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各位观众老爷,晚上好!欢迎来到今晚的“Vue 3 源码扒了个底朝天”特别节目。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人称“Bug终结者”的码农老王。
今天咱们要聊点硬核的,直捣Vue 3的心脏——render function,特别是那个神秘的h函数,以及它背后的VNode创建过程。准备好了吗?咱们发车了!
一、render function:Vue组件的灵魂画师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render function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是Vue组件的灵魂画师,负责把你的数据变成屏幕上看到的DOM元素。如果没有render function,你的组件就只是一堆冰冷的代码,毫无生气。
在Vue 3中,render function有两种写法:
- 模板编译: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Vue编译器会把你的
<template>模板转换成render function。 - 手动编写: 如果你艺高人胆大,也可以自己手撸
render function,但这通常只在高级场景或者需要极致性能优化时才会用到。
咱们今天主要聚焦于手动编写render function,因为这样更能看清h函数的运作机制。
二、h函数:VNode的制造工厂
h函数,全称是createElement,但Vue为了让大家少打几个字,简称它为h。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创建VNode(Virtual DOM Node),也就是虚拟DOM节点。
VNode是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DOM元素在内存中的一个轻量级表示。它包含了DOM元素的各种信息,比如标签名、属性、子节点等等,但它不是真正的DOM元素,只是一个JavaScript对象。
h函数的签名如下:
function h(
type: string | Component,
props?: object | null,
children?: VNodeArrayChildren | string | number | boolean | null
): VNode
参数解释:
| 参数 | 类型 | 描述 |
|---|---|---|
type |
string | Component |
节点类型,可以是HTML标签名(string),也可以是Vue组件(Component)。 |
props |
object | null |
节点的属性,比如class、style、id等等。 |
children |
VNodeArrayChildren | string | number | boolean | null |
子节点,可以是VNode数组,也可以是文本节点(string、number、boolean)。 |
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 创建一个 <div> 元素
h('div');
// 创建一个带有 class 和 id 的 <div> 元素
h('div', { class: 'container', id: 'main' });
// 创建一个包含文本的 <div> 元素
h('div', null, 'Hello, Vue!');
// 创建一个包含多个子节点的 <div> 元素
h('div', null, [
h('p', null, 'This is a paragraph.'),
h('button', { onClick: () => alert('Clicked!') }, 'Click me!'),
]);
// 创建一个组件
import MyComponent from './MyComponent.vue';
h(MyComponent, { name: '老王' });
三、VNode的底层实现:窥探createVNode的秘密
h函数的背后,实际上调用了createVNode函数来创建VNode。createVNode才是真正的VNode制造工厂。
让我们来扒一扒createVNode的源码(简化版):
function createVNode(
type: VNodeTypes |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Component | ASyncComponent,
props: (Data & VNodeProps) | null = null,
children: unknown = null
): VNode {
// ...一些类型检查和规范化操作...
const vnode: VNode = {
__v_isVNode: true,
type,
props,
children,
key: props && normalizeKey(props), // 处理 key 属性
shapeFlag: ShapeFlags.ELEMENT, // 默认是 ELEMENT 类型
el: null, // 对应的真实 DOM 元素
component: null, // 组件实例
dirs: null, // 指令
appContext: null, // 应用上下文
// ...其他属性...
};
// 根据 type 和 children 更新 shapeFlag
normalizeVNode(vnode);
return vnode;
}
这段代码虽然简化了,但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createVNode函数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 创建
VNode对象: 它创建了一个JavaScript对象,包含了VNode的所有属性。 - 设置
shapeFlag:shapeFlag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它用来标识VNode的类型,比如是ELEMENT、TEXT、COMPONENT等等。Vue会根据shapeFlag来决定如何处理这个VNode。 - 规范化
VNode:normalizeVNode函数负责对VNode进行一些规范化操作,比如处理children,确保它是一个数组。
ShapeFlags:VNode的类型标签
ShapeFlags是一个枚举类型,定义了VNode的各种类型:
export const enum ShapeFlags {
ELEMENT = 1, // 1
FUNCTIONAL_COMPONENT = 1 << 1, // 2
STATEFUL_COMPONENT = 1 << 2, // 4
TEXT_CHILDREN = 1 << 3, // 8
ARRAY_CHILDREN = 1 << 4, // 16
SLOTS_CHILDREN = 1 << 5, // 32
TELEPORT = 1 << 6, // 64
SUSPENSE = 1 << 7, // 128
COMPONENT_SHOULD_KEEP_ALIVE = 1 << 8, // 256
COMPONENT_KEPT_ALIVE = 1 << 9, // 512
COMPONENT = ShapeFlags.STATEFUL_COMPONENT | ShapeFlags.FUNCTIONAL_COMPONENT,
}
这些标志可以使用位运算进行组合,比如一个VNode既是ELEMENT又是ARRAY_CHILDREN,那么它的shapeFlag就是ShapeFlags.ELEMENT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四、normalizeVNode:VNode的格式化大师
normalizeVNode函数的作用是规范化VNode,确保它的结构符合Vue的要求。它主要处理以下几种情况:
- 文本节点: 如果
VNode的children是一个字符串、数字或布尔值,那么normalizeVNode会把它转换成一个文本VNode。 - Fragment节点: 如果
VNode的type是Fragment(Symbol(Fragment)),那么normalizeVNode会把它的children展开到父节点。 - 数组子节点: 如果
VNode的children是一个数组,那么normalizeVNode会遍历这个数组,对每个子节点进行规范化处理。
五、实例演示:手撸一个简单的组件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手撸一个简单的组件,加深理解:
const MyComponent = {
props: {
name: {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
},
render() {
return h('div', { class: 'my-component' }, [
h('h1', null, `Hello, ${this.name}!`),
h('p', null, 'This is a simple component.'),
]);
},
};
export default MyComponent;
这个组件接收一个name prop,然后在页面上显示Hello, ${this.name}!。
在父组件中使用它:
import MyComponent from './MyComponent.vue';
import { h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render() {
return h('div', { class: 'app' }, [
h(MyComponent, { name: '老王' }),
]);
},
};
运行这段代码,你就可以在页面上看到Hello, 老王!。
六、总结:h函数与VNode的生命周期
咱们来总结一下h函数和VNode的生命周期:
render function调用h函数:render function负责生成VNode树,它会调用h函数来创建VNode。h函数调用createVNode:h函数实际上是createVNode的一个包装器,它会把参数传递给createVNode,然后返回一个VNode对象。createVNode创建VNode:createVNode函数负责创建VNode对象,并设置shapeFlag等属性。normalizeVNode规范化VNode:normalizeVNode函数负责对VNode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它的结构符合Vue的要求。- Vue Diff算法: Vue使用Diff算法来比较新旧
VNode树,找出需要更新的DOM节点,然后进行更新。 - DOM更新: Vue会把需要更新的
VNode对应的DOM节点进行更新,最终渲染到页面上。
七、深入探讨:Fragment和Teleport
除了常见的HTML元素和组件,h函数还可以创建两种特殊的VNode:Fragment和Teleport。
-
Fragment:Fragment允许你返回多个根节点,而不需要在外面包一个额外的<div>。这在一些场景下非常有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DOM嵌套。import { Fragment, h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render() { return h(Fragment, null, [ h('h1', null, 'Title'), h('p', null, 'Content'), ]); }, }; -
Teleport:Teleport允许你把VNode渲染到DOM树的任意位置,这在创建模态框、弹出层等组件时非常有用。import { Teleport, h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render() { return h(Teleport, { to: 'body' }, [ h('div', { class: 'modal' }, 'This is a modal!'), ]); }, };
八、性能优化:避免不必要的VNode创建
创建VNode也是需要消耗性能的,因此我们需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VNode创建。以下是一些优化技巧:
- 使用
v-once指令: 如果一个VNode的内容永远不会改变,可以使用v-once指令来告诉Vue只渲染一次。 - 使用
v-memo指令:v-memo指令允许你缓存VNode树,只有当依赖发生变化时才重新渲染。 - 避免在
render function中进行复杂的计算: 复杂的计算会影响render function的性能,应该尽量把计算放到computed属性或者methods中。 - 合理使用
key属性:key属性可以帮助Vue更高效地进行Diff算法,但如果key属性的值不正确,反而会影响性能。
九、总结与展望:h函数的未来
h函数是Vue 3的核心之一,它负责创建VNode,构建虚拟DOM树。理解h函数的底层实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Vue的运作机制,编写更高效的Vue代码。
随着Vue的不断发展,h函数也在不断进化。未来,我们可以期待h函数更加强大、更加灵活、更加易用。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如果你觉得老王讲得还不错,记得点个赞,投个币,鼓励一下!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