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ulative Streaming:在流式传输中利用Draft Model并行生成并验证多个Token

Speculative Streaming:在流式传输中利用Draft Model并行生成并验证多个Token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Speculative Streaming。它旨在通过并行生成和验证多个token,来提升流式传输场景下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推理速度。这个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个较小的、速度更快的“Draft Model”(也称为“提案模型”或“辅助模型”)来并行生成多个候选token,然后使用更大的、更准确的“Verification Model”(验证模型,通常就是我们想要使用的LLM)来验证这些候选token,从而在保证生成质量的前提下加速推理过程。

1. 背景:流式传输的挑战与机遇

在深入Speculative Streaming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流式传输(Streaming)的背景以及它带来的挑战。流式传输指的是模型在生成token时,可以立即将已生成的token输出,而不需要等待整个序列生成完毕。这种方式对于实时应用,例如对话机器人、实时翻译、代码补全等,至关重要。

然而,流式传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延迟问题: 传统的自回归生成方式,每次只能生成一个token,这会引入显著的延迟,尤其是在LLM参数量巨大,计算成本高昂的情况下。
  • 资源利用率低: 在单token生成过程中,GPU资源的利用率往往不高,大部分时间可能处于等待状态。

Speculative Streaming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它试图通过并行化生成过程,来降低延迟,提高资源利用率。

2. Speculative Streaming的核心思想

Speculative Streaming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Draft Model生成候选token: 使用一个小型、快速的Draft Model,基于已生成的序列,并行生成多个候选token。
  2. Verification Model验证候选token: 使用大型、准确的Verification Model,对Draft Model生成的候选token进行验证。
  3. 接受或拒绝候选token: 如果Verification Model认为候选token是合理的,则接受该token;否则,拒绝该token,并使用Verification Model生成新的token。
  4. 迭代过程: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生成所需的序列长度。

这种方式类似于“先预测,后验证”的策略。Draft Model负责快速预测,Verification Model负责确保预测的准确性。

3. 算法流程

下面我们详细描述Speculative Streaming的算法流程:

输入:

  • 已生成的token序列 prompt
  • Draft Model M_d
  • Verification Model M_v
  • 并行生成的token数量 k (也称为draft length)

输出:

  • 新生成的token序列

算法步骤:

  1. Draft Model生成:

    • prompt输入到Draft Model M_d中。
    • M_d并行生成k个候选token:t_1, t_2, ..., t_k
    • 形成一个候选序列:prompt, t_1, t_2, ..., t_k
  2. Verification Model验证:

    • prompt, t_1输入到Verification Model M_v中,得到M_v预测的下一个token t'_1
    • 比较t_1t'_1
      • 如果t_1 == t'_1,则接受t_1,并继续验证下一个token。
      • 如果t_1 != t'_1,则拒绝t_1,并将t'_1添加到最终序列中。然后,使用M_vprompt, t'_1为输入,重新生成下一个token。
  3. 迭代验证:

    • 假设前 i 个token t_1, t_2, ..., t_i 都被接受(即t_j == t'_j for j=1 to i)。
    • prompt, t_1, t_2, ..., t_i, t_{i+1}输入到Verification Model M_v中,得到M_v预测的下一个token t'_{i+1}
    • 比较t_{i+1}t'_{i+1}
      • 如果t_{i+1} == t'_{i+1},则接受t_{i+1},并继续验证下一个token。
      • 如果t_{i+1} != t'_{i+1},则拒绝t_{i+1},并将t'_{i+1}添加到最终序列中。然后,使用M_vprompt, t_1, t_2, ..., t_i, t'_{i+1}为输入,重新生成下一个token。
  4. 处理所有候选token:

    • 重复步骤3,直到所有k个候选token都被验证或拒绝。
  5. Verification Model生成新的token:

    • 如果所有k个候选token都被接受,则最终序列为 prompt, t_1, t_2, ..., t_k。然后,使用M_vprompt, t_1, t_2, ..., t_k为输入,生成新的token。
    • 如果存在被拒绝的token,例如t_{i+1}被拒绝,则最终序列为 prompt, t_1, t_2, ..., t_i, t'_{i+1}。 然后,使用M_vprompt, t_1, t_2, ..., t_i, t'_{i+1}为输入,生成新的token。
  6. 更新prompt:

    • 将新生成的token添加到prompt中,并重复步骤1-5,直到生成所需的序列长度。

4. 伪代码示例

def speculative_streaming(prompt, M_d, M_v, k, max_length):
  """
  Speculative Streaming算法的伪代码实现。

  Args:
    prompt: 已生成的token序列。
    M_d: Draft Model。
    M_v: Verification Model。
    k: 并行生成的token数量。
    max_length: 最大生成长度。

  Returns:
    新生成的token序列。
  """

  generated_sequence = prompt
  for _ in range(max_length):
    # 1. Draft Model生成
    draft_tokens = M_d.generate(generated_sequence, num_tokens=k) # 假设M_d.generate可以生成k个token
    candidate_sequence = generated_sequence + draft_tokens

    # 2. Verification Model验证
    accepted_tokens = []
    for i in range(len(draft_tokens)):
      verification_token = M_v.generate(generated_sequence + accepted_tokens, num_tokens=1)[0] # 假设M_v.generate返回一个token列表

      if draft_tokens[i] == verification_token:
        accepted_tokens.append(draft_tokens[i])
      else:
        # 拒绝draft_tokens[i],并使用verification_token
        generated_sequence += accepted_tokens + [verification_token]
        break # 停止验证,因为已经出现不一致

    # 3. 处理所有候选token
    else: # 如果循环正常结束,说明所有draft_tokens都被接受
      generated_sequence += accepted_tokens

    # 4. Verification Model生成新的token (如果所有draft_tokens都被接受)
    if len(accepted_tokens) == len(draft_tokens):
      new_token = M_v.generate(generated_sequence, num_tokens=1)[0]
      generated_sequence += [new_token]

    # 5. 检查是否达到最大长度
    if len(generated_sequence) >= max_length:
      break

  return generated_sequence

这个伪代码展示了Speculative Streaming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实际实现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细节,例如:

  • Tokenization: 需要对输入文本进行tokenization,并将token转换为模型可以理解的ID。
  • Batching: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将多个验证请求进行batching处理。
  • 概率分布: 可以使用概率分布来更精细地控制token的接受和拒绝。

5. 更精细的接受/拒绝策略:基于概率分布

在上述算法中,我们简单地比较了Draft Model和Verification Model生成的token是否完全一致。实际上,我们可以使用更精细的接受/拒绝策略,基于两个模型的概率分布来进行判断。

假设Draft Model预测的token概率分布为 P_d(t | prompt),Verification Model预测的token概率分布为 P_v(t | prompt)。我们可以计算两个分布之间的相似度,例如使用KL散度或者JS散度。如果两个分布的相似度较高,则更有可能接受Draft Model生成的token;反之,则更有可能拒绝。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阈值 τ,如果 KL(P_d || P_v) < τ,则接受Draft Model生成的token;否则,拒绝。

这种基于概率分布的策略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token的接受和拒绝,从而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6. 代码示例:基于PyTorch的简易实现

下面是一个基于PyTorch的简易Speculative Streaming实现示例。为了简化,我们使用随机数来模拟Draft Model和Verification Model的预测结果。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 模拟Draft Model
class Draft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super().__init__()
    self.vocab_size = vocab_size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 随机生成一个概率分布
    batch_size = input_ids.shape[0]
    logits = torch.randn(batch_size, self.vocab_size)
    probs = F.softmax(logits, dim=-1)
    return probs

  def generate(self, input_ids, num_tokens=1):
    probs = self.forward(input_ids)
    _, predicted_tokens = torch.topk(probs, num_tokens, dim=-1)
    return predicted_tokens

# 模拟Verification Model
class Verification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super().__init__()
    self.vocab_size = vocab_size

  def forward(self, input_ids):
    # 随机生成一个概率分布
    batch_size = input_ids.shape[0]
    logits = torch.randn(batch_size, self.vocab_size)
    probs = F.softmax(logits, dim=-1)
    return probs

  def generate(self, input_ids, num_tokens=1):
    probs = self.forward(input_ids)
    _, predicted_tokens = torch.topk(probs, num_tokens, dim=-1)
    return predicted_tokens

def speculative_streaming_pytorch(prompt_ids, draft_model, verification_model, k, max_length, device):
  """
  基于PyTorch的Speculative Streaming实现示例。

  Args:
    prompt_ids: 已生成的token ID序列 (torch.Tensor)。
    draft_model: Draft Model (torch.nn.Module)。
    verification_model: Verification Model (torch.nn.Module)。
    k: 并行生成的token数量。
    max_length: 最大生成长度。
    device: 设备 (torch.device)。

  Returns:
    新生成的token ID序列 (torch.Tensor)。
  """

  generated_ids = prompt_ids.clone().detach().to(device)
  with torch.no_grad():
      for _ in range(max_length):
        # 1. Draft Model生成
        draft_probs = draft_model(generated_ids.unsqueeze(0)) # Add batch dimension
        _, draft_tokens = torch.topk(draft_probs, k, dim=-1)
        draft_tokens = draft_tokens.squeeze(0) # Remove batch dimension
        candidate_ids = torch.cat([generated_ids, draft_tokens], dim=0)

        # 2. Verification Model验证
        accepted_tokens = []
        for i in range(len(draft_tokens)):
            verification_probs = verification_model(generated_ids.unsqueeze(0)) # Add batch dimension
            _, verification_token = torch.topk(verification_probs, 1, dim=-1)
            verification_token = verification_token.squeeze(0).squeeze(0) # Remove batch dimension, keep single token

            if draft_tokens[i] == verification_token:
                accepted_tokens.append(draft_tokens[i].item())
                generated_ids = torch.cat([generated_ids, verification_token.unsqueeze(0)], dim=0) #append single token
            else:
              # 拒绝draft_tokens[i],并使用verification_token
              generated_ids = torch.cat([generated_ids, verification_token.unsqueeze(0)], dim=0) #append single token
              break # 停止验证,因为已经出现不一致

        # 3. 处理所有候选token
        else: # 如果循环正常结束,说明所有draft_tokens都被接受
            pass # Already added to generated_ids

        # 4. Verification Model生成新的token (如果所有draft_tokens都被接受)
        if len(accepted_tokens) == len(draft_tokens):
            verification_probs = verification_model(generated_ids.unsqueeze(0)) # Add batch dimension
            _, new_token = torch.topk(verification_probs, 1, dim=-1)
            new_token = new_token.squeeze(0).squeeze(0) # Remove batch dimension, keep single token
            generated_ids = torch.cat([generated_ids, new_token.unsqueeze(0)], dim=0) #append single token

        # 5. 检查是否达到最大长度
        if len(generated_ids) >= max_length:
          break

  return generated_ids

使用示例:

# 设置参数
vocab_size = 1000
k = 4
max_length = 20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初始化模型
draft_model = DraftModel(vocab_size).to(device)
verification_model = VerificationModel(vocab_size).to(device)

# 初始prompt
prompt_ids = torch.randint(0, vocab_size, (5,)).to(device)

# 执行Speculative Streaming
generated_ids = speculative_streaming_pytorch(prompt_ids, draft_model, verification_model, k, max_length, device)

print("Generated IDs:", generated_ids)

注意事项:

  • 这个代码示例仅仅是为了演示Speculative Streaming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进行任何优化。
  •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使用真实的LLM模型作为Draft Model和Verification Model。
  •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调整参数 k 和阈值 τ,以达到最佳的性能。
  • 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生成结果的质量。

7.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加速推理: 通过并行生成和验证多个token,可以显著降低推理延迟。
  • 提高资源利用率: 并行生成可以更充分地利用GPU资源。
  • 与现有LLM兼容: Speculative Streaming可以与现有的LLM模型结合使用,无需对模型进行重新训练。

局限性:

  • Draft Model的选择: Draft Model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Draft Model的准确率太低,会导致大量的token被拒绝,反而会降低性能。
  • 参数调优: 需要仔细调整参数 k 和阈值 τ,以达到最佳的性能。
  • 实现复杂度: Speculative Streaming的实现相对复杂,需要考虑多个细节。
  • 潜在的质量下降: 如果Draft Model的偏差较大,可能会导致生成结果的质量下降。

8. 总结与展望

Speculative Streaming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并行生成和验证多个token,来加速流式传输场景下LLM的推理速度。虽然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Speculative Streaming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 更智能的Draft Model: 开发更准确、更高效的Draft Model。例如,可以使用知识蒸馏技术,将大型模型的知识迁移到小型模型中。
  • 自适应参数调整: 根据不同的输入和模型状态,自动调整参数 k 和阈值 τ,以达到最佳的性能。
  • 与其他加速技术的结合: 将Speculative Streaming与其他加速技术(例如量化、剪枝)结合使用,进一步提升推理速度。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大家!

9. 选择合适的Draft Model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Draft Model对于Speculative Streaming的性能至关重要。理想的Draft Model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 速度快: Draft Model的推理速度必须足够快,才能实现并行生成的效果。
  • 准确率高: Draft Model的准确率越高,被验证模型接受的token就越多,整体推理速度就越快。
  • 资源占用少: Draft Model的参数量应该尽可能小,以降低资源占用。

以下是一些选择Draft Model的策略:

  • 知识蒸馏: 使用知识蒸馏技术,将大型模型的知识迁移到小型模型中。
  • 模型压缩: 对大型模型进行量化、剪枝等压缩操作,以降低模型大小和推理时间。
  • 使用专门设计的快速模型: 例如,可以使用一些专门设计的轻量级Transformer模型。

选择Draft Model是一个需要在速度、准确率和资源占用之间进行权衡的过程。

10. 概率分布的应用潜力巨大

基于概率分布的接受/拒绝策略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token的接受和拒绝,从而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以下几个方向:

  • 更有效的相似度度量: 研究更有效的概率分布相似度度量方法,例如Wasserstein距离等。
  • 动态阈值调整: 根据不同的输入和模型状态,动态调整阈值 τ,以达到最佳的性能。
  • 结合上下文信息: 在计算概率分布相似度时,考虑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例如之前的token序列。

概率分布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Speculative Streaming的性能和鲁棒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