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欢迎来到今天的“Vue 2 源码解剖”特别节目。今天,我们来聊聊 Vue 2 的核心秘密之一:patch
函数。这玩意儿,可以说是 Vue 虚拟 DOM 更新的发动机,负责将我们的数据变化反映到真实的 DOM 上。
咱们今天不搞玄乎的概念,直接扒代码,边讲边看,力求让大家彻底搞懂 patch
的工作原理和潜在的性能瓶颈。
开场白:什么是 VNode? 为什么需要 patch
?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VNode (Virtual Node) 和 patch
函数。
VNode,顾名思义,就是虚拟节点,是 Vue 对真实 DOM 节点的一个 JavaScript 对象描述。它包含了 DOM 节点的所有必要信息,比如标签名、属性、子节点等等。
为什么要用 VNode 呢? 因为直接操作 DOM 效率太低了! 想象一下,每次数据变化都直接修改 DOM,浏览器得不停地重绘重排,性能肯定扛不住。 VNode 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Vue 会先在内存中构建一个 VNode 树,当数据变化时,先对比新旧 VNode 树的差异,然后只更新需要更新的部分 DOM,从而大大提高性能。
而 patch
函数,就是负责将新旧 VNode 树进行对比 (diff) 并更新 DOM 的核心部件。简单来说,它就是个辛勤的园丁,负责修剪 VNode 树,并将修剪后的结果应用到真实的 DOM 树上。
patch
函数的总体流程: 递归遍历,精细对比
patch
函数的核心思想是:递归遍历 VNode 树,逐层对比节点,并根据差异进行相应的 DOM 操作。
整个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判断新旧 VNode 是否相同: 如果新旧 VNode 是同一个节点 (key 相同,且选择器相同),则进入下一步;否则,直接用新的 VNode 替换旧的 VNode。
- 对比节点属性: 如果新旧 VNode 是同一个节点,则对比它们的属性,并更新 DOM 节点的属性。
- 对比子节点: 如果新旧 VNode 是同一个节点,并且都有子节点,则递归调用
patch
函数来对比子节点。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化的 patch
函数的伪代码:
function patch(oldVNode, newVNode, parentElm) {
// 1. 判断新旧 VNode 是否相同
if (isSameVNode(oldVNode, newVNode)) {
// 2. 对比节点属性
patchVNode(oldVNode, newVNode);
} else {
// 3. 新旧 VNode 不是同一个节点,直接替换
const newElm = createElm(newVNode); // 创建新的 DOM 元素
parentElm.replaceChild(newElm, oldVNode.elm); // 替换旧的 DOM 元素
destroyVNode(oldVNode); // 销毁旧的 VNode
}
}
function isSameVNode(oldVNode, newVNode) {
return (
oldVNode.key === newVNode.key && oldVNode.sel === newVNode.sel // key 和选择器相同
);
}
function patchVNode(oldVNode, newVNode) {
const elm = (newVNode.elm = oldVNode.elm); // 复用旧的 DOM 元素
// 对比文本节点
if (newVNode.text) {
if (oldVNode.text !== newVNode.text) {
elm.textContent = newVNode.text;
}
} else {
// 对比子节点
updateChildren(elm, oldVNode.children, newVNode.children);
}
}
function updateChildren(parentElm, oldChildren, newChildren) {
// 这里是 diff 算法的核心,后面会详细讲解
// ...
}
function createElm(vnode) {
// 创建 DOM 元素
// ...
}
function destroyVNode(vnode) {
// 销毁 VNode
// ...
}
这个伪代码只是一个简化版本,省略了很多细节。 但是,它已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patch
函数的基本流程: 递归遍历,逐层对比,并根据差异进行相应的 DOM 操作。
深入 patch
函数:源码剖析
接下来,我们深入到 Vue 2 的源码中,看看 patch
函数的具体实现。 Vue 2 的 patch
函数位于 src/core/vdom/patch.js
文件中。
由于 patch
函数的代码比较长,我们这里只选取关键部分进行讲解。
function createPatchFunction (backend) {
let i, j
const cbs = {}
const { modules, nodeOps } = backend
// ... 省略了很多辅助函数
return function patch (oldVnode, vnode, hydrating, removeOnly) {
// ... 省略了很多边界情况的处理
const isRealElement = isDef(oldVnode.nodeType)
if (!isRealElement && sameVnode(oldVnode, vnode)) {
// patch existing root node
patchVnode(oldVnode, vnode, hydrating, removeOnly)
} else {
if (isRealElement) {
// mounting to a real element
// check if this is server-rendered content and if we can perform
// hydration.
if (oldVnode) {
if (hydrate) {
if (hydrate(oldVnode,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
return invokeInsertHook(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true)
}
}
// either not server-rendered, or hydration failed.
// create an empty node and replace it
oldVnode = emptyNodeAt(oldVnode)
}
// replacing existing element
const oldElm = oldVnode
const parentElm = nodeOps.parentNode(oldElm)
// create new node
createElm(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 extremely rare edge case: do not insert new element if the
// parent already has pending directive insertions.
oldElm._leaveCb ? null : parentElm,
nodeOps.nextSibling(oldElm)
)
// componentRoot hook is called in insertedVnodeQueue when mounting the root.
if (isDef(vnode.parent)) {
let elm = vnode.elm
let parent = vnode.parent
while (parent) {
parent.elm = vnode.elm
parent = parent.parent
}
if (createComponen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parentElm, oldElm, removeOnly)) {
return
}
}
if (isDef(parentElm)) {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vnode.elm, nodeOps.nextSibling(oldElm))
removeVnodes([oldVnode], 0, 0)
} else if (isDef(oldVnode.tag)) {
invokeDestroyHook(oldVnode)
}
} else {
// replacing existing node
const oldElm = oldVnode.elm
const parentElm = nodeOps.parentNode(oldElm)
// create new node
createElm(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parentElm,
nodeOps.nextSibling(oldElm)
)
// destroy old node
if (isDef(parentElm)) {
removeVnodes([oldVnode], 0, 0)
} else if (isDef(oldVnode.tag)) {
invokeDestroyHook(oldVnode)
}
}
}
invokeInsertHook(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isRealElement)
return vnode.elm
}
}
这个 patch
函数接收四个参数:
oldVnode
: 旧的 VNodevnode
: 新的 VNodehydrating
: 是否是服务端渲染removeOnly
: 是否只删除节点
函数首先判断新旧 VNode 是否是同一个节点 (sameVnode
函数),如果是,则调用 patchVnode
函数进行更细致的对比和更新;否则,直接用新的 VNode 替换旧的 VNode。
patchVnode
函数的代码如下:
function patchVnode (oldVnode, vnode, hydrating, removeOnly) {
if (oldVnode === vnode) {
return
}
if (isDef(vnode.elm) && isDef(oldVnode)) {
vnode.elm = oldVnode.elm
}
const elm = vnode.elm
const oldCh = oldVnode.children
const ch = vnode.children
if (isUndef(vnode.text)) {
if (isDef(oldCh) && isDef(ch)) {
if (oldCh !== ch) updateChildren(elm, oldCh, ch, removeOnly)
} else if (isDef(ch)) {
if (isDef(oldVnode.text)) nodeOps.setTextContent(elm, '')
addVnodes(elm, null, ch, 0, ch.length - 1)
} else if (isDef(oldCh)) {
removeVnodes(oldCh, 0, oldCh.length - 1)
} else if (isDef(oldVnode.text)) {
nodeOps.setTextContent(elm, '')
}
} else if (oldVnode.text !== vnode.text) {
nodeOps.setTextContent(elm, vnode.text)
}
}
patchVnode
函数的核心逻辑是:
- 对比文本节点: 如果新 VNode 是文本节点,则直接更新 DOM 节点的文本内容。
- 对比子节点: 如果新旧 VNode 都有子节点,则调用
updateChildren
函数来对比和更新子节点。
updateChildren
函数是整个 patch
函数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 Vue 2 diff 算法的核心。 它的作用是:高效地对比新旧子节点列表,并根据差异进行相应的 DOM 操作。
Diff 算法:高效对比子节点
updateChildren
函数采用了经典的 双端 Diff 算法,其核心思想是:
- 同时从新旧子节点列表的两端开始比较。
- 根据不同的情况,移动、插入、删除节点。
- 直到新旧子节点列表都遍历完毕。
双端 Diff 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以下几种情况:
- 新旧子节点列表的头部或尾部有相同的节点。
- 新节点需要插入到旧子节点列表的头部或尾部。
- 旧节点需要从旧子节点列表的头部或尾部删除。
updateChildren
函数的代码如下 (简化版):
function updateChildren (parentElm, oldCh, newCh, removeOnly) {
let oldStartIdx = 0
let newStartIdx = 0
let oldEndIdx = oldCh.length - 1
let oldStartVnode = oldCh[0]
let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let newEndIdx = newCh.length - 1
let newStartVnode = newCh[0]
let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let oldKeyToIdx, idxInOld, vnodeToMove, refElm
while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if (isUndef(oldStartVnode)) {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 Vnode has been moved left
} else if (isUndef(oldEndVnode)) {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
patch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removeOnly)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
patchVnode(oldEndVnode, newEndVnode, removeOnly)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 // Vnode moved right
patchVnode(oldStartVnode, newEndVnode, removeOnly)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oldStartVnode.elm, nodeOps.nextSibling(oldEndVnode.elm))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 // Vnode moved left
patchVnode(oldEndVnode, newStartVnode, removeOnly)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oldEndVnode.elm, oldStartVnode.elm)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if (isUndef(oldKeyToIdx)) oldKeyToIdx = createKeyToOldIdx(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idxInOld = isDef(newStartVnode.key) ? oldKeyToIdx[newStartVnode.key] : null
if (isUndef(idxInOld)) { // New element
createElm(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parentElm, oldStartVnode.elm, removeOnly)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vnodeToMove = oldCh[idxInOld]
if (same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
patchVnode(vnodeToMove, newStartVnode, removeOnly)
oldCh[idxInOld] = undefined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vnodeToMove.elm, oldStartVnode.elm)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lse {
// same key but different element. treat as new element
createElm(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parentElm, oldStartVnode.elm, removeOnly)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
}
}
if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refElm = isUndef(newCh[newEndIdx + 1]) ? null : newCh[newEndIdx + 1].elm
addVnodes(parentElm, refElm, newCh, newStartIdx, newEndIdx, insertedVnodeQueue)
} else if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removeVnodes(oldCh, oldStartIdx, oldEndIdx)
}
}
这段代码的核心是 while
循环,它会不断地从新旧子节点列表的两端开始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 DOM 操作。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以下两个子节点列表:
oldCh
: [A, B, C, D, E]newCh
: [A, B, E, F, G]
updateChildren
函数的执行流程如下:
oldStartVnode
= A,newStartVnode
= A,sameVnode
返回 true,patchVnode(A, A)
,oldStartIdx++
,newStartIdx++
oldStartVnode
= B,newStartVnode
= B,sameVnode
返回 true,patchVnode(B, B)
,oldStartIdx++
,newStartIdx++
oldStartVnode
= C,newStartVnode
= E,sameVnode
返回 falseoldEndVnode
= E,newEndVnode
= G,sameVnode
返回 falseoldStartVnode
= C,newEndVnode
= G,sameVnode
返回 falseoldEndVnode
= E,newStartVnode
= E,sameVnode
返回 true,patchVnode(E, E)
,nodeOps.insertBefore(parentElm, E.elm, C.elm)
,oldEndIdx--
,newStartIdx++
oldStartVnode
= C,newStartVnode
= F,sameVnode
返回 falseoldEndVnode
= D,newEndVnode
= G,sameVnode
返回 false
接下来,由于找不到相同的节点,updateChildren
函数会创建新的节点 F 和 G,并插入到 DOM 树中,然后删除旧的节点 C 和 D。
性能瓶颈:递归深度和 Diff 复杂度
虽然 Vue 2 的 patch
函数已经做了很多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性能瓶颈:
- 递归深度:
patch
函数会递归遍历整个 VNode 树,如果 VNode 树的层级很深,递归深度会很大,可能导致栈溢出。 - Diff 复杂度:
updateChildren
函数的 Diff 算法虽然很高效,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复杂度仍然会很高。 例如,如果新旧子节点列表的差异很大,或者节点没有 key,Diff 算法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性能瓶颈,我们用表格来总结一下:
性能瓶颈 | 描述 | 影响 | 优化建议 |
---|---|---|---|
递归深度 | patch 函数会递归遍历整个 VNode 树,如果 VNode 树的层级很深,递归深度会很大。 |
可能导致栈溢出,降低性能。 | 1. 尽量减少组件的嵌套层级: 避免创建过深的组件树。 2. 使用 functional 组件: functional 组件没有状态,不会创建 VNode 实例,可以减少递归深度。 |
Diff 复杂度 | updateChildren 函数的 Diff 算法虽然很高效,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复杂度仍然会很高。 例如,如果新旧子节点列表的差异很大,或者节点没有 key,Diff 算法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
导致不必要的 DOM 操作,降低性能。 | 1. 为列表中的每个节点添加 key 属性: key 属性可以帮助 Vue 更准确地判断节点是否相同,从而减少不必要的 DOM 操作。 key 应该是唯一且稳定的,最好使用数据库中的 id。 2. 尽量减少列表的差异: 避免频繁地添加、删除、移动列表中的节点。 如果需要频繁地操作列表,可以考虑使用更高效的数据结构,例如链表。 3. 使用 v-if 代替 v-show : 对于不经常显示的元素,使用 v-if 可以避免创建不必要的 VNode。 v-show 只是简单地切换元素的 display 属性,而 v-if 会真正地创建或销毁元素。 4. 使用 computed 属性: 将复杂的计算逻辑放在 computed 属性中,可以避免在模板中进行大量的计算。 computed 属性具有缓存机制,只有当依赖的数据发生变化时,才会重新计算。 5. 避免在 v-for 中使用 v-if : 在 v-for 中使用 v-if 会导致 Vue 每次都重新渲染整个列表。 如果需要根据条件渲染列表中的元素,可以考虑使用 computed 属性或者 filter 方法。 6. 避免使用 index 作为 key : 使用 index 作为 key 会导致 Vue 在列表发生变化时,无法正确地判断节点是否相同,从而导致不必要的 DOM 操作。 7. 如果确定列表不会进行排序,可以使用 track-by="$index" : 这告诉 Vue 列表项的唯一性由它们在数组中的索引决定,而不是通过比较它们的属性。这可以跳过一些 VNode 的比较,提高性能。但是,这仅适用于列表项的顺序不会改变的情况。 |
Vue 3 的优化:更高效的 Diff 算法
Vue 3 对 Diff 算法进行了大幅优化,采用了基于 最长递增子序列 (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 LIS) 的算法。
LIS 算法能够更准确地找到需要移动的节点,从而减少 DOM 操作。
此外,Vue 3 还采用了静态标记 (Static Flags) 技术,可以对 VNode 进行静态标记,从而避免对静态节点进行不必要的 Diff。
总而言之,Vue 3 的 Diff 算法比 Vue 2 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场景。
总结:patch
函数是 Vue 的核心
patch
函数是 Vue 虚拟 DOM 更新的核心部件,负责将数据变化反映到真实的 DOM 上。 理解 patch
函数的工作原理和潜在的性能瓶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 Vue 应用的性能。
虽然 patch
函数的代码比较复杂,但是只要掌握了其核心思想:递归遍历,精细对比,高效 Diff,就能够轻松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希望今天的讲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Vue 2 的 patch
函数。 谢谢大家!
Q & A 环节 (模拟):
观众 A: “老师,您好! 我想问一下,如果我的列表数据经常变化,而且节点没有 key,有什么好的优化建议吗?”
答: “这位同学,你好! 如果你的列表数据经常变化,而且节点没有 key,Diff 算法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建议你尽量为列表中的每个节点添加一个唯一的 key。 如果实在无法添加 key,可以考虑使用 track-by="$index"
,但这只适用于列表的顺序不会改变的情况。 此外,你还可以考虑使用更高效的数据结构,例如链表,来存储列表数据。 链表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观众 B: “老师,您好! 我在使用 v-for
的时候,经常需要在循环中判断一些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来渲染不同的内容,这样会对性能有影响吗?”
答: “这位同学,你好! 在 v-for
中使用 v-if
会导致 Vue 每次都重新渲染整个列表。 如果需要根据条件渲染列表中的元素,可以考虑使用 computed
属性或者 filter
方法。 例如,你可以先用 filter
方法过滤出需要渲染的元素,然后再使用 v-for
渲染过滤后的结果。”
结束语:
希望今天的讲座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住,理解源码是提升技术水平的关键一步。 祝大家学习愉快,编码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