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咱们来聊聊 Vue 3 源码里 computed
属性的 "懒癌" 控制器:dirty
标志和 scheduler
任务。这俩家伙,一个负责给 computed
属性贴上“脏”标签,另一个负责在合适的时机把它“洗干净”,共同维护着 computed
属性的惰性求值和缓存失效。
一、啥是“懒癌”?computed
属性为什么要犯懒?
在Vue的世界里,computed
属性就像一个智能管家。它会根据依赖的数据自动计算出一个新的值,并且这个值会被缓存起来。只有当依赖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它才会重新计算。这种机制叫做“惰性求值”,也就是“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动手”。
为什么要这么懒?想想看,如果每次数据变化都立刻重新计算 computed
属性,那得多浪费计算资源啊!尤其是一些复杂的计算,如果用户根本没用到这个 computed
属性的值,那岂不是白费劲儿?
所以,computed
属性必须学会犯懒,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计算。而 dirty
标志和 scheduler
任务,就是控制它犯懒的两个关键机制。
二、dirty
标志:给 computed
属性贴标签
dirty
标志,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标记 computed
属性是否“脏”的。啥叫“脏”?就是指 computed
属性的依赖数据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缓存值可能已经过期,需要重新计算了。
dirty
标志是一个简单的布尔值,true
表示“脏”,false
表示“干净”。当 computed
属性的依赖数据发生变化时,Vue 会把它的 dirty
标志设置为 true
。
代码示例:
//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 Vue 组件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
return {
firstName: '张',
lastName: '三'
}
},
computed: {
fullName() {
console.log('fullName computed 属性被重新计算了!'); // 观察计算时机
return this.firstName + this.lastName;
}
},
mounted() {
// 首次渲染时,fullName 会被计算
console.log('首次渲染:', this.fullName);
// 修改 firstName,触发 fullName 的依赖更新
this.firstName = '李';
console.log('修改 firstName 后:', this.fullName); // fullName 并不会立即重新计算
// 再修改 lastName
this.lastName = '四';
console.log('修改 lastName 后:', this.fullName); // fullName 并不会立即重新计算
// 下一次 DOM 更新时,fullName 才会重新计算
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后:', this.fullName); // fullName 重新计算
});
}
});
app.mount('#app');
在这个例子中,当我们修改 firstName
或 lastName
时,fullName
属性的 dirty
标志会被设置为 true
。但是,fullName
并不会立即重新计算,而是等到下一次 DOM 更新之前,也就是 nextTick
之后,才会重新计算。
dirty
标志的作用:
- 标记缓存失效: 当
dirty
为true
时,表示缓存的值已经过期,不能直接使用。 - 控制计算时机: 只有当
dirty
为true
并且需要访问computed
属性的值时,才会触发重新计算。
三、scheduler
任务:延迟执行“洗澡”任务
scheduler
任务,可以理解为一个任务调度器。它的作用是把一些需要延迟执行的任务,比如重新计算 computed
属性的值,放到一个队列里,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执行这些任务。
在 Vue 3 中,scheduler
任务通常与 nextTick
结合使用。nextTick
的作用是把一个回调函数放到下一个 DOM 更新循环之后执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修改了数据,触发了 computed
属性的依赖更新时,Vue 会把重新计算 computed
属性的任务放到 nextTick
的回调队列里。
代码示例:
(接上面的例子)
当 firstName
或 lastName
发生变化时, Vue 内部会执行以下操作:
- 找到依赖于
firstName
和lastName
的computed
属性fullName
。 - 将
fullName
的dirty
标志设置为true
。 - 将重新计算
fullName
的任务添加到scheduler
的任务队列中。 nextTick
确保这些任务在下一个 DOM 更新循环之前执行。
scheduler
任务的作用:
- 延迟计算: 把计算任务放到下一个 DOM 更新循环之后执行,避免不必要的计算。
- 批量更新: 可以把多个
computed
属性的计算任务放到同一个任务队列里,一次性执行,提高性能。 - 避免重复计算: 如果在同一个 DOM 更新循环中,同一个
computed
属性的依赖数据发生了多次变化,scheduler
任务只会执行一次计算。
四、computed
属性的执行流程
现在,我们把 dirty
标志和 scheduler
任务结合起来,看看 computed
属性的完整执行流程:
- 初始化: 创建
computed
属性时,dirty
标志被设置为true
,表示需要首次计算。 - 访问
computed
属性的值:- 如果
dirty
为true
,表示缓存失效,需要重新计算:- 执行
computed
属性的计算函数,得到新的值。 - 把新的值缓存起来。
- 把
dirty
标志设置为false
,表示缓存有效。
- 执行
- 如果
dirty
为false
,表示缓存有效,直接返回缓存的值。
- 如果
- 依赖数据发生变化:
- 找到依赖于该数据的
computed
属性。 - 把
computed
属性的dirty
标志设置为true
。 - 把重新计算
computed
属性的任务添加到scheduler
的任务队列中。
- 找到依赖于该数据的
nextTick
执行:scheduler
任务开始执行。- 遍历任务队列,依次执行每个
computed
属性的计算任务。
表格总结:
机制 | 作用 | 状态变化 | 触发时机 |
---|---|---|---|
dirty |
标记 computed 属性是否需要重新计算 |
true (需要重新计算) / false (缓存有效) |
初始化时设置为 true ,依赖数据变化时设置为 true ,计算完成后设置为 false |
scheduler |
延迟执行 computed 属性的计算任务,批量更新,避免重复计算 |
任务队列:存储需要重新计算的 computed 属性 |
依赖数据变化时,将计算任务添加到队列;nextTick 执行时,从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 |
nextTick |
确保 DOM 更新之后执行回调函数,避免在 DOM 更新之前访问未更新的 DOM 元素,保证数据和视图的一致性 | 回调队列:存储需要在 DOM 更新后执行的回调函数 | 数据变化后,将更新任务(包括 computed 属性的重新计算)添加到回调队列;浏览器空闲时执行队列中的回调函数 |
访问computed属性 | 决定是否返回值或进行重新计算 | – | 当组件需要computed属性的值时 |
五、源码剖析 (简化版)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来扒一扒 Vue 3 源码 (简化版),看看 computed
属性是如何实现惰性求值和缓存失效的。
// 简化版的 computed 实现
function computed(getter) {
let value;
let dirty = true;
let effect;
const computedRef = {
get value() {
if (dirty) {
value = effect.run(); // 执行计算函数
dirty = false; // 设置为干净
}
return value; // 返回缓存值
}
};
effect = new ReactiveEffect(getter, () => {
// scheduler,在依赖更新时触发
if (!dirty) {
dirty = true; // 设置为脏
}
});
return computedRef;
}
// 简化版的 ReactiveEffect,用于追踪依赖
class ReactiveEffect {
constructor(fn, scheduler) {
this.fn = fn;
this.scheduler = scheduler;
this.deps = []; // 存储依赖
}
run() {
// 执行计算函数,并收集依赖
activeEffect = this; // 标记当前正在执行的 effect
cleanupEffect(this); // 清除之前的依赖
const result = this.fn(); // 执行计算函数
activeEffect = null; // 清除标记
return result;
}
stop() {
// 停止追踪依赖
cleanupEffect(this);
}
}
function cleanupEffect(effect) {
// 清除 effect 的依赖
effect.deps.forEach(dep => {
dep.delete(effect);
});
effect.deps.length = 0;
}
let activeEffect = null; // 当前正在执行的 effect
// 简化版的依赖收集
function track(target, key) {
if (activeEffect) {
let dep = targetMap.get(target, key);
if (!dep) {
dep = new Set();
targetMap.set(target, key, dep);
}
dep.add(activeEffect);
activeEffect.deps.push(dep);
}
}
// 简化版的触发更新
function trigger(target, key) {
const dep = targetMap.get(target, key);
if (dep) {
dep.forEach(effect => {
if (effect.scheduler) {
effect.scheduler(); // 执行 scheduler
} else {
effect.run(); // 立即执行
}
});
}
}
// 模拟依赖收集和触发
const targetMap = new WeakMap();
// 示例用法
const data = {
firstName: '张',
lastName: '三'
};
const computedFullName = computed(() => data.firstName + data.lastName);
// 访问 computedFullName.value,会触发计算
console.log('第一次访问:', computedFullName.value); // 张三
// 修改 firstName,触发依赖更新
data.firstName = '李';
// 注意:此时 computedFullName.value 并不会立即重新计算
// 再次访问 computedFullName.value,会触发重新计算
console.log('第二次访问:', computedFullName.value); // 李三
代码解释:
computed(getter)
函数: 接收一个计算函数getter
作为参数,返回一个computedRef
对象。dirty
标志: 初始值为true
,表示需要首次计算。ReactiveEffect
类: 用于追踪计算函数的依赖,并在依赖更新时执行scheduler
。scheduler
: 在依赖更新时,把dirty
标志设置为true
。computedRef.value
的getter
:- 如果
dirty
为true
,则执行effect.run()
重新计算,并把dirty
设置为false
。 - 如果
dirty
为false
,则直接返回缓存的值。
- 如果
track(target, key)
函数: 模拟依赖收集,把activeEffect
添加到依赖集合中。trigger(target, key)
函数: 模拟触发更新,执行依赖集合中的scheduler
。
这个简化版的源码,虽然省略了很多细节,但是基本原理和 Vue 3 源码是一致的。
六、总结
dirty
标志和 scheduler
任务,是 Vue 3 中 computed
属性实现惰性求值和缓存失效的关键机制。它们通过以下方式协同工作:
dirty
标志:标记computed
属性是否需要重新计算。scheduler
任务:延迟执行计算任务,避免不必要的计算,提高性能。
通过理解这两个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Vue 3 的响应式原理,写出更高效的 Vue 代码。
七、更深入的思考 (课后作业)
- Vue 3 的
computed
属性还支持setter
函数,用于手动修改computed
属性的值。思考一下,setter
函数是如何影响dirty
标志和scheduler
任务的? - Vue 3 的
watch
API 也可以监听数据的变化,并执行回调函数。watch
和computed
有什么区别?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watch
,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computed
? - 尝试阅读 Vue 3 源码中
computed
属性的实现,更深入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