAI(), chain_type="stuff", retriever=retriever)
# 执行查询
query = "What did the president say about Ketanji Brown Jackson"
print(qa.run(query))
# 使用摘要链进行上下文压缩
chain = load_summarize_chain(OpenAI(), chain_type="map_reduce", verbose=True)
summary = chain.run(documents)
print("Summary:")
print(summary)
代码解释:
- 使用 LangChain 的
TextLoader加载文档。 - 使用
CharacterTextSplitter将文档分割成更小的文本块。 - 使用
OpenAIEmbeddings和Chroma创建向量数据库,用于存储文本块的向量表示。 - 使用
RetrievalQA创建问答链,用于执行查询。 - 使用
load_summarize_chain创建摘要链,用于对文档进行摘要。
LangChain 提供了多种上下文压缩和裁剪策略的实现,例如 Contextual Compression Retreivers,可以方便地集成到 RAG 应用中。
对话结束时对上下文长度压缩与裁剪的概括
在RAG应用中,上下文过长会降低模型推理效率。 通过语义相似度选择、信息密度排序裁剪、摘要压缩、滑动窗口截断和多文档管理等策略,可以在保证生成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压缩和裁剪上下文, 提高模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