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集群训练:在H100与A100混合集群中平衡计算负载的流水线并行策略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日益重要的课题:如何在异构集群,特别是H100和A100混合的集群上,利用流水线并行策略来平衡计算负载,从而最大化训练效率。
异构集群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规模的不断增大,单节点的计算能力已经无法满足训练需求。因此,利用多节点集群进行分布式训练成为主流。然而,现实环境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异构集群的场景,即集群中存在不同型号、不同计算能力的GPU。例如,一个集群可能同时包含NVIDIA的H100和A100 GPU。
这种异构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 计算能力差异: H100的计算能力远高于A100,如果简单地将模型均匀划分到所有GPU上,会导致A100成为瓶颈,H100的计算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 通信开销: 在分布式训练中,节点间的通信是不可避免的。当节点计算能力不匹配时,快的节点需要等待慢的节点完成计算,从而增加了通信的相对开销。
- 负载不均衡: 模型的不同层可能具有不同的计算复杂度。如果简单地将模型层按顺序划分到不同GPU上,容易导致某些GPU负载过重,而另一些GPU负载过轻。
然而,异构集群也带来了机遇:
- 资源利用率提升: 通过合理的任务调度和负载均衡策略,可以充分利用集群中所有GPU的计算能力,避免资源的浪费。
- 训练效率提升: 通过优化通信策略和计算任务分配,可以降低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
- 灵活性: 异构集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分配到H100上,将内存密集型的任务分配到A100上。
流水线并行简介
流水线并行(Pipeline Parallelism,PP)是一种模型并行策略,它将深度学习模型划分为多个阶段(Stage),每个阶段由一个或多个计算层组成,并将这些阶段分配到不同的设备上。数据沿着流水线流动,每个设备负责处理一个阶段的计算,并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设备。
流水线并行的工作原理如下:
- 模型划分: 将深度学习模型划分为多个阶段。
- 设备分配: 将每个阶段分配到不同的设备上。
- 数据分片: 将输入数据划分为多个 micro-batch。
- 流水线执行: 每个设备依次处理各个 micro-batch 的数据,形成一个流水线。
流水线并行的优势:
- 扩展性: 可以将模型扩展到多个设备上,突破单设备的内存限制。
- 并行性: 多个设备可以同时进行计算,提高训练效率。
流水线并行的挑战:
- Bubble Time: 由于流水线需要预热和排空,因此会产生 Bubble Time,降低训练效率。
- 负载均衡: 需要仔细划分模型阶段,以保证每个设备的负载均衡。
- 通信开销: 设备之间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传输,增加了通信开销。
在异构集群中应用流水线并行
在H100和A100混合的集群中应用流水线并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 模型划分策略: 如何将模型划分为多个阶段,以平衡不同设备的计算负载?
- 设备分配策略: 如何将不同的阶段分配到H100和A100上,以最大化计算效率?
- 通信优化策略: 如何减少设备之间的通信开销,以降低 Bubble Time?
1. 模型划分策略:基于Profiling的动态划分
传统的模型划分策略通常是静态的,例如将模型按层数均匀划分。然而,这种策略无法适应异构集群的特点,因为不同层的计算复杂度可能差异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基于Profiling的动态划分策略。Profiling是指通过运行模型,收集每个层的计算时间、内存占用等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动态地调整模型划分方案,以平衡不同设备的计算负载.
具体的步骤如下:
-
Profiling: 在一个代表性的数据集上运行模型,记录每个层的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时间。可以使用PyTorch的profiler工具来实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profiler # 假设我们有一个模型 model 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1024, 2048), nn.ReLU(), nn.Linear(2048, 4096), nn.ReLU(), nn.Linear(4096, 2048), nn.ReLU(), nn.Linear(2048, 1024) ) # 将模型移动到G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0"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to(device) # 创建一个随机输入 input_data = torch.randn(32, 1024).to(device) #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 使用profiler with torch.profiler.profile( activities=[ torch.profiler.ProfilerActivity.CPU, torch.profiler.ProfilerActivity.CUDA, ], record_shapes=True, on_trace_ready=torch.profiler.tensorboard_trace_handler('./log') ) as prof: with torch.profiler.record_function("model_inference"): output = model(input_data) loss = criterion(output, torch.randn(32, 1024).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 打印profiler结果 print(prof.key_averages().table(sort_by="cpu_time_total", row_limit=10)) -
计算负载比例: 根据Profiling结果,计算H100和A100的计算能力比例。例如,假设H100的计算能力是A100的2倍,那么比例为2:1。
-
动态划分: 根据计算负载比例,动态地将模型划分为多个阶段。目标是使每个阶段的计算时间与设备的计算能力成正比。例如,如果H100的计算能力是A100的2倍,那么分配给H100的阶段的计算时间应该是分配给A100的阶段的2倍。
# 假设我们已经得到了每层的计算时间 layer_times # layer_times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 示例数据 def dynamic_partition(layer_times, h100_ratio, num_devices): """ 动态划分模型层,使得每个设备的计算负载与其计算能力成正比。 Args: layer_times: 每层的计算时间列表。 h100_ratio: H100和A100的计算能力比例。例如,如果H100是A100的两倍快,则h100_ratio=2。 num_devices: 设备总数。假设前几个设备是H100,其余是A100。 Returns: 一个列表,表示每个阶段包含的层数。例如,[2, 2, 2, 2] 表示将模型划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2层。 """ total_time = sum(layer_times) target_time_h100 = total_time * h100_ratio / (h100_ratio * num_h100 + num_a100) #H100应该分到的时间 target_time_a100 = total_time / (h100_ratio * num_h100 + num_a100) #A100应该分到的时间 partitions = [] current_stage_time = 0 current_stage_layers = 0 device_index = 0 num_h100 = num_devices // 2 # 假设一半是H100 num_a100 = num_devices - num_h100 for time in layer_times: current_stage_time += time current_stage_layers += 1 if device_index < num_h100: target_time = target_time_h100 else: target_time = target_time_a100 if current_stage_time >= target_time: partitions.append(current_stage_layers) current_stage_time = 0 current_stage_layers = 0 device_index += 1 # 处理剩余层 if current_stage_layers > 0: partitions.append(current_stage_layers) return partitions
2. 设备分配策略:优先分配计算密集型任务给H100
设备分配策略的目标是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分配给H100,将内存密集型的任务分配给A100。这可以充分利用H100的计算能力和A100的内存容量.
具体的步骤如下:
- 识别计算密集型层: 根据Profiling结果,识别计算时间占比最高的层。这些层通常是线性层、卷积层等。
- 识别内存密集型层: 识别内存占用占比最高的层。这些层通常是Embedding层、BatchNorm层等。
-
设备分配: 将计算密集型层分配给H100,将内存密集型层分配给A100。
def assign_devices(partitions, num_h100): """ 将模型阶段分配给不同的设备。 Args: partitions: 模型划分方案,例如 [2, 2, 2, 2]。 num_h100: H100的数量。 Returns: 一个列表,表示每个阶段分配到的设备ID。例如,[0, 0, 1, 1] 表示前两个阶段分配到设备0,后两个阶段分配到设备1。 """ device_assignments = [] device_id = 0 for _ in partitions: device_assignments.append(device_id) device_id = (device_id + 1) if device_id >= num_h100: device_id = num_h100 return device_assignments
3. 通信优化策略:梯度累积与异步通信
在流水线并行中,设备之间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传输,增加了通信开销。为了降低通信开销,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
梯度累积: 在每个设备上累积多个 micro-batch 的梯度,然后一次性地将梯度传递给下一个设备。这可以减少通信的频率,降低通信开销。
def train_step(model, data, target, optimizer, accumulation_steps): """ 执行一个训练步骤,包括梯度累积。 Args: model: 模型。 data: 输入数据。 target: 目标值。 optimizer: 优化器。 accumulation_steps: 梯度累积的步数。 """ outputs = model(data) loss = criterion(outputs, target) loss = loss / accumulation_steps # 归一化损失 loss.backward() if (i + 1) % accumulation_steps == 0: optimiz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
异步通信: 使用异步通信机制,例如
torch.distributed.isend和torch.distributed.irecv,允许设备在进行计算的同时进行通信。这可以隐藏通信开销,提高训练效率。import torch.distributed as dist def async_send_recv(tensor, rank, next_rank): """ 使用异步通信发送和接收张量。 Args: tensor: 要发送的张量。 rank: 当前设备的rank。 next_rank: 下一个设备的rank。 """ if rank < dist.get_world_size() - 1: dist.isend(tensor, dst=next_rank) if rank > 0: dist.irecv(tensor, src=rank - 1)
代码示例:一个简化的流水线并行训练流程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流水线并行训练流程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在H100和A100混合的集群上进行训练: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torch.distributed as dist
# 初始化分布式环境
dist.init_process_group(backend="nccl")
rank = dist.get_rank()
world_size = dist.get_world_size()
# 定义模型
class Simple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
super(SimpleModel,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input_size, hidden_size)
self.relu = nn.ReLU()
self.fc2 = nn.Linear(hidden_size, output_size)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fc1(x)
x = self.relu(x)
x = self.fc2(x)
return x
# 模型参数
input_size = 10
hidden_size = 20
output_size = 10
# 创建模型实例
model = SimpleModel(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
#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1)
# 模型划分(简化示例)
# 假设我们将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stage 0 在 rank 0 上,stage 1 在 rank 1 上
if rank == 0:
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input_size, hidden_size),
nn.ReLU()
)
elif rank == 1:
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hidden_size, output_size)
)
# 将模型移动到对应的设备
device = torch.device(f"cuda:{rank}"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to(device)
# 训练数据 (简化示例)
input_data = torch.randn(32, input_size).to(device)
target_data = torch.randn(32, output_size).to(device)
# 训练循环
num_epochs = 10
accumulation_steps = 4 # 梯度累积步数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i in range(0, len(input_data), 32):
# 获取 micro-batch
inputs = input_data[i:i+32]
targets = target_data[i:i+32]
# 前向传播
outputs = model(inputs)
# 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outputs, targets) / accumulation_steps
# 反向传播
loss.backward()
# 梯度累积
if (i // 32 + 1) % accumulation_steps == 0: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 通信 (简化示例,仅在两个stage之间传递数据)
if rank == 0 and world_size > 1:
dist.send(outputs.detach().cpu(), dst=1) # 将输出发送到下一个设备
elif rank == 1 and world_size > 1:
received_data = torch.zeros_like(outputs).cpu()
dist.recv(received_data, src=0) # 接收来自前一个设备的数据
outputs = model(received_data.to(device)) # 在当前设备上进行计算
loss = criterion(outputs, targets) / accumulation_steps
loss.backward()
if (i // 32 + 1) % accumulation_steps == 0:
optimiz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print(f"Epoch {epoch+1}, Loss: {loss.item()}")
# 清理分布式环境
dist.destroy_process_group()
代码解释:
- 初始化分布式环境: 使用
torch.distributed初始化分布式训练环境,设置 backend 为 "nccl"。 - 定义模型: 创建一个简单的
SimpleModel。 - 模型划分: 将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stage 0 在 rank 0 上,stage 1 在 rank 1 上。
- 设备分配: 将模型移动到对应的 CUDA 设备上。
- 训练循环:
- 获取 micro-batch 数据。
- 进行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 使用梯度累积来减少通信频率。
- 使用
dist.send和dist.recv在两个 stage 之间传递数据。
- 清理分布式环境: 在训练结束后,使用
dist.destroy_process_group()清理分布式环境。
注意: 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更复杂的模型划分策略、设备分配策略和通信优化策略。
一些经验和建议
- 选择合适的模型并行框架: 目前有很多成熟的模型并行框架,例如 DeepSpeed、Megatron-LM、Fairscale 等。选择合适的框架可以简化开发流程,提高训练效率。
- 充分利用Profiling工具: Profiling是优化流水线并行的关键。通过Profiling,可以了解模型的计算瓶颈,并据此进行模型划分和设备分配。
- 关注通信开销: 通信开销是流水线并行中的一个重要瓶颈。需要尽量减少通信的频率和数据量。
- 实验和调优: 不同的模型和数据集可能需要不同的流水线并行策略。需要通过实验和调优来找到最佳的配置。
异构集群训练的未来展望
异构集群训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更有效的流水线并行策略,从而充分利用异构集群的计算能力,加速深度学习的研究和应用。
结束语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在H100与A100混合集群中,如何通过流水线并行策略来平衡计算负载。我们讨论了异构集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介绍了基于Profiling的动态模型划分策略,设备分配策略以及通信优化策略。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流水线并行,在异构集群上实现高效的深度学习训练。 期待未来的深度学习训练技术能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