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Vue 3 源码中 `shallowReactive` 和 `shallowRef` 如何通过跳过深层嵌套对象的 `Proxy` 转换,来优化内存占用和响应式开销。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Vue 3 源码刨析”小课堂!今天咱们不搞虚头巴脑的,直接上干货,聊聊 Vue 3 里面那两个“小气鬼”——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这俩兄弟,为啥我要叫他们“小气鬼”呢?因为他们跟 reactiveref 相比,在处理响应式数据的时候,特别“抠门”,能省则省,能不深入就不深入。这种“抠门”的行为,其实是为了优化内存占用和响应式开销。

咱们先来个热身:reactiveref 的“壕”操作

在深入了解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 reactiveref 这两位“土豪”是怎么玩的。

reactive 会递归地将一个对象变成响应式对象。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对象里面嵌套了对象,reactive 会把所有嵌套的对象都变成响应式的。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data = reactive({
  name: '张三',
  address: {
    city: '北京',
    street: '长安街'
  }
});

// data.address 也是一个响应式对象
data.address.city = '上海'; // 会触发更新

ref 呢,虽然直接包裹的是一个原始值,但如果这个原始值是对象,它内部也会用 reactive 来处理,也会进行深层的响应式转换。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data = ref({
  name: '张三',
  address: {
    city: '北京',
    street: '长安街'
  }
});

// data.value.address 也是一个响应式对象
data.value.address.city = '上海'; // 会触发更新

这种“壕”操作,好处是任何层级的变化都能被追踪到,响应式系统能够精确地更新视图。但是,如果你的数据结构很复杂,嵌套很深,这就会带来两个问题:

  1. 内存占用高: 每个对象都要创建 Proxy,都要维护依赖关系,消耗的内存自然就多。
  2. 响应式开销大: 即使你只修改了最外层的一点点数据,也会触发整个对象的依赖更新,性能浪费。

shallowReactive:浅尝辄止的“抠门”之道

shallowReactive 就像一个只喜欢浅尝辄止的食客,它只会把对象的第一层变成响应式,嵌套的对象就放过了。

import { shallow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data = shallowReactive({
  name: '张三',
  address: {
    city: '北京',
    street: '长安街'
  }
});

// data 是响应式的,但是 data.address 不是
data.name = '李四'; // 会触发更新
data.address.city = '上海'; // 不会触发更新!

看到了吗?修改 data.name 会触发更新,但是修改 data.address.city 却不会。因为 data.address 根本就不是响应式的!

源码揭秘:shallowReactive 的“抠门”策略

让我们深入 shallowReactive 的源码(简化版)一探究竟:

import { isObject } from '@vue/shared';
import {
  mutableHandlers,
  shallowReactiveHandlers
} from './baseHandlers';

export function shallowReactive(target) {
  retur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false, // isReadonly
    shallowReactiveHandlers,
    mutableCollectionHandlers
  );
}

// baseHandlers.ts
export const shallowReactiveHandlers = {
  get: shallowGet,
  set: shallowSet,
  has: has,
  ownKeys: ownKeys
};

function shallowGet(target, key, receiver) {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这里没有 track!
  return isObject(res) ? res : res; // 如果是对象,直接返回,不进行 reactive 处理
}

function shallow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const oldValue = target[key];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if (value !== oldValue) {
    triggerEffects(target, key); // 触发依赖更新
  }
  return result;
}

关键在于 shallowGet 函数。它在获取属性值的时候,如果发现属性值还是一个对象,它不会递归地调用 reactive 来将其变成响应式对象,而是直接返回。这就是 shallowReactive “抠门”的地方。

shallowSet 负责设置属性的时候,如果值发生改变,会触发依赖更新。

shallowRef:只管第一印象的“抠门”大叔

shallowRefshallowReactive 更“抠门”。它只关心 ref 包裹的原始值是否发生改变,如果这个原始值是一个对象,它根本就不管这个对象内部的变化。

import { shallowRef } from 'vue';

const data = shallowRef({
  name: '张三',
  address: {
    city: '北京',
    street: '长安街'
  }
});

// data.value 是一个普通对象,不是响应式的
data.value.name = '李四'; // 不会触发更新!
data.value.address.city = '上海'; // 不会触发更新!

// 必须替换整个对象才会触发更新
data.value = {
  name: '王五',
  address: {
    city: '深圳',
    street: '深南大道'
  }
}; // 会触发更新

看到了吗?修改 data.value 里面的任何属性都不会触发更新,只有当你把 data.value 整个替换掉的时候,才会触发更新。

源码剖析:shallowRef 的“视而不见”

让我们来看看 shallowRef 的源码(简化版):

import { isObject } from '@vue/shared';
import { trackRefValue, triggerRefValue } from './ref';

export function shallowRef(value) {
  return createRef(value, true); // isShallow = true
}

function createRef(rawValue, isShallow = false) {
  return new RefImpl(rawValue, isShallow);
}

class RefImpl {
  constructor(rawValue, isShallow) {
    this._rawValue = rawValue;
    this._shallow = isShallow;
    this._value = isShallow ? rawValue : convert(rawValue); // 如果不是 shallow,则进行 reactive 处理
  }

  get value() {
    trackRefValue(this);
    return this._value;
  }

  set value(newValue) {
    if (hasChanged(newValue, this._rawValue)) {
      this._rawValue = newValue;
      this._value = this._shallow ? newValue : convert(newValue); // 如果不是 shallow,则进行 reactive 处理
      triggerRefValue(this);
    }
  }
}

关键在于 RefImpl 类的 constructorset value 方法。

  • constructor 中,如果 isShallowtrue,则 this._value 直接等于 rawValue,不会进行 reactive 处理。
  • set value 方法中,如果 isShallowtrue,则 this._value 直接等于 newValue,也不会进行 reactive 处理。

convert 函数,就是用来把 rawValue 变成响应式对象的。但是,当 isShallowtrue 的时候,这个函数根本就不会被调用!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的应用场景

既然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这么“抠门”,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它们主要适用于以下场景:

  1. 大型数据结构,只有顶层属性需要响应式: 比如一个复杂的配置对象,你只需要监听配置对象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改变,而不需要关心配置对象内部的嵌套对象的具体变化。
  2. 性能敏感的场景: 当你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并且对性能要求很高的时候,使用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可以显著减少内存占用和响应式开销。
  3. 与第三方库集成: 有些第三方库返回的对象,Vue 不需要进行深度响应式处理,可以使用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来包装,避免不必要的性能损耗。

代码示例:shallowReactive 的妙用

假设你正在开发一个大型的表格组件,表格的数据源是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数组。你只需要监听数据的总数是否发生改变,而不需要关心每个数据的具体内容。

<template>
  <div>
    <p>数据总数:{{ dataCount }}</p>
    <table>
      <!-- 表格内容 -->
    </table>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shallowReactive, computed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rawData = []; // 假设这是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数组
    for (let i = 0; i < 10000; i++) {
      rawData.push({ id: i, name: `数据${i}` });
    }

    const data = shallowReactive({
      list: rawData
    });

    const dataCount = computed(() => data.list.length);

    // 模拟数据更新
    setTimeout(() => {
      data.list = [...rawData, { id: 10000, name: '新增数据' }]; // 替换整个数组
    }, 3000);

    return {
      dataCount
    };
  }
};
</script>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 shallowReactive 来包装 data 对象。只有当 data.list 整个数组被替换的时候,dataCount 才会更新。如果使用 reactive,那么每次修改 rawData 里面的任何一个数据,都会触发 dataCount 的更新,导致不必要的性能开销。

代码示例:shallowRef 的精打细算

假设你正在开发一个地图组件,地图的数据源是一个包含大量坐标点的对象。你只需要监听坐标点对象是否被替换,而不需要关心坐标点内部的经纬度是否发生改变。

<template>
  <div>
    <p>当前坐标:{{ coordinate.lng }}, {{ coordinate.lat }}</p>
    <!-- 地图组件 -->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shallow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initialCoordinate = {
      lng: 116.4074,
      lat: 39.9042
    };

    const coordinate = shallowRef(initialCoordinate);

    // 模拟坐标更新
    setTimeout(() => {
      coordinate.value = {
        lng: 114.3055,
        lat: 30.5931
      }; // 替换整个对象
    }, 3000);

    return {
      coordinate
    };
  }
};
</script>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 shallowRef 来包装 coordinate 对象。只有当 coordinate.value 整个对象被替换的时候,视图才会更新。如果使用 ref,那么每次修改 initialCoordinate 里面的 lnglat,都会触发视图的更新,导致不必要的性能开销。

总结:该“壕”则“壕”,该“抠”则“抠”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 并不是万能的,它们只适用于特定的场景。在选择使用它们的时候,你需要仔细考虑你的数据结构和响应式需求。

特性 reactive / ref shallowReactive shallowRef
响应式深度 深层 浅层 浅层
内存占用
响应式开销
适用场景 需要深层响应式的场景 只需要浅层响应式的场景 只需要浅层响应式的场景
嵌套对象的处理 创建深层 Proxy 只创建顶层 Proxy 不创建 Proxy

记住,在 Vue 的世界里,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该“壕”的时候,就用 reactiveref,尽情享受深层响应式带来的便利;该“抠”的时候,就用 shallowReactiveshallowRef,精打细算,优化性能。

好了,今天的“Vue 3 源码刨析”小课堂就到这里。希望大家以后在使用 Vue 的时候,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响应式方案,写出高性能、高效率的代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