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各位靓仔靓女,晚上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人称“源码挖掘机”的李狗蛋。今天咱们来聊聊Vue 3里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块:compiler-core
和 runtime-core
。
这俩哥们儿,一个负责把模板变成机器能理解的代码,另一个负责让这些代码跑起来,最终在浏览器里呈现你看到的界面。听起来有点绕,没关系,咱们慢慢来,保证你听完之后,感觉自己也能参与Vue 3的开发了。
一、compiler-core
:编译器核心,模板的翻译官
想象一下,你写了一堆Vue模板代码,比如:
<template>
<div>
<h1>{{ message }}</h1>
<button @click="handleClick">Click me</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message = ref('Hello Vue 3!');
const handleClick = () => {
message.value = 'Button clicked!';
};
return {
message,
handleClick,
};
},
};
</script>
浏览器可不认识这些<template>
、{{ message }}
、@click
之类的东西。它只认识HTML、CSS和JavaScript。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翻译官”,把这些Vue模板代码翻译成浏览器能理解的JavaScript代码。这个“翻译官”就是compiler-core
。
compiler-core
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模板编译成渲染函数(render function)。 渲染函数本质上就是一个JavaScript函数,它负责创建虚拟DOM(Virtual DOM),然后Vue的runtime会利用这个Virtual DOM来更新真实的DOM。
那么,compiler-core
到底做了些什么呢?简单来说,它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解析 (Parsing): 模板字符串会被解析成抽象语法树 (Abstract Syntax Tree, AST)。 AST 是一个树状结构,用来表示模板的结构。
- 转换 (Transforming): AST会被转换,比如处理指令、表达式等等。这个阶段会应用一系列的“转换器 (transformers)”,对AST进行修改和优化。
- 代码生成 (Code Generation): 转换后的AST会被用来生成渲染函数。 这个渲染函数会使用Vue runtime提供的API来创建Virtual DOM。
咱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假设我们的模板是:
<div>{{ message }}</div>
compiler-core
会把它编译成类似这样的渲染函数:
import { toDisplayString, createVNode } from 'vue';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createVNode("div", null, toDisplayString(_ctx.message)))
}
这个渲染函数使用了 createVNode
来创建一个 div
虚拟节点,并且使用了 toDisplayString
来处理 {{ message }}
插值。 这些函数都是 Vue runtime 提供的。
compiler-core
的重要概念:
概念 | 解释 | 作用 |
---|---|---|
AST (抽象语法树) | 模板代码的树状表示,包含了模板的结构信息,例如元素类型、属性、文本内容等。 | 为后续的转换和代码生成提供基础数据结构。 |
Parser (解析器) | 负责将模板字符串解析成 AST。 | 将字符串形式的模板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方便后续处理。 |
Transformer (转换器) | 负责对 AST 进行转换,例如处理指令、表达式、静态提升等。 Vue 3 提供了很多内置的转换器,也可以自定义转换器。 | 对 AST 进行修改和优化,例如将 v-if 指令转换成条件渲染代码,将静态节点提升到渲染函数外部,避免重复创建。 |
Code Generator (代码生成器) | 负责根据转换后的 AST 生成渲染函数代码。 | 将 AST 转化为可执行的 JavaScript 代码,即渲染函数。 |
Directive (指令) | Vue 提供的特殊属性,例如 v-if 、v-for 、v-bind 等。 |
用于在模板中添加动态行为,例如条件渲染、循环渲染、数据绑定等。 |
Expression (表达式) | 模板中可以包含 JavaScript 表达式,例如 {{ message }} 、{{ count + 1 }} 等。 |
用于在模板中动态显示数据,或者执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
Static Hoisting (静态提升) | 将模板中的静态节点提升到渲染函数外部,避免重复创建。 | 提高渲染性能,减少不必要的 DOM 操作。 |
compiler-core
的代码结构 (简化版):
compiler-core/
├── src/
│ ├── parse.ts // 解析器,负责将模板字符串解析成 AST
│ ├── transform.ts // 转换器,负责对 AST 进行转换
│ ├── generate.ts // 代码生成器,负责根据 AST 生成渲染函数代码
│ ├── ast.ts // 定义 AST 的数据结构
│ ├── options.ts // 编译选项
│ └── ...
└── ...
二、runtime-core
:运行时核心,让代码跑起来的引擎
有了 compiler-core
生成的渲染函数,接下来就要靠 runtime-core
来让这些代码跑起来了。 runtime-core
负责管理组件的生命周期、处理响应式数据、更新 DOM等等。
你可以把 runtime-core
看作是Vue的“发动机”,它负责驱动整个Vue应用运转。
runtime-core
的核心功能:
- 组件实例化和渲染:
runtime-core
负责创建组件实例,调用渲染函数生成Virtual DOM,并将Virtual DOM渲染到真实DOM上。 - 响应式系统:
runtime-core
提供了响应式系统,可以追踪数据的变化,并在数据变化时自动更新DOM。 - Virtual DOM Diffing:
runtime-core
实现了Virtual DOM Diffing算法,可以高效地比较新旧Virtual DOM,找出需要更新的部分,并进行最小化的DOM操作。 - 生命周期管理:
runtime-core
管理组件的生命周期,例如created
、mounted
、updated
、unmounted
等。 - 依赖注入:
runtime-core
提供了依赖注入机制,可以在组件之间共享数据和方法。
咱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import { createApp, ref } from 'vue';
const app = createApp({
setup() {
const message = ref('Hello Vue 3!');
return {
message,
};
},
template: '<div>{{ message }}</div>',
});
app.mount('#app');
在这个例子中,createApp
函数来自 runtime-core
,它负责创建一个Vue应用实例。 ref
函数也来自 runtime-core
,它用于创建响应式数据。 app.mount('#app')
会将Vue应用挂载到 id
为 app
的DOM元素上。
runtime-core
的重要概念:
| 概念 | 解释 | 作用
runtime-core
的代码结构 (简化版):
runtime-core/
├── src/
│ ├── apiLifecycle.ts // 组件生命周期相关API
│ ├── apiWatch.ts // 监听数据变化相关API
│ ├── vnode.ts // 虚拟DOM相关API
│ ├── renderer.ts // 渲染器,负责将Virtual DOM渲染到真实DOM上
│ ├── component.ts // 组件相关API
│ └── ...
└── ...
三、compiler-core
和 runtime-core
如何协同工作?
现在,咱们来把这两个模块串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 模板编译: 首先,
compiler-core
将Vue模板代码编译成渲染函数。 - 组件实例化: 当Vue应用启动时,
runtime-core
会创建组件实例。 - 渲染函数执行:
runtime-core
会调用compiler-core
生成的渲染函数,生成Virtual DOM。 - Virtual DOM Diffing:
runtime-core
会比较新旧Virtual DOM,找出需要更新的部分。 - DOM 更新:
runtime-core
会根据Diff的结果,更新真实的DOM。 - 响应式更新: 当响应式数据发生变化时,
runtime-core
会重新执行渲染函数,生成新的Virtual DOM,并更新DOM。
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步骤 | 模块 | 职责 |
---|---|---|
1 | compiler-core |
将Vue模板编译成渲染函数 (JavaScript 代码)。 |
2 | runtime-core |
创建组件实例。 |
3 | runtime-core |
执行渲染函数,生成 Virtual DOM。 |
4 | runtime-core |
Virtual DOM Diffing,找出需要更新的部分。 |
5 | runtime-core |
根据Diff的结果,更新真实的 DOM。 |
6 (可选) | runtime-core |
当响应式数据变化时,重复步骤 3-5,实现响应式更新。 |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 compiler-core
想象成一个厨师,他负责根据菜谱(Vue模板)准备食材(Virtual DOM),并把它们做成一道菜(渲染函数)。 runtime-core
就像一个服务员,他负责把厨师做好的菜端给顾客(浏览器),并且在顾客需要的时候更新菜品(DOM更新)。
四、深入理解代码 (关键部分)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扒一扒 compiler-core
和 runtime-core
里面的一些关键代码,让你对它们的内部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1. compiler-core/src/parse.ts
(解析器)
// (简化版)
function parse(template: string): RootNode {
const context = createParserContext(template); // 创建解析器上下文
return parseChildren(context, []); // 解析子节点
}
function parseChildren(context: ParserContext, ancestors: ElementNode[]): TemplateChildNode[] {
const nodes: TemplateChildNode[] = [];
while (!isEnd(context, ancestors)) {
const s = context.source;
let node: TemplateChildNode | null = null;
if (s.startsWith('{{')) {
// 解析插值
node = parseInterpolation(context);
} else if (s[0] === '<') {
// 解析元素
node = parseElement(context, ancestors);
} else {
// 解析文本
node = parseText(context);
}
if (node) {
nodes.push(node);
}
}
return nodes;
}
function isEnd(context: ParserContext, ancestors: ElementNode[]): boolean {
const s = context.source;
// 检查是否到达模板末尾
if (!s) {
return true;
}
// 检查是否遇到闭合标签
for (let i = ancestors.length - 1; i >= 0; i--) {
const tag = ancestors[i].tag;
if (startsWithEndTagOpen(s, tag))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这段代码展示了解析器的核心逻辑:
parse
函数是解析的入口,它会创建一个解析器上下文,然后调用parseChildren
函数来解析子节点。parseChildren
函数会循环遍历模板字符串,根据不同的情况调用不同的解析函数,例如parseInterpolation
解析插值,parseElement
解析元素,parseText
解析文本。isEnd
函数用于判断是否到达模板末尾或者遇到了闭合标签。
2. compiler-core/src/transform.ts
(转换器)
// (简化版)
function transform(root: RootNode, options: TransformOptions) {
const context = createTransformContext(root, options); // 创建转换器上下文
// 应用内置的转换器
const nodeTransforms = options.nodeTransforms || [];
for (let i = 0; i < nodeTransforms.length; i++) {
nodeTransforms[i](root, context);
}
// 遍历 AST,应用转换逻辑
traverseNode(root, context);
}
function traverseNode(node: RootNode | TemplateChildNode, context: TransformContext) {
// 应用转换逻辑
const nodeTransforms = context.options.nodeTransforms || [];
for (let i = 0; i < nodeTransforms.length; i++) {
nodeTransforms[i](node, context);
}
// 递归遍历子节点
if (node.type === NodeTypes.ELEMENT) {
for (let i = 0; i < node.children.length; i++) {
traverseNode(node.children[i], context);
}
}
}
这段代码展示了转换器的核心逻辑:
transform
函数是转换的入口,它会创建一个转换器上下文,然后应用一系列的转换器。traverseNode
函数用于遍历 AST,并对每个节点应用转换逻辑。
3. runtime-core/src/renderer.ts
(渲染器)
// (简化版)
function createRenderer(options: RendererOptions) {
const {
createElement: hostCreateElement,
patchProp: hostPatchProp,
insert: hostInsert,
remove: hostRemove,
setElementText: hostSetElementText,
} = options;
function render(vnode: VNode | null, container: RendererElement) {
patch(null, vnode, container, null, null);
}
function patch(
n1: VNode | null,
n2: VNode,
container: RendererElement,
anchor: RendererNode | null,
parentComponent: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null
) {
// 处理不同类型的节点
const { type } = n2;
switch (type) {
case Text:
processText(n1, n2, container, anchor);
break;
case Element:
processElement(n1, n2,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break;
// ... 其他节点类型
}
}
function processElement(
n1: VNode | null,
n2: VNode,
container: RendererElement,
anchor: RendererNode | null,
parentComponent: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null
) {
if (n1 == null) {
// 初次挂载
mountElement(n2,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 else {
// 更新
patchElement(n1, n2, parentComponent);
}
}
function mountElement(
vnode: VNode,
container: RendererElement,
anchor: RendererNode | null,
parentComponent: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null
) {
const { type, props, children, shapeFlag } = vnode;
const el = (vnode.el = hostCreateElement(type as string)); // 创建真实DOM元素
// 设置属性
if (props) {
for (const key in props) {
hostPatchProp(el, key, null, props[key]);
}
}
// 处理子节点
if (shapeFlag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hostSetElementText(el, children as string);
} else if (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
mountChildren(children as VNode[], el, anchor, parentComponent);
}
hostInsert(el, container, anchor); // 将元素插入到容器中
}
// ... 其他函数
return {
render,
};
}
这段代码展示了渲染器的核心逻辑:
createRenderer
函数用于创建渲染器实例,它接受一个options
参数,包含了平台相关的API,例如createElement
、patchProp
、insert
等。render
函数是渲染的入口,它会调用patch
函数来更新DOM。patch
函数会根据节点的类型调用不同的处理函数,例如processText
处理文本节点,processElement
处理元素节点。mountElement
函数用于初次挂载元素,它会创建真实的DOM元素,设置属性,处理子节点,然后将元素插入到容器中。patchElement
函数用于更新元素,它会比较新旧VNode的属性和子节点,然后进行最小化的DOM操作。
五、总结
总而言之,compiler-core
负责把Vue模板翻译成JavaScript代码,runtime-core
负责让这些代码跑起来,最终在浏览器里呈现你看到的界面。 这两个模块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了Vue 3的核心。
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你就能更好地理解Vue 3的内部运作,也就能更高效地使用Vue 3进行开发。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下次再见!